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肿瘤医学论文范文,肿瘤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七氟醚或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身麻醉在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肝肿瘤消融术中的应用分析

  • 投稿止水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182次
  • 评分4
  • 73
  • 0

王凯1 贾松峰2

1.新乡市中心医院麻醉手术部,河南新乡 453000;2.新乡市中心医院影像中心,河南新乡 453000

[摘要] 目的 比较七氟醚复合丙泊酚与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身麻醉在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肝肿瘤消融术中实际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行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肝肿瘤消融术患者60例,ASA I~Ⅱ级,按麻醉方法不同随机分为七氟醚-丙泊酚(SP组)与异丙酚-芬太尼组(PF组)。观察两组诱导时间与苏醒时间,围术期心率(HR)、血压(NIBP)、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潮气量(MV)的变化,诱导时是否合作(注射痛),术中体动、呼吸暂停以及苏醒期恶心、呕吐,舌后坠发生率。结果 两组诱导时间及苏醒期恶心呕吐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P组苏醒迅速;PF组术中HR、NIBP、SPO2、RR、Vt波动均大于SP组(P<0.05);PF组注射痛、呼吸暂停、舌后坠的发生率高(P<0.05)。结论 两种麻醉方法均能满足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肝肿瘤消融术的要求,七氟醚复合丙泊酚全身麻醉对呼吸干扰较小,血流动力学稳定,苏醒迅速,不良反应少,临床应用更安全有效。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七氟醚;丙泊酚;芬太尼;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肝肿瘤消融术

[中图分类号] R735.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6(a)-0119-02

近年来随着七氟醚、丙泊酚等诱导快速而平稳,苏醒快的新型速效、短效麻醉药的应用,以及麻醉监测系统和给药系统的革新,门诊手术日趋增多。全身麻醉下行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肝肿瘤消融术,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较好的临床治疗优势,对于患者机体的伤害程度较小,预后时间迅速,同时相关并发症的发病几率较低。该研究自2012年5月—2013年5月期间使用七氟醚复合小剂量丙泊酚全身麻醉,并与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身麻醉进行对比观察,分析两种麻醉方法之间的优缺点,评估其安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了该院收治的60例实施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肝肿瘤消融术患者,其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60.05±3.60)岁,体重(65.15±7.53)kg,排除有精神病史、服用镇静催眠药物史及严重的心肺脑功能疾病。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I~Ⅱ级,按麻醉方法不同随机分为七氟醚-丙泊酚(SP组)与丙泊酚-芬太尼组(PF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以及ASA分级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麻醉方法

上述患者术前常规禁饮食8~12 h,进入手术室后开放上肢静脉,常规进行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SP组予以诱导浓度为8%七氟醚和6 L/min氧流量,快诱导麻醉,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后,静脉注射0.5 mg/kg丙泊酚开始手术,术中用1.5%七氟醚和2 L/min氧流量吸入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后即停止吸人七氟醚,6 L/min氧吸入将吸入麻醉药排出。PF组先注射芬太尼0.5 ug/kg,然后缓慢静脉注射丙泊酚1.0~1.5 mg/kg,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后,开始手术,术中以丙泊酚2.0 mg/kg/h持续泵注,手术结束停止输注。两组患者均呼吸完全恢复及意识清醒后,方可离开。

1.3观察指标

分别记录患者麻醉诱导前(T0)、手术开始时(T1)、术中5 min(T2)、术毕(T3)时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潮气量(Vt)、麻醉诱导时间与苏醒时间、围术期不良反应。

1.4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处理分析,组内均数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方差分析,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结果

2.1围术期呼吸、循环的比较

麻醉诱导前(T0)、术毕(T3)时两组SBP、DBP、HR、SPO2、RR和V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F组患者在手术开始时(T1)、术中5min(T2)SBP、DBP、HR、SPO2、RR和Vt明显下降,与S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该研究患者平均体重为(59.1±11.3)kg,平均潮气量约为8 mL/kg。

2.2诱导时间和苏醒时间(min)的比较

两组诱导时间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P组苏醒明显快于P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围术期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两组苏醒期恶心、呕吐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组注射痛(30%)、呼吸暂停(40%)、舌后坠(40%)的发生率明显高于PF组(P<0.05)。见表3。

