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医学实验论文范文,医学实验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加味双柏散包联合红外线治疗胫腓骨肢体肿胀的效果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2-12-05
  • 阅读量23次
  • 评分0

摘    要:目的:分析在胫腓骨肿胀的治疗中实施加味双柏散包联合红外线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1—12月收治的60例胫腓骨肢体肿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甘露醇治疗,观察组实施加味双柏散包联合红外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及患肢周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患肢周径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小腿周径差小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加味双柏散包和红外线联合应用到胫腓骨肢体肿胀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缓解疼痛效果,能加快病情的康复,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上推荐。

关键词:加味双柏散包;红外线;胫腓骨;肢体肿胀;


胫腓骨骨折在全身骨折中的发生率较高,约为10%,患肢肿胀为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98%左右[1]。治疗胫腓骨骨折虽然较为容易,但经常无法避免水疱和肿胀等并发症,给治疗带来极大的不便,若处理不当,轻则延误治疗进展,重则造成伤口感染、骨髓炎、筋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导致肢体坏死、缺血性肌坏死和截肢等严重后果[2]。为了尽快消除胫腓骨肢体肿胀,探求合理可行的治疗方案,本研究在胫腓骨肢体肿胀的治疗中实施了加味双柏散包和红外线联合应用方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0年1—12月收治的60例胫腓骨肢体肿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37~67岁,平均年龄(51.22±5.83)岁。观察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38~65岁,平均年龄(51.16±5.7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临床资料完整。(2)对研究知情且自愿签署知情协议书。(3)该研究已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排除标准:(1)合并大血管神经损伤且需急诊探查。(2)具有凝血功能障碍或认知障碍。(3)合并其他严重器质性病变。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甘露醇注射液(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3784)治疗,静脉滴注20%的甘露醇注射液250 m L,间隔8 h静脉滴注一次。持续使用1周。

观察组给予患者加味双柏散包联合红外线治疗。双柏散处方参照《中医伤科学讲义》,成分包括:侧柏叶200 g,大黄200 g,黄柏、泽兰、薄荷各100 g,烘干后研制为粉末,选择合适的纱布在局部肿胀范围贴敷,在纱布中放置一层保鲜膜,双柏散粉和温水搅和调配涂抹在纱布上,外敷在肿胀处,若肿胀范围过大且直径超过5 cm,需要留置6 h。过敏者需要给予抗过敏治疗,同时加以红外线照射,将红外线灯提前预热5 min,灯和照射的位置需要距离25~30 cm,单次照射时间为30 min,日均照射2次,在照射的位置搭配温度计,将温度维持在40~50℃。治疗1周。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小腿周径差。测量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 d及第7 d髌骨下缘15 cm处的患肢和健肢小腿的周径,记录周径差。(2)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程度评分。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使用长度为10 cm的直线对患者进行填表调查,0分表示无痛,1~3分表示轻度疼痛,4~6分表示中度疼痛,7~10分表示重度疼痛。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小腿周径差变化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小腿周径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 d、7 d,观察组患者小腿周径差均小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小腿周径差变化比较(±s,cm)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3 d、7 d比较,(1)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 d、7 d,观察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3 d、7 d比较,(1)P<0.05。

3 讨论

骨折损伤后不仅存在骨质损伤,同时伴有邻近组织损伤,开放性骨折兼有皮肤损伤。骨折手术后常见表现为肿胀疼痛、体温升高、功能障碍、局部血肿等,这种表现不但会引起多种生理反应,同时可导致患者出现恐惧、焦虑心理,对于患者康复能力和全身微循环功能均有所影响。胫腓骨骨折通常为受到高能量的外力所致,骨折周围的组织同样会受到牵连,在自致病因子的持续性刺激下,便会出现炎症反应[3]。甘露醇为一种脱水药物,在体内不被代谢,同时可以迅速地升高血浆渗透压,让组织间的液体朝血管内转移,以达到消肿的效果。同时甘露醇在体内不被代谢,经过肾小球滤过后,在肾小管很少被重吸收,可起到渗透性利尿的作用[4]。甘露醇还可以降低血液的黏稠度和红细胞的压积,增加血流量,以此改善微循环[5]。但因为在治疗过程中具有较明显的不良反应,如寒战发热、水电解质紊乱、血栓性静脉炎、增加心脏的负荷、外渗可造成坏死和水肿等,因此缺乏治疗理想性。

