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综合医学论文范文,综合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CT与MRI对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分析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3-01-09
  • 阅读量23次
  • 评分0

摘    要:目的:分析计算机体层扫描(CT)与磁共振成像(MRI)对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82例疑似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CT、MRI检查。比较CT与MRI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结果及对梗死位置的检查结果。结果:综合患者临床表现及各项检查结果,最终确诊结果为共有70名患者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其中梗死位置位于额叶10例,颞叶17例,枕叶13例,基底节20例,脑干4例,小脑6例。使用CT诊断急性脑梗死的灵敏度为78.57%,特异度为50.00%,阳性预测值为88.71%,阴性预测值为30.33%,准确度为74.39%;使用MRI诊断急性脑梗死的灵敏度为82.86%,特异度为66.67%,阳性预测值为93.55%,阴性预测值为40.00%,准确值为80.49%。MRI诊断急性脑梗死的特异度、灵敏度及准确度均高于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和MRI对患者脑梗死发生位置的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T比较,MRI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更高。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 CT;MRI;诊断价值;


急性脑梗死主要为大脑血供受阻,导致脑组织因局部缺血缺氧而发生相应脑区神经细胞变性、坏死,从而产生功能障碍,其病因大致可分为大脑供血不足和血液含氧量过低,好发人群主要为有慢性病史的中老年人,可导致患者残疾或死亡,对其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威胁[1,2,3]。溶栓是目前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常用手段[4],而有研究表示,溶栓治疗的最佳时机为患者发病后的前6 h[5]。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早期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而临床对急性脑梗死的主要检查和诊断方式为影像学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术(CT)与磁共振成像(MRI)均为常用方法,且二者对诊断急性脑梗死均具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本研究分析CT与MRI对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探讨更具价值的诊断方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82例疑似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8例,女性34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62.17±3.41)岁。

纳入标准:(1)患者入院时存在意识障碍、肢体乏力、口角歪斜、言语不清晰等疑似急性脑梗死症状。(2)入院时发病时间<12 h。(3)均同意接受CT、MRI检查。(4)病历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1)存在CT或MRI检查相关禁忌证。(2)既往存在急性脑梗死病史或溶栓治疗史。(3)发病前合并血液系统疾病或脑出血、颅内肿瘤等严重疾病。(4)妊娠期女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CT和MRI检查。(1)CT主要检查步骤。使用联影CT64排,通过连续扫描方式对患者从颅底到颅顶部进行扫描,扫描时设置扫描参数为层厚1 mm,层距1 mm,电压120 k V,电流239 m A。(2)MRI主要检查步骤。使用联影MR1.5T于轴位进行全脑扫描。扫描时设置扫描参数为FOV 230 mm,层距5 mm,层厚5 mm。扫描程序主要为自旋回波T1加权,并设置参数TR/TE为500/7.8 ms,256×256,数据收集分为2次,设置flipms为448×336,数据收集分为4次,设置Flip角为150°,在液体经历衰减、反转及恢复后立即进行T2-flair,设置TR/TE为900/10 ms,设置T1为2 500,256×256,进行1次数据采集后设置Flip角为150°。设置DWI弥散成像参数TR/TE为2 900/84 ms,128×128,数据收集分为2次,b值分别为0、1 000。

1.3 观察指标

(1)比较CT和MRI对急性脑梗死的确诊价值。(2)比较CT和MRI对急性脑梗死位置的检查及诊断结果。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通过四表格法表示CT和MRI诊断急性脑梗死的特异度、灵敏度及准确度。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和MRI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比较

综合患者临床表现及各项检查结果,最终确诊结果为共有70名患者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其中梗死位置位于额叶10例,颞叶17例,枕叶13例,基底节20例,脑干4例,小脑6例。使用CT诊断急性脑梗死的灵敏度为78.57%,特异度为50.00%,阳性预测值为88.71%,阴性预测值为30.33%,准确度为74.39%;使用MRI诊断急性脑梗死的灵敏度为82.86%,特异度为66.67%,阳性预测值为93.55%,阴性预测值为40.00%,准确值为80.49%。MRI诊断急性脑梗死的特异度、灵敏度及准确度均高于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表1 CT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结果(n)

 表2 MRI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结果(n)

2.2 CT和MRI对脑梗死位置的检查结果比较

CT和MRI对患者脑梗死发生位置的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CT和MRI对脑梗死位置的检查结果n(%)

3 讨论

脑梗死患者因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导致神经等组织功能受损,出现语言障碍、感觉性和运动性功能受损,甚至可导致瘫痪和死亡,而急性脑梗死患者死亡发生率更高,尤其发病早期,是疾病的死亡高峰期,因此早期诊断、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6,7]。

目前,临床对于急性脑梗死主要采用CT、MRI等影像学手段进行检查。本研究结果显示,MRI对于诊断急性脑梗死的特异度及灵敏度、准确度均高于CT,提示MRI相较于CT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更具诊断价值。CT相较于MRI检查费用更低,可减轻患者的经济压力,且CT检查在操作方面也更为简便、快捷,检查禁忌证更少。但CT检查主要根据病变的占位效应及密度改变进行诊断,而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早期脑细胞内水肿对密度改变不明显,另外颅底层面部分病灶进行CT扫描时受颅底骨伪影影响而显示不佳,因此会影响CT的诊断率。MRI检查主要是基于病变组织的含水量变化进行诊断。在患者发病后的前6 h内,其病变组织处可发生早期细胞毒性水肿,病灶组织间含水量因此发生变化,而MRI可检测到这种早期变化[8,9]。有研究表示,当脑组织发生缺血现象4 h时,其病变组织内含水量可上升3%[10]。含水量变化可影响X线吸收率,进而影响CT的诊断结果,但MRI可清晰显示病变组织含水量,如水分子发生聚集,T2WI则呈现高信号,并且T1和T2时间也显著延长,尤以T2最为明显[11,12]。因此当病变组织内细胞结构尚维持完好而病区内含水量开始增多时,CT检查结果并未显示明显变化,而MRI检查可明显反映变化,特别是T2-f Lair、DWI序列结合应用鉴别新发与陈旧性脑梗死,能对超急性期脑梗死作出定性诊断,有助于临床选择治疗方式,评价疗效、预后,因此MRI检查更有助于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病变。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CT和MRI对患者脑梗死发生位置的诊断结果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其可能与本研究选取病理样本量较少有关,故后续可通过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对CT和MRI诊断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位置进行分析和研究。

综上,CT和MRI作为辅助诊断急性脑梗死的检查手段,各有优点和缺点,但在患者病变发生早期,MRI相较于CT具有更高分辨率,可基于病灶组织含水量变化进行早期诊断,更具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