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例谈“阅读链接”材料的有效利用

  • 投稿剑圣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836次
  • 评分4
  • 14
  • 0

黄利群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就出现了“阅读链接”栏目,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性阅读,从而接触更多优秀的儿童文学、古典名著,拓宽阅读视野,丰富语言积累,以此达到更丰富的语文阅读实践。综观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师常会忽视这一板块的教学,难道这些阅读材料真的可有可无吗?

一、审视:“阅读链接”教学缺位

(一)有意忽视,“链接”减弱化

由于阅读链接既没有生字教学的要求,又没有明显的阅读问题,只是一篇单纯的文字资料,有的教师就在课文教学后吩咐一句:自己课后去读一读吧!也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提到这一板块。这样的教学既没有阅读指向,也没有阅读反馈。教师对这一板块阅读任务的认识欠明朗,以至让它成了可有可无的教学内容。

(二)浮光掠影,“链接”机械

也有教师对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仅仅停留于“补充”的层次,出现的时机统一,引导的策略单一,往往都是在课文学完后一起阅读,读后讨论一下文中讲了什么,基本上每一篇链接的教学模式都一样,造成学生没有多大的阅读兴趣。这样的教学教师纯粹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忽视了阅读功能的发挥与学生情感的调动。

(三)戛然而止,“链接”局限化

阅读链接是为了给学生更感性的阅读比较、更宽阔的阅读视野,它往往由一篇指向多篇,由单一指向多元。但在教学中,许多教师仅仅局限于书本上提供的阅读材料,在阅读欣赏、比较后没有指向更宽泛的阅读空间,也就没有真正发挥“链接”的作用。

二、思考:“阅读链接”的特点与作用

(一)紧扣文本,凸显主题

阅读链接所选择的材料都与文本的内容或主题有密切联系,是文本阅读之后的有效补充与指引。它们有的是对文本主题的深化,如《怀念母亲》一课的链接为《我的中国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肝胆赤诚的爱国心;也有的是对写作角度的拓展,如《北京的春节》链接了梁实秋的《过年》和斯妤的《除夕》,让学生明了同一个内容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写。

(二)篇幅短小,指向经典

阅读链接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一共出现了19次,文章篇幅都较简短,其中诗歌出现了11次,散文等文体也只是截取了片段,字数最多的也就在三四百字左右。著名作家的作品占了绝大多数,出现次数达15次,可见编者力求体现文章的精练、经典,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高的阅读效果,走近更多的作家,走进更多的文本。

(三)形式多样,注重引导

阅读链接的体裁主要有诗歌、散文、小故事、回忆录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文本体裁的有效补充,让学生领略到同一主题的不同表达方式。在选材上编者还注重古今的联系,如在学完朱自清的《匆匆》后,链接了清代诗人钱鹤滩的《明日歌》,体会现代散文与古代诗歌的区别和联系。

三、实践:“阅读链接”教学策略

(一)从“机械阅读”走向“适时阅读”

1.文本教学前,适时引入

有部分阅读链接材料短小精悍,直指阅读主题,能帮助学生迅速领会文章主旨,酝酿阅读情绪。如《手指》一课,课后链接的《手》只有短短的几行诗句,却用比喻的手法将手的作用进行了诗意的表达。课前可以用它作为导入材料,请学生读一读诗句,聊一聊“张开与合拢之间,我们的手孕育了人生的精华,组成我们这双手的五个手指头又分别有什么作用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丰子恺笔下的《手指》”。

2.文本教学中,适时补充

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虽然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与革命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与价值,但是从初步认识鲁迅的学生角度而言,他们对人物形象的感知还是极为粗浅的。文章第段写到鲁迅先生去世后许多人来追悼他,在学习这一段时,可以适时引出阅读链接中巴金写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里面描写了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对鲁迅先生的沉痛吊唁,从而让学生对鲁迅先生在人民心目中的高大形象有更为具体的感知,对于学习下文鲁迅先生生前的作为有更强的阅读期待。

3.文本教学后,适当拓展

有一部分阅读链接体现的不仅是单篇文本的阅读主题,还体现了单元学习主题。如《走遍天下书为侣》一文的阅读链接是《神奇的书》,这首诗是美国著名作家艾米莉·狄金森写的,写出了书在人类文明史上的神奇作用,这其实是继前两篇课文《窃读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之后,对书籍情感的又一次升华,教师可以在读完这首诗后引导学生去阅读更多名家与书的故事,看看他们是如何读书的,是如何表达书在他们人生中的作用的。

(三)从“补充阅读”到“互文阅读”

阅读链接的设置除了丰富学生的阅读材料之外,还希望通过链接材料与文本的比较阅读,让学生体会两者在语言形式、写作角度与主题选择方向上的异同,从而拓宽阅读与写作的思路。

1.比较多样化的言语形式

阅读链接的材料与文本在言语表达形式上有着较为明显的不同,这可以让学生体会表达方式的多样化,明白“言为心声,文为己用”的道理。如《手指》一课运用拟人的手法风趣幽默地介绍了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而链接材料中的《手》则以打比方的手法凝练地表达了手的功用。在阅读链接时,可以让学生比较这两篇文本的写作出发点有什么不同,如果你是编辑,你会将两篇文章分别向何种读者推荐或发表于何种类型的刊物?如果你来写一篇关于“手”的文章,你会倾向于写哪种体裁?运用怎样的写作手法?

2.比较多角度的写作题材

《猫》后面的阅读链接有两段文字,都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但写作角度却有所区别,第一段文字是抓住猫的外形与神情写的,第二段文字重点写一家人对猫的态度,而课文《猫》则用通俗活泼的语言对猫的各方面性格进行了刻画。三个文本的比较可以让学生知道描写一种动物既可以观察动物的外形、神情、性格特征,也可以写入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如此一来,学生借助阅读获得的写作经验可以进一步开拓他的写作思路,写作角度的拓宽使得文章的选材与构思也变得不再困难。

3.比较多元化的文章主题

写作要表达真情实感,每个人笔下对事物的认识与感知是各不相同的。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作者对于北京春节热闹、隆重、忙碌、喜庆的气氛进行了着重描述,而链接中梁实秋的《过年》却表达了一个小孩眼中对于过年一些习俗并不乐于接受的感情。通过两个文本的比较阅读,可以让学生明白文章贵于写出自我的真实感受,写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

(三)从“孤立阅读”走向“群文阅读”

1.指向更广泛的阅读空间

阅读链接材料是课内外阅读的桥梁,由此可以引向更丰富的阅读材料。可以开展以文本主题为核心的群文阅读,如读完《初识鲁迅》的链接,可以推荐更多名家关于鲁迅的作品,如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郁达夫的《回忆鲁迅》,了解名家笔下的鲁迅,对于人物形象有更为丰满的认知;也可以围绕文本内容开展群文阅读,如读完《猫》的链接后,可以推荐老舍、丰子恺等更多描写动物的作品,对描摹动物的文学作品进行系统的阅读,在阅读中领会文字的奥秘。

2.指向更灵活的写作技法

链接中的许多材料都是从不同写作角度来选材的,有的文本是散文,链接的却是诗歌,让学生知道可以通过不同的体裁来表现;有的文本是对人物作正面描写的,而链接材料却是从侧面来描写的,让学生明白写作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的文本是用拟人的手法来表现的,而链接材料以比喻或其他手法描写,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写作手法。教师要领会教材的安排意图,引领学生掌握更灵活的写作技法。

“阅读链接”栏目虽小,内涵深远,教师如果能在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探索有效的指导方法与途径,那对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写作水平的提高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教育中心3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