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医学教育论文范文,医学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医学教育教学的应用研究与实践论文(共3篇)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0-01-07
  • 阅读量190次
  • 评分0
  • 0
  • 0

  最近几年,我国的医疗水平可以说是发展的特别迅速的,而医学教育的发展则存在滞后性,因此为了保证医学教育符合医疗卫生的发展情况,就需要注重医学教育转型,本文就整理了关于医学教育的论文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批判性思维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翟羽、翟建才


  摘要:科学思维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有力工具。批判性思维被认为是一种最佳的思维方式,其核心是通过自主调控和反身评价,引导思维过程,获得最佳效果。这种能力的养成对医学专业胜任力是十分必要的,已被作为第七领域列入“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原理和特点,及其与医学和医学教育的关系做出新视角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以精准医学为例探讨了批判性思维的医学应用和能力培养的方向性问题。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医学应用,能力培养,精准医学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科学思维是解决现实中的一切问题的有力工具。面对不同的问题或目的,思维的方式方法也会有所不同;而批判性思维被认为是一种应用范围最广、最有力、最佳的思维方式。美国学者彼得·法乔恩[1]说:“美国高等教育受到全球青睐和恐惧的原因之一,就是它具有教授批判性思维的潜力。”而国际医学教育组织(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MedicalEducation,IIME)把批判性思维列入到“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的七个领域之一[2]。可见,医学教育中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简要阐述了批判性思维的概念、特征、原则等,并以精准医学为例探讨了医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和应用的相关问题。


  1批判性思维与医学


  IIME在1999年6月完成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lobalMinimumEssentialRequirementsinMedicalEducation,GMER)把在国际范围内有指导意义的,对所有国家和地区都适用的医生在医学知识、技能、职业态度、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应共同具备的最基本要求或标准归纳成7个领域下的60条具体标准[2]。其中的第七个领域为批判性思维部分,具体包括6条标准,其核心内容是要求医师在解决医学专业问题时,要具备分析批判的精神、创造精神和对事物进行研究的态度;能够运用科学思维的工具去识别、阐明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关键,懂得做出医疗决策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局限性;善于提出有依据的假设,收集并评价各种资料,以期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优化方案和效果。


  理论上说,当一个问题无法被公式化或形式化的方法解决时,就需要批判性思维的掌握和应用。显然,绝大部分医学的科学研究和临床问题都属于这个范畴,例如,近期引起学界关注的精准医学、循证医学、靶向治疗、肿瘤标志物等领域所提出的许多现实问题。此时,我们可能会面临着同时存在多种观点和选择,这就要求临床医生能够尽可能全面地对各种观点及其利益冲突的纠缠做出理性剖析。对于以培养未来合格临床医师为己任的医学教育工作者而言,也必须以正确的导向来引导医学生学会分析和认识类似的问题,并结合这些实例来强化批判性思维培养。


  2批判性思维的概念


  对于批判性思维有着不同的解读,从系统工程控制论的角度来看,批判性思维就是思维者运用已经掌握的全部思考元素以及普遍的理性标准,对自己的思考环节进行不断趋于成功的客观评价性调整,以使思考类型或模式更加具有逻辑性和有效性的活动过程。因而,批判性思考者具有在自己的思维以及体验他人的思维活动中,不断完善对这些元素的识别及评价的阐释能力。《规范性的来源》一书中写道:“人类具有反思的本性。如果把‘好’和‘对’当作内在规范性的语词,当作那些自主地给予了我们理由的东西的名称,那么,它们必然意味着一种反思的成功。”[3]批判性思维的理想状态是在思维全程中自主反思,能够对思考的取向做有效的评价控制,努力使思考中的含义尽可能的明确化、精细化、科学化,自主地而不是被权威或习俗等预定的框架束缚地去选择相信、质疑、遵循的内容和条件,最后获得真知和/或最优化的决策。正如美国批判性思维的著名学者理查德·保罗[4]所提出的,“批判性思维是建立在良好判断的基础上,使用恰当的评估标准对事物的真实价值进行判断和思考”。


