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师道一贯

  • 投稿织锦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264次
  • 评分4
  • 54
  • 0

编者按

“好大一棵树”“好亮一盏灯”“好亲一个人”,这大抵概括出了周一贯先生在开展语文教学研究、引领青年教师成长、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方面的品质。说起来,周老先生与《教学月刊》有着不解之缘.早在20世纪80年代,周老先生就受聘担任《教学月刊小学版》的兼职编辑,后因形势需要和上级要求,刊物经历几度整合和调整,周老先生一直都关心着它的发展。特别是2010年刊物改版后,周老先生又欣然接受“浙派语文”栏目的主持工作,为挖掘和研究浙江语文教育教学的群体风格、推进小学语文教改的深入不遗余力。

周老先生不仅在“小语界”发挥着旗帜般的作用,其“吾道一以贯之“的执着精神和人生态度更值得大家敬仰与学习。在先生从教65周年和80诞辰之际,本刊特设专栏以示祝贺。

鲍国潮

自从2000年在先生门下受业,再到2007年成为先生的入室弟子,已有15年。15年追随先生,阅读先生的道德文章,常想起孔老夫子的感慨:“时哉时哉!”是啊,一个“时”字,浸透历史风云,饱含人生感悟,更道尽了先生这一辈学人的命运。先生65年的教学生涯,其命运,确可以一“时”字言之,历经十年浩劫和各种政治运动,更目睹改革伟业,及至祖国振兴,然而,就是在这跌宕起伏的时势之中,先生“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应对时势,恒守师道,一以贯之,其为师之道,为学之法,已然成为一种现象,一种符号。知其为师之道,明其人生态度,扬其学术思想,是后学的责任。

生命姿态:吾道一以贯之

先生名为“一贯”。《论语》有云:“吾道一以贯之。”(《论语·为政》)这是任过县府幕僚的外祖父对其的希望,更成为先生一生从教的信条。从教65年来,先生心无旁骛,矢志不渝,以惊人的毅力致力于语文教育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教育教学论文1400余篇,各类专著、教学用书170本,总字数3000余万。这些惊人的数字背后,展现给世人的是一个怎样的生命存在?

先生的起点并不高。由于时代的原因,先生在上初中一年级未及半年时,参军入伍,成为部队的文化教员;转业后,于1954年至1956年在嵊县初级师范学校小教轮训班就读两年。相当于初中二年级,这便是先生的最高学历。随后二十多年,先生一直为时势所困。直到文革之后,先生才迎来语文教育研究的春天。可以这样说,先生真正从事语文教学研究工作,已经是人到中年了。

但先生相信勤能补拙,也相信事在人为。他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立体利用时间,形成他独具特色的治学方法。

一是广征博引,形成小学语文的“资讯形式”。一个学科成熟的标志之一,在于是否形成富有学科个性的文献方法,小学语文一直被人视为“小儿科”,自然是没有什么文献方法。先生筚路蓝缕,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先后编著了《语文教学研究改革概观》《语文教学方法论》等,这些著作对各地的语文教学改革信息作了最大程度的收集与整理,内容包括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及口语交际等诸多领域。这些经验的整理工作,看起来受到当时“信息论”“方法论”“系统论”等“新三论”思想的影响,好像只是一些信息的具体罗列,实际上从信息的积聚、筛选和编序之间,已充分表现出周一贯先生的语文教育价值判断,体现了一位语文学人的认识与思想水平。

二是深度解读,繁荣小学语文“教学评论”。2005年,周先生在《语文教学通讯》撰文呼吁“加强小学语文教学评论”,因为他认为,评论的繁荣可以推进小学语文研究品质的提升。事实上,90年代后期,周先生就把研究的视点转到了具体的特级教师研究上。在周先生看来,特级教师这一群体,是一个教育思想与实践探索的“富矿”,在他们身上,充满了教育学的变革与精进精神,读懂他们的变革性实践,可以形成中国小学语文教育的思想资源与实践参考。周先生的《中国小学语文教育名师精品录》《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经典设计》以及大量散见于各地报刊的名师课堂教学实录点评,以课堂教学思想发展脉络为经、以广大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实践探索经验为纬,展现出小学语文界一条星光璀璨的“人物长廊”,为小学语文界切准了时代脉搏,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材料。

