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急救医学论文范文,急救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基于急诊急救信息系统的急危重症救治“零通道”建设实践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2-04-26
  • 阅读量29次
  • 评分0

摘    要:目的 探讨基于急诊急救信息系统的急危重症救治“零通道”建设实践及成效。方法 全面梳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原有急危重症救治流程,查找旧流程中可改善的环节。2021年1月引进急诊急救信息系统,运用精益管理理念,建设急危重症“零通道”救治流程并运用于实践,通过病例回顾,比较2020年1~12月旧流程和2021年1~12月“零通道”救治流程的效果。结果 实施“零通道”救治流程前后急诊患者抢救成功率分别为95.78%及98.26%,实施后显著提高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P<0.05)。急性创伤重症患者“黄金1小时”内手术率达84.84%,平均入院至CT完成时间(12.06±1.96)min,平均入院至手术开始时间(27.51±4.52)min;胸痛患者急诊手术平均时间(64.99±6.26)min,卒中患者溶栓平均时间(45.28±6.95)min,各急救时间与“零通道”实施前比较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 基于急诊急救信息系统的急危重症“零通道”救治流程可缩短各急救环节中需等待的时间,减少浪费,提高急救效率,确保患者安全。赢得了患者抢救的“黄金”时间,获得了更好的急救效益和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急危重症;“零通道";急诊急救信息系统;


Practice of "zero channel" construction in emergency and critical ilness based on

emergency and first-aid information system

Yang Li-xia Zhen Cui-xiang Wang Jun Mai Xue-xia Hong Yu-yi Xie Hua Shao Jn-lian L

Qi-in Liu Bin

Zhujiang Hospital of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ractice and effect of "zero channel" construction for emergency and critical illness based on the emergency and first-aid information system. Methods To comprehensively sort out the original emergency and critical care treatment process, and to find out the links in the old process that can be improved. The emergency and first-aid information system was introduced in 2021, a "zero channel" treatment process was build for emergency and critical illness by the lean management concept and put into practice. The effect of the old process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20 and the "zero channel" treatment process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21 was compared through case review. Results The rescue success rates of emergency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zero channel" treatment process were 95.78% and 98.26%, respectively. The "zero channel" treatment proces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rescue success rate of emergency and critical illness(P<0.05). The operation rate of acute trauma patients within the "golden 1 hour" was 84.84%, the average admission to CT completion time was(12.06±1.96) min, the average admission to operation start time was(27.51±4.52) min, the average time of emergency surgery for chest pain patients was(64.99±6.26) min, and the mean time of thrombolysis in stroke patients was(45.28±6.95)min, and all the data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zero-channel implementation(P<0.05). Conclusions The "zero-channel" treatment process of emergency and critical illness based on the emergency and first-aid information system can shorten the waiting time in each emergency link, reduce waste, improve emergency efficiency, and ensure patient safety, win the "golden" time of patient rescue, and obtain better first-aid benefits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Keyword:Emergency and critical illness; "Zero channel"; Emergency and first-aid information system;


急危重症疾病是我国居民的重要死亡原因,不及时救治,将严重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与预后,各大医院提倡的“绿色通道”虽可为急危重症患者就医“开绿灯”,减少障碍,缩短就医时间,但仍存在流程优化不足、检查检验等待时间较长等问题,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因此,我院急诊医学部基于急诊急救信息系统,运用精益管理理念,优化急诊急救流程,提出急危重症救治“零通道”的构想,即优化院前、院内抢救、急诊手术等流程,清除中间环节,在患者未达到医院前即为患者完成挂号、住院登记、床位安排、各种检查单的开具及预约,实现床位等患者、检查等患者、医生等患者,最终达到急救“零等待、零障碍、零耽误”,在急危重症患者救治中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是大型三级综合医院,急诊科是国家胸痛、卒中治疗中心,亦是广州市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点,年均收治急诊患者达6万余人次,年均120出车接诊急危重症患者量达5500余人次。急诊科配备急诊门诊、抢救室、急诊留观室、急诊输液大厅、急诊综合病房、急诊创伤病房、急诊手术室和急诊重症监护病房等区域,配备独立的挂号、收费、药房、检验、B超、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DR)、CT/磁共振成像(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功能单元24小时一体化服务。现有急诊医生52人,护士9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4人,副高级职称7人,博士学位3人,硕士学位24人。


