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神经医学论文范文,神经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关于神经医学的论文范文整理(共3篇)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0-01-06
  • 阅读量382次
  • 评分0
  • 0
  • 0

  神经医学可以说作为现在广泛运用的一个临床工作当中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并且在高等院校的课程安排当中也都是属于十分重要的临床课程。本文就整理了关于神经医学的论文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整合医学模式在神经外科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肖其华、崔晨晨、崔桂云、于如同(江苏省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21000)


  【摘要】目前我国神经外科临床教学面临一定的挑战,必须用整合医学的理念去进行教学改革。整合医学是通过把现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整合,形成新的医学体系,更好地为临床诊治疾病服务。整合医学理念贯穿于神经外科临床教学,是神经外科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整合医学;临床教学;神经外科


  神经外科是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研究和探索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病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的一门学科。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及脑科学研究突飞猛进的发展,新技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层出不穷。笔者在十余年的神经外科教学中通过对整合医学的思考和结合神经外科教学的特点,产生了整合医学神经外科学的教学思想,并对其教学内容和模式进行研究,且应用于本专业研究生的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整合医学神经外科学的内涵


  整合医学神经外科学要求用人体整体的观点来分析与处理神经外科领域的疾病,将神经系统各基础领域的知识及脑科学研究的最新知识加以有机整合,以人体神经系统状况为核心,反复调整形成符合个体情况的新医学体系[1]。


  整合医学神经外科学是局部与整体的有机整合,在整合神经系统分子、细胞及器官水平的生理、病理等知识的基础上同其他系统知识及脑科学新进展组合而成。同时使神经系统局部与人体整体相整合,提高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水平,促进疾病的快速康复。其教学中的主要内容有:神经解剖生理、神经生物、神经眼科、神经病理、神经电生理、神经影像、神经麻醉等基础知识整合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治中的应用;神经病内科与神经外科知识的整合,形成以某种疾病为中心的知识点,如脑血管病、癫痫、帕金森病等;基于脑科学研究与神经网络新知识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内镜成像技术的基础知识及其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等等。


  2整合医学神经外科学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整合医学应用在神经外科学的教学中,内容主要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查阅神经系统方面资料独立思考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互相讨论——教师从整合医学层面提出自己的见解师生共同探讨进入更深入领域并提出新的问题——学生再查阅资料并进行讨论——教师再深入讲解后形成新的具有整合医学性质的知识框架——师生共同探讨并总结出整合医学神经外科知识点。


  在神经外科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用整合医学的思想和观点结合已学的医学知识并查阅资料后深入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及与相关知识的联系,专题所涉及的神经知识在人体整体中的作用和地位,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人体各系统在神经疾病发展中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本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授课方式存在着差异,它主要是以启发教学思想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让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积极的讨论,发表不同的意见,真正做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从而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推理能力[2]。而且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促进学生社会发展能力。真正做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更好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因此,讨论式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方式。比如帕金森病教学专题中通过学习及查阅资料学生了解相关病变的本质是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神经元的减少,内科治疗主要方法是补充多巴胺,当患者出现症状波动时可考虑脑深部电刺激(DBS)的神经外科治疗方法。DBS治疗的机制完全不同于药物,它是一种物理性电刺激方法,可使受多巴胺调节的丘脑底核神经元的不规则震荡放电变得规则化,也被俗称为“电子药物”。深入探讨会发现这种疗法是一种早期的人机接口,是将来生物机器人的雏形,是目前世界各国“脑计划”的最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学生通过深入学习与探讨对该疾病产生了浓厚兴趣,也对该疾病有了深刻理解。整合神经外科教学要求学生深入学习相关知识,然后进行有机整合,并运用到疾病诊治中去[3]。


  通过讨论和整合性讲解,学生不但对本专题知识有深入的了解,而且还从医学人文上认识到医学除具有科学技术的一般属性以外还有其特殊性。其特殊性在于医学是一门直接面对人的科学,即以人为研究客体,又直接服务于人的科学。医学比其它任何科学都更强调人文关怀,要求医学工作者具有完善的人性修养。另外掌握诊治疾病的技能固然重要,但还需了解预防疾病相关的知识,医生的诊治对象不能仅限于患病或伤残的少数人,而是要面向所有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许多神经系统疾病人群在早期可以通过提高自我保健意识、改善生活条件、克服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等减少疾病的发生[4]。