三是守望凝思,记录小学语文的“时代风云”。进入新课程以来,小学语文教育研究更显百花齐放的态势,周先生正如同一位守望者,身处“容膝斋”,心怀天下事,忧心着小学语文的“家长里短”。从2007年迄今,每年他总会在《语文教育通讯》撰写刊物的年度述评,整理一年来的研究得失,分析动向,提炼经验,展现出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时代风云。

广征博引、深度解读、守望凝思,构成周先生独特的生命姿态,同时,也形成了他一以贯之的治学方法。先生曾自称为“三耕族”,即“目耕、笔耕、舌耕”,不错,先生一直以“耕耘者”的姿态,行走于语文教育之路上。他的生命姿态,已然与语文教育研究发展合二为一。

语文哲学:道源自然

先生字“道源”,其深意,我辈不得而知。不过,却暗合了先生的语文教育哲学之思。有境界自成高格。周先生的研究,已然抵达“融会古今”的境界,这正与其道法自然的语文教育哲学有关。《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65年的教学与研究,先生深谙小学语文教育之道,亦须源自“自然”。然小学语文教育处于怎样的“自然”之中?换句话说,语文教育自成一“小宇宙”,却处于一个“大宇宙”中,须从“大宇宙”中建构小学语文教育思想,从语文教育哲学的层面把握语文教学规律,方能居高临下,势如破竹。

在周先生看来,小学语文教育的“大宇宙”是由两个方面构成的:一是语文教育传统经验的继承与弘扬,二是对儿童的认识与把握。在周先生的研究路径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正是在这两端之间,努力构建着语文教育研究的当代形态。由此可见,先生的语文教学哲学,是一个在两极之间融通的结构,这形成了他研究的“大格局”。

首先,尊重汉语文教育的历史,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态度。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必须基于历史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2007年1月17日,周先生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长文《在千年的视野里寻找语文教育的传统》,这篇文章标志性地体现了周先生对中国古代语文教育思想的认识。他在文章中写道:“传统是无法改变的历史,是川流不息的时光之河,可以生生不息地一直流下去……如果我们不重视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中国语文教学许多宝贵的传统经验,也会在时代新潮的冲刷下,由淡化而至消亡。这绝非危言耸听。”他指出,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经验,有许多与汉字、汉语的学习规律相谐相融的地方。这是中国语文的“中国心”。由此,他提炼出“注重识字”“本于诵读…体察涵泳”“重视习练”等传统经验。这些经验的提炼,为当代语文教育研究提供了参考视点。2014年,周先生将多年收集的中国古代语文教育言论结集进行解读,从中国古代多种文论、诗话、文章学、教育学等著作中选取了600多条言论,以中国传统谈片的方式,从语文教育的当代视野出发,进行了个性化的读解,形成了《中国古代语文教育言论读解》一书。该书以宏阔的视野、翔实的资料和深入浅出的解读,展现了中国古代语文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和当代语文教育思想的风起云涌,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其次,尊重儿童学语习文的规律,不仅是一种良知,更是一种使命。2005年10月,周先生在《人民教育》上发表长文《小学语文应是儿童语文》,在文章中他大声疾呼:“今天的儿童,正在遭遇可怕的成人化的入侵,过早地告别他们本应具有的童真面目。童心并非只作为童年阶段而存在,它可以在一生中发挥出神奇的力量。它是健全人格的开瑞,是终生活力、创造力的源头,是一辈子自由、幸福的基石,甚至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健壮活力的标志,所以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应当更多地去关注儿童的心态,儿童的感受,儿童的兴趣特征和思维方式……一句话,应当更多地去追寻儿童精神。”近年来,他四处奔走,宣扬“生本”理念,推进小学语文关注“生本”原点,回归常态。

再次,建构语文教育的当代形态,不仅是一种风格,更是一种传递。每一位研究者都是一种桥梁性的存在,都必须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奉献自己的思想与实践。周先生自觉地扮演着这一学术传递者的角色,他的每一本著作,都鲜明地体现着这一点。

如《语文教学优课论》与《阅读课堂教学设计论》,可谓是周一贯先生阅读课堂教学研究的“姊妹篇”。前者更多地侧重于课堂教学的价值研究,试图在认识上更加清晰地把握优课的特点、规律、风格,后者则更多地侧重于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试图在实践上更加有效地探索优课创作的观念、策略、方法。两书相映成趣,出版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产生了持久的影响,深受小学语文教师的喜爱,对于推动课堂教学研究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语文教学训练论》《研究性阅读探索》《语文教研案例论》和《儿童作文教学论》则是周先生对语文课程改革的积极响应和自觉探索。众所周知,语文课程的发展一路充满了艰辛的探索,“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研究性阅读培养创新能力…案例研究”“回归儿童作文的本真”等命题都曾经是语文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周先生能顺应时代的需求,一方面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不断充实对这些命题的研究探索,丰富和深化对这些命题的认识,另一方面又通过大量的实践研究,提供相关的路径与策略,这二者的有机融合使周先生总能超越同时期的研究水平,而令自己的研究成果更具有穿透力,令自己的学术生命常青。