  这就是说,独立做出选用最恰当评估标准的最优化决策和对事物真实价值的最准确判断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核心,也是应用批判性思维工具审视和借鉴其他人的研究成果的真实价值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是要从历史、社会、价值、伦理、经济等诸多方面来全面地审视研究对象,力求对事物的真实价值做出准确判断;二是要尊重事实,立足实践,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原则,自觉地把所有的理论学说和设计方案都置于实践中去考察和评价,特别是要应用恰当的评估标准可行性、可能出现的问题、可持续性、受益面的多寡等方面做出尽可能全面的科学评价。同时,通过批判性思维的过程来培养自己逐渐形成基于推理、求证、辩证的思维习惯。这不仅需要通过基本原理的学习,更需要不断的实践。不少同行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尊重事实,扎根临床,注重临床决策能力培养,注重环境和人格对学生的影响,巧妙地设计梯度合理的“难题”让学生去独立地解决,并通过辩论互动,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5-7]。


  3批判性思维的特征


  本质上说来,批判性思维的最终目标是把极具个性的体验和领悟与有着普遍指导意义的哲学体系有机的结合,或者对事物给出最为科学和客观的评价,或者给出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最优化的方案和方法途径。因此,它也就自然地反映出如下特征。


  第一,理性自我约束:能够以普遍的理性或者说哲学标准为准绳,独立运用对思考元素的把握,审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考方向,避免自己陷入盲目性和感性化。


  第二,辩证思维技能:按照辩证法的原则和方法不断警惕和克服形而上学和惯性思维,避免自己陷入片面化和绝对化。


  第三,移情实践养成:要把那些与我们不相容或相排斥的观点和结果自觉地纳入思考范围,尽量减少将自己的偏见合理化的风险。


  第四,科学识别评价:要充分考虑到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多元化,认识成果的阶段性和发展性,又要充分考虑到人类自身认识事物能力的局限性和滞后性,特别是个体在思维过程中容易将谋求私利合理化视为逻辑自洽的评价倾向,而自觉地进行防范并借助对话式环境来多元化评价自己的思路,以实现目标的最大公正化和公平化。


  把握好批判性思维所独特体现出的特征,对于我们解决那些认识尚难以取得一致意见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在医学教育中实施批判性思维能力培训的关键着力点。要让医学工作者和医学生都懂得:大多数医学临床疑难问题的解决,往往都会一时难以形成共识,而要想有所继承、有所创新,决不能顺潮跟风或随意立异,而是要更加自觉地科学审视事物的各个方面和发展的全过程,运用辩证思维的技能,重视在认识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移情体验、科学评价和实践检验,努力去选用最恰当的评价标准,做出对事物的真实价值的良好判断和思考。


  4批判性思维的原则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应该遵从“理性自主、逻辑完整和伦理适应”的三原则。


  第一,理性的自主:批判性思维的理想状态是独立自主地思考,自由地控制思考过程。理性的自主就是要避免任性、偏执、感情用事,要力图把实践活动建立在基于原因和证据的分析与评价之上,要对事物的真实价值做出独立的判断和思考,并以此来决定自己采取的基本立场和态度。


  第二,逻辑的完整:要努力使思考中的含义明确化、概念科学化和推理逻辑化。特别是对于一些时髦的新概念,要警惕在思考不清楚、不明确的时候常会滋生一些新问题,它们大多会把人引入歧途,而缜密的逻辑能帮助避免误入歧途。当然,少数情况下也会在某种混沌状态下孕育出真正有创新意义的思想火花,完整的逻辑又会有助于理出清晰的脉络。


  第三,伦理的适应:批判性思维的应用,会使人尽可能客观地从多种角度去把握事物的本质,理智地对待证据,做出深思熟虑的判断和选择,而不是急功近利或者投机取巧。换句话说,批判性思维要成为一种有效的社会工具,就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伦理价值标准,反对盲从和瞎指挥,提倡反省式的提问、理性的独立以及理由充分的反驳和不再使用教条作为一切形式学习和行为的基本范式。显然,这与当前的社会习俗和伦理规范不完全一致;在这样的社会文化尚未建成之时,必须注意到正确处理思维过程中的坚持真理与伦理适应的双重问题。


