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老年医学论文范文,老年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老年高血压的特点及应对——九说老年高血压

  • 投稿鲁西
  • 更新时间2015-09-01
  • 阅读量894次
  • 评分4
  • 45
  • 0

策划/心 洁 文/中日医院高干医疗科主任医师 郑知刚

题图提供/图为媒图片库 插图/李 响

老年人日益增多,社会正在走向老龄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外貌在变,内脏包括心、肝、肾、脑、肺等“要害脏器”也在变。变化的趋势是:脏器日渐萎缩,其功能日益减弱。为何会有如此变化7衰老是原因之一,更为重要的是疾病和不良生活方式对机体的损害。因为人到百岁以后,无疾而终者少之又少;大多数人是未到高龄,却因病而残或因病而卒。高血压就是一种在老年人中极为常见.可严重损害心、脑、肾等要害脏器并减损寿命的疾病。人的老年性改变会影响到机体的生存状态,这是老年人在诸多方面,如外观、行为、思维以及患病等的表现.也是与中青年人大不相同的原因。老年人患高血压就有许多“独特之处”,故专有“老年高血压”之说。那么,老年高血压究竟有何特点?该如何应对?兹分以下几个段落为您说道说道。

一说:老年人中的高血压患者更多

大家知道,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高压(收缩压)≥140毫米汞柱,和(或)低压(舒张压)≥90毫米汞柱。老年人也不例外,同样是用这个标准。据2012年的一份报告显示,在我国≥15岁的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率为24%,也就是说,大约每4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人患有高血压。而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约有一半患有高血压;在8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约有三分之二以上患有高血压。因此,有的老年人说,我以前是低血压,怎么现在成了高血压呢7想不到,也理解不了。由于近半数的高血压患者并无明显症状,因此,人到中年之后定期测一测血压很有必要,目的是及时发现血压升高,及早治疗。这对于减少高血压对机体的损害,避免或推迟高血压的并发症如中风、心衰、冠心病、肾衰等,极为重要。要记住:随着年龄的增长,收缩压(高压)逐渐升高,因此,只要活得够长,多数或绝大多数人都有可能患上高血压。所以说,以前血压不高,不见得现在或以后的血压不高。

为何老年人中的高血压患者更多7主要原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血管发生了硬化,表现为血管壁的增厚、硬化和钙化,其结果就是血管壁僵硬而减少了柔顺性或弹性。年轻人的动脉则与此相反,柔顺而富有弹性,因此在心脏收缩将血液强力排人大动脉及其分支时,可适度扩张,容纳部分血液,缓冲血压的升高。而僵硬、缺乏弹性的动脉则失去此项功能,因而导致血压特别是高压的升高。此外,在硬化的血管中血流的反射波速度增快,由老年人血管内膜功能异常而引起的血管舒张能力减弱,也助推了老年人的血压升高。如何应对此种变化,推迟或减少高血压的发生?在“二说”中将一并述及。

二说: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的压差大

大多数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特点是高压(收缩压)高,低压(舒张压)正常或反而减低,其结果是压差(脉压)加大,其数值常超过甚至是远远超过正常的压差范围,即30—40毫米汞柱,而且是年龄越大者这一现象越突出。这种只是高压超过正常的高血压被称作“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而中青年人高血压患者常表现为:高、低压均升高,或以低压升高为主,因此其压差变化不太大,甚至可缩小。压差增大就意味着在一个心跳周期内,血压由很高到很低的大幅度骤升、骤降。其影响则是血管壁受到更强烈的冲击,血管内膜更容易受到伤害。其后果则是增加心、脑及大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如中风、心绞痛、心肌梗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瘤等。而过低的低压如< 60毫米汞柱,又可导致在舒张期时心和脑的血供减少,即心、脑缺血。研究表明,压差越大,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越高。

压差增大的主因依然是老年人的动脉硬化,即管壁僵硬。僵硬的动脉在心脏的收缩期不能适度扩张容纳部分血液以缓冲血压的升高,在舒张期当然也不会有动脉血管的弹性回缩,释放出预存的血液而减少舒张压的下降,于是压差加大。因此老年人血压的变化趋势是,高压逐渐升高,而低压在70岁后却逐渐降低。

