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人体生理学论文范文,人体生理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人体生理学教学应用体会以及效果论文(共4篇)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9-12-24
  • 阅读量350次
  • 评分0
  • 0
  • 0

  人体生理学它主要是用来进行研究我们正常人的一个生命活动以及其规律的一门专业的科学,同时也都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验性。它是后续医学课程的基础,是医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学科。本文就整理了关于人体生理学的相关论文范文来供大家欣赏。


  第1篇:浅谈中职医学生人体生理学教学体会


  胡亚、魏海军、张庆丽(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生理学教研室,湖南衡阳,421005)


  摘要:人体生理学是中职医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由于其本身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向同行讨论交流,探索了几种灵活适宜的教学方法,以激发中职医学生学习人体生理学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人体生理学教学体会


  人体生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体机能活动及其规律的基础医学课,是沟通基础与临床的重要桥梁,是医学生的必修课之一。由于其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名词繁多、知识涵盖面广、信息量大、难学难记,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觉得内容枯燥、难度大,因此产生了厌学心理,降低了学习效果。为了解决这些矛盾,长期以来,教师探讨并采用了各种教学方法,比如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趣味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等。为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一、充分备课提高教学质量


  1.备学生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师首先应该对学情进行详细的分析,才能因材施教。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处于正从幼稚向成熟过渡的年龄段。他们常有严重的厌学情绪,学习目标不明确,态度不端正,方法和习惯欠佳,基础薄弱,理解能力不强,自制力较差,好玩耍;但其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喜欢探索,好动手等特点。基于以上特点,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原则是“必需”和“够用”。


  2.备教材


  基于“必需”和“够用”的原则,备课时应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反复强调重点,不强求面面俱到,某些理论性过强而学生难掌握又不实用的内容可适当删减。对于浅显易懂、重点又实用的知识应多讲。


  二、自我介绍提升形象


  目前职业院校的师资雄厚,青年教师都具有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学历,资深教师具有副教授或教授高级职称。因此,第一次和学生见面时,幽默风趣的自我介绍,有助于提升教师的高深形象,增强学生对教师的崇拜和敬仰之情,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强调重要性引起学生重视


  目前许多学生持有“轻基础,重专业”的错误观点,故主观上就轻视了该课程的重要性,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对此现象,在教学伊始,教师应该纠正错误观点,强调掌握人体生理学知识的重要性。人体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它是病理学、药理学等后续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各课程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也是护士资格证和对口升学乃至专升本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从而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习潜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


  (一)强调课前预习


  教师讲解新课前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并适当地去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例如讲解红细胞的数量时,提问为什么男性多于女性?讲解失血时,提问献血的量为什么是200∽400毫升?


  (二)先画重点,后精讲解


  现代中职学生早已习惯了以往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课堂画重点、做笔记吸引了他们所有的注意力,而老师的讲解入耳的很少。为了改变这种现象,让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笔者通过教学发现先画重点、做笔记,后精讲解重点、难点,容易的内容快速通过,做到张驰有度,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联系生活实际


  人体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现象和规律的一门学科。其中有许多教学内容看似抽象枯燥,其实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教学中,把生理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如讲解散热时,可以联系人夏天穿宽松薄衣服,而冬天穿紧身厚衣服。在讲解完心脏的神经支配后提问:为什么人睡着了心跳变慢?等等。列举生活常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具体,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联系临床案例


  人体生理学是一门基础医学课,它是临床各课程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临床大大的增强了课堂的生动性和实用性。如讲解心脏泵血过程时,可以联系心脏瓣膜病。在讲解血压时,可以联系高血压和休克,等等。使学生轻松地理解和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能将抽象、深奥、枯燥的生理学知识以图形、图象、动画和视频等方式形象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同时还能用丰富的色彩来突出重点、加深印象。使教学过程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六)充分利用肢体语言教学。


  课堂上,教师通过形象生动的肢体语言可变抽象为形象,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降低思维难度,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心动周期”时,教师可将手握拳表示心脏收缩,手张开表示心脏舒张。这样就可演示心脏收缩时容积减小、压力增大;心脏舒张时容积增大、压力减小。


