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天游峰的扫路人》课堂教学谈

  • 投稿黎贝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883次
  • 评分4
  • 47
  • 0

江苏大丰市幸福路小学(224100) 陈爱华

[摘 要]言语和言意是语文学科的两个核心要素。教师要从言语入手,从话题展开,实现言意互转,言意共生。

[关键词]据言得意 据意识言 以言表意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4-071

对语文这门人文学科来说,最核心的要素是什么?其实很简单,只有两个,一个是言语,一个是言意。言语是个较为广泛的话语范畴,其中包括静态的和动态的符号性语言和个性化语言,是一个文本的自然状态,而言意则是一个动态的个性化范畴,是客体的自我理解和感悟。由此可知,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将言语转化为言意的过程,通过言语的吸纳而后进行言意转化,实现言语倾吐和表达。这样一个输入和输出的过程,形成了言意共生的语文模式。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文章语言朴素,着力描写天游峰上一位年过七旬的扫路人,并由此生发出对人生的诸多感慨,使文本具有深刻的人文意蕴,让六年级学生在读懂文本的同时,既能够受到语言的滋养,又能够催生言意共生的自我表达,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笔者从话题入手,提纲挈领,实现言语符号的个性领悟,然后从说、写的角度激发学生得言得意,最后言意共生。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话题一:据言得意,感知形象

在《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文本中,作者用平实而自然的语言展现了一个年过七旬依然精神矍铄的扫路人的形象。这个形象不是平面的,而是从多重侧面、多个角度来渲染,作者的着墨点分散在各个地方,烘托出一个豁达、自信、阳光、有活力的扫路人的形象。

为了让学生感知并在心中建立这样一个形象,我做了这样的话题引导:你从哪里能看到作者对老人的深深敬意?学生找到句子“我紧紧抓着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并从“紧紧抓住”这个短语体会到“我”和老人的心靠得很近。“再”这个字眼,也凸显出老人在“我”心目中的位置。一个“紧紧”,一个“再”,表现出作者对扫路人的深深敬意。“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从“一直伴随”这个词语,学生体会到扫路人在“我”心中的分量。为何“我”会对这位老人如此敬重呢?学生以此为问题起点,展开文本探索:老人每天要扫一千八百多级台阶,而且默默无闻地坚守着,每天从不间断,最令人敬佩的是,他开朗豁达,面对这样危险而辛苦的工作,不但无怨无悔而且自得自乐。学生由此从文本中提炼出一个词语“顶天立地”,透过言语的色彩和意蕴,初步在头脑中建构了一个令人钦佩的老人形象,为下一步深入体会这个形象奠定了基础。

二、话题二:据意识言,体会形象

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停留在据言知意的层次上,对文本缺乏深刻的体验,在言语的输出环节上有困难,难以提高学生文字的敏感度。为此,在教学中,我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言语之意,而且要带领学生探寻意义的言语所在,知道作者是怎么表达的,怎么渲染建构出这样一个形象。

我展开话题探究:老人是什么样的?学生找到了两处细节,一是正面描写,二是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如老人穿着褪色的衣服,一双运动鞋,样子精瘦,眼睛炯炯有神。侧面描写则着重写了天游峰的险。通过探究,我引出话题:为什么对老人的外貌描写不是一次概括地写完,而是要分为两次呢?你还发现了哪些问题?学生抓住文本的脉络,仔细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第一次写老人的外貌主要是从穿着上来写,表现出了老人的朴素和淡定,而第二次则着重写老人的精神状态,抓住了几个突出的特点(瘦削、目光有神、面容慈祥),表现出老人的勤劳善良、吃苦耐劳。这说明作者是一步步走近老人的,从外到内逐步理解老人。学生在探究中对文本产生疑问:面对天游峰,我为什么倒抽一口气?我紧接着追问:哪里突出描写了天游峰的险?明明是写扫路人,为什么要写天游峰的险呢?学生投入自己的感受,体会到“我”倒抽一口气,更渲染出老人的从容和淡定,而天游峰的险更衬托出老人的开朗和豁达。

三、话题三:以言表意,升华形象

通过言语的分析和体悟,学生逐渐将其内化并实现了意蕴的酝酿和生发,教师在阅读中的主导作用也彰显出来了。为了让学生头脑中建立的人物形象更鲜明立体,我带领学生以言表意,实现言语的输出,用自己的眼睛看老人,用自己的语言表现老人,逐步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升华。

我让学生探究话题: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从老人这里,你想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想说的话?在话题的互动中,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言语感知、体悟,实现了言意的互转,认为老人是一个不计得失、不抱怨、活得自在的人,也有学生认为老人心态健康、身体健康、是个活得很漂亮的人。最重要的是,这样一个扫路人让学生学会反观自己的生活,并关照自己身边的人和环境。其实,我们的身边也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扫路人”,虽然从事着最平凡普通的工作,繁重而又辛劳,但依然开朗乐观,自得自乐。由此,学生从“一个扫路人”完成了对“多个扫路人”形象的升华和解读,实现了从一个言语转化为对多个言语的超越。

对阅读教学而言,学生缺乏的不是思考能力,而是发现问题并由问题深入探究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从言语入手,从话题展开,实现言意互转,言意共生。

(责编 莫彩凤)

同类热门论文
本类最新论文
本频道最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