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医学病毒学论文范文,医学病毒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医学病毒学的应用确认研究论文(共3篇)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9-12-17
  • 阅读量221次
  • 评分0
  • 0
  • 0

  医学病毒学现在也是很多人都特别钟爱的一门学科,所以每年都有很多病毒学的毕业生面对论文写作,但是大部分人因为没有写过,所以不知道应该写,下面小编就整理了几篇优秀的关于医学病毒学的相关论文,来供大家参考借鉴。


  第1篇:病毒学实验室资质认定中非标方法的确认研究


  【摘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的各实验室自行研究建立了一系列实验方法,这些方法相比国标方法,行标方法等具有独特的优势,如何让这些方法通过一定法律程序成为公共产品,以便更广泛的为疾病预防控制服务,是作为国家级病毒学实验室义不容辞的任务。本文通过对“RT-RAA法检测EV71/CA16等病毒”方法的实证研究,探索基于实验室资质认定条件下病毒学非标方法建立、确认、验证、核查等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资质认定;非标方法;病毒学实验室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以下简称病毒病所)担负着研究新的实验方法,建立与制定标准,技术指导全国病毒病防控工作等任务。有些实验方法需要提升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高度。其中一些非标方法(自制方法)相比于国标方法、行标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工作(又称实验室资质认定),可以将这些成熟的方法通过资质认定的法定程序予以确认,进而转化成为本所标准,使用该方法得到的检测结果就具备了一定的法律效力[8,13]。


  1方法确认的依据


  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1-4],对非标方法进行技术确认的主要原则应包含:(1)使用参考标准或标准物质进行比较;(2)与其他方法所得的结果进行比较;(3)实验室间检测结果的比对;(4)对影响结果的因素作系统性评审;(5)根据对实验方法理论原理和实践经验的科学理解,对所得结果不确定度进行评定。


  非标方法的确认除其他程序完备外,一般需要有三个或以上的比对试验,可以有以下几种办法:1)组织学术评审会,邀请专家,通过学术评审确定方法的可行性、适应性和有效性。2)实验室内方法确认(in-housemethodvalidation):同一实验室内,在合理的时间间隔内,用一种方法在预定条件下对相同或不同测试样品进行的分析实验。亦可由本室不同人员通过留样再测,进行不同批次的实验比对[5-7,11]。3)实验室间方法确认(inter-laboratorymethodvalidation)是指在两个或多个实验室之间实施的方法确认。各实验室依照预定条件用相同方法对相同样品进行测定。包括在本所或外所不同的实验室对该方法进行重复,以实现在不同地点的实验比对[5-7,11]。4)与其他标准方法比对。5)与标准品检测结果比对。结合资质认定《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国认实[2016]33号)[3]和国际标准《检测或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ISO/IEC:17025的规则要求,本研究就比对方法进行梳理[5-7]。需要说明的是,下述介绍的各种比对结果评价中,要用到一个重要的参数是测量不确定度,而对于病毒学方法的的评价指标主要是特异性,稳定性和可靠性等,难以套用测量不确定度的计算公式,病毒学方法应该依照资质认定的原则框架进行比对试验,但具体判定规则应按照本专业规则和图表进行判定和表达。


  2比对方法(试验)[9-14]


  2.1人员比对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采用相同的检测方法、相同的检测设备和设施,由不同的检测人员对同一样品进行检测的试验。以参与比对试验人员中具有较高准确度一方的测定值作为参考值,比对试验结果进行评价。


  2.2方法比对在环境条件相同的前提下,由相同的人员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对同一样品进行的检测,对试验结果进行评价。


  2.3仪器比对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使用相同的方法、由相同的检测人员采用不同的仪器设备对同一样品进行检测的试验。


  2.4留样再测在尽可能相同的环境条件下,采用相同的检测方法、相同的检测设备和设施,由相同的检测人员对已完成检测的样品在其留样保存期间进行再次检测的试验。


  3实证案例


  以“RT-RAA法检测EV71/CA16等病毒”方法为例,说明方法确认研究的要素。结合具体方法的实际情况,对原方法做适当验证,补充和修正。


  按照《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国认实[2016]33号)4.5.14要求。按照病毒学实验室质量体系文件《检测方法控制程序》的要求,进行比对试验验证,具体使用的方法是留样再测,人员比对。通过比对确认该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稳定性,可靠性符合预期。“RT-RAA法检测EV71/CA16等病毒”方法采用了以下形式进行比对试验验证:由不同检测人员非同一日对留样进行3次实验操作,3次实验结果均为阴性对照无扩增曲线出现,阳性对照和样品有明显的扩增曲线,因此3次重复实验样品结果均判读为CA16。通过比对确认该方法的特异性、稳定性和可靠性符合预期。


