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语文教师应加强四个意识

  • 投稿甲鱼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952次
  • 评分4
  • 65
  • 0

贵州铜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554300) 喻 晓

教学质量是教育教学的永恒主题。承担小学语文教研工作两年多来,从教研活动中教师的表现情况来看,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意识。

一、文体意识

自从新课改以来,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或小说、散文等关于文体的基本特征在课堂教学中不再出现。许多阅读课,往往只讲思想内容、主观感受和语言文字,连基本的体裁特征也不再讲了。形成阅读教学不再顾及文体的主要原因是受以主题为单元的教材体系的影响。目前,我市使用的人教版教材,是以思想内容或题材来组织单元,往往在同一单元中有多种文体。这样的编排,让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忽视文体而只注重思想、情感方面的内容。

但是,阅读教学的目标不只是为了认识和理解主题,还要理解本单元中每一篇课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个性差异。阅读教学不只是思想教育与道德教育,它还肩负着工具性方面的目标使命,即认识、理解、学习文本形式的特性,比如文章的写作思路、结构布局、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等。而这个目标的达成,离不开对文体特征的准确把握。因此,不同的文体应该有不同的教法。比如,记叙文要抓住记叙的基本要素,议论文要抓住论点、论据与论证方法,说明文要抓住说明对象、说明方法与说明顺序,诗歌要重意象和情感,散文要扣主旨和思路,小说要注重人物和情节,童话离不开想象等。如此种种的阅读,需要有相应的解读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与作品、作者展开流畅、深入的心理对话,获得愉悦的阅读体验。

当然,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基本的文体意识,并不是要求语文教师教给学生“什么是记叙文”“什么是说明文”“什么是议论文”“什么是散文”等这些概念,而是要求教师必须了解不同文体在表达上的特殊性,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文体和语言实例出发学习语文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与表达,从而形成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这样提的目的不是让教师放弃语文知识的教学,只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对语文知识要随文学习,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因此,语文教师要重新建立一种基于人的言语实践的、广义的、开放的、动态的知识观。学习语文知识(包括文体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二、目标意识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标意识。这里的“目标”,不仅仅指一篇课文的教学目的,而是每一节课都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一部分教师在讲课的时候,特别是在遇到文章长、内容多,需要两课时甚至三课时才能讲完时,具体每一节课该做什么,自己都不明白。于是,从开头讲到结尾,讲到哪里下课,就到哪里结束。这种教学随意性太大,学生不知道这一节课的重点要掌握些什么。这种随意性太大的教学,因目标不明确,把握不好就会偏离教学重点,甚至流于不着边际的自由发挥,耗时耗力而收效甚微。比如,《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组的文章。第七组的主题是“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教学目标是“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课前,我看了一位教师的教案。在教案中,虽然也体现了这一目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该教师却偏离了主题,导致教学目标没有达成。对某一篇课文的教学,如果需要二至三个课时才能完成,总目标是分散在每一个课时当中的。每一节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和达成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还是某一种方法或技能,教师必须心中有数,含糊不得。同时,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置都要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不能偏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明确教学目标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认真研读课程标准

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要达到的总体目标,新课程标准列出了10项,具体又分为四个学段来实施,每个学段又有相应的目标与内容。对这些目标,语文教师要谙熟于心,它是指导我们教学的依据。

(二)认真研究单元目标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教材体系是以主题为单元,从二年级下册开始,在每一个单元前面都有单元提示:开始提示的是单元内容,随着年段的增加,到第二学段开始提出学习方法,到第三、第四学段则提出了学习目标要求。学段目标分散到每册教材的每个教学单元。这个单元承担哪些教学目标,教师要研究清楚,并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三)认真研究课文

课文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语文教师要反复研读课文,抓住课文的重点来展开教学。课文的重点,是指课文所体现出来的文体特征,必须掌握的知识点、能力点以及每篇课文所独有的闪光点、精彩处等。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教材的单元教学目标,课文的重点,再结合学生的学情和教师的教学个性和风格来综合确定。

三、整体意识

语文教师要有整体意识。新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实行九年一贯制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这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根据课程标准这一整体设计特点,语文教师要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整体意识体现在课堂教学就是“一课一得”。因为,语文教学与数学教学不同:数学是单线上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一旦有一个环节的知识没有掌握,就会影响到下一个环节的学习;语文是螺旋式上升,在这一节课中没学到的知识,还可以在下一节课中学习。因此,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不必贪多,力求一课一得,聚少成多、集腋成裘。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能力的形成要靠长期的积累。一节语文课或者说一篇课文,只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集中精力解决一两个问题,让学生有所得就可以了,不必贪多。比如,《桥》这篇文章,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组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的主题是“感人的故事”。而《桥》这篇文章是一篇小小说,讲述一个老支书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高风亮节。这篇课文要教给学生的有很多,但最有价值的是这篇文章的写作技巧。比如,为刻画老支书的形象,进行环境的渲染和意外的结尾的构思等。文章的写作技巧很值得教师引导学生去玩味。这篇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去领会这种写作技巧就可以了,至于文中老支书那种高风亮节精神,则可以放到以后其他文章去学习。

我们教师都有一个共性,总是希望自己的学生在短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这种想法是很好,但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很难做到那种高效率和高密度教学。贪多求全不是坏事,但贪多了,一节课就40分钟,没有那么多精力和时间来把所涉及的知识都讲深讲透,到头来学生反而什么都学不到。因此,语文教师要进行整体设计。比如,这节课着眼于某方面的知识掌握,下一节课则注重于另一个能力的培养。不管是知识的掌握还是能力的培养,如果每一节课都能让学生收获一点,即使不多,但一个学期后、一年后、六年后乃至九年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将是全面的,他们的能力必将大大增强,语文素养就养成了。

四、团队意识

语文教师要有团队意识。一个人不能包打天下,要有团队合作的精神。语文教师要敢于将自己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公之于众,要多上公开课。公开课目前已成为学校教育研究的一种主要方式。以公开课作为研究的载体,更易于提供平等对话的平台。公开课是教育教学智慧的发祥地,对教师的帮助最大。听课、评课是一种帮助教师成长的一种很好的方式。通过评课,教师对课的设计与教学的基本理念展开平等的对话,一方面可以帮助上课的教师认真分析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另一方面可以使课堂内隐的理念显性化,让教师获得理念的更新和教学策略的改进。这样,在教师中能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因此,要多邀请其他语文教师听自己的课,给自己提提意见。这样,在教学的路上,我们就会少走弯路,比其他人会成长得更快。语文教师要有感恩的心,感谢自己的团队,感谢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因为,他们的努力付出,使自己的工作开展得很顺利;因为,他们的聪明才智,让自己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的学习、借鉴、收获、提高,在教学的过程中尽快成熟。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文体意识、目标意识、整体意识和团队意识。文体意识是正确解读文本的前提,目标意识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整体意识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团队意识是教师成长的捷径。小学语文教师只要具备了这四个意识,相互作用,就能抓好语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