  下文笔者以精准医学为例,谈谈批判性思维在医学中应用的相关问题。


  5对精准医学的批判性思考


  从医学哲学意义上来看,精准医学就是要从实际应用的目的出发,基于对具有某种特质群体特异性的把握,根据个体相对于群体特异性的差异,寻找出与此差异有关的特殊位点和时相点,选择最为有效的医学干预理论依据以及针对性治疗手段和时空条件。精准医学向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如何引导医学生认识这一重大问题。


  面对21世纪人类需要解决的医学问题,我们必须不断地更新理念和创新模式,同时也要十分关注对新概念的正确解读和对新模式的真实价值的科学评价。精准医学不仅仅是把建立新型的疾病亚群分类分型的新型评价体系作为攻克当前困扰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的一个突破口和发展方向,更是在操作层面上有待实现的一项极为复杂的工程。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人体是一个复杂系统,各个子系统都时时处于变化之中;人类健康是由复杂的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每个病人都有着生理、病因、症状和体验等方面的个体特异性和差异。筛选变异的特征性指标、建立新的疾病亚群分类分型是一项极其复杂而艰巨的重大工程,必须采取慎重稳妥的态度。张钧等[8]尖锐地指出,在对“精准医学”的各种解读中,有些看法并不符合对医学的基本认识,甚至随意用自己杜撰的定义和标准来曲解“精准医学”。贺林2015年12月在“国际精准医学与未来健康前沿研讨会暨全国第三届药物基因组学学术大会”上呼吁,精准医学不应泛用更不应滥用,要用冷静、专业的思想来考量精准医学,要尽量地抛弃一切浮躁的想法[9]。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实践结果告诉我们,要精准地确定某个具体变异及其与疾病的相关性并建立有效的评价指标和测量技术本身就十分困难,再加上人群分布的社会经济、环境因素、心理文化等的影响,更加大了这项工程的艰巨性。我们不仅要对真实价值做出评价,还要对可能付出的成本以及利害分成有所预测。显然,任由对“精准医学”诸多误解误读和追求功利化状况的存在,不仅会影响精准医学的健康发展,也会给医学教育造成一定的困惑。我们要认识到,精准医学不仅是医学的一个科学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或者说是一个医学哲学问题。精准医学计划的确会给医学带来变革,也会在临床实践中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它的未来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我们必须从国情出发,从医学发展的实情出发,冷静地进行科学分析,不能盲目跟风,更不能因为利益驱动而丧失理性的自主、逻辑的完整和伦理的适应的思维原则。


  2017年12月14日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就刊出标题为“中美逐鹿精准医学”的报导,引用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计划负责人埃里克·迪什曼的意见后,评论最后说“只有当中国的研究成果真正转化为新型药物,或是催生出其他发现,加深全世界对疾病的了解,中国的精准医学项目才算取得成功”[10]。笔者认为评论是中肯的,也是值得思考的。可见,行进在精准医学发展的征途是伟大而艰巨的,决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以科学求实的态度,运用好科学思维的工具,踏踏实实地分阶段分步骤地走好自己的路。


  第2篇:循证医学教育在血液内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


  张丽霞,刘林(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重庆400016)


  20世纪70年代产生的循证医学使临床医学研究及临床实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加拿大McMaster大学临床流行病教学组首先提出了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的概念。循证医学强调的是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可获得的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同时将临床医师个人的临床实践经验与客观的科学研究证据结合,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充分结合起来,制订出每例患者最佳的治疗方案[1-3]。临床实习教学作为整个医学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循证医学教育的开展尤为重要。血液科因专科性强,肿瘤患者居多,疑难重症多,诊断及治疗均较复杂,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日新月异。因此,循证医学在血液科临床实习教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将循证医学应用于临床教学中,并指导学生实施于临床实践中,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的医学观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被动接受知识的旧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