  4确认后的方法


  调整后的“RT-RAA法检测EV71/CA16等病毒”方法[8]从形式上提升为病毒病所所内标准;程序上符合了实验室资质认定的方法确认程序;内容上增加了技术要求、结果分析、检验规则、判定规则等条款。以下引用修改后的该标准: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标准》。标准编号:Q/IVDC024005-2017,标准名称:《RT-RAA法检测EV71/CA16等病毒》,发布时间2017年12月25日。


  前言


  关于本标准的基本概况:手足口病是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的病毒以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16型为主。传统的检测方法如多重PCR法和定量PCR法对硬件设备和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且成本也高,故建立该快速准备易普及的检测方法,对现场突发事件及实验室大量检测任务具有重大意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特制订本产品标准作为该检测方法的质量依据。


  本标准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中心实验室提出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马学军,王佶,杨梦婕,何小周


  1范围


  本标准建立了EV71/CA16等病毒的等温核酸扩增方法,提高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能力。


  本标准适用于经过生物安全培训的操作人员进行EV71/CA16等病毒感染病例标本的检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Useofarapidreverse-transcriptionrecombinaseaidedamplificationassayforrespiratorysyncytialvirusdetection.DiagnosticMicrobiologyandInfectiousDisease,chenChen,xuejunMa,etal.Availableonline14October2017.


  3定义和术语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重组酶介导等温核酸扩增技术(RecombinaseAidedAmplification,RAA)是一种利用重组酶、单链结合蛋白、DNA聚合酶在39℃等温条件下对核酸进行扩增的技术,使用该技术在短时间内即可将目的基因扩增放大到几百万倍,达到可以用仪器检测到的水平。


  逆转录(ReverseTranscription,RT)提取组织或细胞中的总RNA,以其中的mRNA为模板,利用引物和逆转录酶反转录成cDNA。


  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ckievirusA16,CA16)是一种肠道病毒,导致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71,EV71)是一种肠道病毒,引起婴幼儿手足口病主要病原体之一。


  4技术要求(检测方法)


  4.1试剂耗材及主要仪器设备


  QiagenQIAampViralRNAMiniKit(catalog#52904);RT-RAA核酸扩增试剂盒(荧光法);DEPC处理水(无RNA酶和DNA酶);1.5ml离心管,0.2mlPCR反应管;200μl、100μl、10μl带滤芯的TIP;奇天基因荧光基因检测仪(QT-RAA-F7200);


  RAA8连管混匀仪(RAA-B3208);恒温核酸扩增仪(RAA-F1620)。


  4.2操作步骤


  4.2.1病毒核酸提取(具体操作见试剂盒说明书)


  4.2.2开启荧光基因检测仪,温度调节至39℃


  4.2.3按反应体系配制表配制反应体系(单个样品/反应);混匀并离心;


  4.2.4将混合好的上述溶液加入到反应干粉管;向反应干粉管的盖子上加入2.5μl醋酸镁;向上述溶液中加入2μl样本RNA,充分混匀并离心收集;


  width=365,height=107,dpi=110


  4.2.5将反应管放入荧光基因检测仪反应30min进行扩增,并实时观察结果。反应程序:39℃,30min;


  5结果分析


  空白对照和阴性对照均无扩增曲线出现,阳性品有明显的扩增曲线。


  6检验规则


  需满足以下质量控制要求,检验有效:空白对照阴性,阴性对照阴性,阳性对照阳性。


  7判定规则


  从扩增曲线判断,有明显扩增曲线的样品判定为EV71或者CA16阳性。


  综上所述,通过建立、验证与确认方法,以及对“RT-RAA法检测EV71/CA16等病毒”方法的实证研究,探索了病毒学实验室基于实验室资质认定条件下非标方法建立、确认、验证、核查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尝试将非标方法进行标准化改造,以拓展非标方法的使用范围,提升其严谨性,为病毒学实验室非标方法的确立与标准化提供了具体的实证样本。