老年人动脉血管硬化的基础是:大、中动脉血管的弹力纤维和肌纤维日益减少,胶原纤维逐渐增多,管壁加厚;血管内膜的粥样硬化、钙化;以及动脉中层的钙化。此种变化与年龄的增长和遗传有关,但在并存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肥胖i高盐饮食、少运动、慢性肾病等危险因素者,其动脉硬化常出现得更早、进展更快、更为严重。

我们无法改变年龄和遗传,但通过施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治疗可控的危险因素,争取延缓动脉硬化的进展、减轻动脉硬化的程度是有可能的。已有不少的试验研究证实,适当运动、低盐和低脂饮食、保持标准体重、戒烟酒等生活措施,以及认真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等疾病,可明显延缓甚至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逆转动脉硬化。

常有患者问:压差加大是如此有害,怎样减小过大的压差?我们的回答是:有难度。目前还没有只降高压或只降低压的药物。但在降压治疗中,高压常比低压降得更多些,因此降压治疗有助于减小压差。但降压治疗不应将低压降到60毫米汞柱以下,以避免引发心、脑缺血事件。基于上述考虑,目前推荐的做法是:在老年高血压的治疗中,如低压在60毫米汞柱左右,高压< 150毫米汞柱,可暂不降压治疗;如高压> 150毫米汞柱,尤其是更高者,可从小剂量开始给予降压药物,谨慎治疗,认真观察,尽量使低压不小于60毫米汞柱。

在患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动静脉瘘、甲亢、贫血、发热等疾病时,高、低压的压差也可加大,但常常是可能纠正的,就诊时医师会予以鉴别。

三说:老年高血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多有异常

正常的血压变化节律是:白天的血压高于夜间血压,夜间血压较白天下降10%-20%。夜间血压下降少于10%或大于20%,甚至夜间血压反高于白天血压,均为不正常且危害不小。因为,夜间血压下降不足或反高于白天时,必然会增加心脏及血管的工作负担,即无分昼夜,心脏和血管均得不到应有的休息,尤其是更为重要的夜间休息。研究表明,夜间血压升高(>120/70毫米汞柱)的危害远超过白天的血压升高。夜间血压升高可独立预测患者将发生更多的心血管事件;预测患者更高的死亡风险。夜间血压每升高9毫米汞柱,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22%。但夜间血压若下降过多,又可能减少心、脑等重要脏器的血液供给,而引起缺血事件。因此,血压节律异常的后果是,增加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风险,增加发生心血管病的可能性。

老年人的血压调节功能紊乱可能是引起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重要原因。此外,老年人常有睡眠障碍,如睡眠时间减少、多怪梦、早醒、入睡困难等;老年人还易患可影响睡眠的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可引起夜间咳嗽、痰多、气短)、心功能不全(可引起夜间呼吸困难、高枕卧位等)、胃食管反流或消化不良(可引起夜间反酸、腹胀、腹痛)、肥胖(可引起打鼾及睡眠呼吸暂停、呼吸功能不全)、前列腺增大(可引起的夜尿多)、紧张焦虑症等,这些均可影响夜间休息的质和量,进而破坏血压的调节功能,导致血压的昼夜节律失常。因此,及时就医,纠正神经体液调节功能异常,治疗可引起夜间睡眠不安的疾病,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对于暂时不能解决的患者,可考虑调整降压药物的使用方法,如变动服药时间、睡前加用适当的药物等。

动态血压监测检查可自动测量、记录、计算血压的全天变化状况,是了解血压昼夜节律状况的好方法。若高血压患者经治疗,白天血压基本正常,但与高血压有关的并发症仍在发生、仍在进展,则应做此项检查,以了解夜间血压的状况如何。在患有睡眠障碍或可引起睡眠障碍疾病的高血压患者,也应做动态血压监测检查,了解这些疾病对夜间血压的影响。