  五、提供有效的记忆方法


  (一)比较记忆法


  人体生理学中有许多知识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讲授这些内容时,可采用图表的方式进行比较,指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例如,动作电位和局部电位、明适应和暗适应等等。运用比较法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且有利于区分某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自创记忆法


  笔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自创了一种记忆法,在人体生理学教学应用中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例如,维生素K依赖因子—Ⅱ、Ⅶ、Ⅸ、Ⅹ。为了方便记忆我采用谐音(爱吃酒食)进行记忆。再如,交叉配血的主侧是指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相混合,为避免主次侧混淆我提炼关键字“主供红”进行记忆。


  六、注重实验教学


  人体生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要注重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不但可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同时能培养分析综合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更能让学生理解和消化理论课中学到的抽象知识点。例如,在声波传导途径的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理解了气传导长于骨传导,正常情况下以气传导为主。


  七、改革考试机制


  学生把考试当作学习中最重要的事情,教师应该巧妙地利用这一点,让考试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应为学生设计和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为此,考试的形式应多样化,不应只限于卷面考试,而是建立新的考试机制。例如,课前提问、课堂考勤、课后作业等等均可作为考试的一部分。同时,考题难易适中,内容贴近基础知识,紧扣教学目标,使绝大部分学生通过复习和思考后能取得理想的分数。


  总之,作为人体生理学教师应结合本学科特点,同时把握所教学生的特点,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积累和学习教学经验,从而提高人体生理学教学质量,培养出优秀的医学生。


  第2篇:药学专业人体生理学教学探讨


  孙万平(苏州大学药学院,江苏苏州215021)


  摘要:人体生理学作为药学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是理解疾病状态下功能变化的前提和各种药物治疗原理的基础。本文结合多年教学实践,针对药学专业生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提高药学类专业人体生理学教学效果进行探讨。


  关键词:生理学;药学;高校教育


  人体生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及各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学科,是病理生理学、药理学、临床药理学等课程的基础,亦是药学专业与临床学科横向联系的桥梁和纽带。目前我国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人体解剖生理学》[1],该国家规划教材围绕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突出了药学类专业特色,并将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知识内在联系进行了整合,以人体形态结构为基础,深入展开人体生理学知识要点,为进一步学习药理学、病理学、临床药理学及其他药学专业相关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人体生理学作为重要的基础医学和药学的理论课程,是理解疾病状态下功能变化的前提和各种药物治疗原理的基础。因此,提高人体生理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对药学类专业学生培养至关重要。本文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就提高药学类专业人体生理学教学效果进行探讨。


  一明确教学目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药学教育通常以药品为中心来设计人才培养计划和知识结构,课程设计以化学模式为主[2],与医学相关的基本知识课程只占很小的比例,内容上缺乏与临床学科的横向联系。由于药学专业人体生理学课时相对较少,学生对人体生理学课程的重要性认识相对不够,加上人体生理学具有概念抽象、原理逻辑性强、其内容与临床疾病的知识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导致药学专业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和实现教学目标。


