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立足儿童本位诱发积极情感——浅谈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教学

  • 投稿韩东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1050次
  • 评分4
  • 52
  • 0

江苏扬州市汶河小学(225002) 李菊梅

长期以来,我们似乎总是感觉课堂缺少些什么。冷眼审视,我们的课堂不是缺少教学的方法与技巧,不是缺少现代的设备与手段,不是缺少先进的思想与理念,缺少的是与生活的联系;缺少的是师生情感的互动。因此,课堂教学要从儿童发展的本质思考,诱发儿童的积极情感。

一、平等对话,互相尊重,营造充满情感的教学环境

于漪老师告诉我们:生活的课堂中师生关系首先应该是平等的,而教师则是“平等中的首席”。在这平等的课堂中,教师还要做到善于运用富有鼓动性、启发性的语言,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奔放的、新颖的想象。例如,在教学《灰椋鸟》一课时,我先运用多媒体展示灰椋鸟归林、呼朋引伴、浩浩荡荡的壮观场面。学生看得赏心悦目,极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情趣。在学生、教师、教材三者之间的多元对话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对学生自己感知、自己所发现的,给予鼓励和赞赏,并引导学生通过词语来感悟、情景来感悟。学生在我的引导下畅谈自己的发现与感受。课的最后,我播放了视频《一个真实的故事》,由于画面生动感人、音乐凄婉,加上我声情并茂地旁白叙述,学生的情感又一次迸发,实现了学生情、教师情、文本情三情共振,学生爱鸟、护鸟的情感得到升华。

二、教材为点,生活为面,创生丰富开放的教学内容

叶圣陶老先生很早就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我们必须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以教材为点,以生活为面,将教材变成有关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变成发展学生文化素养的教学内容,赋教材予生活和生命的意义。

1.内容结构化

尝试使教材以符合学生的知识体系、现有的经验出现,在保证学习主体主动参与的前提下,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以新的、科学的方式对教材进行诠释、理解、改造和重组,使教材更具亲和力,成为学生自己的教材。

2.内容经验化

语文是生活的产物。学语文,必须联系生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学习语文产生亲切感、新鲜感、生动感,才能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尽量挖掘和利用教材中贴近社会和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使教材回归生活,使其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例如,给三年级学生上作文指导课,我要求学生写春节中最有趣的一个活动场面。首先,我问:孩子们,春节过得愉快吗?在孩子们回答“愉快”之后,我接着问:春节里什么活动最有趣?多数小朋友说“放爆竹”。城市的孩子很少有机会放爆竹,因此放爆竹成为孩子们的春节趣事。为了引导孩子们把放爆竹的有趣场面再现出来,我说:“同学们,我们一起放爆竹好不好?”“好啊!好啊!”孩子们信以为真,顿时活跃起来。但是静下来想一想,就发现怎么可能在学校里放爆竹呢?孩子们个个睁大眼睛瞪着我。我将事先准备好的一叠纸卷成一个高桶,然后蒙上一层红纸,一个爆竹出来了。“爆竹!爆竹!”孩子们叫着拍起手来。我笑着说:“这爆竹缺不缺什么?”“火药捻子。”过了一会,孩子们看出来了。我又问:“谁敢燃放爆竹?”没有一个举手。我紧追不舍:“在家里谁燃放的?”孩子们不是说爷爷就是说爸爸。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孩子们纷纷介绍自家燃放鞭炮的情况。等孩子们冷静下来,我笑着说:“今天这爆竹非我放不行啦!”孩子们鼓起掌来,我装模作样地去点爆竹。孩子们立即描摹出“砰——啪——”的巨响。有的捂起双耳,有的退缩到墙角,教室里仿佛弥漫起火药味。看着孩子们眉飞色舞,我趁热打铁,又引导孩子们放烟花的情形。孩子们沉醉于节日的气氛之中,个个兴趣盎然,不等我开口就主动提出:“老师,让我们写吧!”学生的表达欲望空前旺盛,作前指导达到预期的目的。

3.内容校本化

结合学校校史、所处地区的风俗人情,开发语文的校本课程,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生活联系更为紧密。

三、强调体验,突出实践,构建自主互动的教学过程

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课堂。它强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学生是有差异的,我们要尊重这种差异,并将这种差异视为一种亟待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化和教师指导的异步化。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习者的亲身参与与实践,促进学生自悟自得,在实践中学习体验,并在体验中发展。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自读自悟,并通过朗读、表演、辩论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的学习能力,培养热爱语文的情感。

生活是“生”的,学习新知识,应多以学生身边的生活为例,不断创生教材的内容;生活是“活”的,让学生“动”来,让课堂“活”起来,学生才更易掌握知识;生活是“情”的,语文课堂应是包含情感的时空。语文课堂向生活的回归并不是对生活的简单复制,而是课程在另一种意义上的建构,是赋予语文更深刻的内涵。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