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有效拓展,别样的精彩

  • 投稿薪人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332次
  • 评分4
  • 37
  • 0

江苏常熟市沙家浜中心小学(215559) 范雅青

拓展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之一。确实,课堂学习资源的拓展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开辟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的拓展性阅读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拓展的外延太大,偏离了主题;无效的拓展,反而脱离了文本。因此,教师应加强对拓展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使拓展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一、激发兴趣的拓展——用于导入新课

在教学新课之前,教师可以利用拓展性的阅读作为铺垫,使学生在原有经验和新知识之间建立某种联系,这样就能尽快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拓展的内容可以是对作者的介绍,或是和课文写作的背景、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相关的内容,使学生获得对文本的全面了解;更主要的是,这些生动真实的材料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也增强新课学习的动力。所以,这样的阅读可以放在导入新课时。如教学《雾凇》时,我以《九九歌》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九九歌》吗?我们一起再来念念。

生: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在充满童趣的诵读后,我告诉学生:古人从冬至起每九天算作一个“九”,从一九数起,数到九九为止。从《九九歌》来看,最冷的时候应该是在三九四九,所以有“三九严寒”之说。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在我国北方吉林可以欣赏到闻名全国的奇观——雾凇。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什么是“三九严寒”,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很好地奠定了教学的基调。

二、层层推进的拓展——用于关键语句处

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语句往往对学生理解文本有着很好地推动作用。我们可以以这样的一些句子为生长点,有效拓展,使语文课堂教学更精彩。请看《安塞腰鼓》的教学片断。

师:作者又是怎样的感受呢?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九、第十小节。

生1:安塞腰鼓的声音响亮。

生2:安塞腰鼓敲起来很有气势,声音传向了四野。

师:用了几个“隆隆”?可见声音——

生1:之大。

生2:传得远。

生3:作者甚至说“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师:为什么山崖会变成牛皮鼓面?

生:鼓声震耳欲聋。

师:为什么观众的心也会变成牛皮鼓面?

生:观众的心受到震撼。

师:还有什么也变成牛皮鼓面了?

生1: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蓝天上,蓝天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的声音。

生2: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黄土地上,黄土地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的声音。

师:此时的黄土高原,沉浸在一片隆隆之声中。除了隆隆,还是隆隆!让我们一起读好这两段。

(学生读)

师:这隆隆的鼓声,震撼着山崖,震撼着黄土地,震撼着观众,也震撼着我们。我们由衷地发出一声赞叹——

生:(齐呼)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震撼人心的安塞腰鼓!

师:这沉重的鼓声多么响亮啊!

在教学时,我紧扣文本的排比和反复的修辞,突出了高原上阵阵的隆隆声,层层深入,步步拓展。第一步,先引导学生了解写了什么,明白高原上鼓声响亮、传得远;第二步,引导学生理解山崖和观众的心为什么会变成牛皮鼓面;第三步,引导学生领悟这样写的好处,即突出鼓声的响亮;第四步,再教学这部分的最后拓展,还有哪些也会变成牛皮鼓面。这样的设计目的在于既让学生领悟语言的运用之妙,又兼顾整体,还迁移到语言的灵活运用。这样将理解、感悟、体验、运用融于一体的拓展,学生会印象深刻。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便会日益灵活而深刻,语言便会日渐灵动而精彩。

三、升华情感的拓展——用于课堂高潮处

在引导学生深度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篇幅简短、文字简明的有效拓展,可以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升华文本的情感基调。如,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在理解萧红为什么对园子怀有这么深厚的情感时,我出示了这样一段资料:

“其实,萧红的童年并不像我们看到的这么欢乐。她母亲很早就去世了,父亲是个很冷酷的人。祖父成了萧红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萧红一生悲苦。8岁丧母,父亲因她是女孩歧视她,继母更不喜欢她。她是在可怜的环境中长大的。但是,她从祖父那里享受到了童年的快乐,感受到了什么是爱。无论她经历怎样的逃亡和饥饿,无论她面对怎样的不幸与苦难,祖父的爱就像一束阳光温暖着她。她在《呼兰河传》里深情地写下了这样的句子:“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了憎恶与冰冷之外,还有温暖与爱……”

师:从祖父那里,萧红知道了人生除了憎恶与冰冷之外,还有温暖与爱。有了这个园子,萧红享受到了快乐,所以这个园子不是祖父的园子,也不是我的园子,而是——我和祖父的园子。当我们轻轻走出这个园子,回头看它的时候,你的心中留下了什么?