  3整合医学神经外科学的教学效果


  整合医学神经外科学的教学贯穿在我院神经外科硕±研究生培养的3年中,已经实行了十余年。学生对该教学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的碰撞交融,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达成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深入理解神经外科疾病的本质,激发学生探索疾病的兴趣。


  要完成整合医学神经外科学教学的上述专题涉及到神经解剖生理、神经生物、神经眼科、神经病理、神经电生理、神经影像、神经麻醉等各种知识,信息量大,提出的问题多且复杂,学生开始会无所适从。在这种情况下,要及时地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气氛;鼓励学生去查阅资料并独立思考,在讨论时勇于发表自己意见,在启发性地引导学生的过程中,要深入浅出,拓展学生的思路。


  整合医学神经外科学教学平台的建立对发展我国神经外科教育非常重要,是保证人才培养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5]。


  第2篇:研究舒适护理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医学实践


  宋金弟(昌邑市人民医院神经内二科261300)


  【摘要】目的:研究舒适护理模式应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医学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4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效果对比。结果:优质组患者住院时间为(23.5±2.7)天,明显低于常规组患者,组间差异显著(P<0.05);优质组患者满意度评分为(9.1±0.3),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应用舒适护理模式,可有效提升患者舒适度与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进行大规模应用。


  【关键词】舒适护理模式;神经内科护理;护理效果


  舒适护理是一种整体性的护理模式,关注患者心理与生理上的舒适度,可促使患者在心理与生理方面都能达到较为愉悦的水平[1]。本文旨在研究舒适护理应用于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选取我院神经内科所收治的4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内容与体会见下文: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17年9月——2018年10月期间,选取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4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护理模式作为分组基准,将所有患者划分为优质组与常规组。优质组患者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13∶10,年龄上限为78岁,年龄下限为31岁,平均年龄为(43.7±7.8)岁;常规组患者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12∶11,年龄上限为77岁,年龄下限为34岁,平均年龄为(43.2±7.5)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例以及病情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同期比较。所有患者和家属均已提前了解护理流程,同意接受研究并正式签署知情同意书文件。本文研究项目已获得科室与院办审核,下发有正式文件。


  1.2方法


  优质组应用舒适护理模式,常规组应用传统护理模式。常规组护理人员需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家属学习基本的生活护理措施,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当发生患者病情变化时,需要及时通知主治医生[2]。优质组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采取舒适护理,主要护理内容有:(1)提供舒适的病房环境,护理人员需要做好病房管理工作,确保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处于生理舒适度较高的病房中,病房整洁、空气流通、环境安静。(2)体位舒适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及时针对引发患者不适的诱因采取对应体位护理,例如患者发生心区疼痛和呼吸困难时可采取坐位,腹部疼痛患者可采取卧位或者半卧位以缓解腹壁紧张状态。(3)饮食护理和生活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帮助患者制定健康食谱,以低GI食物为主。协助患者做好个人护理,例如更换床单、衣物和口腔护理。(4)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需与患者加强沟通,鼓励患者保持信心,帮助患者疏导负面情绪。


  1.3观察指标


  (1)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治疗时间;(2)调查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向患者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分值总分为10分,分值与患者满意度呈正比。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使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测,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数(%),卡方(χ2)检测,当检测后的P值小于0.05时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住院治疗时间


  优质组患者住院时间为(23.5±2.7)天,常规组患者住院时间为(27.4±4.5)天。优质组患者住院治疗时间明显低于常规组患者,组间差异显著(T=9.8325,P<0.05)。


  2.2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优质组患者满意度评分为(9.1±0.3),常规组患者满意度评分为(8.5±0.5)。优质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组间差异显著(T=9.7925,P<0.05)。


  3讨论


  由于神经内科中收治的患者中病因较为复杂,很多疾病的治疗效果和护理工作质量关系密切,提高患者舒适度对于提升患者临床疗效意义重大。在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应用舒适护理模式,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病情治疗环境,同时对患者进行体位护理帮助患者改善临床病症,高度重视患者心理状态变化,对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可促使患者心理状态和病情向积极方面进行发展。在本文研究中,通过对神经内科患者加以舒适护理发现患者住院治疗时间明显缩短,同时患者对于科室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大幅提升。综上所述,舒适护理应用于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能够有效提升护理工作质量,对于患者生理和心理舒适度提高具有积极作用,可促使患者疾病快速转归,值得在临床中进行大规模应用与推广。