1.2 “零通道”建设方法

通过对传统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流程的梳理,应用系统整合和流程再造的方法,审视原流程,挖掘原有急危重症患者急救流程中影响急诊急救质量的关键质控点,从团队建设、硬件建设、软件信息建设等方面对旧流程进行改进和优化,形成急诊急救“零通道”救治流程。


1.2.1 全面梳理旧流程,挖掘可优化环节

采用现场观察法、访谈法全面梳理我院急诊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流程,充分了解现状,找出现有流程的不足之处。结合精益管理理念分析,以患者为受益对象及价值判断标准,定义有益于节省患者救治时间的环节为增值环节。因不必要的等待、重复的程序等延误患者救治时间的环节为非增值环节。如120值班医护现场评估病情与患者到院后抢救室医护再次评估病情为重复程序,属于非增值环节;到院后医生开具检验检查申请单、请专科医生急会诊、挂号等入院手续办理等环节,从患者受益的角度出发,是不必要的等待,属于非增值环节。总结患者救治程序需重点优化环节为院前院内交接、入院手续办理、检查检验申请、急会诊等。


1.2.2 急诊急救多学科团队建设

组建以急诊科为主导的多学科救治团队。整合全院多科优势资源,创建“急诊为全院,全院为急诊”急危重症急救团队,提高协作效率。并成立“零通道”救治应急反应团队,院前应急团队由各专科医疗组长、院前急救护士、120司机、担架工等组成,团队实行轮班制度,24小时全天候待命。院内应急团队由急诊重症医学、急性创伤医学、急诊内科医学、急诊外科医学等领域专科医生及急诊护理专科护士组成,擅长重型颅脑损伤、急性中毒、脓毒症等急危重症专科领域。急诊护理专科护士由急危重症专科护士、灾害急救专科护士、教育专科护士等组成,擅长持续肾替代治疗(CRRT)、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急危重症救治的护理。


1.2.3 硬件建设

充分调研,绘制原急救单元和各辅诊科室的布局,通过对抢救患者的个案跟踪法查检原有急救患者救治线路图,发现由于各相关检查部门不集中,急诊患者行各种检查时需绕行多个部门及楼层,严重浪费时间,耽误抢救时机,由此总结急诊急救患者救治线路建设要点:①集中各专科检查分区;②缩短专科检查部门与急诊科距离;③简化患者外出检查路线;④建立急诊专用手术室及急诊急救患者专用手术通道。2018年1月起进行急诊医学部新医疗区域建设,合理划分区域,在一楼建设抢救室、留观室、输液大厅,除原配备的医疗区域外,新增急诊介入手术室、独立急诊药房。应用“门对门”理论[2],在抢救室侧门设急诊独立检验、急诊CT、急诊MR、急诊DR等检验检查辅诊区域,实现“门对门通畅”,减少送检过程中因路途遥远耽搁的时间、甚至送检途中发生病情变化导致严重后果的发生。同时在二楼新增建设急诊重症监护室、急诊创伤综合病房、急诊手术室,实现急诊急救患者门急诊、用药、抢救、手术、重症监护、住院集“一站式”服务,节省时间,争分夺秒抢救生命。为确保急诊急救患者转移通道畅通无阻、医疗区域间转运安全,设立急诊急救患者专用升降电梯和急诊急救患者手术独立通道,在硬件建设上首先实现抢救零耽误、零障碍。见图1。


1.2.4 信息化建设

医院引进扁鹊飞救急诊急救信息系统,实现院前院内救治无缝隙链接。


1.2.4.1 院前急救车辆信息化改造

在院前,通过改造急救车辆,结合5G技术,利用5G的大带宽、低时延特性,将患者十二导联心电、呼吸、血压、血氧、肌钙蛋白、血气等生命体征信息无损同步实时回传,院内医生随时随地实时查看传输回来的患者生命体征数据和院前病历资料,对现场进行远程诊断和抢救指导;同时也在救护车装备专用定位和视频监控终端,提供救护车位置信息和监控视频,通过接入5G(兼容4G)网络技术实现对急救车当前所处的地理位置实时跟踪和监控,智能选择急救车返院的最佳路径,充分避免因道路状况等问题造成的救治时间延误,并估算出到院时间,配合院内准备工作。


