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让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弘扬

  • 投稿鱼头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1059次
  • 评分4
  • 52
  • 0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大东门小学 何 柳

摘要:当今社会转型期间,民族传统文化被外来文化冲击,语文教师应该担负起职业使命,结合课程改革、时代发展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具有爱国情怀、身心和谐发展的学生。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弘扬;传统文化;语文教师;使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1-0132-01

当前,面对外来文化的渗透,我国的许多传统文化正在消失,学生们都热衷于外来文化洋快餐,也喜爱欧美日韩的动画片,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这些让我们痛定思痛。作为一名教师,应如何结合课程改革与时代发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呢?

一、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有着天然而密切的联系,语文教学是传统文化所赖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础,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浓浓的、鲜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就是让学生穿越时空,和智者对话,和先驱者交流,感受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创造的力量。我们要学会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向学生传递文化信息,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古代灿烂历史文化,使之产生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敬佩之情。

文本只是例子,有计划地拓展文本是挖掘文化因素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实践证明,把相关题材、思想、感情、文化拓展到课外,有助于学生受到更加深厚的思想文化的熏陶。例如,教学《梅花魂》时,教师可以借助课件展现一批英雄人物,如西汉的苏武、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中国近当代仁人志士毛泽东、方志敏、闻一多、李大钊、东北抗日联军司令杨靖宇、狼牙山五壮士,甚至还有小英雄王二小等。然后引导学生走进历史,去追寻烈士的战斗足迹,感受他们的战斗豪情,树理想信念之根,扬中华民族之魂,这样,学生对梅花的“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气节就会有更深刻的感悟。

二、在语文活动中体悟传统文化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多读一些传统的文化经典是十分必要的,这是有关立身之本的教育。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也是语文学习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湖北省武昌区开展了“20+20语文素养提升工程”,通过两年的坚持,学生熟读成诵,许多篇目都能脱口而出。这个诵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

汉代杨雄说“书乃心画”,实践证明,练习书法能丰富头脑,提高修养,养浩然之气,积渊博之才,得天地灵性,纳万物菁华。每天下午20分钟,学生练习硬笔书法;每周一节软笔书法课,学生力送毫端,注于纸上,宁静致远,静能生智,不仅提高了书写水平,而且还得到了审美的享受、心灵的净化。

例如,过春节贴对联已成为汉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此,笔者结合《书声朗朗》读本,向学生介绍了对联的知识,并在元旦之时,让他们书写对联,并贴在教室内,看着自己书写的作品被展现出来,学生们个个喜不自胜。

传统节日活动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清明节时引导学生诵读韩翃的《寒食》;在端午节时引导学生诵读苏轼的《屈原塔》和文秀的《端午》;中秋节组织学生朗读苏轼的《中秋月》和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重阳节组织学生诵读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和王勃的《蜀中九日》。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文化,自然就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也会在无形中得以传承。

三、在现代生活中欣赏传统文化

词学研究近年来受到人们的充分关注,北美、日本、韩国等国及台湾、香港等地都在研究词,特别是台湾学者比较多。湖北省古代文学学会会长王兆鹏教授说:“宋朝那个词的辉煌时代不可能再出现了。文学是有规律的,现在不是诗歌的时代。因此,把唐诗宋词及中国经典传统文化变成今天的食粮,让现代诗词吸收精华。在传统文化传承中,今后多搞一些朗诵、吟唱活动,要把经典文化做成流行的形式,让大家喜欢欣赏。”那么,怎样才能让经典流行在学生们心中呢?笔者试着引导学生学唱周杰伦的《千里之外》,没想到学生都很乐意接受,他们很快就学会了。华语乐坛的中国风是周杰伦传播的,他一直在为中国作宣传,支持民族音乐,一心要让华人音乐站起来。仔细听他的歌,会发现他把民族、古典、嘻哈音乐结合在一起,既传承又创新。周杰伦的曲、方文山的词,让笔者情不自禁地反复体味,并迫不及待地把这份快乐与学生分享。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教学中引导,善于从活动中渗透,善于从生活中发现,传统文化的土壤便会时时处处滋润着我们,让我们和学生的身心更和谐,人生更圆润!

(编辑: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