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让导入成为一门教学艺术

  • 投稿其林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354次
  • 评分4
  • 20
  • 0

江苏江阴巿花园实验小学(214400) 卫莉芳

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学艺术应当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化将会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接受语文的熏陶和感染。笔者现就小学语文阅读鉴赏谈几点导入艺术层面的肤浅认识和做法。

一、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导入是学生进入文本的桥梁

小学语文教学无非是让学生去用好文本这个例子,学生能否真正走进文本是个关键。而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内容的良好过程一般意义上源自于教者的导入艺术。导入的艺术性强,能够一下子就扣住学生的心,学生就能真正走进文本,进入角色。这就像通过一座桥迈入理想的彼岸一样,可供通过的桥梁有很多,而教师要看河道的情形来架设适合学生通过的桥梁,应当说,越是经济且越是实惠的桥梁越好。

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笔者经常为学生架设的“桥梁”是:1.概述梗概形“桥梁”。如《最后的姿势》的导入:“2008年的地震,有一位老师用自己宝贵的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他是怎样诠释的呢?现在我们就和这位老师去零距离地接触吧。”2.交代方法式“桥梁”。《负荆请罪》是一个小话剧,与其他文本略有区别,学生阅读时稍感困难。这时,教师提示一定的阅读方法就比较重要。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理清故事情节,阅读好人物语言,注意人物语言表达时的情态是正确感悟人物形象的通道,这样学生就可以把剧本的全部内容联系起来,进行阅读鉴赏和感悟。

阅读鉴赏的导入不光是新课导入,还应当包括课堂教学推进时的过渡导入,在过渡时架起环环扣紧的“桥梁”也能很好地提高我们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如《最后的姿势》课文中较好地运用了间接描写和直接描写,如果我们能架起比较探究的“桥梁”,学生就能有意识地从两种描写的方式中悟出表现人物形象的不同手法和作用。而运用引诱式导入,让学生去探究“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的描写效果,学生便会发现,救援人员的话语表现了真情实感,读来令人敬畏和赞叹。

二、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导入是学生开启智慧的钥匙

小学语文课程是极具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教学活动的活力四射,需要小学生智慧的开启,而小学生开启智慧的有效策略来自于教师的启迪,可以这样说,教师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导入应成为学生开启智慧的钥匙。

如教学《清平乐·村居》时,一开始我们就可打开学生的思维“闸门”:“大家学过不少古诗词,今天学的这首古诗与我们以往所学的古诗有哪些方面的不同呢?”这个时候,学生的脑海便会像放电影似的再现出以前所学的诗词,《清平乐·村居》与以往所学的诗词比较,词的题目有别,词的格式有别。当学生知其然时,教师可用上一句颇具磁力的话语:“你想跟随老师一起去知其所以然吗?”这个时候,学生无论是查阅资料或者聆听教师的解说总会显得十分的用心。应当说,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学生是不难掌握的,但作者所抒发的情怀还不仅仅在表面上。怎样以比较理想的过渡性导入开启小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智慧呢?教者可以声情并茂地介绍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绘声绘色地介绍作者的境遇。由此,学生便会产生这样的疑惑:辛弃疾是我国古代南宋时期的豪放派词人,又是当时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十分爱国,渴求祖国统一,但始终是壮志未酬。词人创作这首词不会没有其他意图吧?学生与词人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从词人所描绘的村居人家其乐融融的景象想到了词人渴望祖国统一的情怀。词人哪里是在描写村居,明显是在通过村居寄托自己对祖国统一的希望。

三、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导入是学生荡漾涟漪的酵母

小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我们必然的选择和追求。学生的合作探究一般意义上讲也需要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进行。这就给语文教学的导入用语提出了新的要求。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导入必须能够荡漾起小学生思维的涟漪,让导入发挥出酵母的作用。

例如,《船长》一课的教学,这一课的难点是让学生感悟船长的风采和精神。教学时必须抓住课文的细节,以比较艺术的导入去引发学生的思维,而且要进行合作性的探究。笔者在学生初步掌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说道:“在这十分危急的时刻,船长为什么大声吼呢?你们有着哪些不同的见解?”学生通过深入思考,探究出了答案,大声地喊表明当时局面的混乱,船长必须这样才能压住大家的情绪;船长真了不起,在十分危急关头还能如此沉着应对;船长真伟大,在十分危急关头能够如此心系他人,唯独没有他自己。为了使学生形成更为理想的道德情感,让学生敞亮自己的心扉,笔者又抛出这样的过渡导入语:“如果当时你是船长,会怎样想呢?为人处世我们能够像自己平时这样吗?”学生们毫不掩饰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同学之间也进行了一定的评判。这个时候,学生们似乎是越争越明,越争感到心里越是发亮。

教学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导入语本就该像导火线一样,一拉开就要引爆学生的思维;一拉开就能展开学生的思维,绽放亮丽的奇葩;一拉开就能促使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进程中呈现出姹紫嫣红的美丽景象。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