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肿瘤医学论文范文,肿瘤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宫颈液基细胞学技术与高危型HPV检测在宫颈癌前病变早期筛查中的对比性研究

  • 投稿菩提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861次
  • 评分4
  • 50
  • 0

李 鹛 李维芝

曲靖市妇幼保健院妇科门诊,云南曲靖 655000

[摘要] 目的 分析研究LCT(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与高危型HPV(人乳头瘤病毒)检查在宫颈癌前病理变化初期筛选检查的临床价值。 方法 抽取2011年9月—2013年11月在该院就诊的500例病人,在同一时间采取LCT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查,对LCT和(或者)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查存在异常的病人在阴道镜之下采取宫颈组织病理学检查,而且和同一时期门诊单一采取LCT的500例病人作对比。结果 500例病人当中筛选检查出来一共有36例(7.2%)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者,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涂片异常的病人31例(6.2%);两种检查方法全部为阳性的病人17例(3.4%)。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测结合LCT与单一LCT相对比,两种方法LSIL(中低度鳞状上皮内病理变化)分别为2.16%、0.6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理变化)为0.91%、0.26%,癌为0.29%、0.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查能够降低LCT检查的假阴性几率,把LCT联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查对宫颈癌以及癌前病理变化初期筛选检查,其效率明显高于单一采取LCT,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早期筛查;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高危型HPV;宫颈癌前病变

[中图分类号] R73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9(b)-0183-02

[作者简介] 李鹛(1975-),女,彝族,云南石屏人,本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宫腔镜、阴道镜、宫颈疾病和妇科内分泌方面的工作。

宫颈癌在临床当中属于一种常见疾病,其病死率以及发病率非常高,并逐渐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因此,必须要对宫颈癌采取有效的预防以及治疗,在这当中对宫颈癌病变的早期筛选检查就非常重要了,然而早期的筛选检查还需要依靠科学的筛选检查技术[1]。根据以上情况,根据这一情况,该研究抽取2011年9月—2013年11月在我院就诊的500例病人在同一时间采取LCT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查,对LCT和(或者)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查存在异常的病人在阴道镜之下采取宫颈组织病理学检查,而且和同一时期门诊单一采取LCT的500例病人对比,探讨其宫颈癌和宫颈癌前病理变化的筛选检查率是否优于单一采取TCT,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在该院给予宫颈病理变化筛选检查的500例病人采取LCT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对临床检测呈现阳性病人在阴道镜之下定位采取宫颈活体检查送入病理检查。随机分为LCT联合高危型HPV检测组和LCT组,每组250例。当中,LCT联合高危型HPV检测组病人年龄在29~42岁,平均年龄为35.9岁;LCT组病人年龄在28~43岁,平均年龄为36.8岁。

1.2 临床方法

1.2.1 单一LCT组 首先将宫颈表面的黏液擦去,再使用宫颈细胞刷置入距离宫颈管口1 cm位置,采取顺时针旋转五圈,将其放到细胞保存液当中,之后把其当中的细胞进行处理、制片以及阅片。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临床诊断采用国际癌症协会TBS诊断标准[2],其中包括;①正常范围当中;②鳞状上皮细胞异常:ASC(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意义不清的不典型鳞状细胞)和ASCUS-H(不除外上皮内高度病理变化的不典型鳞状细胞);SIL(鳞状上皮内病理变化);SCC(鳞状细胞癌);③腺细胞异常;AGC(不典型腺细胞);倾向肿瘤不典型的腺细胞;AIS(宫颈管原位癌);腺癌。

1.2.2 DNA联合结合LCT 组 在以上检查的基础之上,人乳头瘤病毒筛选检查标本取样程序以及要求全部按照宫颈细胞学取出实施,采集的标本放置到细胞保存液当中,室内温度保存,送入病理检查,采取杂交捕获方法给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查[3]。

1.2.3 宫颈组织病理学检查 对LCT或者(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呈现阳性的病人在阴道镜之下采取宫颈组织活体检查,送检,进行最终确诊。

1.3 统计方法

该研究全部临床数据采取spss14.0统计软件给予分析。计量资料的对比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取χ2检验。

2 结果

2.1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阳性几率

500例病人当中筛选检查出来一共有36例(7.2%)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者,其中以人乳头瘤病毒16型、人乳头瘤病毒18型、人乳头瘤病毒58型、人乳头瘤病毒33型、人乳头瘤病毒31型,它们依次为20例(55.6%)、11例(30.6%)、4例(11.1%)、2例(5.6%)、1例(2.8%),见表1。