  第2篇: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中肝功能与病毒学应答的关系


  丙型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世界性传染病,全球有1.3~1.7亿人感染HCV病毒,占世界人口的2%~3%[1]。我国一般人群中抗HCV阳性率为3.2%[2]。HCV感染后近75%~85%的患者发生慢性化,5%~20%的患者在感染HCV20年内发展成肝硬化,1%~5%的患者发展为肝癌[1]。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是治疗丙型肝炎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案。该方案可以抑制体内HCV的复制,减轻对肝脏的损害,改善肝功能。近年来有关抗病毒治疗中肝功能变化特点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对普通干扰素α2b(INF-α2b)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hepatitisC,CHC)患者肝功能变化的特点进行研究,探讨不同病毒学应答与肝功能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2010-2014年本科室在吉林省扶余县更新乡和德胜镇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并确诊的CHC患者264例,其中男性193例,女性71例,平均年龄(49.8±7.9)岁;基因分型:1b型140例,2a型107例,1b/2a型5例,未分型12例。均为初治,诊断标准符合2004年《中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拟定的诊断标准[2]。排除标准:①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符合腹水、出血性静脉曲张和肝性脑病其中之一者);②同时并发慢性乙型肝炎或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患者;③怀孕、甲状腺功能紊乱、应用放射性药物、存在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等基础疾病者;④其他不符合抗病毒治疗指征者。


  1.2治疗方法INF-α2b500万U,隔日1次皮下注射;利巴韦林15mg·kg-1,每日1次口服。疗程48周。在基线,治疗12、24、48和72周对患者HCVRNA和肝功能进行检测。


  1.3检测方法无菌条件下留取患者血清2mL。采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FQ-RTPCR)技术进行HCVRNA定量,试剂盒由德国罗氏诊断有限公司提供,型号:COBASAmpliPrep/COBASTaqMan,操作步骤及结果判定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HCVRNA定量检测正常范围为<15IU·mL-1。采用速率法测定肝功能,试剂及仪器均由强生公司提供,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型号为VITROS350;肝功能检测参考值: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0~40U·L-1,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0~35U·L-1,总胆红素(TBIL)1.7~21.0μmol·L-1,直接胆红素(DBIL)0~6.8μmol·L-1。


  1.4疗效评价标准持续病毒学应答(SVR):治疗结束后至少随访24周血清HCVRNA定量检测低于检测限。无应答(NR):患者治疗12周时,HCVRNA下降水平低于2log10IU·mL-1,或治疗24周以上HCVRNA未低于检测限。复发(relapse):指治疗结束时HCVRNA定量检测低于最低检测限,但停药后HCVRNA又变为阳性。治疗中反弹(breakthrough):治疗期间曾有HCVRNA载量降低或转阴,但尚未停药即出现HCVRNA载量上升或阳转。


  1.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肝功能指标采用中位数表示,组内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4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多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抗病毒治疗后CHC患者病毒学应答情况本研究共纳入CHC患者264例,均为初治患者,其中171例(64.8%)获得SVR,37例(14.0%)治疗中反弹,47例(17.8%)复发,9例(3.4%)无应答。


  2.2抗病毒治疗前CHC患者肝功能与病毒学应答的关系CHC患者基线时血清AST、TBIL和DBIL的异常率与SVR的获得无相关性(P>0.05)。与治疗中反弹组比较,基线ALT升高的患者更易获得SVR(P<0.05),见表1。且统计学差异在ALT轻度升高(<5ULN)及ALT正常组患者中尤为明显(P<0.05),见表2。


  2.34组CHC患者治疗期间肝功能变化趋势经过非参数检验,4组患者基线时血清TBIL和DBI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中反弹组患者血清ALT和AST的水平明显低于SVR组、复发组及无应答组患者(P<0.05)。SVR组、复发组与无应答组肝功能指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抗病毒治疗,4组患者血清ALT和AST均下降,且12周时下降最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中反弹组患者在48周时ALT和AST回升,复发组患者停药后24周时ALT和AST回升,直至停药后24周SVR组患者的ALT和AST可维持稳定。与治疗中反弹组比较,SVR组患者在12周时ALT和AST下降更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无应答组患者血清ALT和AST水平始终高于SVR组、复发组和治疗中反弹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SVR组患者在12周时TBIL和DBIL水平较其他时间点明显下降(P<0.05),直至停药后24周可以维持稳定。在治疗24周时,无应答组患者血清TBIL、DBIL水平明显高于SVR组和治疗中反弹组患者(P<0.05)。见图1。


  3讨论


  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是目前最有效的抗丙型肝炎病毒治疗方案,治疗终点是获得SVR。取得SVR有利于肝纤维化的缓解和逆转,降低肝癌发病率,降低肝病的病死率,改善生活质量。如何提高治疗应答率以及对疗效作出预测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目前国内外对肝功能指标与应答关系的研究观点不一致。有研究[3-8]表明:治疗前ALT、AST水平与SVR的实现无关,ALT正常与ALT升高的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疗效无差别,因此对于ALT正常的HCVRNA阳性患者也应积极抗病毒治疗。但也有研究[9-10]证实:ALT升高的患者更易获得SVR。高载量无应答组患者治疗前DBIL显著高于应答者[11]。本研究显示:CHC患者基线时血清AST、TBIL和DBIL的异常率与SVR的实现无关联性;与治疗中反弹组患者比较,基线ALT轻度升高的患者比ALT正常的患者容易获得SVR;治疗中反弹组患者基线时血清ALT、AST的水平明显低于SVR组、复发组及无应答组。


