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综合医学论文范文,综合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盆腔不明起源肿块的影像学特点及CT血管成像技术对其的诊断价值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3-01-09
  • 阅读量26次
  • 评分0

摘    要:目的:探讨分析盆腔不明起源肿块的影像学特点及CT血管成像技术对其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328例术前诊断为盆腔不明起源肿块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根据手术结果获取患者的病理检验结果(金标准)。在术前对患者采用CT血管成像技术进行检查,回顾分析患者的检查结果以及影像学特点,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查结果,分析其对盆腔不明起源肿块的诊断价值。结果:CT血管成像技术的检出率与金标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CT血管成像技术对盆腔不明起源肿块进行诊断有着较为显著的作用,可以对患者的病灶进行准确定位,具有理想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技术;盆腔不明起源肿块;诊断价值;影像学特点;


盆腔肿块属于女性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病的来源较多,并具有发病隐匿的特点[1],需要尽早明确患者的病因,从而对患者开展及时有效的治疗,控制患者的病情进展。针对盆腔肿块,尤其是来源于盆腔的肿瘤,主要采用手术进行治疗,在对患者进行手术前,需要充分掌握肿瘤的侵袭程度以及肿块的部位,才能够为患者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采用CT血管成像技术可以对盆腔肿块的供血血管直接进行观察,从而有效确定患者的病灶位置,为患者治疗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参考[2]。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分析盆腔不明起源肿块的影像学特点及CT血管成像技术对其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328例术前诊断为盆腔不明起源肿块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根据手术结果获取患者的病理检验结果(金标准)。患者年龄16~80岁,平均年龄(51.9±7.3)岁;病程7 d至9个月,平均病程(4.5±0.4)个月。患者因尿频尿急、阴道不规则出血、腹痛腹胀、月经失调、腹部包块、阴道分泌物增多以及体检时发现盆腔包块等一个或多个原因到院就诊。患者术前经临床及B超诊断为盆腔肿块。

1.2 方法

1.2.1 检查前准备

全部患者在入院后,充分了解患者的相关资料以及身体状况。在患者接受检查前3 d低纤维饮食,减少肠管内容物干扰;禁食、禁水6~8 h,检查前嘱咐患者饮用约1 000 m L温开水,待患者尿急(膀胱充盈)后,进行CT扫描。

1.2.2 体位、扫描范围及CT扫描参数

体位:仰卧位,双臂上举过头;扫描范围:腰3椎体下缘至耻骨联合下缘;CT扫描参数:120 k V,160 m A,探测器宽度20 mm,层厚5.0 mm;高压注射器设置参数:对比剂(碘普罗胺)90 m L,速率3.5 m L/s。

1.2.3 CT扫描及影像诊断

使用GE Optima CT 520 Pro 16排螺旋CT配合高压注射器快速团注对比剂对患者进行检查。横断位平扫,确定肿块范围后,配合高压注射器快速团注对比剂进行动脉期及静脉期扫描,得到图像后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及血管三维重建,由从事29年CT影像诊断工作的影像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对所有盆腔肿块患者报告获得的图像进行审核,最终得出影像诊断结果。

1.3 观察指标

328例患者的病理诊断(金标准)结果为:病灶总数为358个,其中卵巢来源176个(内膜异位52个、畸胎瘤47个、囊腺瘤33个、囊肿30个、纤维瘤6个、葡萄胎3个、颗粒细胞瘤2个、无形细胞瘤1个、侵袭性葡萄胎1个、卵巢癌1个),子宫体来源95个(肌瘤89个、腺肌瘤6个),宫颈来源48个(宫颈癌47个、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1个),子宫内膜来源19个(子宫内膜癌17个、内膜息肉1个、妊娠残留1个),输卵管来源16个(炎症积脓积水11个、副中肾管囊肿4个,输卵管癌1个),肠系膜/胃肠道来源3个(间质瘤2个,淋巴管囊肿1个),阴道来源1个(阴道癌1个)。对患者采用CT血管成像技术检测后,将获取的诊断结果与金标准进行比较,确定其对患者的疾病检出率[3,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技术对患者的诊断检出率比较