  1循证医学教育在临床实习教学中的研究


  传统的临床实习教学以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为主,即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经验,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差,学生的创新思维难以被激发。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实践也相继转变为循证医学模式,随之引入循证医学概念的教育模式逐渐受到广泛重视。血液内科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学科,由于学科的自身特点,尤其强调循证医学,其教育模式也逐渐发生转变。有研究[5]显示,在临床见习生及实习生中,在校期间选过循证医学课程的学生占15.7%,认为循证医学对临床工作有帮助的占33%,且随着接触临床实践越多比例越高,在实习医生中超过60%的人愿意重新学习循证医学。这充分体现了循证医学教育的重要性,在实施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教育的同时,需大力倡导循证医学教育。


  循证医学的教育模式不同于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它以临床问题为核心,提出一整套的理论及方法。即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最好证据,结合临床实际情况综合分析所得证据并且正确应用分析结果来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6]。随着在临床医学教育中对循证医学教育的重视,经过多年的医学教育实践,多项相关的研究均提示循证医学教育在临床实习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研究[7]将内科临床实习医生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在传统代教的基础上引入循证医学,发现实习后试验组的专业理论考试、实践技能考试以及专业英语考试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另外有报道[8]显示引入循证医学进行教学查房使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有显著提高,97.6%的实习生认为循证医学查房形式能提高实习兴趣,91.2%的实习生认为锻炼了临床思维能力,92%的实习生认为提高了独立诊治疾病的能力。循证医学教育的实施,能够使得医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摒弃传统的经验医学教育,接受更加合理和科学的临床思维模式,使其从学生阶段就种下循证医学的种子,这样才能提高医学生的专业素养,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2循证医学教育在血液内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实施


  EBM概念的引入和实施已经为临床实践带来了积极和深远的影响,作为教学医院,肩负着培养医学生的重任,应该将EBM的思维模式积极地落实到临床实习教学中,指导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寻找、发现问题,并通过循证的方法解决问题。


  2.1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更新


  进入临床实习阶段的医学生,已经完成了医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但由于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尚未与临床实践结合,大部分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是被动的、模糊的,并且医学是不断发展的学科,知识更新速度较快,故学生对于医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并不完善。血液内科疾病以肿瘤性疾病为主,是高度依赖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MICM)的一门学科,同时肿瘤性疾病的危险度分层,诊疗方案的制订,残留病检测以及靶向药物治疗,更是在快速的更新中。以急性髓系白血病为例,NCCN诊疗指南以每年1~2次的速度更新,而淋巴瘤相关的知识更新更为迅猛,新的靶向药物层出不穷,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亦是如此。因此,血液内科的临床实习中,学生对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尤为重要。故在血液科临床实习教学中,应不断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充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融会贯通,起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同时应向学生灌输不断更新知识的理念,这样才能为更好的循证医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实施循证医学教学方法,锻炼临床思维能力


  循证医学教育的本质是一个高效的终身学习和主动学习的临床医学教育模式。循证医学教学模式与传统医学教育不同,变传授知识为教会实习医生学习,变一次性教育为终身教育,变死学为巧学,使实习医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索,充分调动了实习医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实习医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EBM的实施包括5个步骤:(1)确定问题;(2)寻找回答问题的最佳证据和资料;(3)评价证据的准确性及可使用性;(4)在临床上实施结果;(5)对工作进行评估[9]。


  在临床实习教学中,带教教师应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内容,结合临床病例,提出并确定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证据,分析解决办法的客观性及可实施性,结合教师的个人临床经验及患者的自身意愿,和学生一起制订治疗方案,并分析判断结果[10]。以急性白血病为例,精准的诊断分层即意味着精准的个体化治疗。那么如何对其进行精准的MICM诊断及危险度分层?此时应指导学生根据最新的诊疗指南,完善相关检查(骨髓形态学、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检查),一步一步明确该患者的白血病类型、危险度分层、是否有特殊的遗传学改变等等;对患者进行精准诊断后,结合当前的循证医学证据进行分层治疗,为患者制订精准的治疗方案。