  首先,须让学生认识到生理学作为药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其掌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药物的作用机制建立在正常生理机制认识的基础之上,新药的研发亦主要依据生理机制环节上的药物作用靶点。其次,在设计教学内容时,突出药学专业性同时注重与后续相关专业课程、临床疾病相结合。如消化系统生理中胃液分泌的神经体液因素中,乙酰胆碱、促胃液素和组胺可各自通过M、CCK2和H2特异受体刺激壁细胞分泌盐酸。因此,在消化性溃疡的治疗药物中,可分别通过这三种受体的阻断剂药物,减少盐酸分泌和治疗消化性溃疡。将生理学教学内容和后续药理学内容及疾病有机结合,不仅可有效提高学生对生理学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亦能很好的达到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二结合专业特点,突出生理学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依据教学目标,在对教材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而确定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教学内容,在知识结构中起纽带作用的知识。药学专业生理课程的课时相对较少,必须结合药学专业特点和课程整体设置,突出教学重点和化解难点,才能让学生能在有限的课时内掌握好与后续课程相关的内容。心血管系统生理涉及药理学的抗心律失常药、抗高血压药、抗心绞痛药及抗心力衰竭药等,尤其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内容抽象、机制复杂,如果不突出该部分内容的重点、解决难点,在后续学生学习药理学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将一头雾水、难以理解。因此,结合药学专业特点,注意章节及课程之间的联系,结合如药理学知识,作针对性讲解,可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以心肌细胞的电生理机制为例,只有将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理解透彻,才能理解心律失常的形成原理、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机制等。由于药学专业生理学课时少,生理课老师容易忽略该部分内容对后续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加上心肌电生理内容较难理解,常常导致学生对心肌电生理知识没有掌握,而讲授药理学的教师往往只对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略作提及,学生理解就会出现很大困难。因此,在讲授生理课时,须结合药学专业特点和后续课程内容,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突出教学重点,做好生理学和后续课程的衔接。


  三协调安排生理学教学与药学课程的衔接和整合


  药学专业不同于临床相关专业,生理学的教学须和药学课程互相衔接,依据药学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分清主次,合理安排课时。有些理论性不强、机制相对简单的章节如消化、呼吸、血液等,学生易学好懂,可以结合自学,适当减少课时,而某些章节如循环系统生理、神经系统生理等应重点、全面、深入讲解。同时,涉及和药学后续课程如药理学的内容相重叠的内容,为减少相互讲授的重复,需要和相关任课教师沟通协调并进行整合。例如生理内分泌部分的胰岛素作用与药理学中胰岛素内容大部分重叠,生理部分讲授可一带而过,而在药理部分重点讲授。


  将生理学教学与药学课程相互衔接和整合,不仅提高授课效率,还有利于学生深刻认识到生理学所起的基石作用,提高学生对生理学的重视和学习兴趣。如在讲授体温调定点学说时,可以引入阿司匹林降低发热者体温的原理,即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调定点恢复(降至)正常水平。不仅加深学生对体温调节的理解,亦使学生认识到学好生理学对后续课程如药理学的重要性。


  四结合药学专业特点,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


  人体生理学的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课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实验课不仅是学生学习解剖生理知识的一个途径,也是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有效方法。然而,对于药学专业学生来说,由于课时数少、开课学期早,对初次接触实验动物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心理接受和操作难度,学生亦对实验课的作用理解不够和重视不够。药学专业培养的学生是能在药品生产、流通、使用环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领域工作的技术人才,部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会从事药物的研发,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求教师强调实验课程重要性的同时,加强学生实验动物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如在尿生成的影响因素实验中,要求学生掌握兔麻醉、固定和手术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外,结合实验结果,分析和思考注射20mL生理盐水和5mL的20%葡萄糖对尿液影响的不同机制,可使学生在实验同时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和应用理论知识解释实验结果。


  五加强教师自身药学专业知识和技能


  目前药学专业生理学教学的教师很多为医学专业背景,特别是有医学院的高校,药学专业的授课大多为医学院生理系教师。生理学教学要突出药学专业特色,需要授课教师不断提升自身药学专业相关课程业务水平,才能在授课时能主动联系相关专业知识。因此,完善药学专业生理学授课教师的药学知识结构是将生理学教学与药学专业课程有机衔接的前提。同时,药学专业人员充实到生理学教学中,由基础学科的教师和药学专业人员共同讲授生理课,建立药学专业人员向基础学科“反向渗透”机制[3],实现在教师层面上生理学与药学专业的融合,既有利于加速基础学科药学专业化的进程,又有利于提高药学专业学生对基础课教学的认同感。如药理学教师讲授药学专业心血管生理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可以结合抗高血压药,不仅对血压主要影响因素如心脏每搏输出量、心率、外周阻力、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和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的匹配情况进行逐个机制的分析,还可以结合常见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更全面的讲解心血管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因素对血压的影响,既加深了学生对血压调节的理解和对生理学知识基础作用重要性的认识,又为后续学习药理打下好的基础。