  第3篇:基于BP神经网络的医学类微信公众号学术知识获取效果评价模型构建


  刘蕾1,于国泳1,林鑫2,周琴2,王晨3,吴安石3


  [摘要]目的:通过构建神经网络模型实现对医学类微信公众号学术知识获取效果进行综合、科学性的评价。方法:首先对麻醉学微信公众号辅助临床、教学与实践的应用现状进行概述;其次,根据既有研究成果提出的“微信知识获取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知识特性、知识获取方、知识提供方、知识获取情景对遴选的15个典型麻醉学微信公众号样本开展评价;最后采集定性和定量数据,使用Matlab软件构建BP神经网络(BackPropagationNeuralNetwork)模型并进行仿真验证。结果:采用BP神经网络的预测输出结果与实际期望结果控制在限定的误差范围内。结论:基于BP神经网络构建的医学类微信公众号学术知识获取效果评价模型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能够评价用户通过移动社交平台获取知识的效果,揭示促进和阻碍因素,进一步指导各学术机构推荐并建立高质量的学术公众号,更好地服务学界。


  [关键词]医学类微信公众号;BP神经网络;学术知识获取效果;麻醉学


  据艾媒咨询(iiMediaResearch)发布的《2016-2017中国移动医疗健康市场研究报告》显示,移动端应用产品在“医疗咨询”和“医生服务”方面发展前景乐观。这些具有特定服务对象的应用程序和移动社交平台,可提供医学界重大新闻、专家讲座资讯、病例讨论内容、科研课题经验等,进而提升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方便医生进行学术知识交流和经验分享[1]。


  利用微信这一当前热点社交类APP的多重功能,辅助创新医学教育的案例层出不穷,如在本科生见习教学[2]、住院医师培养[3]、临床专业技能培训[4]、学术讨论与互动分享[5]等领域进行了积极深入的探索和实践,效果良好。特别是微信公众平台,因具有更多元的信息载体形式、更广泛的用户群体、更便捷的操作平台、更具时效性的互动功能,越来越多的医学界学术机构将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传播成果、树立品牌、与受众有效沟通的主流途径。


  然而,随着医学领域学术公众号数量的不断增多,日常工作繁重、学习时间紧张的科研和临床工作者选择订阅哪些公众号、利用哪些公众号辅助教学,可以及时获取知识、体验精准推送、提升互动效率,从而避免信息冗余、重复提醒等困扰成为亟待讨论的问题。因此,选用科学、高效的评价方法对医学类微信公众号的学术知识获取效果和实际影响进行系统评价,进而更好地指导学术类微信公众平台的知识内容建设,帮助教育教学和科研管理工作者遴选优质教学资料十分必要。


  1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借力微信公众平台等社交媒体开展医学教育、进行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应用现状概述与分析、知识内容建设、平台功能实践、用户使用情况调查、优劣势总结与建议等。在麻醉学领域,蒋晶晶等[6]针对基于微信构建的教学公众互动平台现状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当前教学实际,探究合理的针对性策略;缪雪蓉等[7]按照麻醉论坛、麻醉学会、讲课视频、麻醉知识、医院麻醉科及麻醉专业杂志对公众号进行分类,分别统计受众的使用情况并讨论;许军军等[8]通过问卷调查获得用户了解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的途径、阅读习惯、内容偏好等,并提出建设意见。


  涉及科研学术、专业领域类微信公众号评价的相关研究则重点关注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分析、教育影响力探究、微信知识服务能力、传播效果评价标准的构建等。张莉曼[9]、闫奕文[10]等分别构建评价指标,对智库和政务微信公众号的传播影响力进行了评价。虽然已有研究者提出了学术微信公众号的评价指标,但对用户产生实际作用效果的评价仍不多见,以医学教育为目的创建的公众号的评价研究则更少。综上,医学类微信公众号应用广泛,在医教研各方面发挥着高效作用,需要针对这些公众号的学术知识获取效果进行系统评价。