  在实习教学过程中,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力培训也必不可少,这同样基于循证医学模式。例如,一例病史十余年的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近期随访发现血细胞减少,骨髓原始细胞增多,符合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此时应向学生提出问题,该患者当前的病情转变是由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转化而来,还是患者既往的病情存在诊断不当?教师指导学生思考问题并通过寻找循证医学证据解决问题。经过学生对相关文献和病例报道的学习,发现临床上确有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的病例。因此,通过这样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实习医生逐渐得到了临床思维能力的培训。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学生遇到问题学会用循证医学的思维模式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不是凭借个人经验盲目的下结论。


  2.3具备获取循证医学资源的能力


  医学知识的更新是迅速的,实习医生仅仅依靠课堂上学习的内容不足以很好地完成临床实习过程,一名医学生必须具备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最新的医学知识的能力,这也是循证医学模式下所有医疗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在临床实习教学中,带教教师应指导学生了解本专业相关的期刊、杂志、指南,教会学生怎样使用各种数据库检索、查阅相关文献,使他们在完成学校教育后能够在工作中继续延伸医学教育,具备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循证医学的迅速发展已经给医疗工作和医疗行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并将继续在医疗决策和行为中发挥持续而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学医院带教教师应该自觉地把这一教育理念贯彻落实到临床实习教学中,让学生能直接参与运用循证医学模式,在临床实践中寻找、发现问题,并通过循证的方法解决问题,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第3篇:医学教育的空间样态研究


  刘冰1,李丹2,于杰1,于淼1,马微3,姚黎英1,宋高臣4


  牡丹江医学院:1马克思主义学院;2质量监控处;3研究生处;4教务处,黑龙江牡丹江157011


  【摘要】:空间不是单纯的人类生活的背景,由于“空间实在”自身发展、发生、变化,社会便呈现出复杂的空间样态。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的深入,社会作为人化空间彰显了人类智慧但也深埋着危机与困境。医学教育空间面临着挑战,在思维与现实的对抗中,引发医学生在虚拟空间中,客观实在与主观意图的认知困境;在物我交叉空间中,经济实践与价值认同的认知困境;在技术理性的迷恋中,环境因素与人文精神的认知困境。为此,应注重信息教育、特色教育和专业教育,最终使医学教育走向“空间和谐”。


  【关键词】:医学教育;医学生;空间


  谈到“空间”,人们的第一反应是它的物理学意义,即无限的容纳性。从客观属性讲,空间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表现了物体存在和发展的三维立体形态及无限延展性;从主观属性讲,它不再是一个以“容器”为背景的几何化概念,而是包含了主体自身感性杂多的经验感受以及由此拓展的认识深度和广度。


  1空间的内涵


  中国古代文献中就已经有关于“空间”概念的记载了。《管子·宙合》曰“天地,万物之鬓也;宙合,有鬓天地。天地苴万物,故曰万物之橐”[1]。其中,“宙”指古往今来所有的时间,“合”则指“对拢,合抱”,即指空间,宙合往往被理解为“囊括、世间、天下”。“万物之鬓”即指万物被包裹着,所以,这句话描述的是天地包裹着万物,但时间和空间又包裹着天地[2]。这种解释同西方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很相似,亚里士多德从感性认识的层面认为空间就像“容器”,在这个“容器”中填充了各种各样的物质,即物质的边界。这种最初的对空间的认识随着人们知识体系的完善渐渐发生改变:莱布尼茨就认为空间指的是关系和秩序,黑格尔又觉得空间就是“绝对观念”外化的产物,康德认为空间是人认知的感性直观形式。这种对空间的理解隐含着人的主体意识的空间概念开始占据一席之地,人们认为空间实际上是经验的产物。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已经详细地描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普遍空间化,不平等的生产关系构建了紧张的空间格局,从而召唤空间正义。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中对马克思隐含的空间维度做了详细阐述,由于人们的社会实践产生了社会空间,各种不同的社会空间形成了不同的场域。这暗含着任何一种空间的建构都必然带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产生,人们对空间的认识不断深入:领域的错综交叉,致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反复使用到像生活空间、社会空间、娱乐空间、工作空间、生态空间,还有心理空间、思维空间、文化空间等空间概念表述,由此展现了空间含义的丰富性及拓展性。医学空间,是人们必要的生存实践,是从生理技术上介入人的机体空间。这个空间不能是抽象概括,必须是精确总结,是对人的认知经验的精确把握。而医学教育是“空间经验”的不断超越,从“师生”的二维空间,到“师生物(教学手段)”的三维空间,再到今天的“师生+”的无限多维空间,教育必须跨越多重场域,坚持事物之间不停止的作用,以寻求组合之下的空间均衡。


