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驻足“言意”里徜徉文境中

  • 投稿卿卿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486次
  • 评分4
  • 40
  • 0

浙江湖州市吴兴区龙泉小学(313000) 姜祖衍

李维鼎先生曾说过:“语文学习是据言得意(吸纳)、由言表意(倾吐)的转换、融合的过程。”他在作品《语文言意论》里特别指出:开展言意互转过程是语文教育的基本途径。根据这一理论,语文教学就应将眼光瞄准语文本体,着眼并坚持言意互转, 演绎出崭新的教学境界。

一、 沉入词语,叩击言外之音

阅读理解的首要任务在对“意”的追寻,而“意”的追寻始于对“言”的感知。随着学生主体的深层介入,从言语表层进入文本的意境,学生即沉入文本,与作者同呼吸、共感受。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花的勇气》一文,表达了作者被小花不畏寒冷、迎风绽放的精神震撼的情感。教学时,我试图还文字以画面,以音律触摸作者心灵的脉动,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流向。于是,展开了以下教学:

1.搭住情脉,捕捉作者心灵的脉动。

师:同学们,如果说前面藏在草地的小花带给作者的是惊喜,而此刻这一片花的原野带给作者更多的是什么?

生1:震撼。

生2:怦然一震。

师:哪些词让你感到震撼了?

生1:“傲然挺立。”它在冷雨中挺立,好勇敢。

生2:“神气十足。”太震惊了,在这样的雨天,还能神气十足地长出来。

生3:“全冒了出来。”它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全都冒出来了。

师:这个“冒”字可以换成别的字吗?

生:可以换成“长”“钻”“探”……

师:用心读读,真的可以换吗?

(一时无人回答,学生低下头思考)

2.驻足回旋,点亮词语的温度。

师:孩子们,你们刚才都提到了雨。文中说这是一场怎样的雨呢?

生:细密的、凉凉的、蒙蒙的。

师:这里为什么几次写雨?

生1:强调这是一场连续不断的雨。

生2:强调这是一场冰冷入骨的雨。

师:让我们去看看这些在雨中绽放的花儿吧!(音乐响起,视频出示“雨中的花”)

师:现在你觉得“冒”还可以换掉吗?

生1:我知道了,不能用别的词换,因为花在这样的冷风冷雨中冒出来是需要勇气的。

生2:只能用“冒”字。因为“长”“钻”“升”等词都没有勇敢的意思,只有“冒”字有。

师:一个小小的“冒”字,居然写出了小花如此的勇气!看,雨又下起来了!(视频中雨景再一次出现)让我们和这冷风冷雨中的小花一起勇敢地“冒”出来吧!(全班起立,读。音乐响起)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一个小小的“冒”字,竟然蕴藏着这么大的力量。它驱走风雨,平添勇气,使这平凡的小花在学生心中瞬间高大起来。有人说:“一颗沙粒看世界,一朵野花窥天堂。”一个词语有时是一眼山泉,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开发泉源,为学生展现一汪汩汩流淌的语文之泉。一个词语有时是一团煤,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点亮词语,用慢火让语言文字一丝一丝地在学生心中温热起来,盘活学生头脑中的画面。沉入词语,在比较中体会,在体验中感悟,在推敲中提升,词语教学便能如春花般绽放。这不,教师的一句“让我们和这冷风冷雨中的小花一起勇敢地‘冒’出来吧”,便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这不畏寒、不怕挫折的小花在学生心头扎根、绽放。

二、咬文嚼句,探究言内之序

咬文嚼句,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鉴赏。字斟句酌,便可品出文中的美妙处,嚼出力透纸背的意蕴。

《扁鹊治病》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寓言。笔者曾聆听董翱老师的教学。他是这样展开的:

师:蔡桓公的病情是怎么发展的?如果请你叫人合作读,你打算请几个人?

生:我再请三个人,因为有三个分号,表示四个阶段。

师:分号表示停顿,他的病情是否有四个阶段呢?我们请同学们合作读。(请学生读)

师:这四个阶段能否调换位置呢?

生1:不能换。这是不同的阶段。

生2:不能换。皮肤—皮肉—肠胃—骨髓,生病的部位越来越向体内发展。

生3:不能换。病情渐渐加深:“就能够……可以……也还能……只能……”

(教师出示句子,让学生比较)

师:把以上红色的词都换成“就能够”读,有什么不同?