四说:老年高血压患者清晨的血压高峰更突出

我们的血压在一天之中是有波动变化的,清晨是一天中血压最高的时候。健康人的清晨血压虽高于其他时间段,但不会超过正常的血压范围。

有不少老年高血压患者,虽接受了降压治疗,但其早晨起床后的血压即清晨血压,仍升高甚至是显著高于正常范围(在医院中测量血压≥140/90,在家中自测或动态血压监测血压≥135/85毫米汞柱)而在其他时间段的血压则低于清晨血压,可正常甚至可能偏低。此即为“清晨高血压”,或称为血压的”晨峰现象”。据报道,接受降压治疗,在医院测压为正常的患者中,约有60%的人清晨血压超过正常范围,即存在”晨峰现象”。有的患者午睡后的血压也明显高于睡前并超过正常值。

“晨峰现象”意味着心脏及心脑血管的工作负担在清晨时急剧加重。其后果则表现为,清晨是脑梗死、脑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猝死等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发时间段。据研究,约40%的心肌梗死、29%的猝死,发生在起床后的几小时之内。在清晨发生的卒中为其他时间段的2~3倍;即使未发生急性事件,其慢性损害也显而易见,如清晨血压升高10毫米汞柱,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则上升30%。因此,能否控制好患者的血压早高峰,是降压治疗成功与否的标志,也是能否减少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环节,因而备受关注。

一天之中以清晨血压为最高的原因是:由睡眠转为清醒后,神经及内分泌系统的快速激活和精神体力活动的迅速增加。由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调节功能减弱,其稳定血压、缓冲血压波动的能力减小,因而对清晨时血压由夜间低水平迅速升高的趋势反应迟缓,应对不足,化解不利。此外,老年人常因疾病搅扰而有睡眠不安,夜间的“辛苦”当然会助推“晨峰现象”的发生。因此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血压的“晨峰现象”更多、更显著。

为减少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控制血压的“晨峰现象”是十分重要的。此外,清晨的血压达标,有望全天的血压基本达标。应对措施包括:一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均应定期自测清晨血压,不能仅满足于到医院就诊时的血压正常。其做法是:在起床后2小时之内,排便之后,进食水、服药之前,在安静状态下正规测压。二是施行健康生活方式,治疗有关的疾病,保证良好的夜间睡眠。三是服用疗效超过24小时、在次日清晨仍有明显降压作用的长效降压药物,如苯磺酸氨氯地平、拜新同、替米沙坦、缬沙坦、奥美沙坦等。四是清晨测压后的第一件事是服用降压药物,不应等到早餐后或做完家务活之后才服药。

五说: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波动大,略有风吹草动血压可明显升高

稍有不慎血压就明显升高,是老年高血压的又一特点。

譬如说,不少老年高血压患者在医院内测血压时常显著高于在家中的测量值.这显然是由于环境改变及就诊路上的辛苦所致,常称之为”白大衣高血压”现象。此现象提示,在家中定期自测血压并向医生详细报告的重要性。否则医生可能会根据在医院中测量的较高的血压数值调整药物,而增加在家中发生低血压的风险。

举一例。曾遇到一位高龄高血压患者,常在家中自测血压,若发现血压高了,如150/70毫米汞柱,就立刻会紧张起来,急忙测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常常是越测越高,甚至可达到180~200/80~90毫米汞柱。于是喊叫家人:“快给120打电话。”家属的经验是:“您先躺下休息,我再给您量一量。”家属认真地为他测量几次,结果为170/80毫米汞柱左右,却告诉他:”您又测错了,血压正常。”老人松了口气,紧张的表情开始缓解。几分钟后家属说:“您不放心,我再给您测一次。“结果是130/60毫米汞柱。一场风波结束。

还有一位老年高血压患者,大年初一紧张忙碌一天,晚间送走客人后头疼、头昏。老伴为她测血压为180/80毫米汞柱。休息并加服一片安眠药后入睡,次日血压恢复正常。

还有些老年高血压患者,到了秋冬季血压明显升高,必须增加降压药的剂量或种类;到了春夏季血压明显减低,又必须减药,甚至停药。

研究表明,血压波动过大、过频,可明显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风险。

老年人自主神经系统的血压调节功能减弱,因而其稳定血压、缓冲血压波动的能力大为减小,是老年患者血压易波动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说,当存在有可引起血压波动的条件或血压出现波动时,其血管中的压力感受器对血压的变动感知迟钝或不敏感,因而调节反应缓慢,且应对乏力。而中青年人则可快速感知,迅速启动神经体液的调节功能;通过抑制交感神经的活动、增加迷走神经的兴奋,减慢、减轻心跳;舒缓外周血管,从而缓解血压的升高趋势,减小血压的波动幅度。

