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以学定教” 切人有效教学策略

  • 投稿马遥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913次
  • 评分4
  • 96
  • 0

◆福建省厦门市故宫小学 廖维芬

【摘 要】学生的学习是一种选择性、实践性、创新性的学习,是一种主动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在学校里,学生最重要的是学习是“学会学习”,最有效的知识是“自我调控”的知识。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小学语文;生本策略;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7-0061-02

生本课堂探索至今,虽然我们品尝了许多令人欣喜的改变和成果,但也积攒了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如怎样让学生“学会学习”并在学习中“自我调控”顺势迁移?为此,笔者就几个问题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一、词语教学: 授之以渔

如何实现课堂教学自主化,强化学生自主意识,促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变得十分重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是老生常谈。在理解词语上也应该教授给学生一定的方法。由此,笔者归纳、总结了以下方法:

1.引导组词,入境理解。在教学《望洞庭》一诗中,“湖光秋月两相和”时:

生:不理解“和”的意思。

师:能试着用它组词吗?

生:和睦、和谐、和平、风和日丽……

师:你想想,哪个词的意思和诗句中的这个“和”意思相同?

生:和谐。

师(小结):瞧,就这么简单。原来我们遇到不会理解的词语可以尝试组词的方法进行解决。

在这里,教师没有急于告诉答案,而是首先引导学生组词,调动学生的词语积累和生活经验,然后让学生对所组的词语进行比较、辨析。当学生通过努力理解了原本不懂的词语时,教师及时点拨方法;原来遇到不会的词语可以试着用组词的方法解决,学生自然印象深刻,再次遇到问题时也会尝试着运用。

2.模仿动作,感悟体会。在教学《触摸春天》一课中,“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时:

师:这句话有一个动词很值得我们品味。

生:拢。

师:“拢”是什么意思?

生:抓住。

师:谁能上来做做这个动作?

生1:手指小心翼翼包裹住。手指中留有缝隙。

生2:五指紧紧握住。

师:你们觉得谁的动作更准确?

生:应该是小心地合住。

师问生1:你现在有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蝴蝶在我手中,我舍不得太用力。

师:那你知道为什么安静是“拢”住蝴蝶了吗?

(学生纷纷发表看法,都能感受到安静热爱生命的情感)

师及时小结:瞧,一个“拢”字,我们通过模仿动作,就能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背后蕴藏的情感。

在这里,对“拢”字的理解,通过让学生进行动作的演示,比较、发现并掌握该字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该字的言外之意,这是品味语言常常需要具备的——读懂文字背后的感情。而后及时小结理解词语的方法,并且在以后遇到类似情况时不断强化学生巩固运用,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方法。

3.追溯造字,深化体验。表意文字,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字占了汉字的绝大部分,有着很强的视觉性。因此,词语也必然具备这个特点。很多词语可从字形上分析理解词义。例如,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时,理解“信奉”一词:

生(齐读):“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师:人们并不相信伽利略,而相信亚里士多德,但课文并不是用“相信”这个词,用的是?

生:信奉。

师:大家猜一猜,“信奉”和“相信”究竟有什么不同?

生1:我觉得“信奉”有一点敬意,而“相信”没有。

生2:奉承他。

生3:“信奉”是指信仰和敬奉,是对长辈和比自己年长的人,“相信”是和自己平辈的人。

师:“信奉”还带有一种敬意在里边。同学们,想了解“奉”这个字在古时候是怎么写的吗?(出示楷体和金文的“奉”字)古时候金文是这么写:上部分表示一串玉,底下表示两只手,用两只手托起这串玉,(出示“奉”的金文和楷书字体。)用两只手捧着一串玉献给别人,态度怎么样?(师做手势,生猜意思。)通过这个字能感受到人们当时对亚里士多德的这种信任,甚至是达到一种崇拜的地步。

师:到底亚里士多德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大哲学家。

师:我们来看一下亚里士多德的一些介绍。(课件出示亚里士多德的资料)老师给大家读一下……同学们,看到这,你能够体会到对亚里士多德的这种信奉了吗?能不能带着这种情感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从近义词“相信”引出“信奉”,再从“奉”的字形、字理上理解字义,加深了视觉冲击,从而深化了文本体验。

二、细读课文:批注交流,协作高效

生本课堂的理念和形式不仅改变了教师“一讲到底”的传统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它迫使教师走下讲台,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使原来“老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变成了“学生讲、老师听”、“学生写、老师点评”的新型课堂形式。为了充分挖掘学生智力潜能,提升思考技巧,笔者重点探索了批注式阅读法。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为了实现由扶到放的梯度,笔者采用了“读中讲评,画龙点睛”,类似打眉批的做法,读中间断地穿插只言片语,或概括大意、或精彩处点评、或点拨内容理解。这样“以读代讲,读中讲评”,省去了繁琐的提问、讲解,又为学生学习批注做了示范。之后,再手把手地指导学生圈画重点词句,在交流的基础上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为了提高单位时间的效率,写的批注只需要几个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就行,而不必要把整句话都写出。汇报时尽量提出最有价值的观点,可以就学生的观点进行纠正或者补充,但是尽量避免观点的重复。学生在进行自己的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形成小组意见稿,小组成员配合分工,分别负责板书、汇报、总结等工作。

