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儿科医学论文范文,儿科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小儿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与全凭静脉麻醉术后苏醒的比较探析

  • 投稿LeeJ
  • 更新时间2015-09-15
  • 阅读量492次
  • 评分4
  • 28
  • 0

王永丰

重庆市南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重庆 400802

[摘要] 目的 比较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与丙泊酚、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在小儿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 例 3岁~ 12岁,ASAⅠ~Ⅱ级的择期口腔科手术的小儿,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丙泊酚、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组( A组) 和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组( B组) 。A组患儿给予静脉麻醉诱导,静脉麻醉药物维持; B组患儿给予七氟醚麻醉诱导,七氟醚麻醉维持。比较两组患儿手术后的苏醒时间。 结果 B组小儿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 PACU 滞留时间较A组相比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术后苏醒迅速、平稳,可安全用于小儿手术的麻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七氟醚;小儿;丙泊酚;复合麻醉;全凭静脉麻醉

[中图分类号] R61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9(a)-0141-02

由于小儿年龄过低,生理机能尚未发育完全,因此,在实施手术治疗过程中,不仅要求手术操作精细准确,更要求能够合理使用麻醉药物。七氟醚作为一类具有诱导速度快,苏醒较快等突出优点的新型吸入麻醉药,不仅对小儿生理机能影响较小,同时对其呼吸气道刺激较少,已被广发医疗工作人员认可并应用。而芬太尼为一类具有强效中枢镇静镇痛作用的阿片类药物,丙泊酚则为一类新型的短效麻醉药。现临床常将以下两类麻醉方法应用于小儿手术当中,一类为芬太尼复合七氟醚诱导与维持,一类为丙泊酚、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该研究2012年1月—2013年12月对两种不同麻醉方式下小儿手术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该院进行口腔科手术的200 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年龄为 3~12 岁,其中男126例,女74例。均为口腔科手术小儿,采取随机抽样法分为A、B两组,均为100例。其中A组年龄为 3~11岁,其中男61例,女39例。B组年龄为 3~12岁,其中男65例,女35例。

1.2 方法

全部患儿在术前做禁食禁饮处理,取平卧位后连接心电监护仪。进入手术室之前行肌肉注射东莨菪碱 0.1 mg/kg、异丙嗪 1 mg/kg。麻醉方法:术前为两组患儿均行肌肉注射0.1 mg/kg的阿托品,①A组麻醉诱导: 丙泊酚 1~2 mg/kg,维库溴铵 0.1 mg/kg,芬太尼 2~4 μg/kg。②A组麻醉维持: 丙泊酚 4~7 mg/( kg·h) ,芬太尼 6~8 μg/kg,分次推注。③ B组麻醉诱导: 芬太尼 2 μg/kg,1 min后吸入 6% ~7% 七氟醚,氧流量为 4 L。④B组麻醉维持: 2%~4% 七氟醚吸入。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术后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PACU 滞留时间。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该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对数据进行表示。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B组小儿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 PACU 滞留时间较A组相比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由于小儿年纪较小,各项生理机能尚未发育完全,处于清醒状态的依从性较成人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无法主动配合所需医疗操作,主要表现为与父母分开之后出现焦虑紧张的情绪,严重时哭喊抵抗治疗过程。为此,临床麻醉医师应针对小儿独特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实施有效可靠的麻醉技术[2]。

七氟醚作为一类新型的吸入型麻醉药物,不仅具有起效快,麻醉过程平稳等优点,同时减少了对患者呼吸道的刺激,不易产生喉痉挛、屏气等并发症,且可达到良好的肌松效果[3]。另外,由于七氟醚的血气分配系数较低,患儿在手术结束后能较快的苏醒,并且具有较少的肝毒性,对重要的器官与组织起到了保护作用。因此,临床工作者将七氟醚作为一种适合全麻诱导及维持的吸入麻醉药,已被广泛应用[4]。据临床研究资料显示[5],在插管前给予患者使用2 μg/kg的芬太尼,并于1 min后在吸入七氟醚,可有效降低因插管处理为患儿带来的应激反应。另外,由于七氟醚与钠石灰共同作用可产生有毒有害的代谢产物,因此,在临床手术过程中不宜将钠石灰用作全紧闭麻醉[6]。

