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掀起文本的“红盖头”——寻找文本突破口的有效途径

  • 投稿老鱼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501次
  • 评分4
  • 92
  • 0

安徽庐江县泥河镇沙溪小学(231500) 袁 霞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有效互动”。文本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主要凭借。它是编者根据一定的目标,用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形成语文素养的文字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一个语文教师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指导学生阅读,但常常收不到理想的效果。歌德曾说过:“文字人人都认得,关键是发现文字背后的秘密。”作为一名教师,寻找文本的突破口,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走进文本,从而实现有趣有效的课堂阅读非常必要。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如果我们也给学生一个支点,学生也就能掀开课文的“红盖头”。这个支点,就是理解文本的最佳着力点,是阅读教学过程的突破口。教学中,若能找到一个最佳的突破点,就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欲望,让他们萌发出渴求知识的学习动机,大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古人云:“牵一发而动全身。”找到文本的突破口,阅读教学便势如破竹了。

一、感同身受,从文本补白中突破

教学中,我发现许多课文都有留白,或直白,或含蓄。何为“空白”?那就是文中作者思维或情感跳跃的地方,是值得揣摩和想象的空间,是走入文本与主人公共同呼吸,进行情感交流的地方。除此之外,在行文中贯穿全文的线索戛然而止,这也是一处空白。有时作者宕开一笔,结尾意味深长,这也是一处空白。这些空白都是走进文本的“掘金点”,是我们阅读教学的突破口,更是课堂阅读教学的一扇窗。

低年级学生,词语匮乏,情感体验少,加上年龄的原因,对文本中人物情感、思想表达理解得比较肤浅。即使说上几句,也是不痛不痒,不能触及内心的声音。学生和文本始终有一层隔膜。于是,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我抓住作者留下的空白,借助课文故事的情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行补白,让孩子走进故事中的人物,与之同喜同忧。

《会走路的树》是一篇清新优美的童话。文章充满了情趣,叙述了小鸟与驯鹿一家纯真的友情,歌颂了自然界的和谐美好。文中,作者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于是,我就抓住文本中的空白点创设情境,让学生仔细思考,大胆想象,自由倾吐,以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文章第一部分写了小鸟与“会走路的树”相识并愉快相处的经历——“它们去了许多地方,见了许多有趣的东西。”学习这部分时,我让学生大胆想象它们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学生个个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了丰富的想象。

生1:它们来到小河边,看见了清澈的河水和活蹦乱跳的鱼儿。

生2:它们来到花园里,看见了鲜艳的花朵和勤劳的小蜜蜂。

生3:它们来到游乐场,看见了会转圈儿的木马和能在空中旋转的飞机。

生4:它们来到马戏团,看见了老虎钻火圈和小猴子骑自行车。

……

就这样,无需繁琐的讲解,学生通过补白就把小鸟与“会走路的树”之间的愉快相处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鸟要飞往南方去了,这对朝夕相处的老朋友要分手了。孩子们对于“告别”理解是肤浅的,认为就是挥挥手说“再见”。这时,我又抓住“告别”一词,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小鸟或“会走路的树”,情景再现,感同身受。

生1:小树,我要到南方过冬去了,你不要难过。明年春天,我就会回来。再见了!

生2:小树,你伴我度过了这么多快乐的日子,还带领我去认识了那么多有趣的东西,谢谢你!

生3:老朋友,再见了!你一定要在老地方等我!明年春天,我们不见不散!

……

从道别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进入到了课文描绘的情境中。在角色的转变过程中,他们深刻地体会到了小鸟与“会走路的树”之间的深厚友谊和依依惜别之情。

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对课文进行巧妙补白,既可拓展文本内涵,真正实现“用教材教”,又可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主人公共呼吸、同命运。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值得我们教师去学习和利用。学生进行想象补白的过程,既是他们由感悟和品味语言文字向真情流露情感转化的过程,又是学生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的过程。学生在与文本自由对话的过程中,享受到自主创造的快乐,摆脱教师生硬、枯燥的灌输,在轻松愉悦中获得情感的发展。

二、探本求源,从写作意图中突破

一篇文章,无论是什么样的体裁,作者都有自己明确的写作意图与最初的出发点。应该说,每篇文章都有其创作意图,只不过有的可能意图明显,而有的则是隐藏在作品的形象或情节之中。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可以通过作品本身,也可以通过作家写作的背景和一定的社会现实来认识。我们在教学中把握住作者的写作动机,不用在“山重水复”中苦苦寻觅作者的情感生发点,而是直逼核心情感,让整个阅读教学居高而下,改变以往层层归纳、步步引导的常规教学模式,让教学有别开生面的新鲜感,简略了课堂上迂回反复的环节。如,教学《艾滋病小斗士》一文,我便从写作意图来突破文本。这篇文章记叙了艾滋病儿童恩科西在身患绝症的情况下,与疾病顽强抗争,与世俗的偏见和冷漠抗争,依然梦想未来,在无情的疾病中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坚持的力量。文章展现一个小斗士的形象,在“天灾”面前的一种昂然的生命态度。作者以小斗士恩科西为榜样,告诉我们如何对待“天灾”,如可克服困难。这是作者的出发点,也成为我教学的突破点。