生:本来治愈的把握是高的,现在治愈的把握渐渐降低了。

师:随着病情渐渐地变化,治好的可能性也在渐渐地变化,这一切正在渐渐地发生细微的变化。

(师生合作读)

师:小病变成大病,谁造成的悲剧?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是蔡桓公造成的。我们要防微杜渐。

阅读过程是一个不断理解、感受、吸收、内化的过程。完成此过程需要反复地“出入”文本的语言。董老师抓分号引导学生感受病情变化的四阶段;抓住关联词“……就能够……可以……也还能……只能……”,让学生感受蔡桓公的病情越来越严重,治愈可能性越来越低的情况。这样,就把蔡桓公固执己见,使病情加重的“渐进过程”一一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防微杜渐”的寓意也就迎刃而解了。语文教学从“微”处着手,抓住关键,实现了对文本语言的反复咀嚼,感受品味,让学生体会到作者遣词选句的妙处,触摸作者的内心情感。最后,教师让学生用学到的关联词说说蔡桓公是如何一次次拒绝扁鹊的。这样内化了文本语言,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拓段想象,丰富言中之味

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联想和想象的过程。感悟理解语言,离不开想象,尤其是情感型课文中形象性的语言。教学中,我们常常要化语言成画面,从画面悟情感,即由言生像,由像生情。因此,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悟段落所表达的情感。这对提炼文本的意义内涵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笔者在解读《珍珠鸟》一课时,目光一次次地定格在“渐渐”上。我突然发现:第八至第十三自然段中,珍珠鸟的胆子是慢慢变大的,作家对鸟的照顾是逐渐增强的,鸟对人的情意也是暗暗滋生的,一切都是在润物无声中悄悄地递增的。这些,作家都用了“渐渐”一词来囊括,以第十成段最为典型。于是,我把理解“渐渐”,想象“渐渐”作为教学的重点,展开以下教学。

出示课文:

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响声。

1.梳理文字的“渐渐”。

师:同学们,在这段里,哪里看出渐渐转变呢?

生1:从地点上看,“先书桌上——然后杯子上——再稿纸上”看出胆子渐渐变大。

生2:从动作上看出鸟和人越来越亲热近。“落”“蹦”“喝”“瞧”“跑”“蹦”,这几个动作是“渐渐”的。 

师:看得那么真切,那我们就读出它的“渐渐”转变吧。(学生读)

2.想象内心的“渐渐”。

师:小鸟跟“我”这么亲热,也许有很多话想跟“我”讲。怎么知道它在想什么,只要抓住它的动作想一想就行了。来,我先当一回小鸟给你们看吧——

它落在我的书桌上,好像在说:虽然老妈三令五申,说书桌是禁地。但大伙儿都说,越危险的地方越安全,今天我也来悄悄地实地勘察一下。哟,轻点,天子脚下,别被老冯发现了!

谁能照老师的样子也来说一说?

生1:它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好像在说:老冯,我喝口茶,你不会反对吧?没反应,应该的,咱俩谁跟谁啊!

生2:它跑到稿纸上,绕着笔尖蹦来蹦去,好像在说:老冯,你这就是妙笔生花呀?我也会!

师:你们看看:先占人家的地方,再喝人家的茶,最后还捣乱,小鸟的这种行为,用一个词说,就是——

生:得寸进尺,胆大包天。

师:对,这就是“渐渐”,小鸟的胆子就是这样渐渐大了!(请学生读)

虽然,“渐渐”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词,但它不简单。它有张力,有内涵,有空间。通过动作的演绎,适度的想象还原了一个生动有趣的画面,这样使学生渐渐地融入角色,徜徉在鸟与人的情感世界里,与作者渐生情愫,达到共鸣。这样的教学使“渐渐”一词的内涵更丰满、更充实。这种由词延伸至段的训练,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场景,使读者与主人公产生了心与心的共鸣,情与情的相牵以及精神与精神的交融。

四、迁移写作,沉淀言之形式

在教学中,以文本作为习作的素材,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情感的熏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以使语言与精神同构互生,语言形式通过写一写沉淀下来。

如,教学《珍珠鸟》时,在结课前笔者安排了写作训练。即利用学生在读读演演中发现文本的言语特色,创设语境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巩固课堂所得。我说:“全文共出现了两处‘渐渐’:一处是对雏儿胆子渐渐变大,写得很具体;另一处是写大鸟的胆子变大了,作者只写一句话‘一直待在笼里的大鸟的胆子渐渐变大了’。你能运用今天学的‘渐渐’中的写法把大鸟这一渐渐的转变过程写具体吗?”

结果,储存于学生脑海中的词语,一次次地被激活,一次次地得到运用。想象的翅膀给学生的习作带来出人意料的精彩。

张志公曾说过:语文教学肩负的任务不是单一的,但是它的基本任务是语言学习,是语言的理解运用,是字词句段、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要实实在在把语言训练好。看来,语文课堂上,要让学生徜徉在文章的情境里,必须回归本位,驻足语言基础,从每一个词语教起,从每一个句子教起,从每一个段落教起。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以全面提高。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