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探讨让话题设置紧贴文本而行

  • 投稿月岛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257次
  • 评分4
  • 16
  • 0

江苏扬州市杭集中心小学(225111) 张巧芳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应展现出教师、学生以及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的话题设置要紧贴文本,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并深入文本内蕴,发掘文本意义,聚焦文本情感。 只有这样,话题的探讨才会富有价值。

[关键词]对话 话题 文本 探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4-039

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以及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需要主题,作为师生对话的基础,话题选择的好坏直接关乎对话的质量。优质的话题不仅能够让对话拥有更为广阔的空间,还能保持对文本价值主旨的观照。富有质量和对话价值的话题要求学生能够依托文本,研读文本,生发出文本的潜藏意蕴。现以教材中的典型课文为例,谈谈文本话题的选择策略。

一、提取信息,话题设置要能整合资源

课文体裁不同,其主要的要点价值也不尽相同,如时间因素、结构层次、内容组成以及多维侧面等。话题选择如果能够有效地将这些要点罗列其中,掌握文本基本信息就有了充分的保障。课文中以大量笔墨传递出的内容信息浓缩提炼成为极富价值的几处要点,就形成了对文本广泛内容的聚焦。在话题的探讨中,学生将各个信息要点融为有机整体,也就有效拓展对话的外延空间。

以《雾凇》一课为例,第二自然段详细描述了雾凇形成的过程,所费笔墨提及了较多的事物,乍一看,过程也纷繁复杂。很多教师教学时都要求学生熟读课文,掌握雾凇形成的过程。但面对看似松散杂乱的文字描述,学生难以读懂、读透,描述也就相形见绌了。而事实上,本段文字若以第一句话中雾凇形成的两个条件为切入口(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进行描述,抓住了这两点,再读课文,就能正确厘清文字之间的内在联系,话题研讨的脉络也就更加清晰了。

看似繁杂无序的语言,其实内部蕴藏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要善于从这种语言文字彼此的联系中开掘出相应的要点信息,通过聚焦提炼的方式明晰对话的方向,开掘对话的内涵。

二、深入内蕴,话题设置要能揭秘联系

很多课文在宏大叙事的过程中往往蕴藏着许多细小的事情,借以表达作者的情感意蕴。而这些细小之事往往与传统的记叙文的模式不同,没有完整的要素,甚至没有高潮和经过,仅仅就是一个个细节组成。但因为人物之间的关系明确,因果效应清晰,对这一类课文内容的把握更应注重对其关系的厘清和揭示。这就需要学生对文本内容在提炼概括、补充推理的基础上进行智慧的处理和加工。如此聚焦而成的话题才能更加富有对话的基础和质量。

《少年王冕》一文的前半部分就通过几件小事展现了王冕的勤奋、孝敬的特点。但由于表达的需要,作者没有对事件进行深入描写,依托关键语句表现人物也就无从谈起。此时,教师可以借助事件的关系为学生策划对话主题。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会引导学生对事件进行概括:自动退学、食物孝敬、自觉学习,但这都止步于事件的表层,而对于形成这一事件现象的原因却没有丝毫的考量。假如不关注事件的前因,而仅仅关注事件的后果,学生对于人物形象的体悟必然会形成较大的影响。因此,教师设置了以下话题:课文写了哪些小事?说说这些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这样,学生在对话时的关注力就不再局限于事件本身,而是延伸至文本的来龙去脉,话题的研讨也就相应的水涨船高了。

三、生疑解疑,话题设置要能发掘意义

说明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他们通过生动直观的方法呈现出说明对象的特点。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都是依托事物特点寻求言语证据的。这一过程对于学生体悟选择生动语言和适切方法来表现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有一定的作用,但终究属于低层次的智力活动,往往难以构成有效的对话主题。教师可以从说明方法入手,引导学生在清晰处生发疑问,在解疑处领悟文本深刻的内蕴。

例如,《秦兵马俑》中为了展现俑坑巨大,以足球场作为参照的对象来比较。学生在感受说明方法的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直观的概念认知。但教师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追问学生:作者为什么选择足球场,而不选择我们更为熟悉的操场呢?学生积极探究之后得出:足球场的大小有固定的数值,操场大小不一,难以对比;更多的读者对足球场的大小更为了解,作者是为了满足更广泛的读者的认知需要。

面对不同的读者群体,选用不同的说明方法,这也正是教师确立对话的重要凭借。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引领学生通过细微的比较,使得话题探讨走向了深刻。

四、聚焦情感,话题设置要呈现意蕴

情感是语言的外显,语言是情感的载体。很多文质兼备的课文流淌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元素,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对作者情愫的汲取和滋养过程。对于这类文本,教师对于对话主题的设置应聚焦在文本情感的发散处、高潮点。

例如,《黄鹤楼送别》一文中,李白送别孟浩然时的对话就是两人情感累积和倾吐之处。一位教师在执教这一段时,让学生通过角色朗读的方式呈现出彼时彼景。但如何朗读呢?教师以此为话题,引领学生从人物的年龄、身份入手,通过文本的情境去体悟当时人物的情感。在这个话题的探讨中,浸润在依依惜别之情中的李白和孟浩然成为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的焦点,而文本中的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语,甚至是每一个标点都成了课堂教学中话题研讨的辅助性资料,其聚焦的意义也不言自明。

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要求教师要针对文本的内容特点,从捕捉要点、揭示联系、生发意义以及呈现意蕴等维度出发,为学生设置适切而富有挑战性的话题,从而删繁就简,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内核,获取生命成长的养料。

(责编 刘宇帆)

同类热门论文
本类最新论文
本频道最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