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让阅读成为学生生命的阳光——浅谈小学生阅读情感的培养

  • 投稿叶草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718次
  • 评分4
  • 14
  • 0

广西南宁市平西小学(530000) 李秀玉

阅读是协助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要让阅读成为学生生命的阳光,必须更新观念,把握好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情感是整个阅读活动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最强大的力量、最本质的领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若一开始就深入本源,沿源导流,我们就有可能为小学生的阅读行为注入永不枯竭的动力,引导他们自我开辟出阅读的广阔天地,然后发自内心地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由习惯上升到情感的升华、思维的拓展、品质的纯洁、人格的高尚。情感阅读的目标是实现阅读、思维、情感、人格的多位整合,高品位地展现阅读的人文性,追求的是小学生阅读水平的层次性跨越。

一、从兴趣入手,引导快乐阅读

快乐是人类对情感的天性所求,无论是学习、工作或是其他种种事情,人们无不期盼从中得到快乐的体验。在学习中,快乐的体验更是学生奋发向上、孜孜不倦的动力源泉。古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获得快乐的体验,就应从兴趣入手,一旦兴趣盎然,他们自然乐在其中。瑞士当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浓厚的阅读兴趣能使学生坚韧、聪敏、快乐,足以化难为易,易重为轻,溶苦为甜。兴趣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因素,兴趣与习惯相辅相成,习惯能使兴趣巩固加深。快乐阅读的提出,等于为学生找到一个源流不断的“泉眼”,让学生的感情在文章作中快乐地流淌,与作者的情感交融,由兴趣而转为一种习惯,从中汲取精神的营养,滋润人格的升华。

我们通过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在校阅读作为主渠道),让学生快乐阅读。由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阅读的著作(对于如何选择优秀著作的问题,教师再从另外的角度进行引导),用最高兴的方式进行阅读,写下自己得意的阅读体会(数量多少不限),然后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交流,展示阅读成果,用“间歇—循环”式进行阅读情感的培养。

二、从特质出发,引导静心阅读

非静不能阅读,无读不需用心。阅读需要宁静的心境,这是阅读的本质特点之一。从这一点出发,引导学生学会静心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宁静下来,边读边思,学生才能深入到作者的情感和心灵深处,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达到阅读的真正目的。“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好文章必然是作者情动于中、言溢于表的产物,只有静心品味,学生才能步入文章所建构的真善美的情感世界中,受到熏陶感染。从当前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来看,浮躁虚浅之风较盛,其中虽有时代、社会的环境作用使然,也与教育的引导有着莫大关系。因而提倡“静心阅读”,不仅对于学生自身发展有着长远意义,同时还带有时代性意义。

对于静心阅读,我们用优美、经典的音乐创设宁静的阅读氛围,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用宁静的心境去倾听“书中之声”,去畅游“书中之景”,去细品“书中之味”。同时,也引导学生自己探寻静心阅读的方法和途径,集思广益,共同分享发现的喜悦。

三、从素质层次,引导会心阅读

如何深入到阅读的深处,通过阅读提升学生的素质,这需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读有所得。“得”是一种感悟,一种若有所得又若有所失的状态,阅读中触动了内心,受到了启迪,引发了思考,因此称它为“会心阅读”。人类的阅读,可以说是一种最适宜于把既有的信息与当前的创造结合起来,把接收与联想结合起来的活动方式。其美妙之处就在于——它区别于完全感性的方式,而是通过领略人类信息凝成的文字,激发自身的储存,形成新的信息、新的画面和新的感悟;不仅在感官的领域,更在思想的领域,以信息引发信息,以情感引发情感。文字与图画书、电视有着根本的不同,文字阅读能够引发广泛的联想,只有在联想中,儿童才会更深地、更富有情感地进入意义世界,才能真正被打动,真正产生无穷无尽的感悟。而这种感悟,是儿童的最大的兴趣和快乐所在。皮亚杰的儿童认识阶段论,分析了儿童从具体的感性的思维转向抽象思维的规律,儿童继之于感性认识,会跟着要求进行理性认识,并会进行更能发挥自己想象力的认识,这就是阅读兴趣产生和必然表现的心理基础。我们完全可以借此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感悟是学生阅读过程中精神生命得以拓展的重要历程,它犹如人体吸收食物最终转化成奔流在自己血液之中的物质一样——只有后者才是主体自身的东西。没有感悟于心,阅读对于学生来说就几乎是没有意义的;而逐步深入感悟,则可以使被感悟对象——一本书、一篇文章、一个观点等消化为主体的思想、精神的一部分,阅读便经历了一次情感深沉化的过程。

因此,我们在实施会心阅读的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及时将自己的思考、心得、感悟记录下来,不求多,只求有感于内心,循序渐进,交流探讨,逐渐提高,从而提升学生整体的、深层次的阅读素质。

四、从思维角度,引导批判阅读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的这句名言可谓众人皆知,揭示了一个从古至今无不如此的规律——阅读,要带有批判性。所谓“批判”,当然不是否定一切的意思,而是要学会在阅读中思考:自己的情感、观点与作者同,为什么?与作者不同,又是为什么?要让学生逐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能以自己的眼光和思想来评价著作、文章、作者的水平,能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倾向,能提出自己的思考、建议等。

我个人认为,培养学生学会批判阅读对于当代少年儿童来说是尤其重要的。当前,我国处于一个文化全面转型的时期,各种文化思想、学术思潮、价值趋向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少年儿童的认识水平和辨别能力还不够高,因而更容易在阅读中迷失方向,耽误了思想认识水平发展的黄金时期。因此,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批判阅读,学会在阅读中提出自己的思考问题,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个人不同的见解,并学习收集证据、整理资料来证明自己观点的可靠等,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成为一种健康阅读的习惯。冷静的眼光、睿智的思考将培养出学生和谐的情感。

五、从发展需要,引导个性阅读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及整个时代的变化推移,发展每一个生命个体的个性是大势所趋。微观到我们的阅读领域,培养学生具有独特的阅读品质,形成独特的阅读思想,是我们阅读习惯培养的目的和归宿。可以这么说,学生独立而带有鲜明个性的阅读品质形成的时候,就是我们阅读习惯培养大功告成的时候。因此,个性阅读是学生阅读活动中较为高级的层次,是学生阅读情感成熟的标志。同时,它的形成又有赖于前述几种阅读培养为主渠道的阅读活动的训练。

我们在实施个性阅读中,应让学生“爱怎么就怎么读”,逐步达到可以与他人进行阅读对话的水平。它是前面“快乐阅读”的理性化和精练化,将“静心阅读”“批判阅读”融合在一起,展示着“会心阅读”的成果。但它又不局限于这些,而是带有鲜明的个人阅读特征,将各种阅读习惯转化为自身素质、品格的一部分,如色里胶青、水中颜色般无法分离,完全实现了习惯培养转化为良好品质的目的。我想,这也正是我们“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研究”的重大意义所在。

苏联教学论专家卡斯特金说:“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的心弦,很快被遗忘。”

情感阅读——我们也可以称之为人文化阅读,是一个强有力的支点。从这个支点出发,我们不仅要激活阅读主体的生命状态,还要还阅读本身以生命跃动的状态。儿童的生命主体与阅读世界这个生命客体互相嬉戏激荡,这将是一曲无比动人的阅读之歌!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