师:(板书:天灾)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天灾”吗?可以联系实际来谈谈你的认识。

生1:老师,天灾就是自然灾害,就像四川的地震,舟曲的泥石流。

生2:“天灾”就是天大的灾害,人在它跟前没有办法。

生3:我觉得海上的海啸,地上的地震,天上飞机的空难,都算天灾。

……

师:同学们,天灾是可怕的。除了你们刚才说的这些自然灾害,还有哪些对人类来说是致命的灾难?

生1:可怕的疾病,比如癌症。

生2:课文《艾滋病小斗士》中,主人公恩科西的天灾是患了艾滋病。

师:艾滋病对于小男孩恩科西而言就是天灾,给他带来了许多的苦难。思科西在灭顶之灾中又是如何对待的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写下自己的体会。

……

一篇文章如同一棵大树,枝叶茂盛,纵横交错。作者的写作意图便是它的主干,围绕它来组织材料,斟酌语言,刻画人物形象。在教学中,顺着“主干”,让学生联系实际认识天灾,感受恩科西在厄运中的坚强,从而树立面对天灾的镇定和顽强的精神。以作者的写作意图为突破口,深入文本,可以去掉冗杂的铺陈,让教学展现了“标新立异二月花”的课堂新貌。

三、针锋相对,从矛盾冲突中突破

文本矛盾是一篇作品文字中表现出来的形式、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的不一致、不和谐之处。发现文本矛盾,是深入文本肌理最常用的手段之一,也是语文课堂师生实现与文本作者对话,构建完善审美对象的重要途径。“矛盾无疑是泄露文本秘密最大的漏洞”,也是解开文本面纱的突破口。细读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寻找文本的矛盾处,引发学生与文本的矛盾处进行深度对话,发现文本背后的“桃花源”。

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在读到“我”和扫路人的第一次对话时,学生便发现矛盾的语言。他们就扫路人“累”与“不累”各抒己见。我顺势组织了一场辩论赛,让学生深入文本,为自己的观点找依据。

出示:

“如今,游客多,您老工作挺累吧?”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辩论的片段:

正方:我方觉得扫路人很累,因为他扫的天游峰是武夷山的第一险峰。课文中说:“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这山峰如此险峻,能不累吗?

反方:我方觉得不累,人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就不觉得累,甚至是一种享受。他不是说“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吗?扫路人一边扫地,一边欣赏山中美景,自然不累。

正方:你看,你刚才不是说了“歇一程”吗?干啥要歇一程呢?还不是因为累。文中有这样一组数据:“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极。”这层层叠叠的石阶,一个七十岁的老人每天一个来回扫,能不累吗?

反方:也许有点累,但我觉得他可以胜任自己的工作。一般七十岁的老人都退休养老了,像我爷爷一样回家打打太极拳,喝喝茶。他干啥做自己不能胜任的工作呢?另外课文中他说话的神情“轻轻松松,自在悠闲”,连笑声也爽朗。

正方:其实老人早应该退休了。只是他实在离不开这里,喜欢这里,热爱这份工作。第十节从他的一段话可以看出来。“他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青菜和大米,呼吸的是新鲜的空气,还有好山好水相伴,我怎能舍得离开呢?”

正方:扫路人一定很累,我从游客们登山“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知返”可以看出,何况老人还要扫地?

……

在激烈的唇枪舌剑后,我根据双方的发言进行适时的小结。老人工作很辛苦,但他热爱好山好水,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让他以苦为乐。在矛盾的争辩中,学生的思维活跃,争辩有理有据,主动深入文本为自己的发言找到依据。双方在发言中不断完善文中的人物形象,真是越辩越明,解读了文本的内涵。这一“矛盾”处,为深入文本的阅读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文本,巧妙利用文本中矛盾处,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突破文本深层束缚。除了语言的矛盾处之外,其实文本中还隐藏着结构的矛盾、情感的矛盾、行为的矛盾、评价的矛盾等。如《“精彩极了”和“糟糕极了”》题目就是一组截然相反的词语,两种极端的评价。教学时就可以抓住这一对词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母亲的眼里“我”的作品是“精彩极了”?而在父亲的眼里却是“糟糕透了”?在强烈的对比中,学生领会如山的父爱和如水的母爱,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爱的表现方式,它们矛盾中有统一。

其实,文本的“突破口”藏在文本的各个角落。一个词语,一个关键的句子,甚至一个微不足道的标点,都可以成为撬动文本的杠杆。所有的一切都取决于教师的匠心独运与精心酝酿、细心的裁剪,更是孜孜不倦的探求精神。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