CT血管成像技术的检出率与病理诊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技术对患者的诊断检出率比较[n(%)]

2.2 CT血管成像技术对盆腔不明起源肿块诊断的影像学特点

采用CT血管成像技术对盆腔不明起源肿块进行诊断,可以发现患者的病灶类型较多,主要可以分为囊实性肿块、囊性肿块及实性肿块等。患者的病灶体积较大时,囊实质部分可以发现软组织阴影,部分病灶对膀胱造成压迫,导致膀胱形态发生改变,同时还会对直肠造成压迫,致使患者的排泄系统受到干扰。良性病灶的形态较为规则,边界清晰,密度均匀,囊壁较薄,通常由单支动脉供血;恶性病灶通常呈现不规则的形态,边界不清晰,密度不均匀,通常由多支动脉供血。例如,右侧卵巢高级浆液性癌,右侧卵巢动脉明显增粗,右侧卵巢囊实性肿块,以实性成分居多,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明显强化。详情如图1~图4所示。

图1 右侧卵巢高级浆液性癌VR图

图2 右侧卵巢高级浆液性癌动脉期(横断位)

图3 右侧卵巢高级浆液性癌动脉期(矢状位)

图4 右侧卵巢高级浆液性癌动脉期(冠状位)

3 讨论

盆腔肿块属于临床上的常见病和高发病,该病在发病早期不会引发明显的不适症状,常规的检查手段也难以及时检出[5,6,7,8]。针对盆腔肿块主要采用影像技术进行诊断,B超以及CT都属于常用的影像学技术。B超的优点在于操作方便、费用低廉,能够观察患者病灶的位置及形态,并分析患者病灶的内部结构[9]。但是,B超容易受到肠腔气流的干扰,导致检测结果出现误差,同时,无法有效判断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难以确定病灶是否存在转移问题,极大地影响了B超的诊断价值,不利于患者的后续治疗。

采用CT血管成像技术对患者进行检查,既能够有效判断患者盆腔器官的病理变化及解剖学特征,还能够判断患者的病灶是否出现转移或者浸润,可以获取患者更为全面的病情信息[10],同时,该技术具有很高的安全性,能够对患者进行重复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尤其在诊断定位困难以及来源不明的盆腔肿块时,有着一定的优势,可以获取对患者价值较高的影像信息[11],并且,可以多角度分析患者病变与器官之间的联系,为患者的治疗工作提供更为全面的参考。本研究结果也对此进行了佐证:CT血管成像技术的检出率与病理检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盆腔肿块的来源主要包括卵巢、子宫以及宫颈等部位,尤其是盆腔肿瘤,病灶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起源器官的动脉血对其进行供应,这将会导致肿瘤供血动脉出现代偿性加厚的特点,此时利用CT血管成像技术可以确定患者病灶的起源,进而判断、分析患者病灶的体积以及侵袭范围等情况,以在术前制订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在通过CT血管成像技术对盆腔不明起源肿块进行诊断时,可以发现患者的病灶类型较多,主要可以分为囊实性肿块、囊性肿块及实性肿块等。患者的病灶体积较大时,囊实质部分可以发现软组织阴影,部分病灶对膀胱造成压迫,导致膀胱形态发生改变,同时还会对直肠造成压迫,致使患者的排泄系统受到干扰[12]。良性病灶的形态较为规则,边界清晰,密度均匀,囊壁较薄,通常由单支动脉供血;恶性病灶通常呈现不规则的形态,边界不清晰,密度不均匀,通常由多支动脉供血。所以,根据CT血管成像技术的影像资料能有效判断患者病灶的良恶性,判断患者是否需要手术治疗。

综上所述,采用CT血管成像技术对盆腔不明起源肿块进行诊断有着较为显著的作用,可以对患者的病灶进行准确定位,并有效判断患者病灶的良恶性,具有理想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