  2空间样态的复杂现状下医学生的认知困境


  2.1虚拟手段的“空间压缩”,造成客观实在与主观意图的认知困境


  网络技术的发展,创造了全新的虚拟空间,同时,也塑造了一个个虚拟的主体。“网”就像一个空间,运用其自身不断解码的特征传播信息,它超越了地域空间的局限,用链接、符号、关联等代码式服务将一切虚拟化[3],并在数字化空间之上构造出知觉体验的感知空间,导致不同层次的社会呈现。与现实空间不同,网络所构建的“匿名场所”,更容易使医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以及生活方式随着其认同的变化而生存、发展或者是消亡。在有关医疗信息的新闻中,“悲痛不已”“眼睛里还含着泪水”“已经没有了呼吸”[4]这样的词时常印入人们的眼帘,部分媒体为博人眼球不惜利用文本输入的技巧,设置悬念,夸大事实,欲盖弥彰。这种背离医疗活动规律的报道不仅引发舆论揣测甚至医闹冲突,同时,对还在求学的医学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在医疗事件出现以后,由真实的“现实空间”发起,通过媒介的“再造空间”人为的抽象构造,医学生的关注点陷入真实本身与主观意图的“空间压缩”之中,从而惧怕未来的行医道路,质疑自己的职业选择,使自身认知空间受到冲击。


  2.2物我交叉的“空间对抗”,造成经济实践与价值认同的认知困境


  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引发的社会空间重组,使价值空间与经济实践之间发生了巨大的冲突。商品化、全球化、利益化的新形式迅速蔓延,呈现出有形的物质空间表象,体现了科学理性的价值。例如居住空间,高楼林立,人们靠自己的双手不断优化生活空间,但是人们在同样的环境下,却生活在不同的世界。居住空间质量与品质的不同,又隐藏了人们身份的层次空间,致使人们渴望跨越有限的物质空间,摆脱身份的焦虑,人们更注重物质空间生活的结果,不在意其获得的途径和手段[5]。因此,在观念的对抗空间里消解了“需要”与“动机”的和谐匹配方式。许多医学生在最初选择自己的职业时便受到工具理性的影响,透过物质空间传达的不良信号,将医学本身的价值同实现所谓个人“价值”混为一谈,认同“收取红包”的行业“特色”,“药物提成”成为获利手段。因此,一个医师本该赖以生存的价值空间出现缺口,失去道德认知的内聚力。


  2.3技术理性的“空间迷恋”,造成环境因素与人文精神的认知困境


  精神生产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最显著的特征,同时,也是最具有活力的标志。区别于物质空间同时彰显人们的价值追求以及审美情趣的就是文化空间。而由于文化具有同质性,又组成了带有特色的族群空间。文化空间的诞生正是弥补了人类自诞生以来的原始特征,是人的未完成性与开放性共存的表现。医学作为生命科学技术,必然纳于知识空间,但“人化自然”必然使社会空间内涵了包括传统习俗、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内容的文化印记。因此,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敬畏生命、精益求精等也必然内涵于医疗规律之中,医学文化空间的不断发展正是人类本质力量自我确证的过程。自西方医学传入以来,人们迷恋于西方医学的“立竿见影”,开始急于求成,加强了对技术理性的关注,造成人文空间狭小。医学生文化教育的缺席让意识被庸俗纠缠,环境的变化与人的改变处于“异时空”之中,人自身变化的滞后性最终不利于医学精神的发展。