  2资料与方法


  本文旨在根据已有知识获取效果评价体系研究成果,遴选以麻醉学为代表的典型样本,利用所得数据创建BP神经网络、训练和仿真测试,并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以期通过评价结果更好地了解医学类微信公众号用户获取知识的实际效果,以及影响效果的因素指标,进而为领域内的知识交流分享与学术信息传播、各专业机构开展基于微信公众号的教育与服务提供必要的决策参考和实践建议。


  2.1基于移动社交平台的学术知识获取效果评价体系


  应用合理且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对微信公众号学术知识获取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基础。本文综合已有研究成果,依据既有文献中的移动社交平台(MobileSocialNetworkingPlatform,MSNP)知识获取影响因素概念模型,从知识特性、知识提供方、知识获取方、知识获取情景4个方面构建、约简并经过实证研究的“微信知识获取效果评价指标体系”[11]。


  2.2样本公众号选取


  以麻醉学微信公众号为代表,选取15个微信公众号作为研究样本。笔者通过在北京朝阳医院麻醉科科室内进行访谈推荐,根据清博大数据-清博指数的“微信传播指数WCI”排名[12],综合考虑医院麻醉科、学协会组织、商业机构等不同性质的运营主体和特色,选取以“协和麻醉大讲堂”“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新青年麻醉论坛”等为代表的15个微信公众号作为研究样本(表1)。为方便计算、考虑数据保密性等,依次使用S1-S15代表15个样本。


  2.3数据获取


  在研究过程中,根据研究内容确定“微信知识获取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定义和量化方式(表2)。将指标A1-G2分别赋予变量名称X1-X15,其中定性指标共9项,采用专家打分并以网络和实地走访的形式开展问卷调查,选取从事麻醉学临床科研工作教师3名、具有丰富使用经验的麻醉学微信公众号用户5名、有麻醉学微信公众号运营经验者2名,通过微信公众号搜索功能查找、关注样本公众号,分别对指标打分,取分数的几何平均值作为定性指标的量化数据。


  以10分制为标准,分数越高,代表该公众号的学术知识获取效果越佳。


  定量指标共6项,通过“清博大数据-清博指数”的统计功能、开放API接口并进行数据采集,获得2018年7月1日至2018年11月30日统计时间范围内的各项值,作为定量指标的量化数据[13]。综合评分指标1项,请前述10位专家,体验样本整体学术实力、知识权威性、学术传播影响力、受众获取知识效果、服务能力等,并给出综合评分Y。受篇幅所限,表3直接展示了15个样本公众号的知识获取效果评价原始数据。


  2.4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微信公众号学术知识获取效果评价模型


  2.4.1BP神经网络模型


  本文中涉及的BP神经网络是前向神经网络的核心部分,采用了Rumelhart、McClelland等提出的误差反向传播算法(ErrorBackPropagation),极为广泛地应用于整个人工神经网络体系中。BP神经网络是一种模拟人脑处理信息的智能化非线性学习系统,通过误差的反向传播对网络的权值和阈值进行不断调整,保证神经网络期望输出与实际输出之间误差的平方和最小,以使实际网络输出值尽可能地接近期望值,从而提高网络学习的适应能力[14]。BP神经网络包含输入层、输出层及若干个隐含层,各层次神经元个数一般根据实际问题而确定,各层次之间的神经元形成全连接,同层之间的神经元无连接。已有Kolrnogorov定理证明BP神经网络中采用1个隐含层即可以任意精度地逼近任意映射关系,因此本文在研究设计中采用三层BP神经网络模型,典型的网络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本文构建BP神经网络的步骤如图2所示。


  2.4.2数据处理


  将获取的15个样本公众号的知识获取效果评价原始数据导入MatlabR2016a软件,读取数据、使用formatlongg函数设置数据精度,然后对样本进行随机化处理,随后定义训练集(12个)和测试集(3个)。在正式训练BP网络前,使用min-max标准化方法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将网络训练的目标数据映射到激活函数的值域[0,1]。采用mapminmax函数处理后的数据如表4所示。


  2.4.3参数设定与模型训练


  本文选取“微信公众号学术知识获取效果评价指标”的15个二级指标作为输入单元,共15个节点,将微信公众号的学术知识获取效果评价结果作为输出层节点,神经元个数为1。根据经验公式和实践,本文将隐含层节点数的取值范围设定在区间[4,12],经循环优化后如图3所示,进而确定隐含层神经元hidnumber为8时训练误差MSE最小,最终选用的神经网络为“15*8*1”结构。学习率数的选择影响着网络的收敛速度、识别效果,因此本文将lrset设定为区间[0.01,0.2],同样经网络循环优化,确定训练误差最小时的最优学习率为0.05,如图4所示。


