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急救医学论文范文,急救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自动心肺复苏仪在心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1-08-18
  • 阅读量82次
  • 评分0

  摘    要:目的 探讨自动心肺复苏仪在心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厦门市医疗急救中心接诊的140例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于院前急救中实施传统人工心肺复苏的7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于院前急救中接受自动心肺复苏仪复苏的70例患者纳入试验组,比较两组心肺复苏指标(实施胸外按压至有效复苏时间、平均电除颤次数)及总病死率(院前病死、院内抢救无效病死)。结果 试验组实施胸外按压至有效复苏时间短于对照组,平均电除颤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动心肺复苏仪在心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明显,可缩短胸外按压至有效复苏时间,减少电除颤次数,且可降低患者总病死率。

  

  关键词:心搏骤停 院前急救 心肺复苏 自动心肺复苏仪 病死率

  

  心搏骤停具有起病急、病情进展快及病死率高的特点,在院前急救期间,采取科学、高效的心肺复苏措施以刺激患者心脏恢复正常的血液供应,是降低病死率、改善疾病预后的关键[1]。既往在心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中,临床多采用传统人工心肺复苏,但经临床实践发现,传统人工心肺复苏属于高强度的体力损耗操作,按压压力、深度、频率均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往往达不到预期的心肺复苏效果,临床应用具有局限性[2]。自动心肺复苏仪是临床常用的机械辅助心肺复苏装置,可设置统一的按压压力、深度及频率,保证对胸腔进行充分按压,心肺复苏效果较好[3]。基于此,本研究分析自动心肺复苏仪在心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厦门市医疗急救中心接诊的140例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心肺复苏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70例。对照组男36例,女34例;年龄32~60岁,平均(42.25±5.17)岁;心搏骤停原因,急性心肌梗死32例,溺水16例,触电12例,药物中毒10例。试验组男38例,女32例;年龄33~62岁,平均(42.22±5.15)岁;心搏骤停原因,急性心肌梗死27例,溺水18例,触电14例,药物中毒1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4]中心搏骤停相关诊断标准;影像学检查与临床资料均完整;有目击者。排除标准:存在胸廓受损、胸部内伤;合并严重的内脏功能障碍;合并张力性气胸或严重肺气肿。

  

  1.2 方法

  

  两组均实施院前急救,且急救人员在到达现场后立即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意识状态后实施心肺复苏。

  

  对照组实施传统人工心肺复苏:清理患者口腔内的异物,然后让其仰卧于平坦而坚硬的平面上,抢救者于患者一侧,以跪坐姿势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即将左手掌根放至患者两乳头连线的中点或胸骨下半部,右手与左手重叠,并翘起双手手指,双臂伸直,使双肩位于双手正上方,用上身力量用力按压30次,使胸骨下陷至少5 cm, 按压频率为100~120次/min, 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回弹,按压30次后以仰头举颏法打开患者气道然后进行人工呼吸,按压与通气比例为30︰2,5组为1个循环(若单人体力不支,可多人接力)直至患者复苏有效(能扪及大动脉搏动,收缩压维持在60 mmHg以上;末梢循环改善,口唇 颜面、皮肤、指端由苍白转为红润,肢体转温;瞳孔缩小,并出现对光反射;恢复自主呼吸;意识逐渐恢复,昏迷变浅,可见眼球活动);之后将患者移至救护车内进行后续救治,为患者快速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路,监测生命体征,在患者出现心室颤动时随时进行电除颤,同时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支持;经救护车将患者转运至相关医院后,急救人员应与院内医护人员做好交接工作。

  

  试验组接受自动心肺复苏仪复苏:选择美国卓尔ZOLL AutoPulse自动心肺复苏仪,去除患者胸前衣服后使其平卧在系统板中央,保持腋窝对齐自动心肺复苏系统板的黄色定位线,然后使用胸外按压带固定好患者胸腔,开启自动心肺复苏系统,设置按压与通气比例为30︰2,按压频率为100~120次/min, 深度为5 cm, 持续按压直至患者复苏有效;后续持续救治、转运及交接工作方法同对照组。