2.2 宫颈液基细胞学技术检查结果

TBS诊断报告显示,在500例病人当中,在正常值范围当中占13.92%;良性细胞改变占79.72%。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涂片异常的病人31例(6.2%)。在其当中ASC和AGC16例,LSIL11例,HSIL4例、鳞状细胞癌2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病理便哈以及高度鳞状上皮内病理以上17例(54.38%),见表2。

2.3 两组临床检查结果对比

两种检查方法全部为阳性的病人17例(3.4%)。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测结合LCT与单一LCT相对比,两种方法LSIL(中低度鳞状上皮内病理变化)分别为2.16%、0.6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理变化)为0.91%、0.26%,癌为0.29%、0.12%,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宫颈癌前病理变化是经过组织学活体检查确诊CIN(宫颈上皮内瘤变),是宫颈癌(浸润性)的初期病理变化[4]。宫颈上皮内瘤变发展成为宫颈癌(浸润性)也许需要10~15年之间,其间宫颈上皮内瘤变也许会减轻或者完全消失,但是也许会持续发展[5]。所以,定期采取宫颈癌筛选检查,及时发现初期宫颈癌以及宫颈癌之前病理变化,进而对浸润性宫颈癌发展进行阻断,进而使发生宫颈癌的几率明显减少。

宫颈涂片检查是筛选检查宫颈癌的关键方法,由于其假阴性率较高,非常容易导致宫颈上皮内瘤变以及宫颈癌的漏检。现如今,因为LCT在取材以及制片技术上的不断改进,检查宫颈异常细胞的几率显著提升。该研究临床实验结果显示,CINI级阳性符合率56.87%。其阳性结果和宫颈组织病理结果符合率分为为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65.38%,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89.35%,癌100%。因此,可以表明宫颈病理变化程度越高,宫颈液基细胞学技术敏感性就越高,同时也表明宫颈液基细胞学技术就对宫颈高度病理变化检测的敏感度越高,和相关临床报道相一致[6]。

宫颈病理变化筛选检查当中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查的重要意义: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是CIN以及宫颈癌的主要诱因。根据相关临床表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会导致95%以上的宫颈癌。鉴于其和宫颈癌之间的关系,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已经当做筛选CIN以及宫颈癌的首先方法,被广泛应用在临床当中。该文临床结果显示,500例病人当中筛选检查出来一共有36例(7.2%)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者,其中以人乳头瘤病毒16型最为常见,占总体的55.6%,之后为18型,占总体的30.6%,和相关临床报道相一致[7]。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测结合LCT与单一LCT检查结果对比当中,两种检查方法全部为阳性的病人17例(3.4%)。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测结合LCT与单一LCT相对比,两种方法LSIL(中低度鳞状上皮内病理变化)分别为2.16%、0.6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理变化)为0.91%、0.26%,癌为0.29%、0.12%,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可以表明结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测一定可以提高液基细胞学对宫颈高级别病理变化的阳性准确率[8]。

另外,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测阳性的情况之下再选择给予阴道将检测以及宫颈组织活体检测,能够使病人的宫颈损伤以及经济负担明显减轻,所以,把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测与LCT联合应用在宫颈病理变化的检测当中,具有可行性,在临床当中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张琳琳.宫颈液基细胞学技术与高危型HPV检测在宫颈癌前病变早期筛查中的对比性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19(4):867.

[2] 马博文,郭云泉,马丽骊.液基薄层细胞技术对宫颈上皮细胞异常筛查作用的研究[J].中华病理学杂志, 2011, 33(3): 287-290.

[3] 杨英捷,赵健,李雪倩,等.人乳头瘤病毒同亚型感染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J].中国妇产科临床, 2011, 7(4): 253-256.

[4] 彭芝兰.宫颈上皮内瘤样变的命名分类病理及转归[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3, 19(8): 454-456.

[5] 顾美皎.TBS系统中异常上皮细胞的诊断和处理[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3,19(8): 466.

[6] 钱德英.重视宫颈癌前病变筛查的质量管理控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0, 23(7): 497-498.

[7] 李亚里,杨怡卓.人乳头瘤病毒亚型检测在宫颈病变分流管理中的意义[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7, 23(7): 501-503.

[8] 卞美璐.WHO(2006)宫颈癌综合防治实践指南简介[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7, 23(7): 557.

(收稿日期:2014-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