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神经医学论文范文,神经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安全性对比分析

  • 投稿Smar
  • 更新时间2015-09-18
  • 阅读量235次
  • 评分4
  • 30
  • 0

黄 鑫1 林 文2

1.福州市精神病人疗养院,福建福州 350008;2.福州神经精神病防治院,福建福州 350008

[摘要] 目的 比较利培酮和氨磺必利两种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48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氨磺必利治疗组和利培酮治疗组,每组各74例。采用卡尔加精神分裂症抑郁量表(CDSS)和阳性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治疗疗效,分别再基线和治疗8周后通过锥体外系副反应评定量表(EPS)和测定患者血压、心率、体重、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血浆泌乳素和心电图等进行安全性评估。结果 治疗8周后氨磺必利治疗组PANSS阴性评分显著低于利培酮治疗组(P<0.05),而两组治疗后PANSS阳性、一般病理症状和总分及CDSS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49%和90.54%,两组间差异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3.51%和10.81%,两组间差异无显著差异(P>0.05);氨磺必利治疗组治疗后QTc、空腹血糖和泌乳素增加幅度显著低于利培酮治疗(P<0.05)。结论 利培酮与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相当,但氨磺必利对抑郁症状、阴性症状疗效更好,两组不良反应事件间无差异,但氨磺必利对EPS、糖代谢、心血管、泌乳素的影响更小。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利培酮;氨磺必利;精神分裂症;PANSS;CDSS

[中图分类号] R7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0(b)-0095-03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起病缓慢,不易被察觉,其病程多迁延,呈反复加重或恶化,因此及早治疗非常重要[1]。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由于其疗效肯定,药物副反应较少,近年来已经作为精神分裂症临床一线用药[2]。利培酮使用较早,其疗效肯定,国产化程度高,已经成为精神分裂症的代表药物,在临床有着广泛的应用[3]。氨磺必利是一种最新研制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2011年在我国首仿上市,在国外已广泛的临床应用,并且有着肯定的疗效,但国内尚应用时间不长[4]。为此笔者对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安全性和疗效进行了研究,并与利培酮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2月—2014年2月,我院精神科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4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中的诊断标准[5]。入选标准:①符合DSM-Ⅳ诊断标准;②年龄18~40岁;③病程小于5年;④治疗前未使用过其它精神治疗药物;⑤PANSS总评分大于60分。排除标准:①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②心电图异常;③有严重器质性疾病;④严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病例。入选的148例病例中男性79例,女性69例,年龄18~40岁,中位年龄(28.29±7.51)岁,病程0~5年,平均(1.80±0.50)年。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例分为两组,分别接受氨磺必利(氨磺必利治疗组)和利培酮治疗(利培酮治疗组),每组各为74例。氨磺必利治疗组男性39例,女性35,年龄18~39岁,中位年龄(28.10±7.40)岁,病程1~5年,平均(1.85±0.55)年。利培酮治疗组男性40例,女性34,年龄19~40岁,中位年龄(28.33±7.57)岁,病程0~4年,平均(1.70±0.40)年。两组在年龄、病程、性别比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双盲、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利培酮治疗组每日服用利培酮(维思通,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服用量由1mg/d开始,第3天加到2mg/d,第5天加到3mg/d,第7天加到4mg/d。氨磺必利治疗组每日服用氨磺必利片(帕可,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入组时患者起始剂量200mg/d,第3天加到400mg/d,第5天加到600mg/d,第7天加到800mg/d,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治疗期间不合用其他抗抑郁剂、抗精神病药物和心境稳定剂。如果出现锥体外系副反应可按常规剂量合并使用苯海索,对有明显睡眠障碍者可使用左匹克隆改善睡眠。

1.3 观察指标及标准

采用卡尔加精神分裂症抑郁量表(CDSS)和阳性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治疗疗效,分别再基线和治疗8周后通过锥体外系副反应评定量表(EPS)和测定患者血压、心率、体重、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心电图和血浆泌乳素等进行安全性评估。疗效标准采用PANSS减分率分为痊愈、显效、好转和无效。减分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痊愈:PANSS总减分率≥75%;显效:50%~74%;好转:25%~49%;无效:<25%。

1.4 数据统计学处理

以统计学软件spss 17.0对所得数据均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以率或构成比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PANSS和CDSS减分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前PANSS阳性、阴性、一般病理症状和总分及CDSS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PANSS阳性、阴性、一般病理症状和总分级CD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其中氨磺必利治疗组PANSS阴性评分显著低于利培酮治疗组(P<0.05),而两组治疗后PANSS阳性、一般病理症状和总分及CDSS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疗效比较