  总之,药学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具备药学学科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能在药品生产、流通、使用环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领域工作的技术人才。药学专业生理学教学须紧扣药学专业课程设置和专业特点,以专业的实际需求为重心,明确教学目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突出生理学教学重点,协调安排好生理学教学与药学课程的衔接和整合,重视实验教学,同时,加强教师自身药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学校教学条件允许的状况下,可考虑将药学专业教师充实到生理学的教学中,提高生理学的教学效果。


  第3篇:人体生理学整合课程教学体会


  石丽娟,张璠,秦岭,曹宇


  (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教研室,辽宁沈阳110122)


  摘要:人体生理学整合课程的建立是课程改革的重要部分。通过整合教学内容,采用“传统模式+PBL模式”的“双模结合”的教学模式开展教材建设,并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切实可行,在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能力上发挥很好的作用。为传统基础医学教育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方法。


  关键词:人体生理学;整合课程;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式(PBL);传统教学


  在现代医学课程体系中,人体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理论课程。它以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为基础,同时又是药理学、病理学等后续课程和临床各课程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传统教学模式上,各门学科独立授课,各自评价。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可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各学科的基础知识,但不能完全达到培养实用性人才的需要。例如:学生对一般知识性的问题能较准确地回答,但对相对复杂的尤其是具有整合性质的问题,则不知如何分析或回答,其主要原因是在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整合性知识的学习和培养其综合分析能力方面,缺乏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1]。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医学的飞速发展,如何改革生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生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摆在每个生理学工作者面前的迫切任务。


  课程整合是指在医学临床前教育阶段将基础学科、临床学科以及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内容综合在一起,形成模块课程。我校在执行1996年原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临床医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上,借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新途径课程体系,在临床医学专业基础阶段实施了基础医学课程整合[2]。学校于2000年开设了包括人体生理学在内的10个整合课程,本文对2007—2011年间整合人体生理学教学改革情况进行了总结,希望能够有效地促进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的改革发展。


  一、教学内容设置


  整合班每年为4个小班,学生年平均人数为120人,课程总学时数86学时,其中理论54学时(比普通班少了10学时),实验32学时(和普通班相同)。整合班和普通班均在第四学期进行生理学的授课。将人体生理学教材中神经系统一章(10学时)移到《神经科学基础》整合课程中讲授,试题中不涉及此部分的内容。


  二、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上,我们采用“传统模式+PBL(Problem-basedlearning,PBL)模式”的“双模结合”的教学模式。将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以PBL课程模式进行授课,其余章节采用传统教学进行讲授。PBL课程模式和“以学科为中心”的系统性课程体系是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成为医学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3]。生理学课程整合是在多项改革的背景下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模式。经过教学实践,我们逐步完善了PBL教学病例,在临床相关科室有经验医生的帮助下,编写了《人体整合生理学》PBL教学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PBL课程采用小班形式,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发放病例教材—发现问题—查找资料—交流—讨论—总结—解决问题的程序。在此过程中,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如情景再现、微电影、小短剧等方式进行病例探讨与分析。这种由原来以“教师”为中心变更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把学生设置于生动形象、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互相协作解决问题,形成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可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合作意识、创新精神,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此项改革受到学生的好评,教学效果佳。


  三、考试模式


  实施考教分离原则进行命题,主观题、客观题全部由命题小组命题,实施讲前半部分内容的教师和讲后半部分内容的教师对调命题。整合人体生理学和生理学均为A、B两套试题,结构相同。由于整合班试题不包括神经系统的内容,因此对应普通班生理学有关神经系统的试题均换成其他章节的试题,分值不变。考试中讨论题之一为病例分析题,以强调生理学知识与临床学科知识相整合,用生理学知识解释临床常见现象。


