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小学语文寓言教学中的德育价值

  • 投稿FLax
  • 更新时间2016-03-05
  • 阅读量710次
  • 评分4
  • 41
  • 0
 维科提出:人类的思维具有诗性的智慧和理性的逻辑思维两种形态,寓言故事是诗性的语言,对人类思维发展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多有寓言故事,寓言的故事性、趣味性往往是符合儿童心理、儿童思维、儿童认知的,在寓言教学中,教师利用“诗性的智慧”,可以开发并促进小学生向“理性逻辑思维”的转化。一个人的品德具有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内容,道德认知是基础。寓言故事中对真善美的宣扬、对假恶丑的鞭挞,对于小学生的德育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一、寓言教学对小学生道德养成的影响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寓言故事,在短小精炼的故事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如在《小松树和大松树》中,学生可以从中理解骄傲和谦逊的差别;在《狐狸和乌鸦》中,学生可以从两只动物的对话中,理解什么是狡猾,什么是虚荣。小学生的心理认知处于关键期,在道德品质养成中,鼓励小学生从认知自我中加强德育的思考。寓言教学作为一种说理方式,能够在趣味故事中传递深刻的为人处事的道理,特别是与小学生的心理认知相适应,不教条、不刻板,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改善小学生对道德知识、道德判断能力,良性迁移。 
  寓意是寓言故事的本质道理,从故事到寓意,再到儿童的思维空间,寓言故事教学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儿童的思维观念和态度,也从儿童的理解、反思中促进了儿童精神自我的成长。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寓言的解读,在德育养成上,要从多元理解的课堂氛围中,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想法中思考问题。如在《狐狸和乌鸦》中,乌鸦的形象常常被用来讽刺人,如某人的声音很难听,就说是“乌鸦嗓子”,对于乌鸦,在传统习俗里认为是不祥的征兆。而在寓言中,乌鸦作为“虚荣”的代表,因为听信了狐狸的“赞美之词”而将嘴里的肉丢掉了。我们在德育渗透中,对于乌鸦本身的形象,无须让学生以“认同”或“排斥”地看待,而是要从寓言故事所折射的道理上,让学生从中感悟理性的思维。课堂教育是开放的,对于寓言故事的多元化理解,也是德育教学的发展方向之一。从寓言教学中一味地尊重学生的“求异”思维,反而不利于德育价值的重建,因此在应用中要加以引导,促进学生德育品质的健康发展。 
  二、从《鹬蚌相争》中感悟德育价值 
  《鹬蚌相争》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寓言,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教语文”作为主旨,忽视了寓言在道德养成中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鹬蚌相争》的故事有没有?很多学生都陷入沉默。然而,如果我们从本文的讲解中,以慢节奏去体味故事的道理,并从生活中来联系,将会发现,寓言的德育价值是深刻的。如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问道:在《鹬蚌相争》中,谁最傻?他们傻在哪里?很多学生回答“鹬和蚌”;老师再问,如果没有第三个人的话,鹬和蚌还傻吗?有学生提出:“如果没有第三人,鹬和蚌相互让一步,也就不会有事了。”还有学生说:“鹬和蚌傻在谁也不放过对方。”老师:同学们,对于鹬和蚌,之所以谁也不放过谁,最终导致了结局是不是很惨?生活中,谁能举一个现实例子,来验证“鹬和蚌”的故事呢?有学生举出一个例子:两个同学在争吵,一个同学拿了对方的笔,不还给另一个同学,最后两个同学争吵起来,都受到老师的批评。老师:“这个故事很好,如果有一位同学提前做出让步,那他们还会争吵吗?”学生:“不会。”老师:“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会遇到一些小利益而发生争执,如果我们谁也不谦让,那到最后只能是两败俱伤,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同学们,你们从‘鹬蚌相争’的故事中,学到了那些收获?”学生:“从这个寓言中,我们理解到,当双方发生利益争执时,如果两个人互不相让,不仅两败俱伤,反而让别人从中获利。” 
  在本节课程中,教师并未拘泥于故事本身,而是从故事中来引入生活中的现象,从鹬蚌相争的问题来启示学生重新审视自我,从寓言的意义中揭示生活中的道理。让学生明白,为了一点小事,如果一味地争执,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招致更大的损失。本节课程从寓言故事的分析,再到故事引申出的现实问题,让学生从探讨和思考中发表自己的看法,联系生活,从生活中来对照自我,再加上教师的点评,从“矛盾”的产生到问题的正确解决,学生从寓言教学中感悟到谦让、和谐的深刻意义。 
  小学语文中的寓言教学,生动趣味的故事中往往折射出德育的内涵,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从寓言故事的道德价值分析上,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引领学生从寓言故事中来渗透德育思想,启发和影响学生理性思维。教师在课堂构建上,要从寓言故事中挖掘道德要素,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完成对德育思想的价值重构。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