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小学中段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2-12-26
  • 阅读量69次
  • 评分0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调动各种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引导他们整合其他学科知识,比较阅读各种课内外经典作品,并基于扶放结合的原则,设置梯度问题,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细节积极感悟,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自主阅读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策略;自主阅读;


现代教育要求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具有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阅读能力是指学生在阅读中能运用理解、分析、概括、联想等方式展开鉴赏。在小学中年级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自主阅读的方法,提升他们的认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一、调动教学资源,激发阅读热情

(一)应用信息技术,体验文字魅力

学者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避免直接灌输阅读技巧方面的知识,而应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设计,尝试调动各种教学资源,激发他们自主阅读的热情。多媒体课件能将图片、视频、音频等组合在一起,这样就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更好地感悟文字的魅力。


比如《秋天的雨》一文中,作者从颜色、气味、声音等角度入手,展现了秋雨的独特之处。为了让学生掌握这种从多个角度描写事物的手法,笔者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了秋天的景物和秋雨的声音,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加以感悟,然后结合课文中的具体句子进行分析,如说说“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体现了哪种感官的感受。最后,笔者提出问题:“你能体会到文章中的美吗?如果要你调动视觉、触觉、嗅觉、听觉等多种不同的感官描写某一事物,你知道该如何做吗?”


在这节课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这样学生就会将阅读思考变成一种自主的、发自内心的行为,从“要我读”逐步过渡到“我要读”,进而提升自主阅读的能力。


(二)搭建展示平台,组织亲子活动

小学中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生活也有很多不同的想法。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组织学生和家长一起开展亲子活动,并搭建展示平台,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创意展现出来。这样也能激发学生的阅读乐趣,促使他们主动思考。


如学习《金色的草地》一文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思考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以及作者为何能找到如此具有新意的写作素材。通过思考,学生认识到作者之所以能够发现草地的细微变化,主要是因为善于观察和思考。在此基础上,笔者组织亲子活动,让家长带孩子到公园绿地游玩,并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将新奇之处记录下来,整理成《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在此基础上,笔者还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引导孩子进行观察与思考,如可以观察季节变迁过程中出现的细微变化,在早春时节观察草木如何发芽,在秋天观察树叶如何枯萎,此外还可搜索生活中的不同寻常之处,如观察草丛中有哪些昆虫,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等。在亲子活动后,学生要将自己创作的作品上传到班级群中,和同学一起分享。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的观察与思考意识便能逐步建立起来,这样,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就能及时捕捉作者的思维轨迹,并充分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最终达到乐读、善读的境界。


二、整合知识储备,促进个性理解

(一)整合学科知识,科学式理解

语文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他们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积极拓展,整合其他学科知识,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语文知识科学理解其他学科的文本。这样学生就能认识到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体会到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


如《花钟》一文中,作者运用了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创作思路,先提出一天中不同花朵开放的时间是不一样的,然后分析其原因,最后将相关的植物学知识运用到修建“花钟”上。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让学生思考从文中能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与方法,学生认识到,通过学习本文,自己可以了解影响植物开花时间的因素,进而获得一些生物学的知识。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各种和植物、动物有关的科普读物,然后也采用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方法总结作品内容,提炼有效信息。有的学生阅读了《鸟的感官》一书,然后有效总结出了鸟类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特点,然后提出可以利用这些特点进行仿生学研究。


这一课启示我们,教师可以从教材中的具体作品入手,融入科学、艺术等其他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在阅读时高效搜索信息、整理信息,提升理解效率。这样不仅能促使学生更好地整合各科知识,还能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进而积极进行自主阅读。


(二)整合课外名著知识,比较式理解

要提升自主阅读能力,就要将教材中的文章作为“例子”,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拓展阅读其他作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整合课外名著,运用从教材中掌握的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在举一反三的学习中,学生的阅读面会越来越广。


《我变成了一棵树》是一篇精彩的童话作品,笔者以此为例,引导学生整合阅读课外童话名著,如《海的女儿》《灰姑娘》等作品,然后展开对比分析,思考童话和其他记叙类文体的不同之处。学生在对比分析后认识到,一般记叙类作品以塑造人物、叙述事情为中心,虽然也会有一些想象的成分,但还是要基于现实,并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而童话中包含了丰富的想象,作者一般是用夸张的方式来塑造形象,如《海的女儿》就虚构了美人鱼这样的形象,目的是为了展现对爱情、灵魂、理想的追求,体现小美人鱼纯洁的本性,展现其牺牲精神。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更深刻地了解了童话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笔者顺势引导他们围绕“奇妙的想象”进行自主创作,尝试写出精彩的童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在小学中年级要促使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然而,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对比分析、批注阅读等各种不同的阅读方法,并在日常课外阅读中活学活用,通过自主阅读培养自己的语文能力。


三、坚持扶放原则,形成良好习惯

(一)设置梯度问题,引导深度思考

质疑是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基础,为了不断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必须采用扶放结合的原则,先用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然后让他们自主提出其他问题。在学生的思维陷入僵局时,教师要及时设置层层深入的梯度问题,让学生的思考有所凭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认识到重阳节对中国人的重大意义,进而对中国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在教学中,笔者设置了三个具有梯度性的问题:一是这首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二是还有哪些诗歌也写到了其他传统节日;三是这些描写传统节日的诗歌作品,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与精神。这三个问题促使学生逐步进入深度思考,认识到春节、中秋节中包含着“团圆意味”,端午节中蕴藏着“爱国情怀”,而这些传统节日和描写他们的诗歌作品,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的传统情怀。


教师要想提升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就要层层深入地设置梯度问题,让他们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思考,进而逐步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二)联系生活细节,体会亲情温暖

自主阅读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如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不畏艰难等。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自主阅读的方法,更要让他们从文章中获得启迪,并内化于心。例如在品读与亲情有关的文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细节联系起来加以感悟,促使他们进一步感受到亲情的温暖。若有条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展开仿写活动,将自己的切身感受用文字展现出来,进一步感受亲情。


《慈母情深》是一篇生动形象的文章。文中的母亲辛勤操劳,为孩子付出了很多,而孩子也体会到了这份爱,并用自己的方式回报了母亲。在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找出作品中的细节,说说作者在文章中是如何展现母爱的。学生发现“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等语句展现出了母亲的辛劳,而“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体现了母亲体谅孩子、尊重孩子的想法。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尝试结合生活细节进行感悟,说说自己是否也观察到了父母对自己的爱,然后试着将那些感人的生活瞬间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有学生运用细节描写展现了母亲为自己缝制衣服的场景,展现了母亲对自己的爱。在这样的读写活动中,学生不仅迁移运用自主阅读中掌握的写作方法,提升了语言运用能力,更通过学以致用,增强了阅读品质。


在阅读的过程中对照自身积极反思,这也是自主阅读的重要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后结合生活细节进行思考,然后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重新建构自己的心理模式与行为习惯。这样就能体现出语文教学的德育效果,从而全面提升品德涵养。


自主学习是一种有别于被动接受式学习的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独立分析、探索、实践,达到学习目标的过程。学者庞维国认为,自主学习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上,也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的基础上。在小学中年级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已经有一定程度的萌发,此时教师就要采用各种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促使其自主、能动、独立地学习,从而真正提高自主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 孙景波.浅析小学三年级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8(14).

[2] 刘玲玉.浅谈小学三年级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J].才智,20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