  

  两组均在患者入院后进行为期1周的随访。

  

  1.3 评价指标

  

  (1)心肺复苏指标:统计并比较两组实施胸外按压至有效复苏时间、平均电除颤次数。(2)总病死率:统计并比较两组总病死率(院前病死、院内抢救无效病死)。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肺复苏指标比较

  

  试验组实施胸外按压至有效复苏时间短于对照组,平均电除颤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肺复苏指标比较(x¯±s)

  

  2.2 两组总病死率比较

  

  试验组总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总病死率比较[例(%)]

  

  3 讨论

  

  心搏骤停发生后,机体内的重要脏器会处于缺血、缺氧状态,若长时间不予以纠正,最终可导致患者死亡,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患者实施充分的心肺复苏是阻止患者向生物死亡学进展的唯一途径。

  

  传统人工心肺复苏方法已发展成熟,可起到挽救患者生命的作用,在心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广泛。但有研究表明,进行传统人工心肺复苏时需使用45~55 kg的按压压力且只有胸部按压深度达到5 cm时才能达到基本的心肺复苏标准,而按压压力、深度、频率会随着按压时间的延长而逐步下降,无法保证胸外按压的一致性,会降低心肺复苏效果[5]。且有研究表明,即使在满足人工按压标准下进行的心肺复苏也仅能够达到心搏骤停前输血量的25%~40%,只能为心脏提10%~30%的血流灌注量,为脑部提供30%~40%的血流灌注量,患者自主循环能力恢复差,病死率高[6]。自动心肺复苏仪是一类以机械代替人力实施胸外按压基础生命支持操作的设备,工作原理相当于胸泵,通过设定相关参数便可实现对人体胸部的机械性按压。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实施胸外按压至有效复苏时间短于对照组,平均电除颤次数少于对照组,总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分析,其原因在于,自动心肺复苏仪采用立体式胸腔按压模式,设置按压频率和按压深度后可对整个胸腔进行按压而不是单点按压,可保证胸外按压的一致性;其标配剑突负压重复性吸盘,具有提拉和有效防止胸腔塌陷的功能,在按压结束后可保证胸腔完全复原,有效避免按压中断,保证胸外按压的连贯性,心肺复苏效果更好,利于缩短胸外按压至有效复苏时间,减少平均电除颤次数[7];其采用胸部束带,抽紧时可将力量均匀分布到整个前胸部位,产生向下的压力,可保证心肺复苏效果;且因该设备是机体一体性设计,在移动时也能进行稳定且持续的按压操作,可不断刺激患者心肺复苏,利于降低病死率[8]。

  

  综上所述,自动心肺复苏仪在心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明显,可缩短胸外按压至有效复苏时间,减少电除颤次数,且可降低患者总病死率。

  

  参考文献

  

  [1]江城,赵剡.心搏骤停患者实施标准化体外心肺复苏的展望[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8,27(3):240-244.

  

  [2]李伟,张劲松,陈旭锋,等.体外心肺复苏在急诊成人心脏骤停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0,29(2):231-234.

  

  [3]王琳,秦非,丁宇.Lucas心肺复苏机在抢救心搏骤停患者中应用的Meta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19,39(3):242-247.

  

  [4]王蔚文.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188.

  

  [5]Gregson RK,Cole TJ,Skellett S,et al.Randomised crossover trial of rate feedback and force during chest compressions for paediatric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J].Arch Dis Child,2017,102(5):403-409.

  

  [6]王冠,刘赛,蒋波,等.机械按压与徒手按压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效果比较[J].国际外科学杂志,2017,44(10):668-672.

  

  [7]刘扬.两种胸外按压模式对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按压质量效果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6,11(7):657-659.

  

  [8]黄征.徒手复苏与机械复苏救治急诊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效果[J].医疗装备,2019,32(21):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