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浅析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习兴趣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1-02-03
  • 阅读量917次
  • 评分0

摘要:高中地理的学习需要有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强烈的动力系统。从尊重学生的知识经验、情感态度出发,设计高中地理的一系列教学活动。重视学生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体验,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让学生能够带着一种探究、研究的态度来学习这门学科,有效提升学生高中地理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中地理,探索性,趣味性,学习兴趣


高中地理这门学科的教学要更多的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这门学科,带着较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这门学科。高中地理这门学科的知识不断地更新,而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也要跟随时代的变化,做出更多创新的调整。在高中阶段,教师们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扎实学生们的地理理论知识,更是为了锻炼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学为所用才是学习的真正目的。所以,教师要真正为学生们着想,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之下,高效而满意地学习高中地理所有的学科知识,让知识变成学生的实际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地理学科素质。所以,兴趣是所有一切的开始,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呢?


一、通过向学生提出一些富有探索性和趣味性的问题调动学生兴趣


学习高中地理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如果只是抽象地理解,难度比较大,印象也不够深刻,但如果教师能够举出一些有趣的例子,向学生提出一些比较巧妙,能够诱发他们思考的问题,学生就可以带着强烈的兴趣进行思考和探索,从而把知识扎实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例如,在学习国际日期变更线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请问弟弟的生日怎么会比哥哥的大呢?学生听到这个问题,一开始感到非常的疑惑,后来联想到国际日期变更线的内容以后,他们似乎有所理解,不过至于具体的原因还是不清楚。因此,教师接下来可以向学生解释这一现象,把相应的规则向学生讲解清楚。所以,精心设计的好问题重点在于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带着这样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去接受新的知识和技能,这样一来,他们的学习效果就会显著的提升,对于问题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二、有效引导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伴随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会有强劲的学习动力,在地理学科的知识学习中也能够表现得更加坚韧,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高中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要善于抓住青少年这一心理特征,在刚开始学习地理时,就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着地理学科给学生展示出的一幅幅奇妙的地理画卷,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等更加直观的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相对比较直观地认识地理学科的现象,进而让他们学会归纳总结。让学生们可以在归纳总结的同时去构建自己较为扎实而完备的地理学科知识系统体系。这对于学生高效地完成一系列的地理探究任务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原理,并且能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经验来分析很多的地理学的规律。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和规律的同时,也能进一步地唤起他们更多的探究欲望。总体来看,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地理学科的教学也要将这些生活经验高效地利用起来。对于每一位高中生,教师要从调动他们学生兴趣的角度,从帮助他们建立起对未来人生理想目标建构的角度,激发他们对地理这门学科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们真正喜爱地理,带着一种使命感去学习和研究地理。所以,兴趣是动力,教师只有深入挖掘,并且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真正扎实地将地理这门学科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并且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财富。


三、运用合作与竞争的机制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在高中阶段,学生们同样具有很强的好胜心,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一点引入竞争机制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之中。让学生在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中,通过组和组之间的竞争,更积极地参与到学科的知识传递和深入探究之中。通过开展一些地理方面的知识竞赛,让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在这门学科的学习之中。而且围绕着教学的具体内容,这样的竞赛可以在班级之内有效的开展。根据竞赛内容的不同变化,教师可以设置出更加灵活多样的竞赛形式,例如,关于地图知识的学习,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玩一个拼图游戏,小组和小组之间进行比拼,看哪个组最先把一幅世界地图拼接完整。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学生一般在课前会做好充分的准备。所以,类似这样的竞赛性质的游戏活动也更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为了让学生高效地学习高中地理这样的一门学科,教师要想方设法地采用各种有效的方式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这门学科,能够从这门学科的学习中提高自我的价值感,有效地在学习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郭阳.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D].鲁东大学


[2]徐丽娜.高师与高中自然地理课程内容有效衔接研究[D].延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