在教学《普罗米修斯》这篇课文时,笔者留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思考的时间、探究讨论的时间。学生在共同完成对这一主题的内化后能板书出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坚定不移、为人类造福、正义、勇敢、坚强不屈等。

三、问题生成:各取所需,回归学生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学生的需要”应该是教学的首要选择。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一些教师从制定教学目标到组织教学,很少关注到学生的需要,只考虑如何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不管学生喜不喜欢。

为了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的内容、学习方式,自由评价学习结果,使得每个学生能专注地、无拘无束地参与到阅读探究的实践中来。笔者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问题生成。

例如,在教学《自然之道》时,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向导面对众人的指责还会去把那只小海龟救起来呢?这个问题笔者没有预设到,况且书上也没有具体描写。怎么办?是强行把学生拉回到我的预设中,还是尊重学生,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笔者镇定一下,微笑道:“同学们,你们真会提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再去读书,从中找出答案。”在学生再次读课文的时候,笔者迅速做出决定:尊重学生的选择,放弃原先的预设,决定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从学生的问题入手,解决学生的困惑。于是,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场景:由一名同学扮演向导,班级的其他同学扮演那些游客。当面对游客的指责的时候,向导会有什么样的想法。通过还原现场,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在这段看似“走弯路”的过程中,却让学生更深刻地触摸到文章的内涵和灵魂。这是学生自己的选择,这条路是学生自己走的,走得坚实,走得有力。只有满足学生需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想学生所想,顺势利导,课堂教学才能水到渠成。

四、指导习作:掘金生活,提炼方法

1.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对于每一篇文章,都需要老师一双挖掘金矿般的眼睛,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都应该以无比欣赏的姿态去尊重、去呵护。

小学生的视域有限,生活经验不丰富。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充分考虑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如原表达能力有限,词汇积累不多,思辨能力较弱,写作的灵感只能来源于生活,因此,作文教学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得到灵感和启发,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

比如,有一次习作要求学生写第一次做家务。不少学生酝酿了半天写不出来,笔者就布置了相应的作业,让学生回家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建议学生把活动过程中感触比较深的场景拍摄下来,然后把整个过程写下来,学生提交的习作比较让人满意。有的学生写了自己做饭,感悟到动手做饭的乐趣;有的学生提到自己虽然不会拖地,但是在父母看到自己拖得干干净净的地板的时候,露出了欣慰。幸福的笑容,这让自己很自豪;还有一些学生通过自己做家务体会到了母亲的辛苦,表示今后会体谅父母……这些都是学生自己实践过后真实的感受,他们通过自己生活的细节,感悟到生活的真谛,并将其融入文章,使习作富有灵气。教师也充分尊重和挖掘了学生的生活体验,从真实经历出发,让孩子的真情实感从笔端流露出来。

2.由“习作指导”转向“指导习作”。生活片段、生活素材都是零散的、表面的,写作就是思维表达的过程。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将脑海中的生活资料转化,提炼出有价值、有意义的思维方法,这是一个思辨的过程,需要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而这也需要转变教师的思维观念,学生需要的是“指导习作”而不是“习作指导”。

在教学游戏作文“抢橡皮”的过程中,在学生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所见所闻后,顺势在板书上根据学生所说梳理出习作的方法:眼睛看——神态、动作;耳朵听——人物的语言;心里想——各个阶段的心理波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写好一个活动”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也降低了一些中下生对写作的畏难情绪。

五、作业布置:因材施教,分层设计

课堂作业不仅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更是学生学习、巩固语文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笔者总是千方百计地利用各种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巧妙设计课堂作业,优化课堂作业。

受家庭教育、智力、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不同的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所以,课堂作业分为必做作业、选做作业、提升作业三项,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优秀生可以不做必做作业,可以尝试提升作业。学困生必须完成必做作业,中等生可以尝试选做作业。如此因材施教,学困生、中等生、优秀生都能积极参与,匹配自己的语文能力完成相应作业。以《杨氏之子》为例,具体做法如下:

1.必做作业:翻译、背诵全文。

2.中等生选做作业:默写全文;说说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3.优秀生提升作业:把课文改写成一个简短、精彩的故事;课外阅读相关的古文,并做成手抄报的形式。

事实证明,分层设计作业给了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权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兴趣得到了更大的激发,前进的内驱动力得到了很好的启动。学生在选择作业时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困生羞于只做必做作业,中等生极力向做提升作业发展,优等生已不满足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完成提升作业后自觉做课外作业。

总之,语文课堂承载着一份生命的张力,孕育着一份生命的希望。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放飞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张双棣.古代汉语知识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张焕庭,赵兴中.教育心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

(编辑: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