3讨论

丙泊酚是一种快速、短效的静脉全麻药,麻醉效能强、起效快。七氟醚血气分配系数为0.63,组织摄取量小,麻醉诱导和苏醒快有关[1],对呼吸道没有刺激作用,可以快速洗出,适用于面罩下快速诱导及维持。Knaggs等[2]研究发现患者自主呼吸下,以6 L/min的氧流量吸入七氟醚用于麻醉诱导是合适的。七氟醚可减低机体自主神经紧张度,使交感张力和迷走张力随麻醉加深呈进行性下降,其中对交感神经的抑制较显著,可控制围麻醉期的异常应激,提高病人的安全性[3]。该研究8%七氟醚和6 L/min氧流量,快诱导麻醉呼吸、循环平稳与此结论相符;但丙泊酚诱导对循环系统的抑制作用较七氟醚更加显著,虽然NIBP、HR波动在临床安全范围内,但与其基础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七氟醚比较,丙泊酚引起的血压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丙泊酚具有血管平滑肌的直接松弛作用和心肌的负性变力作用[4]。丙泊酚对呼吸的抑制作用主要表现为呼吸频率减慢,SPO2下降[5],抑制程度呈剂量依赖性.与注药速度有关,PF组对比出现呼吸频率(RR)减慢、潮气量(Vt)减少、SPO2下降,虽然经面罩辅助呼吸后缓解,但一定要实时调控丙泊酚剂量,提高麻醉安全性。国外报道[6]称丙泊酚TCI麻醉与七氟醚吸入麻醉在苏醒速度上并无差异。PF组苏醒较慢,可能在苏醒过程中,丙泊酚的血药浓度需要适时调整输注浓度。

麻醉性镇痛药和吸入麻醉药都有一定的致呕作用,而两组术后PONV发生率低,可能是因为丙泊酚具有一定的抑制PONV作用[7]。丙泊酚具有广泛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可直接抑制催吐化学感受区迷走神经核,也可通过对皮层下结构和通路的调节而起作用。Kati等[8]报道七氟醚和丙泊酚术中呼吸暂停的发生率分别为0%和40%,这与该研究结果相符,丙泊酚静注过快容易出现呼吸暂停。丙泊酚经常会引起注射时疼痛,使用七氟醚可以避免上述不适,而且对于术前焦虑患者是个更好的选择。

综上所述,在严密监测和管理下,两种麻醉方法均能满足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肝肿瘤消融术的要求,七氟醚复合丙泊酚全身麻醉对呼吸干扰较小,血流动力学稳定,苏醒迅速,不良反应少,临床应用更安全有效,是值得推广应用一种麻醉方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程傲冰,余守章,王森,等.不同浓度七氟醚吸入对患者镇静程度和麻醉深度的影响[J].现代临床生物工程杂志,2006,12(4):324.

[2]Knaggs CL,Drummond GB.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threemethods of induction of anaesthesia with sevoflurane[J].Br J Anaesth,2005,95(2):178-182.

[3]欧晓峰,郑宏,徐钊,等.不同浓度七氟醚对老年冠心病患者麻醉诱导期心率变异性的影响[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1;34(3):279-282.

[4]周少丽,马武华,陈秉学.异丙酚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国外医学麻醉与复苏分册,2002(23):329-331.

[5]Pollard BJ,Elliott RA,Moore EW.Anaesthetic agents in adult day case surgery.Eur J Anaesthesiol,2003,20(1):1-9.

[6]Tang J, Chen L, White P, et al.Recovery profile, costs,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with propofol and sevofIurane or fast-track office-based anesthesia Anesthesiology,1999,91(1):253-261.

[7]Kim SI,Ham TH,Kil HY,et al. Prevention of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by continuous in female patients receiving intravenous 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J].Br J Anesth,2000,85(6):898-900.

[8]Kati I,Demirel CB,Huseyinoglu UA,et al.Comparison of propofol and sevoflurane for laryngeal mask airway insertion[J].Tohoku J Exp Med,2003,200(3):111-118.

(收稿日期:2014-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