先生曾用“一分为三”的哲思表达他对语文教育“一分为二”对立思想的超越,而其研究的“大格局”不正也有鲜明的“一分为三”之意吗?

文化形象:君子周而不比

先生的书房里有一联云:“安步当车阅世事,方有胸中丘壑:清茶代酒养性情,才成笔底波澜。”这很能够反映先生的处世之道。作为一名语文教育研究专家,周先生拥有鲜亮的文化形象。《论语·里仁》篇中讲,“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所谓“周”和“比”,其实是一种交往的态度,君子以义合,称为“周”,小人以利合,称为“比”。周先生视小学语文教育研究为终身事业。他甘于寂寞,低调处世,矢志不渝地追寻着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真谛。因此,他能以“义”团结一批人,共同为小学语文教育事业奉献智慧。

他积极推进语文课程的本土化,寻找语文教育的“天时”。语文教育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在文化发展中展现出五彩斑斓的地域风貌,关注语文教育的地域存在,从某种角度来讲,就是关注语文教育的历史性,必将有助于推动语文教育向更多元的视角、更丰富的风格发展。从2010年起,周先生在《教学月刊》开辟专栏,研究“浙派语文”。这一专栏,以“人物”“大事件”“专题”等各种丰富灵活的形式,对浙江历史上的著名语文人物、语文事件和语文思想发展作钩沉、梳理、解读,意在挖掘浙江这一人文重地的语文思想资源,重新梳理并认识浙江小学语文的历史根基,为当代小学语文教育提供更多的理论滋养。同时,周先生又积极呼吁加强对“越派语文”的研究,他以自己的理论勇气和学术底气为推动“越派语文”而不遗余力地努力着。他是一位“寻找者”,孜孜不倦地寻找着语文教育的“天时”。

他全心培育语文课程的校本化,植根语文教育的“地利”。最多的时候,先生担任13个学校的顾问,指导学校教学研究工作,培育语文课程的校本特色。鲁迅小学的“亲近鲁迅”校本课程、北海小学的“诵读经典,品味越韵”校本教材、秀水小学的“绍兴民间文学”儿童读本,柯桥实验小学的“智慧教育”、柯桥小学的“生本课堂”、金近小学的“儿童文学教育”等等,无不渗透着他的智慧。全心培育语文课程的校本化,使他的文化形象有了更多的地气。事实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担任绍兴县教研室副主任期间,就跑遍绍兴农村,指导学校教学实践,乐此不疲。他也曾有机会进省城工作,但都放弃了,他想面向土地,扎根农村。

他精心指导语文课程的个性化,推动语文教育的“人和”。先生钟爱年轻人,他喜欢年轻人身上的蓬勃朝气。他总能发现每位青年教师身上的长处,总能按照他们的长处“点化”其语文之路。先生为许多教师的著作写过序言,为许多教师的课堂实录作过点评。在他的心目中,语文课程是一门个性化极强的课程,做好个体的工作其意义亦是十分重大。他在给屠素凤老师的专著《语文教学有效对话的实践探索》的序言中写道:“我们感到语文教育已经告别了粗糙的年代。今天一个肩负教育使命感的语文教师,都得学会在自己的专业生涯中发现黄金,都得在充满行动的思想和充满思想的行动中去成就自己。”他自己不正是最好的示范者吗?他总想着把“语文人”都团结起来,一起来奉献智慧。

闰先生是一本关于小学语文的书,阅读他,可以增进智慧,提升学术。作为他的弟子,更是一份责任与荣誉。如今,适逢先生八十寿诞,我才疏学浅,写下这些评论文字,内心不免惶恐。然可以自知的是决心学习先生精神、弘扬先生学术之情一直在我内心最为坚实的地方。

祝愿先生安康!祝愿语文教育繁荣!祝愿所有的“语文人”生命长青。

(浙江省绍兴市钱清镇中心小学31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