  进行BP神经网络的创建、训练与仿真,利用Matlab工具箱中的函数进行权值和阈值的初始化,设定允许最大的迭代次数为1000次,精度goal为0.000000001,采用前文确定的学习率。选择“tansig”“purelin”作为隐含层和输出层的传输(激活)函数,trainrpRPROP为训练函数,“learngdm”为学习函数,“mse”为性能函数。


  如图5所示的训练过程,经过14次迭代,在第8次时训练性能达到最佳,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的结果非常接近,且两者之间的误差达到预设目标。


  2.4.4仿真与结果输出


  将3个测试样本的指标数据作为输入值,将其相对应的由10位专家打分获得的综合评分作为期望输出值。调用配置好的BP网络进行仿真测试,并对结果数据进行反归一化梳理。对比专家评价获得的期望输出与BP网络的实际输出(表5),误差控制在0.1之内。


  3结果


  经测试集输出结果发现,误差控制在理想范围之内,说明本文基于BP神经网络构建的微信公众号学术知识获取效果评价模型具有现实可行性,能够在实际应用中对新的学术公众平台样本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并指导领域内各专业机构对学术类公众号进行建设和改进。


  根据BP神经网络的实际输出值,将15个样本按从高到低排序,并与公众号样本进行匹配。然后对排名前20%的公众号进行分析,发现这些样本公众号在知识板块标识度、提升知识水平程度、用户对知识内容的分享意愿、再利用程度、“阅读”数量、“点赞”数量以及用户活跃度7个方面具有较为优异的表现,说明上述指标成为提升微信公众号学术知识获取效果的关键点,需要在微信公众号运营维护时,注重发布信息的质量和有效性、满足用户的实际信息需求和信息重复利用功能、维护既有用户的依赖性和活跃度等。


  4讨论


  BP神经网络作为整个人工神经网络体系中的精华部分,广泛应用于分类识别、逼近、回归、压缩等领域。本文将其应用于医学领域微信公众号学术知识的获取效果评价,根据评价对象和样本特点选取了较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进而规避了人为赋予指标权重类评价方法的主观性,同时也提升了评价过程的速度和效率。此外,经过验证,本文设计的BP神经网络具有较为良好的仿真性和实用性。因此,该模型还可根据不同主体的特征和需求进行拓展,从而增加评价模型的适应性和通用性,以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学术类微信公众号效果的评价与测试。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设计的BP神经网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关于样本依赖性。网络模型的逼近和推广能力与学习样本的典型性密切相关[14]。本文选取的15个麻醉学微信公众号作为样本,数量较少且为专家或学习者推荐的具有代表性的公众号,因此算法的最终效果与15个样本的自身条件存在一定程度的关系。其次,BP网络需要的参数较多,如各层神经元个数、学习率、初始权重等,且各类参数的选择尚无有效的方法和规则,只能通过经验试凑,实践中还需深入分析各参数的合理值[14]。另外,定性指标仍需专业用户打分后才能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评价和分析,可重复操作性和实践性有待提升。在下一步研究中,仍需对应用不同方式获得的医学类微信公众号学术知识获取效果评价结果加以对比,进而发现本文所构建模型的优劣势并加以完善。


  5结语


  本文针对医学领域较为成熟的微信公众号的知识内容和运营特点,利用“微信知识获取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量化方法,选取15个专家和用户推荐的具有代表性的麻醉学微信公众号作为研究样本,获取研究数据,进而设计并提出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医学类微信公众号学术效果评价模型。通过网络训练、仿真和测试,试验该方法用于评价学术类微信公众平台的可行性,从输出结果中探究今后建设的重点内容和方向,以期帮助临床和科研工作者更好地选择、利用和推广新媒体知识平台。运用本文提出的模型,还可对医学类微信公众号的学术知识获取效果和实际影响进行系统评价,以更好地指导学科领域内“互联网+”新媒体学术知识平台建设,帮助教育工作者遴选优质、权威的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