  四、教师培养


  根据整合生理学教学大纲,我们采取了“讲解的内容与临床病例(即日常实际所遇问题)”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把讲解的生理学知识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大量彩色图片和动画,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多用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注意讲授内容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以病例为中心,着重对重点、难点知识进行讲解,简单易懂的内容让学生自学。进行双语教学,坚持答疑,学生不懂就问,教师及时解答反馈,通过院系部组织学生对生理学反馈交流会,以促进教学相长[4]。经常进行集体备课,在备课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组织教师到医院进行短期实践,增加临床经验;同时邀请临床医生到科室为大家进行典型病例分析与讲解。使教师综合能力和自身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


  五、生理学整合课程评估


  1.学生考试成绩对比分析。我们将同期整合班和普通班考试成绩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007年91期整合班成绩低于普通班,原因可能是2007年是我们第一次结合PBL教学模式,各方面会有不足之处,比如初次进行PBL模式,教师经验不够丰富,对学生的引导不够,指导教材的编写还有不合理之处,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还不适应,等等,所以整合效果不是很好。但是从2008年92期学生开始,整合班学生成绩平均分明显高于普通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整合班的教学模式是成功的(见表1)。


  我们随机抽取了2009年93期学生试卷各部分项目分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在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等项目上,整合班与普通班没有明显差异,因为这些试题主要考核的是知识点,回答正确与否主要靠的是学生的记忆。但是在回答论述题和病例分析题方面整合班的能力显著增强(P<0.05)(见表2)。表明经过PBL教学模式后学生对综合性问题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由此也说明整合教学达到了预期效果。


  2.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和教师对整合课程的总体评价是正面的。学生对整合班课程教学模式的总体评价为“优良”以上的占85%。认为经整合+PBL教学后掌握知识更系统、更连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教师对整合课程的反馈认为课堂气氛活跃,真正实现“互动”,完全改变了传统上“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知识掌握更全面、更系统。生理联系病理、病理生理、药理等学科,基础联系临床各个方面的能力大大增强,这将为以后的基础和临床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总体评价为“优良”以上的为91%。


  六、结论


  生理学课程整合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学习能力为目的,强调自主探究、批判性思考和创新实践的精神,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将其应用于人体生理学课程教学中,符合生理学的学科特点[5]。开展的部分内容采用PBL、小组讨论结合课堂讨论,从试卷分析以及学生调查问卷结果都证明开展生理学课程整合有利于达到教学目标,更好地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我们建立的这种教学模式是可行的,达到预期效果,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旧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授课教师长期从事基础课教学,缺乏临床经验,对临床知识把握的不是很到位,如果能配备一名相关科室的临床医生,真正体现基础与临床的有机结合,相信效果会更好。另外PBL授课采取的是小班形式,以小组为单位,每个班大约分为5~6组,而每个班只配备一名教师,因此从教师资源上略显不足。(2)虽然国内院校图书馆馆藏资料逐年增多,网络资料查询系统越来越丰富,但是招生规模的扩大仍然难以满足学生对图书资料的需求。另外教学空间有限也限制了学生小组讨论的开展,他们经常利用寝室进行资料的整理和讨论分析。这些都需要我们的教学管理部门能够重视起来。(3)极少数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不适应,或者不喜欢,因此在收集资料和小组分析、讨论等方面表型的不积极,这就需要教师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及时发现问题,正确引导,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


  相信在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队伍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不断地完善,我们会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成功,真正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第4篇:形成性评价对人体生理学教学效果的影响


  樊守艳[1]王继浩[2]朴伶华[1]董战玲[1]王杨[1]


  ([1]海南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海南·海口571199;[2]海南医学院教务处海南·海口571199)


  摘要目的:形成性评价对人体生理学教学效果的影响。方法:在海南医学院2012级临床专业学生中,随机设立实验组与对照组。在部分重要章节导入案例学习,实验组进行形成性评价,对照组只进行终结性评价。通过调查问卷和期中、期末成绩的统计,分析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交流能力和学习成绩的影响。结果:实验组学生的学习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形成性评价有效提高了人体生理学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人体生理学、教学效果


