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急救医学论文范文,急救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预防性加温输液对急诊创伤患者生理指标及预后的影响程度探究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3-02-07
  • 阅读量16次
  • 评分0

摘    要:目的:探讨急诊创伤患者应用预防性加温输液对其生理指标及预后的影响程度。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11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240例急诊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保温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预防性加温输液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入室时两组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室0.5 h、1 h、2 h,观察组体温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更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而护理满意度更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创伤患者应用预防性加温输液干预,可改善患者的生理指标与生活质量,同时并发症更少,护理满意度更高,可明显提升预后,值得应用。

关键词:急诊创伤;预防性加温输液;生理指标;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


急诊创伤是一种综合性疾病,多因外界因素导致机体血液快速流失[1],若失血量超过机体总量的20%,可发生休克,导致有效血液循环量明显减少,组织灌注降低,细胞缺氧、代谢紊乱及功能受损等[2]。为此,针对急诊创伤患者,救治期间应快速补充循环血量,保障组织有效灌注[3]。从既往报道中可以看出,急诊创伤患者治疗期间低体温是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会诱发低血压、寒战、酸中毒、心律失常等,从而威胁患者生命安全[4,5]。基于此,针对急诊创伤患者要做好保暖护理,而预防性加温输液在近几年受到了重视,本院将其应用在急诊创伤患者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将收治的240例急诊创伤患者及其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年11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240例急诊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0例。对照组男性69例,女性51例;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38.42±3.15)岁;伤因包括车祸49例、高处坠落30例、跌倒或摔伤41例。观察组男性67例,女性53例;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38.55±3.24)岁;伤因包括车祸46例、高处坠落31例、跌倒或摔伤4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临床资料完整。(2)创伤评分≤8分[6]。(3)入院时体温不超过36℃。(4)入院前未接受其他治疗,均为急诊创伤患者。(5)愿意配合研究。排除标准:(1)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2)精神疾病患者。(3)严重脏器病变患者。(4)恶性肿瘤等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保温措施干预。将抢救室门窗关闭,室内温度调整在22~24℃,快速清理患者潮湿的衣物,做好隐私保护,避免身体过度暴露,适当加盖毯子或棉被,输血与输液采取常温处理。维持躯体干燥,减少体液损失与体表液体蒸发带走身体热量的现象。利用心电监护仪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密切掌握基本情况,有异常及时上报医师处理。维持呼吸道畅通,及时清除口腔与气道分泌物,必要时吸痰,按照医嘱吸入加温加湿的氧气。对于呼吸困难的患者,予以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用湿化瓶加温氧气后再吸入。快速建立静脉通路,于手臂或双前臂静脉穿刺,采用留置针输注液体,补充血容量。此外,按照医嘱服药,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观察组在对照组保温措施基础上,予以预防性加温输液干预。采取芙莱特F8000静脉输液加温仪对输注的晶体溶液或羧甲淀粉液体进行加温,确保输注液体温度达到37℃、输注血液温度达到30℃。同时,采用保温加温过滤器处理,呼吸机Y型管温度控制在36~37℃,复温速度控制在0.3~1.2℃/h,目标体温则需达到37℃及以上。

1.3 观察指标

(1)记录并比较两组入室时、入室0.5 h、入室1 h、入室2 h体温,以及干预前与干预后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水平、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2)评价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采取生活质量评分量表(SF-3 6)[7]评价,主要包括生理机能(PF)、躯体疼痛(BP)、生理职能(RP)、一般健康状况(GH)、情感职能(RE)、社会功能(SF)、活力(VT)、精神健康(MH)等,评分越高则生活质量越好。(3)记录并发症情况,包括酸中毒、寒战、凝血功能异常等,并发症发生率=发生例数/总例数×100%。在护理结束后用满意度问卷调查护理满意度,满分100分,90分以上为满意、70~90分尚可、不足70分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满意+尚可)/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体温变化比较

入室时两组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室0.5 h、1 h、2 h观察组体温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体温变化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凝血指标变化比较

干预前两组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凝血指标变化比较

注: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1)P<0.05。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更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注: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1)P<0.05。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酸中毒、寒战、凝血功能异常率更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2.5 两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更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3 讨论

急诊创伤患者容易发生低体温,从而影响患者的恢复,而随着临床护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护理研究逐步深入,急诊创伤后低体温也越来越受到关注[8]。在国外,复温护理已纳入常规护理范畴,而国内复温护理仍缺乏相关规范[9]。国内虽然已有报道关于急诊创伤后低体温采取保温、复温措施的论点,但始终缺乏符合我国实际的有效策略[10]。预防性加温输液可作为一种预见性护理模式,急诊创伤中采用早期预见性护理,加强体温监测与病情观察,对提高急诊创伤救治率有积极的意义。

本研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保温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预防性加温输液护理,结果显示:入室时两组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入室0.5 h、1 h、2 h体温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更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护理满意度更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创伤患者发生低体温后,可诱发或加重机体凝血功能障碍,导致微循环灌注受到影响,出现组织缺血与缺氧等症状,酶活性明显降低[11]。机体持续一段时间低体温,就会诱发休克,甚至发生难以逆转的凝血功能障碍,这类恶性循环若未能纠正,将会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有报道指出,急诊创伤患者中心体温降至32℃,死亡率可达100%[12],为此在对急诊创伤患者诊疗时,需有效规避或预防低体温发生,这就需要采取各类加热或保温措施,比如电热毯、液体加温机、空气加温设备等,辅助患者将体温维持在正常范围。温热的液体进入机体,会促使内脏血管扩张程度增加,可提升组织灌注量,从而满足急诊救治要求。若能快速对组织进行灌注,可缩短缺氧时间,从而避免意外事件发生。

综上所述,急诊创伤患者应用预防性加温输液干预,可改善患者的生理指标与生活质量,同时并发症更少,护理满意度更高,可明显提升预后,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