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牵一发而动全身——语文可以这样教

  • 投稿克里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654次
  • 评分4
  • 40
  • 0

江苏宿迁市实验小学(223800) 吕 丽

“字词句段篇,内容一大片”,这是广大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共识。日常教学中,我们常会看到许多教师将学生带进文本咬文嚼字、品词析句,貌似吃透文本,而实则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支离破碎,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不成体系。如果我们能紧扣一个主题,抓住一条主线,夯实一项训练, 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必将走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境,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简单高效。

一、紧扣一个“主题”, 建构知识体系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归根到底是一种帮助和促进人成长的过程;教某人学习这些学科,并不是要他记住那些成果,而是要他参与建构知识的过程。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三顾茅庐》、《祁黄羊》、《公仪休拒收礼物》三篇课文都是介绍中华民族古代英贤人物,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重人才、出以公心和廉洁等传统美德。课堂教学中,我以“认识古代英才”为单元主题,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整体把握,紧扣单元训练项目把相关知识联为一条教学线索,使单元整体运转。特别是将《三顾茅庐》与“练习3”的教学整合起来,欣赏“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勇武,再讲讲“空城计”、“苦肉计”、“夜走麦城”、“刮骨疗毒”、“过五关斩六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故事。而“读读背背”的成语歌——初出茅庐、才华横溢、料事如神、胆大心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独木难支、回天无力,让学生整体掌握诸葛亮辛劳而光辉的一生。这不但深化了学生对《三顾茅庐》内容的理解,而且加大了学习的张力,具有激励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生平进行探究的作用。这样的教学不仅将零散的语文训练项目整合成综合的语文实践板块,培养学生建构知识的能力,而且使他们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获得充分和谐的整体发展。

二、抓住一条“主线”,明晰学习思路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一条内在的主线,即文章的线索。它或以人物,或以时间,或以感情等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严谨。这是我们解读文章,了解主旨的关键词条。教学时,我们如能抓住这一条“主线”,课文教学则会明晰而简洁。

在校骨干教师研讨课上,我校张老师深情地演绎了《望月》一课。她依据“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的教学主线展开教学,但又不平均用力,紧扣“江中月”一段优美的文字,引导学生品词、读句、悟情。一曲空灵的背景音乐,孩子们齐声吟诵,让人仿佛已置身于那浩渺的江上月色之中,文本、学生、教师与作者合而为一,浑然一体。教学“江中月”一段写景的文字之后,张老师并没有止于课文,而是相机补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月光曲》以及贾平凹的写月的经典片段,引领学生与课文对比阅读。这样让学生举一反三,充分感知不同作者、不同心境下“月之美”。

抓住一条“主线”,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主动发展,促进学生自主实践能力的提高。语文教师要做教学的引导者,就像牧羊人一样,把羊儿领到水草肥美的草场,让他们自己去咀嚼、消化和吸收。我们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三、夯实一项“训练”,培养语言技能

语文教学,无非就是听说读写练。然而,这五项语文素养的培养又是循序渐进,有所侧重的。我们要吃透课标精神,精准掌握各年段的训练目标,精讲精练。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不会“眉毛胡子一把抓”,才会更加扎实有效。

我校名师孙宏琳老师执教《爱如茉莉》时,她摆脱“品味语言,感悟情感”的俗套窠臼,深入解读教材,删繁就简,大胆设计,抓住细节,品读真爱。

(1)知细节。教师出示两个语段,让学生比较鉴赏“那一段打动了你”?引出对细节描写的诠释,让学生对细节描写有个清晰的概念。教师适时精讲,可以使学生懂得抓住重点去学习。

(2)品细节。初识概念后,教师出示巩固练习:自读课文批注细节,感悟情感。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从“睡眼蒙眬”的神态,“蹑手蹑脚”等细节描写中体会到爸爸妈妈之间平淡而真挚的爱。

(3)找细节。学生小试牛刀之后,教师进一步放手,让学生默读6-16自然段,找一找还有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了爸妈之间的关爱,体会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4)写细节:为了让学生“言意兼得”,针对本文细节描写这一突出写作特点,教师设计了“写细节”的迁移练笔:以“爸爸回来了,等他洗完脸,我连忙端出下好的饺子……”为开头,写一段细节描写。经过练笔,学生对“细节描写”这一基本技能了解更加深入透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实践证明,用紧扣一个主题,抓住一条主线,夯实一项训练来教语文,既遵循了整体——部分——整体的认知规律,符合语文的学科特点;也给了学生添加释放潜能的催化剂,使学生学会建构知识,学会创造知识,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教学结构的最优化,更加简单高效。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