  形成性评价是澳籍美国学者MichaelScriven,LeeJ.Cronbach等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方法,是课程自身完善中的一个过程。①它是在教学过程中,为引导教学过程正确前进而对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学效果采取的评价。②③人体生理学是临床专业学生较早接触的医学专业课程,是从基础课程进入临床课程的一座桥梁。如何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该门课程的知识掌握是基础医学教学中棘手且极具挑战性的教学课题。形成性评价不仅作为其学习效果的检测手段,更是促进学习方法改进的一种有效方式。


  1形成性评价研究方案


  目前我校人体生理学采取大班授课,若要全面做到形成性评价有一定难度。为研究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我们采用部分重要章节,如第四章血液循环,第十章神经系统作为形成性评价重点考查章节。将2012级临床专业1班和2班学生共120人,划分为2组,每组60人,其中实验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授课+案例学习+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对照组理论授课+案例学习+终结性评价。引入的案例是教师自主编写的,并已通过教研室及相关专家的审核。实验组同学在案例学习中,分组讨论,教师给予点评,学习结束提交教评表,包括学生评老师,老师评学生,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对照组学生,教师根据其讨论分析情况直接打分。实验组同学增加了以SQLSERVER2005数据库为技术平台建立的试题库,进行与教学同步的计算机在线自测。通过SQL数据库的试题系统即时监测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情况,进而反馈并强化学习。


  2形成性评价效果考查指标


  采用客观成绩评定结果与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检测形成性评价对生理学教学效果的影响。阶段测验内容选择导入与案例教学有关的第四章血液循环,及第十章神经系统,期末考试的内容为整本教材。


  主观教学效果的评价则在该学期接近尾声的第十一章教学结束后期末考试开始前进行。通过我校的网络课程平台,以电子问卷方式无记名反馈结果。问卷内容包括:是否明确学习目的,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课堂吸引力,和上课回答问题情况。采用Excel2003将上述实验组,对照组的问卷结果建立数据库并将结果折算成百分比,分项进行累计,并以t检验统计组间差异。


  3形成性评价效果考查结果


  3.1客观成绩评定结果(表1)


  实验组阶段测试成绩与期末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对照组之间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学习兴趣、课堂吸引力和上课回答问题积极性方面,实验组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可以看出评价的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4形成性评价考核结果讨论


  4.1形成性评价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形成性评价过程中,由于渗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且这些评价都是以语言的方式描述出来,对于正确的地方给予肯定,不足的地方提出补充意见和建议,需要继续讨论的地方提出疑问和假想,以便下一步继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被终结性的简单的分数所干扰,而是对学习过程的深入,学习积极性自然大大提高。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给予的评价引导学生,使学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实验统计的结果正显示了这一点,同样纳入案例学习,如果教师只采用终结性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没有太大提高。而实验组同学,学习积极性有较大幅度提高,且无论是阶段测试还是期末测试,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4.2形成性评价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理解力、论证力、判断力等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依赖于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学生主动性和独立性的充分发挥。受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方法,以识记类考试题目为主,只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最后以一纸分数完成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评价。由此导致老师在教学方法上也是注入式多,启发式少,使得学生独立学习活动少,后期知识积累与提高受到极大的抑制。④


  形成性评价体系,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案例学习和自测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提高学习兴趣,扩大知识获取范围,层层深入思考,不断增强自学能力。


  4.3形成性评价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在形成性评价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分析探讨做出科学的评价,这就对专业任课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备课时要参阅一些相关的书籍,把生理学基础知识与临床医学有机地融合,尽量与临床医生多交流,拓宽知识面,熟悉不同临床专业的特点,还要了解临床医学的新动态、研究热点。


  4.4形成性评价可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对于临床医生的要求不仅是能够利用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为病人服务,而且具有创新能力,通过科学研究解决临床上遇到的问题。这就需要培养一大批临床医生科学家。因此,教学医院发展的理念也必然从单纯以临床诊治为主转为以临床科研为指导的研究型医院。⑤进行形成性评价的学生,对科研的兴趣明显提高,在调查问卷结果中,发现参加大学生创新项目申报的均为实验组同学,并发表三篇省级科研论文,其中一篇为核心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