应对方法:一是老年人应尽可能平静地生活,避免可引起血压波动的因素,如过分的紧张焦虑、过劳、严重失眠、高盐饮食、餐饮过饱、吸烟饮酒、便秘、经常变换居住环境等等;二是服用长效的降压药物:三是一旦出现血压明显升高,可采取休息、镇静或提前服用下一次降压药物,或临时加用短效、起效较快的降压药物(如尼群地平、卡托普利等)等措施。当然如果感到棘手、不放心,特别是患者合并有不适症状或体征时,应到医院急诊。

六说:老年高血压患者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

曾见到一位女性患者,78岁,患高血压病和糖尿病近20年。近年来让她深感苦恼的是,在起床快些、便后站起来、久坐起身后.感到头晕、眼黑、腿软,站不稳,并因此摔倒过数次。医生查体发现,其卧位血压为150/70毫米汞柱,心率68次/分。变直立位后,1分钟时的血压为90/50毫米汞柱,心率70次/分,出现头晕、眼黑、腿软、站不住的症状:3分钟时的血压为110/60毫米汞柱,心率72次/分,症状稍有好转。卧、立体位的变换竟引起如此之多的血压下降,怎能不晕?医生的诊断是:直立性低血压。

本病的危害:一是使患者活动受限,降低了生活质量;二是可导致头晕、失去知觉、摔倒、摔伤等事件,以致发生骨折,头面或颅内损伤、出血等;三是可引发心脑缺血事件,如脑梗死、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本病从何而来7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我们在由下蹲体位快速直立时,有0.5~1.0升的血液滞留在躯体的下半部,因此使回心血流减少、心排血量下降,血压降低;此时处于人体最高位置的脑血供减少,于是可能引发脑缺血的症状。健康人由平卧变为直立后,血管中的压力感受器可迅速地感知到血压的下降趋势.马上激活神经反射,通过中枢神经的调节,使心跳加强、加快,增加心排血量,同时全身的小血管收缩,因此血压下降很少或不降,故不会发生脑缺血。而在像本例这样的老年患者,由于多年高血压的刺激及动脉硬化,致使血管壁中的压力感受器对压力的变化已不敏感;患者在直立后血压明显下降时,心率增加却不到10次/分,说明其自主神经的调节功能受损严重;高龄、高血压、糖尿病对心血管功能的损害,使其在紧急情况下难以应变而助力于血压的”维稳”。综合到一起,患者在快速直立后出现血压下降、脑供血减少,就不奇怪了。

本病可见于高达两三成的老年人,尤其多见于长期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帕金森病、多发性萎缩、淀粉样变性等疾病者。若再合并有下述情况,如长时间卧床、体内水分不足(饮水不足或排泄过多)、贫血、饮酒后、早餐后、排便中或之后、服用某些药物(利尿剂,硝酸甘油类药物,降压药物如特拉唑嗪、哌唑嗪等,某些神经精神药物等),则更容易发生或加重直立性低血压。

应对方法:老年人尽可能坚持适当活动,不久卧床铺;在变换体位时要缓慢,不可操之过急;座椅、马桶不应太低:在不影响血压及心功能的情况下,适当增加盐的摄入量:饮水要够,不要缺水;用药前仔细阅读说明书,慎用可引发直立位低血压的药物;请神经科医师诊疗神经系统疾病:可穿弹力袜,以减少血液在下半身的淤积:必要时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可增加血管紧张力的药物,或可适当增加血容量的药物。对患有本病的患者,应根据立位血压判断降压治疗效果,避免降压过分。

七说:老年高血压患者易发生早餐后低血压

曾见到过一位84岁的高血压患者。其家属说:患者在近一个多月内多次发生早餐后乏力、头晕;躺下就睡,且不易唤醒;持续2~3个小时后逐渐好转。医师检查发现,其早餐前的血压为146/80毫米汞柱:进早餐后半小时、1小时、1.5小时和2小时的血压分别为120/64. 100/50. 80/40和90/50毫米汞柱。也就是说,其血压在早餐后,最大降幅达66/40毫米汞柱。看来是显著降低的血压导致了脑的供血不足,因而引发上述症状。

