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走出古诗词教学的误区

  • 投稿简谱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777次
  • 评分4
  • 68
  • 0

刘吉才

我国古代诗词灿若繁星,博大精深。干百年来,古诗词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学习古诗词有利于学生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汉语言的优美和伟大,激起学生更加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进而塑造高尚的灵魂、完美的人格。古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更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从中可以充分看出课标对古代诗词教学的高度重视。

古诗词由于年代久远,远离学生生活,跳跃性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因此,古诗词教学在小学阶段一直是一块短板。近日,笔者观摩了一次古诗词专题教学比赛。两位教师同时执教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渔歌子》。为了教学好古诗词,执教者可谓想尽了办法,制作精美的课件,搜集大量资料,有时以读为主,有时又想象画面。但总感觉没有上出诗歌教学应该有的那种意境、那种韵味,引起了笔者对古诗词教学的深入思考。

一、朗读要得法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朗朗上口,易于记忆。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读曾经是古代授课的主要形式。在历史典籍和现代古装剧中随处可见私塾先生摇头晃脑唱读的身影。从声律启蒙到四书五经,哪一部不是要求学生背得滚瓜烂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更是被奉为成功的法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是古诗词学习的基本方法。

执教《渔歌子》,两位教师都采用了以读为本的教学策略。但采用的方式不同,取得的效果也不一样。第一位教师先让学生自由诵读诗句,接着出示诗句指名试读,提醒学生注意“飞”“肥”“归”这三个韵脚,然后齐读诗句。第二位教师在进行诗句朗读时,侧重方法指导。先出示诗句让学生自读、标节奏,然后出示带有节奏的诗句让学生诵读,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停顿的技巧,不能简单地停顿,要有藕断丝连的感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古诗读得抑扬顿挫,有模有样。

学习方法对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小学生来说,既要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更要习得基本方法。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就朗读诗句而言,我们要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并内化为学生诵读的技能,这才是提高诗句朗读效率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像上例中的第一位教师从自读,到指名读,再到齐读,可谓逐层推进,形式多样,但收效甚微。学生经过三轮诵读以后,虽然读熟了,但没有读好。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读不得法。而第二位教师采用标节奏的方法进行诵读指导,效果明显。学生习得了古诗词停顿的基本方法,运用起来也就轻车熟路了。我们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要有意识地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习得学习古诗词的基本方法。唯有如此,才能找到一条学习古诗词的捷径,提升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能力。

二、说话要具体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现实生活中,口头语言比书面语言起着更直接、更广泛的交际作用。说话训练,作为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强化语言文字运用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至关重要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从上述表述可以看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以前教师往往只重视对学生“写”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说”能力的训练。有关调查显示,许多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落后于书面表达,这充分说明加强学生的说话训练是如此迫切和重要。

执教《渔歌子》,两位教师都十分重视学生的说话训练,要求学生说出诗句的主要内容。第一位教师要求学生画出诗句中描写的景物,然后说出这首词所写的景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东一句西一句,语言干瘪,几乎体会不到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第二位教师在要求学生说话时,借助填空的形式,出示一组填空题:( )的西塞山、()的白鹭、()的桃花、()的流水、()的鳜鱼、()的箬笠、()的蓑衣、()的斜风、()的细雨。学生说得非常具体,不仅准确把握了诗句的意思,也体会到了春天景色的特点。听着学生的交流,我们眼前仿佛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水乡春天风光图。

由于古诗词跳跃性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具体准确地说出诗意往往成为学习的难点。许多教师采用学习前置的策略,从预习入手,引导学生借助资料自学古诗词,尝试把意思说具体,课上交流时适度完善。在交流的过程中,注意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学生之间互相补充。在方法上引导学生直译和意译相结合,既注意词义上的一一对应,又注意与整句诗乃至整首诗词的意境相衔接。对一些理解上有难度的词语,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教师作必要的讲解,如“箬笠”“蓑衣”等。这样就把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较好地结合起来。像上例中,教师借助填空的形式,把诗句的意思说得非常具体。通过说话训练,学生对古诗词的意思有了全面的了解,对整首诗词的意境有了初步的把握,为深入理解古诗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想象要入境

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古诗词的内容年代久远,远离学生生活。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古诗词,理解内容,许多教师采用了想象画面的方法,引导学生边读边展开丰富的想象,还原当时的情景。

执教《渔歌子》,两位教师都十分重视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第一位教师要求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诗句中画出的九种景物想具体,说清楚。学生基本上是一个景物一个画面。第二位教师在完成诗句意思填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春天的美景美在哪里。学生也基本上是一个诗句一个画面。这两位教师在想象画面时都采用了顺学而导的方式,尊重学生的解读,鼓励学生把景物想具体,但没有考虑到整首诗的整体意境,导致大部分学生基本游离于意境之外。

就诗歌而言,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离不开单个意象,像《渔歌子》中的桃花、渔翁。但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境才是目的。上述两位教师之所以没有把学生带入到意境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考虑到意境的整体性。无论是单个景物,还是单个诗句,只有放在特定的意境之中,才能显示出其应有的意味。学习古诗词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意境。这里的意境,不是诗中九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有机融合,组成一个整体,让一幅优美的水乡春天风光图整体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我们在学习古诗词时,一定要借助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把学生带入诗句所描绘的特定意境中。要从诗歌的整体意境出发,通过语言描述、音乐渲染、画面呈现、视频播放等多种方式,激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完全融入其中,深入感悟作者的心境。

四、“开发”要聚焦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课程改革提出的目标。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积极进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必须转换角色,不能仅仅充当课程的实施者,也要主动地去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要创造性地去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资源,充分发挥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作用。

在执教《渔歌子》时,两位教师都有极强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第一位教师在理解“不须归”时补充了作者与白鹭飞走的传说、好友颜真卿的评价,出示了作者哥哥张松龄写的另一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第二位教师在学完诗句以后,出示了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了作者的小故事。应该说,这些课程资源都和作者有关,也具有一定的开发与利用价值。

从以上两位教师的做法中我们也发现,两位教师一味追求内容新、数量多,造成资料的堆砌,反映出不少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方面出现的误区。一方面片面追求标新立异,另一方面大搞名人聚首,凡是和课文相关的名人故事、名人名言、名人名篇,都一览无余地呈现给学生,冠之以“帮助学生理解”的美名,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我们不反对进行必要的资源开发,因为这样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增加语言积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帮助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时一定要注意聚焦,聚焦到诗歌的中心、作者的情感上来。有时候过多的资料反而干扰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像上例中,第一位教师补充的资料重复,第二位教师补充的资料基本与诗歌的中心无关。可见,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性需要引起每一位教师的重视。

当然,古诗词教学和其他课文的教学一样,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从学生和古诗词的实际出发,注意贴近学生实际,紧扣古诗词的特点,就一定能找到更多更好的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方法,使古诗词学习成为语文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江苏省高邮实验小学东校区22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