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校企合作下的语文教学活动开展路径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1-07-21
  • 阅读量44次
  • 评分0

  摘要:伴随着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完善和发展,中职教师工作的压力与挑战与日俱增,适应时代需求催生了新的理念和教学方向,中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即为社会输送全方位且技能型的应用人才。在校企融合的背景下,相较于传统办学模式,教学环境也发生着优化革新。本文以中职语文教学活动为案例和出发点,依托校企融合环境趋势,提出强化教学活动路径的相关探索,寻求创新突破。

  

  关键词:校企融合;中职语文;教学活动;路径探索

  

  一、校企合作背景探析

  

  校企合作指的是高校与企业之间形成的一种合作共赢的模式关系,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尤其对中职学校而言,需要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摸清当下社会所需人才的脉络,并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为企业输入可用之才,强调人才培养的实效与实用性。校企合作有助于中职学校人才的高质量培养,整和学校和企业的双方资源,实现信息共享,与市场充分接轨,真正打开中职学校的教育。在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大继续教育投入力度,推进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国民的根本素质。当下很多中职学校采取传统式的教育模式,很难与时俱进地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校企合作更多地采用“技能+学历”的模式,在因材施教中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在借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前提下,中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形成“产学研”多赢局面。

  

  二、校企合作背景对于开展中职语文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一)推动中职语文课堂的高效构建在中职语文教学的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既要契合中职教育特点,在课程中还要具备时代性和可选择性,校企合作的背景推动,有助于中职语文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语文教学站在中职院校的角度来说,是一门必修工具性的学科。校企合作能够使中职学校更好地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安排、设计、互动以及教学实践等多个维度上展开研究,促进中职语文教学更适应职业化道路的发展所需。

  

  (二)有助于学校掌握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校企合作的过程能够让中职院校更清晰地掌握职业教育的内在逻辑和规律,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有助于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和加强,实现学校与企业的互惠双赢。中职院校透过企业合作能够清晰语文教学的目的性,能够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双向合作的关系,有助于形成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语文教学于学生来说,除了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还应用语文能力素养提升自我能力和行业竞争力。

  

  三、校企合作背景下开展中职语文教学活动的路径探索

  

  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日益提升,校企合作是当下最流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推动着企业文化与课程的交融,企业的赋能也为中职院校课程理论研究实践提供了基础及借鉴。从中职语文教学活动的路径探索来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将企业文化理念渗透中职语文教学里校企合作的精髓在于掌握企业的形象层、行为层以及管理层等方面的内容,将企业的核心理念,价值观游刃有余地贯穿到中职语文课程体系中,构筑企业化的高效课堂。在向学生传递语文知识的同时,灌输职业思想和规则,将企业文化、市场需求与课堂紧密衔接。语文课堂可以跳出传统的“干讲”模式,以展览式讲解呈现,把企业作为实践教学的桥梁纽带,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体验企业情感,增强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同时凸出个人能力。同时还可以将企业的一部分生产线引入学校,在中职校园里即可实现“理论掌握与顶岗实习”相结合,这样既可以达成校企合作的目的和效果,还能解决中职院校实践资源匮乏的问题,真正做到校企资源实现共享,互惠双方,也能及时发现产、学、研中面临的问题,第一时间采取补救和调整措施。就比如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全面发展观强调要创设生活情景,而企业的运营环节就是最好的素材和样本。

  

