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浅谈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方法

  • 投稿Smar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1072次
  • 评分4
  • 57
  • 0

张延英

(青海省西宁市杨家庄小学810000)

小学低年级是学习阅读的起步阶级,我们一定要从培养最基本的阅读能力抓起。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为达到这个目的,教师要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一、激发情趣,让学生作好阅读的准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阅读情趣在低年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开始。

首先应该让学生在阅读前先做好两个准备:一是情感准备——要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在迫不及待、跃跃欲试的心态下进入阅读;二是知识经验的准备——调动大脑里已有的知识储备,利用已学知识调动学习积极性,能动地进入阅读。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很多,如创设情境、小组竞赛、疑问解答、电教手段的使用等等。比如我在教学《邓小平爷爷植树》一课前,翻阅了一些资料,找了一篇能充分体现邓小平亲手种下柏树,保护环境,植树绿化的短文。当我声情并茂地读完时,自己都被感动了。学生也受到了老师的感染,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深刻地体会邓小平爷爷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他们体会词句的那种精细程度是以前没有过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极强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 这座桥梁本身就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需要我们的学生主动投入、积极参与到阅读中,一点一点地挖掘出来,才能与作者会面,达成情感的契合。

但是,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这时就需要教师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如,在《风娃娃》一课当中,同学都明白“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老师可以在这里课外延伸,“在日常生活当中,你有没有好心办过坏事呢?”学生就会很热烈的讨论起来。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意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就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他们没有想到的问题,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学生初读课文入情后,教师要倍加珍视,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只要教师巧妙地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低年级是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学生刚从口语交际进入书面交流,不能一下子就适应,这是一个过度,必须经过老师不断地训练、辅导、帮助他们过好认读关。

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比如,《黄山奇石》一课,一是学生对黄山的地理位置不熟悉;二是学生们没有亲自去过黄山的经历,这对他们理解“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这些石头有一定难度。我在讲读课之前,让学生上网搜集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课上得非常成功。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在小学阶段,就要下狠劲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边读,边思考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喜欢阅读的习惯。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就能自己去读书喜欢的书籍并会有所收获。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受用终生。

三、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那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用功。学生提出问题,谁来解疑呢?

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 去思考,想办法解决。同时要注意发动学生互助解疑,着力培养学生解疑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比如在《火车的故事》一文中,学生对“海拔”、“飞驰”、“夕发朝至”等词不理解,这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我先让同学们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由组长发问,其他同学可以回答,老师随即纠正,对大部分孩子都有难度的我就会详细解释。在解释“海拔”时,我用简笔画画出海面和山势平面示意图,加上讲解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这样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

四、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由于家庭环境不同、成长经历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在情绪、兴趣、注意、思维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同一种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老师要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让他们把不同的看法、独特的见解都表述出来,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教学目标要适度灵活,课堂提问要分出层次,练习设计要难易有别,对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评价,从而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五、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学。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意见,使上课不敢发言的学生在课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我在讲《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时说:“读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如果你是那个男孩或小鱼,你会怎么做?怎么说?”话音刚落,一位男同学立刻举起手,大声而认真地说:“老师,如果我是小鱼,我会让那个小男孩把我带回家。”,又有一位同学说:“老师,如果我是那个小男孩,我会找来班里的同学,大家一齐动手救小鱼。”还有人说:“老师,如果我是那个小男孩,我会把鱼捡回家做菜吃。”如果在此时严厉批评那位男孩,他也许上课再也不举手发言了,我只是说:“那条小鱼还怎么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呢?”他有点不好意思的点了点头。

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

阅读教学中,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教师应用自己智慧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这时的读已经不单纯是对课文语言的忠实再现了,而是能够表达自己情感与理解。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读书最高境界,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