  3促成“空间和谐”,改变医学生认知困境的策略


  3.1面对网络“族群空间”,信息教育不可缺席


  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培养新时代信息能力型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挑战。对医学生而言,除了具备多方渠道获取医学信息的自觉性外,还应在信息分布及传播的不平衡状态下,有效挖掘和判断信息,对信息的评价具有预见性,从而在网络流动空间中形成大脑“过滤空间”,去伪存真。由于信息能力的培养在大学之前始终处于缺席状态,致使学生只能依据自己的主观意识要么被信息有预谋地支配,要么无意识地宣泄自己的情绪,使信息空间越来越私人化。针对媒体报道的医疗事故新闻,虚假信息,漏报错报,引起社会舆论质疑,使得许多刚刚入学的医学生因对医学专业本身认识存在局限性,不能适应紧张的学习任务,在网络寻找“同命相连”的族群空间,便组成了不可小觑的“负能量场”。所以,即便进入大学,尽管医学生在大学期间以专业学习为主,学校依然是信息教育的主要输出地,学校应承担起信息教育的责任。对此,医学院校应定期开展网络信息教育课程,涉及信息传播、信息选择、信息素养等方面内容,针对信息教育在医学院校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应提供强有力的政府相关政策支持,有计划的开展、有规范的指导,真正能够形成系统的信息教育空间。


  3.2面对现实“利益空间”,特色教育不可缺席


  在空前的激烈竞争的新时代,努力学习本领以适应社会,成为医学生普遍认可的价值目标。他们怀着崇高的职业理想走出偏远地区,闯进繁华都市寻找自己的一席之地,却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现实中经济空间的等价交换原则被他们错误地植入职业价值空间,片面追求个人利益,将功利主义摆在首位,重报酬轻责任,在强烈的经济空间暗示下,造成价值空间迷向。医学生由于其学科性质特点,极易忽视意识形态的相关学习,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依然没有脱离照本宣科的传统模式,忽视了现实空间中的多样化与教育空间中理论与专业性的结合,使学生时常感觉课本的空泛与不真实,无法引起共鸣。我们并不缺乏思想政治的教育,但却流于形式,疏于内容的创新。对医学生应采用专业特色教育,将未来医务工作人员的角色意识与公民的责任意识结合起来,将医学生治病救人的崇高理想信念与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结合起来,将胸怀仁爱的情感经验与公平正义的秩序意识相结合,形成思想政治与医学专业特色相结合的“元素交叉空间”,真正解决医学生认识上的困惑。


  3.3面对古今“双向空间”,人文教育不可缺席


  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遵循的第一条原则就是坚持“以人为本”。自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就提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6]。管仲表达的正是一国之主治国有好的开端要以人民为根本,这个根本理顺了国家才能巩固,这个根本理乱了,国家也就要灭亡。儒家讲“仁者爱人”,强调人心中要充满慈爱之心,道家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自然给予的法则,领悟生存之道,和谐之道,墨家讲“兼爱,非攻”,强调要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爱天下所有的人。穿行于古代文化空间,学者对处事态度的研究到今天依然具有深刻影响,于今时今日形成了穿越时空恒久的模塑力量。今天众多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还是重专业轻人文,人文类课程和课时严重不足,没有发挥文化乃以“文”教化的作用[7]。医学生学业繁重的现实局势不能忽略,针对医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更是应因材施教,选择更是要契合培养目标,虽然课程改革道路艰辛,但原则和精髓不能在现实坎坷中被消除,要努力使医学道德观念、医学伦理思想、生命意义教育等透过传统文化,超越历史语境与当今时代现实照面,构筑“古今切磋,智慧交融”的相交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