中医认为,骨折后筋脉受到损伤,血不循经而溢于脉外,瘀积久而不散致肢体肿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云:气伤痛,形伤肿。损伤日久而水肿不消,所致经脉受阻而气滞血瘀,发为肿痛。而《灵枢·本藏》中“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指出了在治疗肢体骨折肿胀时,需要以行气消胀、活血化瘀的方式消肿[6,7,8]。《灵枢·痈疽》中言,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需要从活血祛瘀、清热解毒、利水消肿三个方面进行论治[9,10,11]。本研究所用的双柏散包出自《中医伤科学讲义》,多作用于消肿消瘀止痛,适用于伤筋骨折肿胀等疼痛。双柏散在骨科一直为治疗跌打损伤的常用方法,并且秉持中药基础理论理念,其安全廉价,经过皮肤途径给药,不会产生明显的过敏排斥反应。双柏散包中的大黄和侧柏叶在现代药理中亦为跌打损伤常用药物,侧柏叶具有凉血止血、收敛作用。而大黄可去除瘀血,有调理血脉的作用,黄柏可泻火解毒、清热燥湿,对于消肿的效果最佳。泽兰有散滞祛瘀的功效,对于通利经脉的效果较佳。双柏散治疗肢体损伤秉承中医基础理论理念,同时,外敷使用效验价廉,经过皮肤外给药不容易产生过敏等不良反应。双柏散具有消肿利水、引药走四肢的作用,临床观察患者使用双柏散后局部的透邪效果较好,且期间无明显的过敏反应。药理研究证实,加味双柏散具有止痛、消炎、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体液的渗出、改善血管脆性等作用。从现代药理学的角度来讲,双柏散的各种药物具有一定抗菌消炎作用,可改善局部的缺氧代谢状态,减少组织的细胞变形坏死,从而利于组织细胞的修复和再生,促进创伤的愈合。大黄中的大黄酚为活血化瘀、消肿的良药;侧柏有抗菌消炎作用;泽兰和侧柏叶消肿止痛;薄荷具有局部止痛功效,其主要成分为薄荷醇,可刺激神经末梢的冷却感受器。使用中药后的大多数患者自觉疼痛症状减少,且精神好转。同时加以红外线的热疗,可扩张血管,加速血流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加快组织的异常物质吸收和清除,疗效可观。红外线又称为辐射热疗法,主要作用于骨伤后的第二阶段炎症反应,使用红外线照射治疗,让皮肤内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在刺激下使血管扩张充血,血管渗透性增强,血运增加,血流速度加快,加强对于组织的营养代谢;加强组织可再生能力,促进局部渗出物的吸收消散,降低神经末梢兴奋,以达到止痛消肿、促使血肿吸收的功效,为接下来骨结痂的生长创造良好条件。在骨伤后的第三阶段即血肿吸收的阶段,通过红外线照射,可以促进钙磷沉积,保护骨膜,促使产生骨化过程。在骨伤后的第四阶段即骨痂形成的阶段,使用红外线进行照射治疗,可预防粘连挛缩,改善关节功能,提高机体的反应性,增强肌体再生修复能力。同时,红外线的热能效益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提升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在促使血液循环的同时,还可以加强炎症渗出物吸收,有利于炎症的控制和消散。但需注意的是,骨伤后不能过早采用红外线灯照射治疗,过早使用可使血管过度扩张,血栓溶解脱落造成新的出血,使血肿增大,加重患肢的肿胀,从而影响到局部的血运,导致骨折周区和骨折部位骨皮质细胞缺血性坏死。通常在骨折损伤后第二阶段开始,正确搭配红外线照射治疗,具有消肿、消炎、止痛的效果,促使骨痂形成,以此缩短病程,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帮助骨关节恢复,减少恢复不当造成的后遗症。所以在术后肢体肿胀中,红外线在骨折损伤后的综合治疗中同样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且使用范围广,操作安全,疗效明显,治疗费用低,患者也乐于接受。

综上所述,将加味双柏散包联合红外线治疗应用于胫腓骨肢体肿胀,可缓解疼痛、消肿,促使局部组织愈合,减少血管渗透到组织的间隙,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