  干扰素可阻止病毒核酸的翻译及病毒蛋白的装配,从而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细胞损伤,改善肝功能[12]。研究[13-14]表明:CHC患者经过抗病毒治疗,随着HCVRNA载量的下降,ALT、AST等肝功能指标也随之下降。Gidding等[15]也报道:CHC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生化指标(ALT、APRI)明显好转,尤其是获得SVR的患者改善更明显。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抗病毒治疗,4组CHC患者的血清ALT、AST水平在12周时明显下降,复发组患者、治疗中反弹组患者随着病毒的复制会再次升高,无应答组患者血清ALT、AST水平虽也有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值上限,也高于其他3组患者,停药后会再次升高。可见,CHC患者在抗病毒治疗中,随着病毒水平的下降,除无应答组患者外,其余患者血清ALT和AST水平多数均能恢复正常,ALT和AST的再次升高往往可以反应病毒的反跳或复发。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与治疗中反弹组患者比较,获得SVR的CHC患者在抗病毒治疗12周时血清ALT和AST水平下降更明显。因此,抗病毒治疗早期转氨酶的迅速下降可能对SVR的实现有预测作用。Turbide等[16]在研究中也提出这种观点。


  Mohamed等[17-19]研究发现:在应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后CHC患者血清TBIL水平会下降,而DBIL水平变化不明显。有研究[11]报道:无病毒学应答组患者在抗病毒治疗中DBIL持续高于正常范围,TBIL明显高于高载量应答组。本研究中,SVR组患者经过抗病毒治疗血清TBIL和DBIL水平均下降;在抗病毒治疗中复发组患者血清TBIL水平也会下降,停药后略升高,但仍在正常范围,血清DBIL水平在正常范围波动,停药后24周略高于基线水平;治疗中反弹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血清TBIL、DBIL水平在正常范围波动;无应答患者的TBIL、DBIL在24周时明显升高,治疗结束时下降,停药后会再次升高。


  总之,CHC患者基线血清ALT水平轻度升高的患者治疗效果好。经过抗病毒治疗,所有患者的肝功能均有所改善,而获得SVR的患者改善更为明显。无病毒学应答患者虽病毒量未下降,但肝细胞损伤得到恢复,也能从抗病毒治疗中获益,进一步证实了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本研究中无应答组患者样本量较少,有待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第3篇:乙肝患者病毒学检验的临床分析


  臧旭


  【摘要】目的研究对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进行病毒学检验的作用。方法320例进行乙肝病毒检查的疑似患者,对所有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乙肝病毒两对半检验,通过检验结果断定患者是否为乙肝感染以及是否存在传染性,并将检验结果与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的检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检验结果显示,共计198例样本显示存在乙肝感染的情况,其余122例样本显示未受到病毒感染,198例感染样本中,大三阳80例、小三阳118例。所有乙肝患者均存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情况,HBV-DNA检测中<50U/ml的共计201例,乙肝病毒两对半检验结果与HBV-DNA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乙肝患者进行病毒两对半检验具有较为显著的临床效果,既能够诊断出患者是否存在乙肝病毒感染的情况,又能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现阶段是否具有病毒传染性进行判定,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学检验;临床分析


  乙型肝炎病毒性感染是指因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主要以肝脏病变为临床表现的传染病,患者患病后主要症状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上腹部压痛、肝部疼痛、浑身乏力等,少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发热、黄疸以及肝功能受损的情况[1]。如患者患病后未能及时接受有效的治疗,不仅会传染给他人,甚至威胁到生命,不仅对自身健康及生存有影响,还会影响到他人身体健康,甚而威胁到他人生存[2]。该病具有潜伏期长、临床症状多样性等特点,本文为提高乙肝的确诊率,对乙肝患者病毒学检验的临床作用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某院进行乙肝病毒检查的疑似患者3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23例,女97例;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39.0±8.6)岁;存在食欲不佳、上腹部疼痛的患者82例,存在肝部疼痛的患者33例,存在身体乏力、精神不佳的患者67例,存在蜘蛛痣的患者5例,其余患者不存在较为明显的不适感,进行例行乙肝检查。排除存在乙肝病史、患有原发性肝脏疾病的患者。


