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儿科医学论文范文,儿科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群体教育对促进学龄前儿童身高发育的有效性观察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3-01-18
  • 阅读量14次
  • 评分0

摘    要:目的:探究群体教育对促进学龄前儿童身高发育的有效性。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管理的300例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保健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157例和观察组143例。观察组给予群体教育,对照组仅常规保健而未给予群体教育。比较两组学龄前儿童1年后身高发育及体质量增加、骨密度情况及儿童家长知晓率、需求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学龄前儿童身高、体质量发育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学龄前儿童骨密度情况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学龄前儿童家长知晓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学龄前儿童家长需求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群体教育可以促进其身高发育,教育效果理想。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群体教育;身高发育;


儿童身高发育受遗传、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其中遗传因素决定儿童身高的生长潜力,无法通过干预改变。环境因素对儿童后天身高的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控、可干预。身高适度增长是儿童正常、健康发育的重要标志,身高增长慢可以反映儿童生长迟缓,是多种疾病的第一个征兆[1]。有研究指出,儿童身高发育不足,成年后发生心血管病、糖尿病以及心肺病的风险高[2]。身高矮小的儿童自信心不足,社交能力差,性格较为内向,且少数儿童可能发生一定程度的心境障碍,进而发展为抑郁障碍。因此,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生活环境改善尤为重要,有助于促进其身高发育。群体教育涉及医院、家庭、学校三个不同的环境,有助于及时发现儿童身高生长偏离情况,给予早期干预,使儿童身高生长潜力得到最大限度发展[3]。本研究选取本院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管理的300例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探究群体教育对促进学龄前儿童身高发育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管理的300例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保健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157例和观察组143例。对照组男性84例,女性73例;年龄4~6岁,平均年龄(5.09±0.35)岁;身高93~125 cm,平均身高(109.21±1.07)cm;体质量14~28 kg,平均体质量(20.42±1.01)kg。观察组男性80例,女性63例;年龄4~6岁,平均年龄(5.15±0.34)岁;身高94~124 cm,平均身高(110.34±1.05)cm;体质量13~27 kg,平均体质量(20.45±1.02)k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学龄前儿童家长对研究目的、方式知情,同意予以群体教育(医—家—校模式)及常规儿童保健服务。

纳入标准:辖区内3家幼儿园大班儿童。

排除标准:(1)病理性身高偏离,包括生长激素缺乏或分泌不足。(2)家族性矮身材。(3)生长激素不敏感或抵抗综合征。(4)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Turner综合征)。(5)骨骼发育障碍。(6)其他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1.2 方法

对幼儿园老师、家长开展系统的健康教育,并在群体教育开展前、后填写学龄前儿童身高生长情况调查表,对参与研究的儿童家庭、幼儿园、儿童个人的饮食、运动、睡眠、情绪等基本情况及家长对环境干预方法等的认知情况进行调查。干预1年后,重新填写问卷,通过知晓率评价家长对环境干预方法等的认知情况。

对照组进行常规保健服务。

观察组在常规保健服务基础上,采取群体教育。具体教育方式为:(1)对家长开展学龄前儿童身高管理相关知识宣教,医师、康复治疗师、营养医师、老师、家长均参与其中。(2)建立微信群,对家长宣教儿童保健知识,进行如何通过家庭环境干预促进学龄前儿童身高生长系列宣教。(3)制订营养、运动、睡眠、疾病预防和成长环境等早期环境干预方案,并督促家长实施相关早期环境干预。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学龄前儿童1年后身高、体质量、骨密度、家长知晓率与需求度。家长知晓率采用调查问卷方式进行,获取家长对群体教育干预方法等的认知情况。调查问卷包括10题,满分100分。需求度即了解家长对群体教育的需求情况,包括非常需求、一般需求、无需求三项。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学龄前儿童身高、体质量情况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学龄前儿童身高、体质量发育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学龄前儿童身高、体质量情况比较(±s)

注: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1)P<0.05。

2.2 两组学龄前儿童骨密度情况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学龄前儿童骨密度情况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学龄前儿童骨密度情况比较