1.2.4.2 院内预检分诊信息化

在院内部署预检分诊系统和胸痛、卒中、创伤等专科中心系统。预检分诊系统部署于分诊台, 实现与院前急救病历无缝对接,院前患者信息可第一时间推送到分诊台,患者未到信息先到,提高救治效率,护士接到患者信息后可快速分诊,并报告院内急救医生,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决定是否请相关专科医生会诊,并通知专科医生到达抢救室准备接诊患者,实现“医生等患者”。并提前做好院内急救准备工作,建立院内急救绿色通道,预留床位等,实现“床位等患者”。针对疑似胸痛、卒中等患者分诊时可快速在预检分诊系统中创建结构化专科电子病历,急诊接诊医护可第一时间了解患者情况。


1.2.4.3 患者病历书写信息化

胸痛、卒中、创伤专科中心系统集成协同救治工具,可安装在移动终端使用,通过5G/4G或连接院内无线网上直接访问数据平台,以患者为中心建立协同群组,将院前院内、上下级医院医护自动拉到一个工作组内,可进行文字、语音、视频会话,也可浏览、处理患者的病历数据和查看实时质控数据,实现高效协同急救;同时也支持PC端工作站浏览和编辑患者病历,进行多维度的专科数据统计分析;三大专科系统提供标准化的专科急救病历模板,并支持快速创建、编辑和记录功能;三大专科患者院前院内急救信息可自动导入专科急救电子病历,且自动上报国家专科数据平台,避免重复录写数据,为医护减轻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1.3 急危重症“零通道”救治实施流程

1.3.1 自行急诊来院患者救治流程

急诊分诊前台接诊患者,立即进行急救评分,对于疑似卒中、心肌梗死、严重创伤等急危重症患者,立即启动“零通道”救治应急反应团队,团队成员各司其责。分诊护士在急诊急救信息系统录入患者信息及生命体征,并为患者戴上手环(时间采集器、患者做任何一项检查或治疗均可实时录入急诊急救信息系统),同时立即送患者入抢救室,实施边抢救边挂号、开单,并通知相关科室(CT室、检验室、手术室、急诊重症监护室等)做好准备。


1.3.2 院前120出车患者救治流程

120医护现场接到患者后,通过扫描患者身份证快速创建及绑定患者信息并回传急诊医学部(无身份证者可手工录入),院内护士可为患者提前挂号、办理入院手续,消除患者手续办理等待环节。救护车上完成病史评估、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等,通过系统快速建立患者急救病历,救护车上实时监控录像,通过系统实时通话,采用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多种方式共享信息,实现院前院内信息无缝交接,消除院前院内交接环节及院内医护重复评估病情环节。院内医生根据患者病情联系专科医生远程急会诊,院内专家远程指挥急救为患者提供最优的治疗方案,同时根据患者病情开具检查检验申请单,提前预约检查,患者到院后直接前往检查室,消除等待环节。检验申请单开具后,院前急救护士根据医嘱提前完成血液标本采集,患者到院立即送检。对于需要进行急诊手术患者,可院前完成患者家属治疗方案沟通、风险告知、知情同意书签署、术前准备等工作,院内手术室提前准备,患者到院可直接前往急诊手术室。通过远程会诊实现急救“战线”前移,把医生“带到”患者身边。通过信息共享,实现医生、检查、床位、手术“等”患者,依托急诊急救信息系统,构建院前-院内无缝衔接体系。见图2。


2 结果

2.1 抢救成功率

实施“零通道”救治流程后急诊患者抢救成功率较传统救治流程的抢救成功率提高(P<0.05)。见表1。


2.2 急性创伤重症患者抢救时间

2021年“零通道”收治急性创伤重症患者33例,“黄金1小时”内手术率达84.84%,平均入院至CT完成时间(12.06±1.96)min, 平均入院至手术开始时间(27.51±4.52)min, 较“零通道”实施前显著缩短(P<0.05)。见表2。


