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 投稿猫王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774次
  • 评分4
  • 12
  • 0

江苏射阳县八大家小学(224300) 陈洪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多注重独立阅读能力的训练,对文本内容进行多角度的感知体验,通过阅读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我们说的语感,是指学生对文本语言的一种直觉、整体的感知。它让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能够深入到文字内质,对文本产生更多深层次的解读和品析,对提升学生语言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言:“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感悟。”所谓训练语感,就是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文字进行换位思考,站在作者甚至文本中的人物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阅读视角,增强学生语言感知的敏锐度。

一、朗读训练中感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学习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训练。因此,教师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加强阅读方式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朗读文本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有一定帮助。通过朗读,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对语言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感知,这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让学生掌握文本的节奏、语气、语调、基调,还要注意揣摩作者的情感和题旨,透过文本解读,逐步建立起对文本的立体感知体系。如学习《桂林山水》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先让学生观察桂林山水的风景图画,然后听配乐朗读录音,再让学生反复模仿朗读,注意体味文本中的高昂、宛转、舒缓、急速等语气的变化。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还要教会学生抓住关键词,通过想象回味,去感受桂林山水的静、清、绿、奇、秀、险等内质特征。

二、解读词句中感知

文本中的词句解读,对加深文本的理解深度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一些关键词句,在文本中占有重要地位,抓住这些关键词句,通过对比分析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文本内涵信息。

如《荷花》中有这样一句:“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在这段描写中,作者对词语的运用非常用心。如“冒”这个词语,就非常有特点,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对这个词语进行重点研究,学生就能体会到“冒”不仅写出了荷叶数量多,还写出了荷花生命力旺盛。而“挨挨挤挤”一词,写的是荷叶多而密,若让学生细细琢磨,他们也能够获得一些不一样的感知。作者对荷花的描写,注重遣词造句,这些词语在表达上也是精彩纷呈的,透过词语解析,学生感知了荷花的妩媚多姿,在比对中也对语言有了更为切实的体会和感悟。

三、形象品味中感知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文本都有自己独特的意境,在学习文本时,应注意文本内质情感的解析。在研读文本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对文本信息的感知,在心中形成一些具体的影像,并和作者产生共鸣。

如学习《二泉映月》时,教师可以借助画面,让学生在边听边看中,形成更多想象的画面,并鼓励学生对这些想象的影像进行描绘,形成有形感知。这样,画面就会在学生脑海中“活”起来:月光似水,静影沉璧,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阿炳的耳畔。在此境界中,阿炳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他手扶二胡,触动琴弦,琴声把阿炳积淀已久的情怀流泻出来,倾吐给这茫茫月夜,表达了他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他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想象之后,教师又辅之以《二泉映月》的乐曲,并加之以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感情朗读,把学生带到了月光如银的二泉边,领略了二泉之美。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人物情感有了更多的认知和体会,自然就会对文本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文本语言时,学生语感方面将有明显进步。

四、联系生活中感知

生活是语言的第一信号系统,文字是语言的第二信号系统,人们建立语言系统不仅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也要与语言文字本身进行关联。只有将两个系统充分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较为完善的语言感知系统。正如叶圣陶所言:“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如在教学《三顾茅庐》一文“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一句时,这里的“半晌”原来是方言“半天”的意思。在课堂教学时,学生理解起来有一些困难,因此教师出示了生活中的两个场景:“听了老师的这番话,小明呆了一下,埋下头半晌不说话。”“学校离家比较远,我走了半晌才走到。” “半晌”在这里是时间比较长、好久的意思。这样引导,学生就能感悟到刘备的诚心诚意。

语感是语言的一种直觉能力,语感的培养却是一个非直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采用朗读、默读、背诵、复述等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手段,反反复复地引导学生对各式各样的言语材料进行感受和领悟。这样,学生的语感就会逐渐从肤浅走向深刻。而培养学生这种对语言的灵敏、全面、深刻的感知能力,也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灵魂。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