生:祖父的爱、快乐的童年、温暖……

师:是呀,有了祖父的爱,这座园子才会充满生机、充满乐趣。

我拓展萧红童年的人生经历,是对文本蕴含的情感的拓展,以此来加深对话的广度和深度,实现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引入对萧红悲苦童年的回忆,学生对萧红的了解步步加深,发现这与她在课文中表达的快乐是截然相反的,对她在院子里的快乐就理解得更为深刻——正是因为有了祖父的爱,园子才是充满快乐和生机的。于是,在带领学生走出园子时,我再问他们:心中留下的是什么。这时,学生明白了作者想借助文本告诉我们的情感。补充的这段材料内容浅显明白,但却真实地表达了萧红的心声。这样,将学生引入一种特定的情感氛围中,他们自然而然地读透了作者的心,情感体验也得到了升华。

四、丰满文本的拓展——用于文本空白处

语文教材选编了许多文质兼美的佳作,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但有些课文离学生的实际较远,仅靠学生自己现有的知识体系,是无法深入理解文本的深刻内涵。因此,在教学这类文章时就可以给学生提供解读、感悟文本的广阔知识和文化背景,扫清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的知识障碍,让文本在学生面前立体丰满起来,构建好的学生学习平台。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拓展文本。创设情境是指教学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供一种具体的环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而引起积极学习的情感反应的教学手段。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者在实际情境下学习,可以使他们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学到的新知识,不同的情境能够给学习者不同的活动效果。确实,情境的创设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现实的情境中体会学习的内容,从而产生学习的动机。如,《埃及的金字塔》一文有这样一句话:“为了建造金字塔,经常有10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儿。全部工程用了整整30年时间。”

学生对这一系列的数字并不是很清楚,也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我就联系实际向学生拓展了下面的资料。

师:10万人,同学们升旗仪式的时候,全校师生都站在操场上共1000多人,现在可是10万人啊,相当于100倍这么多人。这10万人都在做什么呢?请你来想象一下。

生:有的人在搬运石块,有的人在打磨石块,有的人向上拖动石块。

师:根据相关资料记载,那时候修建金字塔三个月换一批人,一年就要有40万人参加劳动,30年就会有1200万人参加劳动,需要的人也太多了。

师:烈日曝晒,我们知道金字塔位于沙漠中,沙漠中的太阳更是毒辣;那里没有绿荫,更是缺水。在这样的环境下劳动怎么样?

生1:很辛苦,被火辣辣的太阳晒得很疼。

生2:没有水喝,还要干这么重的活很难受。

师:这样的情况持续了整整30年,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生:工程浩大,需要时间长。

师:是啊,环境是这么恶劣、劳动场面这么壮观。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堆砌而成的,是古埃及人民血泪的结晶。

通过拓展的内容,学生不仅了解了建造金字塔工程的浩繁,也更明白了这是用埃及人民的鲜血和生命堆砌而成的,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延伸学习的拓展——用于举一反三处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因此,一篇课文学完后,当学生意犹未尽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阅读向课外、课后延伸,并及时地进行反馈、交流。苏教版课文课后思考练习中就有一些 “搜集资料”的要求。如四年级教材《人类的“老师”》一文,课后要求:“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搜集有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在小组里跟同学们交流。”《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课后要求:“搜集宋庆龄的有关资料,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这样的拓展为学生架设了阅读的桥梁,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苏教版教材也非常关注“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注重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指导对学生的拓展阅读。在苏教版语文教材的“单元练习”部分,以上特点非常明显。当然,就具体课文教学而言,语文学习的外延拓展还得要教师来精心设计和指导实施。如四年级的《九寨沟》一文,在学习了课文内容,充分领略了九寨沟“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的诗情画意后,教师当场指导、组织学生开展“金牌导游”的比赛活动,创写导游词,学做小导游。学生参与拓展活动的积极性很高。这样既复习、内化了课文的重要内容、精彩语句,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很有益处。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