注: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1)P<0.05。

2.3两组学龄前儿童家长知晓率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学龄前儿童家长知晓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学龄前儿童家长知晓率比较[n(%)]

注: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1)P<0.05。

2.4 两组学龄前儿童家长需求度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学龄前儿童家长需求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学龄前儿童家长需求度比较[n(%)]

注: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1)P<0.05。

3 讨论

我国部分学龄前儿童身高发育没有达到标准,且大部分家长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发现问题时儿童骨骺接近或已经闭合,错失最佳的纠正时机。儿童身高与遗传、环境因素影响密切相关,其中遗传因素无法干预,而环境因素可干预且可控,早期干预可以促进学龄前儿童身高发育[4]。有研究指出,推荐喂养方式、健康背景下,儿童身高与体质量具有相似的增长轨迹[5]。医学、家庭、儿童、母亲干预领域对于学龄前儿童身高增长有着重要影响。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有效干预,特别是对生长迟缓儿进行早期干预,对于其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儿童家庭、社会也有重要意义。我国多个城市已经开展了学龄前儿童身高偏离早期干预项目,联合妇幼保健院、社区医院等开设身高促进门诊,对矮小症儿童进行重点干预,获得理想效果。目前,对于正常儿童的保健、身高生长偏离儿童的主动干预相对缺乏。儿童及家长对身高增长缺乏认知,监督与鼓励不足,无法很好地执行系统的增高方法[6]。在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身高发育干预时,增强身高促进认知,家长坚持就医,良好的心理干预是重点,这对于矮小症儿童焦虑、抑郁情绪有很好的缓解效果,同时有助于儿童家庭生活水平、认知水平、情感水平、躯体感觉的提升[7]。同时应创造规则、轻松的干预环境,迎合儿童及其家庭的身高促进的同理心,营造宽松的家庭支持氛围[8,9]。群体教育采取医—家—校模式,参与者包括医师、康复治疗师、营养医师、老师、家长,教育方式灵活多变、内容丰富,干预措施多,可为儿童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在对学龄前儿童进行保健教育时,需要重点考虑儿童身高发育特点,并对儿童进行密切观察,定期测量身高、体质量,以便及时发现儿童身高发育不良情况,找到原因,给予及时干预,减少影响,促使儿童健康生长。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学龄前儿童身高、体质量发育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学龄前儿童骨密度情况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学龄前儿童家长知晓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学龄前儿童家长需求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开展群体教育对促进学龄前儿童身高发育具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群体教育的应用有效可行,改变了儿童保健传统观念,有助于及时发现儿童身高生长偏离并予以早期干预,使儿童生长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促进其身高发育。


参考文献

[1]奚翔云.健康教育在儿童矮身材治疗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0):111-112.

[2]王宏,静进,符勤怀,等。学龄前儿童家长对儿童忽视认知及健康教育需求定性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3):273-274.

[3] HOWE L D,TILING K,GALOBARDES B,et al.Socioeconomic differences in childhood growth trajectories:at what age do height inequalities emerge[J]J Epidemiol Community Health,2012,66(2):143-148.

[4]施阳宁.健康教育在我国社区学龄前儿童保健中的应用[J].中外妇儿健康,2011,19(9):340.

[5]万杏花,周文丽,赵彦红,等.长宁区周家桥社区学龄前儿童保健需求分析与服务模式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20,17(13):174-176.

[6]吴维学,黄燕,孔令婉,等.学龄前儿童身高偏离的早期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5,6(3):30-33.

[7]王姿欢,杨琦,王付曼,等.九城市学龄前儿童身高生长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23(2):141-143.

[8]徐璇,文捷,彭丹霞,等.采用PedsQl量表对矮小症儿童的生存质量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5, 10(15):870-874.

[9]荣月芳,俞杰,缪二梅,等,“快乐成长之家”对矮小症儿童家长疾病认知及就医取向的影响[R]. 全科护理,2018,16(36)-4584-4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