还有一位老年高血压患者,于早餐后不久感到胸闷、胸痛,立即查心电图显示有心肌缺血.检查其血压为90/50毫米汞柱,较餐前血压降低60/30毫米汞柱。予适度升压治疗后症状好转,心电图改善。

以上两位老人的诊断是:餐后低血压,即老年人在进食后发生的低血压。本病的危害也不可小觑。一是血压大幅下降可增加心脑缺血事件,如中风、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的发病风险,如上述病例就是:二是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晕厥、摔倒、摔伤的风险。餐后低血压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并不少见,可达20%—70%,由于本病患者多数无明显症状,故易被忽视。餐后低血压大多发生在早餐后,在中、晚餐后较少发生。

餐后低血压的发病原因:高龄,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帕金森病、痴呆症、植物神经功能损害等疾病,均是重要的发病因素。而早餐中富含碳水化合物(米、面、糖制品)、饮食过热、饮酒、服用扩血管药物或利尿剂类药物等,均是发病的助推因素。其发病机制可能与餐后到胃肠道参与消化的血流增加,因而使回心血量减少,进而导致心排血量下降有关。饮食过热和酒精饮料,可扩张内脏血管,更多地增加聚集在内脏中的血流。而更为重要的是,自主神经系统的血压调节功能障碍,即在早餐后血压有降低趋势时,机体不能迅速地感知这一动向,不能有效地通过神经内分泌的反射性调节机制,实现血压平稳,避免血压显著下降。本病的发生可能还和高碳水化合物引起的血胰岛素水平过高有关。

应对方法:首先是建议老年人,特别是有餐后心、脑缺血症状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早餐前及早餐后1~2小时内测量血压,看是否有餐后低血压。在确定有本病的患者.一是采用低碳水化合物、低热度、无酒、少量多次的早餐方式。二是在可能的情况下,适当增加盐和水的摄入量。三是如有可能,可在餐后适当散步,此措施有助于增加心率、心力与心排血量,有利于维持血压:但对于血压降低较多者,应平卧休息。四是选用致餐后低血压作用较小的降压药物,如尼卡地平等,并应在两餐之间服用;慎用利尿剂和硝酸酯类等可诱发或加重餐后低血压的药物。五是症状重者可在医师指导下进行治疗,包括使用可抑制葡萄糖吸收的药物如阿卡波糖(拜糖平)等,可减少内脏血流量的药物如咖啡因、奥曲肽等,可收缩外周血管的升压药物如米多君.吲哚美辛等。

八说:老年高血压患者大多并存有多种疾病,易发生心脑血管事件

与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相比较,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尤其是在血压未得到良好控制的患者中,常存在有较多的高血压并发症,或日有较多的“高血压的靶器官损害”,如高血压性心脏病(表现为左房扩大、左室肥厚或扩大、主动脉硬化扩张等)、心衰、心房颤动、中风、眼底血管病、动脉瘤、高血压性肾损害、肾功能衰竭等。

研究表明,约80%以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还存在有其他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如血糖异常、血脂异常、吸烟、超重或肥胖、高同型半胱氨酸、高尿酸、纤维蛋白原升高、慢性炎症及其标志物升高、慢性肾病等。这些危险因素长期与高血压相随相伴,”互相协同”、”共同发力”,促进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症的发生、发展,数倍乃至数十倍地增加心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正因如此,老年高血压患者更易发生心脑血管事件,也可以说老年高血压患者大多是心血管病的高危人员。

除以上所述.高龄高血压患者还常合并有许多其他疾病,如慢性肺病、慢性肝病、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肾病、骨质疏松症、肌肉减少及无力、老年痴呆症、营养不良、贫血乃至肿瘤等等。这些疾病相互作用,可极大地削弱相关脏器的功能,严重损害生存状态,致使许多高龄患者身心疲惫、虚弱不堪,有如风中之烛。这些患者不但极易发生各种事件,如心肌梗死、中风、急性心衰加重、急性肾衰加重、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骨折、外伤等,而且常常是一旦发生事件.就很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引爆各个器官的连锁反应,陷入多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的“怪圈”,因此治疗难度大、预后差。