  1.2方法对所有患者进行乙肝病毒两对半以及HBVDNA检查,并对两种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如患者存在乙肝病毒感染的情况,还需对其传染情况、肝功能情况进行检查,对肝功能受损程度进行评估。如患者存在广泛肝细胞坏死的情况,则需对其进行甲胎蛋白(AFP)检查[3]。


  1.3判定标准


  1.3.1患者不存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学两对半检测正常值范围):①HBsAg≤0.5ng/ml;②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10mIU/ml;③乙型肝炎E抗原(HBeAg)≤0.5PEIU/ml;④乙型肝炎E抗体(HBeAb)定量≤0.2PEIU/ml;⑤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0.9PEIU/ml。


  1.3.2患者存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①HBsAg阳性;②HBeAg阳性;③乙型肝炎核心抗体1gM(抗-HBc1gM)阳性,则高滴度(≤1∶1000);④HBV-DNA呈阳性,则可断定为乙肝感染。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20例血样检查中,判定符合乙肝感染情况的血样为198例,未感染病毒的122例;被诊断为大三阳的患者80例、小三阳的患者118例;HBV-DNA检测呈阳性的共计201例。通过对已感染乙肝的血样和正常血样对比可以发现,所有被判断存在乙肝感染的血样HBsAg均呈阳性,正常血样中HBsAg阳性的仅有31例,但HBsAg阳性血样中有65例DNA检测正常。在198例感染样本中HBeAg患者80例、HBeAb患者118例,在所有血样中HBcAb阳性例数为241例,其中正常人群中存在43例。通过普通酶联方法检测显示,HBV-DNA<50U/ml的患者共计201例,检验结果与乙肝病毒两对检验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乙型肝炎在我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根据临床相关资料显示我国人均乙肝病毒携带率高达7.18%,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乙肝发病率相对较高[4]。该病是因乙型病毒性感染,以肝脏病变为表现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患者患病后通常会出现恶心、乏力、四肢无力、上腹部压痛、肝部不适等症状,患者患病后如未能及时接受治疗,其肝功能会受到一定的损害,乙肝是引起其他肝脏类疾病的一个危险因素,并且会传染给他人,造成病毒流行[5]。乙肝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并且其临床表现较为多样性,给确诊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因而如何准确对是否存在乙肝病毒感染进行判定是临床一直研究的课题。有研究为提高乙肝的诊断准确率,对乙肝患者病毒学检测方法进行分析,已经取得很好的成果,现将研究数据整理后进行归纳总结,研究成果总结分析如下。


  乙肝病毒学两对半检查以及乙肝DNA检测是乙肝病毒学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判断机体是否存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直观的方式。除了确诊是否存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外,还能够通过它对机体肝脏受损程度以及其传染性进行分析[6]。乙肝病毒两对半检测是临床应用率最高的一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检测方式,具有成本低、操作简便、准确率高的等特点,比较适用于基层医院。在本文的研究中,判断患者是否存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主要标准即为HBsAg是否为阳性,如为阳性则说明患者机体已经携带乙肝病毒。如患者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则机体内会存在乙肝核心抗体,单独核心抗体阳性仅能证明感染过乙肝,需与HBeAg以及HBsAg一起分析才具有临床意义。HBeAg属于乙肝病毒的核心,因而通常临床将HBeAg作为存在传染性的判断依据。如若HBeAg呈阳性,HBsAg与HBcAb均呈阳性,则为大三阳,大三阳说明机体病毒较为活跃,复制性较高,具有较大的传染性[7-10]。


  在本文的研究中大三阳患者HBeAg呈阳性,并且HBsAg和HBcAb为阳性,并且HBV-DNA也为阳性;小三阳患者HBeAg、HBsAg以及HBcAb均呈阳性,但HBV-DNA呈阴性,因而可以说明HBV-DNA是乙肝病毒是否具有传染性的最直观、最准确的指标,当HBV-DNA呈阳性,则说明乙肝病毒感染存在较强的传染性,HBV-DNA越高则表明病毒的复制能力越高,传染性越强,危害性越大。疑似患者通过乙型肝炎病毒两对半初筛检测确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进一步做HBV-DNA检测,就可以使临床医生能够对乙型肝炎患者的传染性进行定量评估。


  综上所述,疑似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经过乙肝病毒学两对半检验能够进行有效初筛,对患者进一步做HBV-DNA病毒学检验,不仅能够更为准确的确诊患者是否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还能够对乙肝病毒的传染性以及对肝脏的损伤程度进行准确的判断。两相结合,对于广大群众预防以及临床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具有重要作用,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继续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