  (二)更新和填充中职语文教学教材语文教材不能是几年不变,沿用同一版本,而是根据企业的行业动态变化作出及时性的更新和调整。统一化的标准教材只会让学生闭门造车,而教材只是单纯的介绍相关理论。真正应用在实践里,比如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参与企业产品定位和管理的过程,参观企业运营现场,倾听优秀员工的讲座等等,达成同学生之间的情感共鸣,有一些实际的案例素材,一方面能让学生理解语文内容,另一方面转换学生思维,教会学生学以致用。单纯地依赖课本教材是没有针对性可言的,语文知识的包含内容要始终保持在最前沿的水平,根据企业的变化撰成新的校本教材,保证透过企业理念在语文教学上做到有的放矢。中职语文教学的本质性问题在于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交往与互动。通过对企业的关注与互动,将语文教学看成是相对开放的教学观,而不是知识的传递和执行,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开发课程,让中职语文教学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不断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三)以企业技术要求为契机,进行语文教学实践课程设计企业文化生硬地加入语文教材里或者与语文教材内容割裂很显然是不现实的。摆脱程序化的流程模式,不同类型的语文课程可以参照企业的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教学,或者编撰能语文小诗或者故事,让学生通过趣味式学习能娴熟地掌握语文技巧和方法。学校可以与企业共同探讨教学实践活动,可以设立企业对口实训基地,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中职院校提供人才输出,以技能训练为重点,开展教学实习相关活动。比如劳动与教学同时发生,采用工学交替的模式。可以把同年级的学生划分为两段,一部分学生正常上课,另一部分学生接受企业培训,实行定月轮转制。在学生接受系统课程以后,利用所学内容到企业参与实训,实现迅速转换成果的作用。据调查显示,某些发达国家已经启用了这种创新模式,而于我国高职院校而言,也需要借鉴这种模式,由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参与教学设计。每周都要设置语文外阜课程,由优秀的企业员工授课,达成校企双方互聘。除了给学生培训以外,也参与教师培训课,既能解决实训材料紧缺的矛盾,同时更好发挥育人的目的。

  

  (四)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念顺应改革开放和时代发展,“大语文”的概念被提出,对传统语文教学形成一定冲击,扩大语文教学范畴,凸出中职语文教学的实用价值。根据学科专业要求,以及企业对语文素养的需求,酌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校企合作于企业来说,可以通过这种渠道挖掘到适合企业特色化长久发展的优质人才。同时学生在得到知识的同时,也能得到技能,相比之下,中职院校的就业率也会有所提升。这样很容易形成订单式的“校企合作”模式,解决学生毕业就业难的问题,在教学与生产同步的过程中,能够筛选出更有价值的人才,直接与企业签订合同协议。将实习与就业衔接起来,教学与考试的内容不能与企业的实际情况脱轨,增设企业所需专业课程的时长,发挥中职语文课程在企业培训中的作用和意义。根据实际情况,分为短期、中期、长期培训,也为企业培养潜在的人才蓄力。相比盲目的理论式教学,校企合作有更强烈的针对性,凸出中职语文教学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这种培养模式能够使学生的适应能力更强,接受固定的标准的考核,考核结束可按照合同规定上岗就业。推动中职院校就业率的持续走高且稳定向好,这种模式唯一不足的地方在于,相比企业,学校处于被动的状态,更多根据企业的喜好和需要培养人才。但总而言之,这是一种最基础的校企合作模式,在中职院校中应用的比较多和明显。

  

  (五)引入先进教学手段,凸出语文教学活动主体地位互联网、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的出现让中职语文教学的课堂形式趋于多样化,让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联更加密切,除了线下语文教学以外,还可以构建远程教育和网络课堂,极大限度地实现优秀语文教学资源的共享。改变重教轻学的模式,打破填鸭式、灌输式课堂的教学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加强与企业对口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优化建设,充当学生职业生涯中重要的引路人角色,针对目前中职语文教学团队教师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进行调整,从基础课、理论课开始一一总结反思,在现有教师队伍基础上进行再建设,与企业对接的不仅有学生,还有教师队伍,及时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更新,吸纳社会中优秀的技能型教师,同时在学生群体里培养实习型教师,有利于企业文化更好地渗入到中职语文教学中来。在中职院校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创新之余要回归语文教学本质,构建高效语文课堂要从多个维度出发,结合专业特点,引入企业实践式教学,拓展教学横向和纵向的空间,引入合作办学机制,创设特色化中职语文课堂。

  

  四、总结

  

  校企融合大背景是当下社会发展的趋势潮流,不能流于形式主义,需要借助校企合作的契机优化中职语文课程教学体系,发挥中职院校与企业的合力作用,一方面谋求学生自身发展,另一方面与企业充分接轨,切实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一线型应用类人才,明确中职语文教学的新视角和方向。

  

  参考文献:

  

  [1]李丽丽.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现代职业教育..2020,(42):170-171

  

  [2]鲁男..对中职语文教学中素养问题的思考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20(06).:42-43

  

  [3]朱劲松,庄思源,许崇娟.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省级区域探索勘实——评《省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基于江苏实践的考察》职业技术教育[j]..2020,41(30):43-46

  

  [4]温治鹏.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学的研究与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1).:146

  

  [5]刘瑜.中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有效途径分析[J]知识文库..2020,(23):76+78

  

  作者:徐陆军 单位:平凉信息工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