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浅谈常态课的教学策略

  • 投稿蓝精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828次
  • 评分4
  • 33
  • 0

浙江绍兴市越城区东湖镇中学(小学部)(312000)  何晓俐

[摘 要]常态下的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积累语言,形成能力,发展语文综合素养的主要阵地。提高常态课的教学效率,深入解读文本是基础,合理制定目标是关键,简洁地设计教学是途径。

[关键词]常态课 策略 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39

平常,我们往往会被精彩的优质课、观摩课所吸引、感动,但过后不禁要问:我们平常的课堂也能有如此效果吗?其实,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根本提升仅仅靠那几节经过反复打磨,反复试教的优质课、观摩课是远远不够的,最主要的还是靠平日里每一节常态课扎实高效的教学。梁实秋先生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我们的语文课就该是要将“绚烂”的课堂归于平淡,回归到自然质朴的原生态的状态。那如何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一层意义演绎得更切合实际呢?

一、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

要让常态下的语文课在平实中显绚烂,就要在课前下工夫。我们要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这是高效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文本是课堂传授知识的依托,也是学生学习语言、陶冶情操的载体。因此,我们教师对文本解读的准确、深入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

比如,有一位教师在执教《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时,将课文分为“亡羊”“补牢”两部分, “亡羊”部分又分为第一次“亡羊”和第二次“亡羊”,只是简单地讲解了两次“亡羊”的过程,没有深究这两次“亡羊”的区别。因此,学生揭示的寓意都比较肤浅,只是理解到:我们做错了事一定要及时改正。其实,如果教师解读文本更深入一些,那么学生就会理解得更具体、透彻。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考虑一个问题:这两次丢羊,哪一次是可以原谅的?对这个思辨性问题,学生其实是很容易回答的。他们都知道第一次丢羊是能原谅的,因为羊圈出现了一个窟窿。这是生活中难以避免的现象。但是,第二次丢羊就不能原谅了,原因是什么呢?我想学生马上就能从中明白这个养羊人不听劝告,没有思考丢羊的原因,因为他说了一句话:“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对三年级的孩子如果能这样引导的话,那他们对寓意的理解就会深刻些,课堂也显得更有深度。

二、科学、合理地制定目标

在正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的、合理的教学目标,以引导学生的学习。

在我们农村学校,家长的文化水平不高,他们没有办法也没有时间去很好地去培养孩子听、说、读、写的能力。每当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我们都感到很困难。要么是孩子不愿说,要么是孩子不会说。因此,对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相对低一点。如,一年级孩子不能通顺地说一段话,那口语交际课的目标就要定位于引导孩子通顺地说一段话。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作文要求是“编故事——假如我会变”。根据农村学生的实际水平,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们就不要求学生能生动、完整地叙述整个故事情节,只要求他们能生动地叙述最精彩的部分。这样,孩子就会比较好把握作文要求,写起来也比较有兴趣。

三、简洁明了地设计教学

有些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纷繁复杂,教师在努力地背着教案中的环节和衔接。其实,教学过程一定要设计得简洁明了,便于教师教,也便于学生学。如何才能让教学过程简洁明了呢?

(一)抓住题眼,巧妙破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目本身也有眼睛,也就是“题眼”。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会抓住“题眼”,巧妙破题,就能把握文章的脉搏,触摸到文章的脉络,这对语文学习会起到促进的作用。比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我为你骄傲》一文,课题中“骄傲”就是题眼。教学时,我们可以抓住这个词,让学生先理解“骄傲”是什么意思;然后让他们找一找课文中是“谁为谁骄傲”“为什么事骄傲”;最后再解决“老奶奶为什么为小男孩骄傲”。根据题眼抓住这三个问题展开教学,学生就能读懂这篇文章。

(二)分析课题,抓住线索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教学时,在引出课题后我们一定要对课题加以分析。有的课题可能就是课堂教学的线索。比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路旁的橡树》一文,首先,引出课题,让孩子们读一读;其次,请他们从课题中找出文章的两个线索:一是路,二是树;其三,让孩子们深入学习,理解这是一条怎样的路,计划的和建成的有什么区别;其四,再学这是一棵怎样的树;最后,归结在一起,从这条路、这棵树中自己体会到了什么。这样一篇略读课文就学完了。这样教学,不论在内容上,还是阅读的方法上都会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三)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悬念给读者的心理造成一种期待,起到吸引读者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悬念提问法,就是指教师提问时,让学生对问题或事情产生“欲知后事如何”的好奇心,对知识的学习有一种“追下去”的迫切心理,并带着一种期待的心理去学习。这样,通过提问制造悬念,埋下伏笔,学生就会迫切要知道学习的内容。因此,课堂上学生会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比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太阳》一文,在出示课题后,我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后羿把最后一个太阳也射了下来,那么会发生什么呢?”这样引导孩子们自己去读课文,从中找出答案,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四)插图入手,把握重点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配有插图,尤其是低年级。这些插图不仅直观形象,生动有趣,而且还能激发学生观察、联想和表达的兴趣。这些插图不仅浓缩了课文内容,而且蕴含有观察方法、思维训练等。因此,教学时我们让学生先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插图;再进行说话练习;然后对照课文,看课文是如何描写的。学了课文后,还可通过插图来帮助学生有条理地具体地复述课文;也可凭借课文内容,观察插图,展开想象,说说课文中没有写到的内容。比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可贵的沉默》一文有两幅插图。教学时,我们可引导学生观察这两幅插图,说一说这些孩子们的课堂表现;然后,让孩子们去文中找一找哪些话说的是第一幅图,哪些话说的是第二幅图;最后,教师出示这些重点的句子,让他们品读。这样课堂教学的思路就非常清晰,学生也能较好地把握文章的重点。

(五)抓住重点,辐射全文

低年级的词句教学对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每一节语文课都是一次语言实践活动,其基础是字、词、句、段、篇。随着年级的提高,语文能力的发展,在阅读时学生就会很快地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深入而高效地解读文本。比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南辕北辙》一文,在学生第一遍读课文后,教师问:“我们能用故事中的哪句话来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呢?”因为这篇文章内容比较简单,孩子们能很快地说出是最后一句。这时候,教师从这个重点句入手,让学生解读课文。在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抓一个“硬”字引导学生学习——“硬”表示一定、偏要、坚决的意思,从文中的哪些句子看到他一定要这样做的?比如,态度、语气、原因……这样为学生理解寓意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总之,常态下的语文课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积累语言,形成能力,发展语文综合素养的主阵地。作为语文教师,在常态课堂的教学中,一定要放平心态, 努力在课前下足备课工夫,在课堂上扎扎实实训练,课后潜心反思,追求和实践语文常态课的有效教学,真正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

(责编 韦 雄)

同类热门论文
本类最新论文
本频道最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