2.3 胸痛、卒中患者抢救时间

“零通道”救治胸痛、卒中患者较传统流程救治手术和溶栓时间均显著缩短(P<0.05)。见表3。


3 讨论

随着现代通讯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何通过信息系统整合院前急救和医疗机构院内急救资源,优化内部业务流程,以期达到提高应急响应速度和急救效率,保障患者生命健康,缩短患者救治前的延时,提高急救服务质量是急救医疗发展的方向。我院引进高,扁鹊飞救急诊急救信息系统,借助信息技术建立数字化急救平台,开展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构建急危重症“零通道”救治流程。“零通道”是通过急诊急救体系和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进一步优化院前、院内、急诊术前等流程,清除中间衔接环节,必要时提前同时启动多个环节的救治模式,实现“零等待、零障碍、零耽误”[1],主要应用于120接诊及其他医疗机构转诊的急危重症患者,流程在接到患者信息时立即启动。通过信息系统智能化采集患者人口学、主诉、既往史等,并将相关数据实时传送院内,实现上车即入院—利用患者身份证信息为患者完成挂号、登记住院、安排床位、准备知情同意书等程序,实现“床位等患者”。同时院内医疗专家通过远程监控设备实时监控、指挥现场抢救,确保院前急救的成功率,在转运过程中救护车急救设备与信息系统对接,全程采集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电监护及辅助检查等信息,使得院内专家可实时掌握患者情况,实现全程关注、全员参与,为院前急诊急救提供强有力的后盾支持,降低院前误诊率和漏诊率,实现救治效率的提升。


目前,大多数医院急诊急救信息化建设普遍滞后,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之间衔接不畅,部分地区急救病历为手工记录,患者信息不完整、不连续,导致患者救治不及时。我院在使用急诊急救信息系统之前,虽然为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开通绿色通道,如实施先抢救后缴费、检查检验优先进行等措施,但由于患者信息不能互通,多数情况下仍需要人工交接,无法建立急救电子病历等,导致急救流程不顺畅,影响急救效益等。研究表明,构建一个合理、高效的急救流程对提高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至关重要[4,5]。我院结合精益管理理念,对院前院内急救流程全面梳理,找出救治流程中可改善的环节,引进急诊急救信息系统后,并依托信息系统实施“零通道”急救模式,实践证明,对创伤、卒中、心肌梗死等急危重症患者的各抢救质控时间点均大大缩短,为患者抢救赢得时间,保障了抢救的及时性,同时提高了抢救成功率,获得急救效益的同时提高了患者满意度,这与相关研究报道是一致的[4,5,6,7]。


急危重症患者救治“零通道”建设从患者受益角度出发,并通过硬件建设、体系建设等构建集抢救、检查、手术、重症监护等一体化的急危重症救治区域,并利用急诊急救信息平台实现部分院内程序提前至院前完成,从而排除非增值环节,消除患者院内救治程序中非必要的重复、等待环节,提高医疗效率,实践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清华,李奇林,岳茂兴急诊急救”零通道”实践[J]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2021.7(3):129-132.

[2]孙燕,华薇,李雪云危重症创伤急诊手术中优化配合急救流程对抢救效率的影响[J].河北医药,2021,43(12):1876-1878.

[3]曾莉,朱晓萍,李宏,等,对脑卒中急诊急救流程再造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15,15(7):887-890.

[4]荣广成,邢玉华,刘伟,等急诊信息系统应用无线数据传输的思考[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1,16(4):449-450.461.

[5]洪建芳,胡远扬,蔡东,等智慧急救信息系统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及其相关患者转运中的应用[J].创伤与急诊电子杂志,2021.9(1):40-43.

[6]李银燕,伍少娇.急诊预检分诊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实践[J].护理管理杂志,2017.17(12):936-939.

[7]郑若菲,林羽,简钢仁急诊预检分诊信息系统对危重患者病情分级的效果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5,30(2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