应对方法:一是自青少年时期开始,下定决心、排除诱惑、持之以恒地施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生活方式乃是最根本的养生之道。就施行健康生活方式而言,可以说是早施行早受益、多收益、长受益;晚施行则晚受益;无论何时开始施行,均可受益;不施行则不受益。其益处就是减少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延缓疾病的进展,减少疾病的治疗难度。研究表明,坚持施行平衡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和的健康生活原则,可显著减少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慢性肺病、动脉硬化症、心脑血管病、慢性肝病、肿瘤等疾病的发病风险,从而有利于实现少得病、晚得病、少治疗、减少药物性及其他医源性伤害;有利于延长无病或少病的健康生活时间;有利于长寿。二是坚持定期健康检查,有病及时发现、及时治疗。三是在医师的指导下科学治病,做到降压达标;并且还要全面控制并存的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同样要使之达标。

九说:老年高血压的治疗应积极稳妥适度

研究表明,即使是高龄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也是很有益的。积极降压,可显著降低总死亡率,显著减少中风的发病率。因此,不应以年老为由而不重视降压治疗,或不积极降压治疗。但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治疗,又有其特殊之处。

一是老年人降压不可操之过急,而应使血压平稳地逐渐降低,尤其是对高龄、血压升高显著且高血压持续时间较长的患者,更应如此。曾有人介绍过如下病例,一位老人因其他疾病来就诊,测血压为180/80毫米汞柱,无明显不适,也未治疗过。就诊后医生给他开了降压药,告知必须重视高血压,否则有危险。回家后他加倍服药,希望血压马上降下去。次日早晨感到头晕、软弱,一侧肢体无力,测量血压为120/60毫米汞柱,CT检查提示脑梗死。显然,长期高血压导致的脑血流自动调节机制失常和(或)脑动脉粥样硬化,是降压过快引发其脑缺血、脑梗死的主要原因。

二是降压适度,不要过分。目前认为,老年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降至150/90毫米汞柱以下,如可以耐受,可降至140/90毫米汞柱以下;8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降压目标即为< 150/90毫米汞柱;低压均不应<60毫米汞柱。其理由主要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常存在有小动脉硬化和(或)脑、心、肾等器官大动脉的粥样硬化,因此血流阻力明显增加。为应对升高的阻力.保证血液供给,需保持适当高度的血压,所以降压不是越低越好。青年人的血压水平,如高压100—120毫米汞柱.对老年人不见得有益。一项有关老年降压的研究表明,与温和降压的患者相比,强降压组(使高压降至< 128毫米汞柱)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明显。现认为,在有双侧颈动脉狭窄≥70%者,其收缩压不可低于150毫米汞柱;在冠心病患者,舒张压不应<70毫米汞柱。如降压治疗后血肌酐明显升高,应调整降压强度。降压治疗后反倒有头晕、乏力、身软者,应及时观察血压情况,如无血压过低,则应减缓降压速度,等等。

三是和中青年人一样,老年人降压治疗同样是不能只靠服药,还要施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否则会增加降压治疗的难度,增加患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其中包括合理膳食、不超重不发胖、减少食盐的摄入量、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减少精神紧张与心理压力等。

四是遵从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观察症状和血压的变动,定期复诊。不应期望一次就诊可圆满解决降压问题,多次就诊实为必要。患者应和医生一起观察药物与自己的“磨合过程”,包括降压效果、降压后的感受、有何降压以外的反应等等。在初诊时医生的思路是:患者的高血压有无特殊原因,高血压的严重程度如何,患者是否已有高血压的合并症,是否还有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还患有何种其他疾病,根据患者的情况需做何检查、应选择哪些药物等问题。复诊时则要思考:血压达标与否;有无不良反应,应如何解决不良反应;是否需要加药、减药或换用其他药物:是否有应向患者交代的问题等等。医患之间的良好沟通与互动,是成功降压的关键。

老年时光是人们的”多事”之秋。患高血压病就是老年人最多见的“事”之一。高血压虽是种慢性病,但了解其规律、熟悉其特点、顺应医嘱、做到正确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中,安然度日,经多年而无大碍者不是少数。而在漠视其存在、不正视其特点、不积极应对者中,短期内发生不良后果者确实不少。看来还是:事在人为,健康长寿的责任者首先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