大量研究表明,阿片类物质具有强大的中枢镇痛作用,不仅可以阻断自主神经系统和躯体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还可同时可减少其他麻醉药物的用量,且临床应用方面更加广泛,体现出了突出的临床应用价值[7]。另外,由于芬太尼具有较高的脂溶性,所以其可以通过血脑屏障后,再分布于机体内的其他组织。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若反复多次注射芬太尼,则可使得机体内芬太尼产生蓄积作用,含量过高,出现作用间延长,术后苏醒和拔管延迟等不良事件的发生[8]。

丙泊酚作为一种具有催眠作用的镇定剂,不但具有稳定患儿情绪的作用,同时具有起效快,药效维持时间较短等优势[9]。将其与芬太尼进行复合应用,对患儿不易造成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的损坏,且可在一定程度较少麻醉药物用量,提升了患儿在麻醉期间的安全性[10]。另外,应用丙泊酚麻醉苏醒迅速而完全,且持续输注后无蓄积反应,对机体伤害性较小。而据临床研究资料显示,在插管时使用芬太尼 2~4 μg/kg,再用丙泊酚可有效降低因插管而引起机体出现的包括体温升高,心率加快等应激反应。

七氟醚复合芬太尼麻醉苏醒时间为(8.4±7.4) min,拔管时间为(10.9±11.6) min,定向力回复时间为(13.4±7.0) min,PACU 滞留时间为(30.6±4.8) min,与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麻醉比较,具有麻醉平稳,苏醒时间早,拔管时间早,定向力恢复时间短,PACU 滞留时间短等优势,这与Yoon,J等人[11]于2012年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说明此种麻醉方法更适用于小儿手术的麻醉,值得推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米娜瓦尔·热扎克,叶建荣,郑宏,等.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与全凭静脉麻醉用于小儿手术的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9,25(7):608-609.

[2] NairBG, PetersonGN, NeradilekMB, et al.Reducing wastage of inhalation anesthetics using real-time decision support to notify of excessive fresh gas flow[J].Anesthesiology,2013,118(4):874-884.

[3] 谢颖,陈依君.OSAS小儿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后苏醒期躁动观察[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8(10):1314-1316.

[4] ChohanAmandeep S,Greene Stephen A,Keegan Robert D, et al.Intracranial pressure and cardiopulmonary variables during isoflurane or sevoflurane anesthesia at various 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 multiples in normocapnic dogs[J].American Journal of Veterinary Research,2013, 74(3):369-374.

[5] 郭建忠.七氟醚吸入和瑞芬太尼静脉麻醉用于小儿手术的比较[J].包头医学,2007,31(4):206-207.

[6] 于菲,陈卫民.三种不同麻醉方式对小儿术后躁动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12,29(4):666-667,671.

[7] ElokhinVA,ErshovTD,Levshankov,AI. et al.Mass spectrometry monitoring of sevoflurane in the breathing circuit of an inhalation anesthesia machine[J].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2011,66(13):1258-1261.

[8] 秦承伟,张如意,赵彦明,等.静吸复合麻醉在小儿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1,5(15):4526-4528.

[9] 王晓芳.小儿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与全凭静脉麻醉术后苏醒的比较[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7):155-156.

[10] Foste rBL,Liley DTJ. Effects of nitrous oxide sedation on resting electroencephalogram topography[J].Clinical neurophysiology,2013,124(2):417-423.

[11] Yoon JR,Kim YS,Kim TK, et al.Thiopental-induced burst suppression measured by the bispectral index is extended during propofol administration compared with sevoflurane[J].Journal of neurosurgical anesthesiology,2012,24(2):146-151.

(收稿日期:2014-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