两组治愈、显效、好转和无效例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49%和90.54%,两组间差异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2.3 两组不良事件比较

利培酮组泌乳2例、停经1例,嗜睡1例,低血压1例,需治疗的EPS 3例,心电图QT延长2例,总不良反应率为13.51%;氨磺必利组泌乳2例、停经2例,发热、失眠、恶心各1例,需要治疗的EPS 1例,总不良反应率为10.81%,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间无显著差异(χ2=1.27,P>0.05)。

2.4 两组EPS、糖代谢、心血管及泌乳素指标比较

两组EPS增分值、体重增加和胰岛素抵抗指数增加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氨磺必利治疗组治疗后QTc、空腹血糖和泌乳素增加幅度显著低于利培酮治疗组(P<0.05)。见表3。

3 讨论

目前认为精神分裂症中,阴性症状是由于中脑皮层到前额叶通路的DA活动降低所致[6],阳性症状是因为中脑边缘通路DA功能亢进所致。

利培酮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属于苯并异恶唑类衍生物的抗精神药物,可作用于多巴胺受体和5-羟色胺(5-HT2A),具有双重拮抗作用[7]。临床研究证明其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精神症状和认知功能,锥体外系反应小,对长期疗效肯定,是目前临床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一线用药[8]。本研究结果显示利培酮治疗8周后PANSS阳性、阴性、一般病理症状和总分级CD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总有效率达到86.49%,且无特别严重的不良事件发生,这说明利培酮可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明显。

氨磺必利为苯甲酰胺类抗精神病药,对多巴胺D3和D2受体具有选择性拮抗作用,高剂量选择性阻断边缘系统中部的突触后DA受体[9]。使DA结合位点减少,对阳性症状有效;低剂量优先阻断突触前D3/ D2受体,从而出现负反馈机制的中断,增加前额叶皮质和边缘系统中DA释放,对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状、阴性症状产生作用[10]。本研究显示两组治疗8周后PANSS阳性、一般病理症状和总分及CDSS评分,总有效率和总不良反应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说明两者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和安全性相当,这与高良会等[11]研究结果一致。

虽然两者安全性相当,但本研结果氨磺必利组引起QTc增加的幅度明显小于利培酮组,显示出在心血管系统副作用方面氨磺必利的安全性高于利培酮,与任虹等[12]研究的报道相符。此外,研究显示氨磺必利治疗后空腹血糖和泌乳素增加值明显小于利培酮,这表明对空腹血糖和等糖代谢指标的影响小于利培酮,与刘林晶[13]研究相符,这可能与其与D2、D3以外的其它神经递质受体如 a-肾上腺素能受体、组胺H1受体缺乏显著的亲和力有关。

综合上述我们认为:利培酮与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相当,但对于阴性症状、抑郁症状氨磺必利疗效更好,两组不良反应事件间无差异,但氨磺必利对EPS、糖代谢、心血管、泌乳素的影响更小。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宋桂清,孙长友,李云峰.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对照分析[J].精神医学杂志,2013,1(26):61-62.

[2]申璎,谢光平,刘少华.利培酮合并低剂量氨磺必利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3,6(33):851-853.

[3]Fitzgibbons LN,Puls DL,Mackay K,et al.Management of gram-positive coccal bacteremia and hemodialysis[J].Am J Kidney Dis,2011,57(4):624-640.

[4]刘丽,孙剑,汪卫华,等.小剂量齐拉西酮对奥氮平所致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障碍的干预[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8(22):1124-1127.

[5]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rfl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M].DSM-Ⅳ.4th ed.Washington DC:APA,1994:56-58.

[6]陈妍,陈美娟.氨磺必利在精神分裂症中的研究进展[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1,11(1):83-85.

[7]陈登霞,潘竹松,陈登国.氨磺必利治疗76例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2014,4(43):413-415.

[8]张英辉.氨磺必利对首发精神分裂症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的研究[J].安徽医药,2013,17(9):87-1588.

[9]Chung AK, Chua SE. Effects on prolonation of Bazett’s corrected QT interval of seven second-generation antipsychotics in the treatment of schizophrenia:a meta-analysis[J].J Psychopharmacol,2011,25(5):646-666.

[10]韩刚亚,严冬梅,张新风.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试验[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2,10(6):257-259.

[11]高良会,王健,孙秀丽,等.比较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安全性[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3,9(29):653-655.

[12]任虹,孙俊伟,赵伟,等.氨磺必利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有效性及安全性回顾性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3,10(44):816-818.

[13]刘林晶, 刘家洪,唐伟,等.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和安全性对照研究[J].中国神经疾病杂志,2012,4(38):249-252.

(收稿日期:2014-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