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会计毕业论文范文,会计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农业社会资源评价体系研究

  • 投稿车师
  • 更新时间2015-09-12
  • 阅读量248次
  • 评分4
  • 95
  • 0

葛冰

摘要:随着农业产业集聚化,资金、技术、人才等社会资源的作用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日趋重要。本文按照温州市农业社会资源的特点和农业发展对资源依赖程度,以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为目标,从政策资源、物资资源、人力资源、智力资源、资本资源等5个方面,构建一个全面、合理地农业社会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准确地了解和把握在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实际进程中的各方面情况,并分析了温州市农业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温州市;农村农业经济;农业社会资源;资源评价

一、研究背景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村的繁荣和稳定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经过“十一五、十二五”时期的快速发展,温州的农业发展已由资源制约型转变为资源和市场双重制约,温州出现了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新情况,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的反映。同时,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温州还存在着资源不合理利用进而导致的资源破坏、水土流失等现象,农业资源承受的压力日益加大。因此,要保持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必须充分了解新形势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以便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之策。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从温州的实际出发,构建一个全面、合理地农业社会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准确了解和把握在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实际进程中的各方面情况,明确现实工作的重点、难点及努力方向,从而为制定有关决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为目标,从政策资源、物资资源、人力资源、智力资源、资本资源等5个方面构建农村社会资源评价体系。

二、农业社会资源评价体系的构建

农业资源评价系统是一个由社会、经济、生态和农业发展等多个方面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系统。20 世纪20~30 年代,鉴于农业生产资源的约束,我国大多数研究都侧重于对气温、光照、降水、土地和生物等农业自然资源的综合考察、分类、评价和区划等。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讨农业社会资源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如徐保根等(2001)指出要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家必须要从技术装备、公众素质、专业人才、法律法规、管理制度与体制与政策等方面考虑。因此,为了科学评价温州市农业社会资源发展情况,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建立了温州市农业社会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主要包括政策资源、资本资源、物资资源、人力资源、智力资源等5 大类评价指标9个具体指标,如图1。

三、温州市农业社会资源现状分析

结合上述评价指标的构成,采用专家评价法确定指标权重,下文将针对温州市农业社会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政策资源

“十二五”以来,温州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如制定了《温州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温州市农业功能区总体规划(2010~2020)》、《关于建立温州市垦造耕地地力提升基金的通知》、《关于实施促进农民收入持续普遍较快增长十大行动的意见》、《温州市设施农用地管理实施细则》等,加大农业扶持力度,促进农业设施准备提升,为助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二)资本资源

农业投入力度加大,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2013年全市农林水事务支出54.09亿元,比2010年增长85.62%,市本级财政支农支出年初预算安排1.89 亿元,实际完成110.64%。此外,省市级还安排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4.29亿元。同时,市财政积极拓宽支农资金的投入渠道,通过财政贴息等政策措施,引导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于农业生产,从而形成了多渠道的农业资金投入体系。“十二五”以来,推动了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和农产品标准化。据统计,全市有157家农业龙头企业、254家专业合作社、60 个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主体参与农业“两区”建设,辐射带动面积71.37 万亩,带动周边农户增加年收益8.3 亿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被认定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223 个、绿色食品65 个、有机食品80个,农产品抽检合格率名列全省前茅;获省知名商标84 件、著名商标51 件、驰名商标2 件,市名牌产品(农产品)21 个,涵盖了我市十大农业主导产业。此外,全市已建成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251 个、面积51.89万亩,年产值60余亿元,比实施前增收20%以上。

(三)物资资源

农业装备水平提高,推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2013年,全市拥有农机总动力222.73 万千瓦,农业机械总值达17.80 亿元。拥有耕作机械16843 台,种植机械1256台,排灌机械52553 台,植保机械14677 台,联合收割机2078 台,冷藏保鲜设备196 套,设施农业设备3283 万平方米。全市农机经营总收入15.88 亿元,总利润8.16亿元。“十二五”以来,温州先后完成了瓯江、飞云江、鳌江、楠溪江及清江洪水预警报系统,受益面积为8180.56平方公里,受益人口338.145 万人,大大提高了全市防洪工作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截止2014 年6月底统计,全市粮食生产功能区新建和修复排灌渠道1242.0 公里,机耕路798.43 公里,泵站518 座,农机下田坡5030 处,新置大小农机具2352 台套;现代农业园区已累计建成大棚2.99 万亩、喷滴灌设施6.25 万亩、蓄水池12.73 万立方、农机化设备3999 台套、畜禽栏舍24.45 万平方米、高标准鱼塘0.46 万亩、园区道路693.49 米、生产配套用房5.65 万平方米、保鲜冷库9.02万立方米。

(四)人力资源

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13 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6194 元,比2010 年末增加了4778 元,年均实际增长13.95%。农业从业人员达到92.03 万人,实现总产值187.87 亿元,比2010 期末增长154.12%,年均增长7.3%。县(市、区)和市级功能区“低保”标准提高到5000 元以上,低收入农户人均教育、医疗消费实际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与当地农村居民平均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困难群众住房救助全面覆盖,低收入农户劳动力实现普遍就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全市行政村基本实现通电、通广播电视,100%的行政村通公路,99.9%的行政村通电话,98.6%的行政村用上了安全卫生饮用水。“十二五”以来,温州进一步加大了农村人才培训工作力度,每年优化组建市、县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10个,新增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4800 户,组织现代农业领军人才生源20 名,新增农业教育培训法人化单位5 个,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累计培训人数超过21 万人次,造就了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

(五)智力资源

科教兴农蓬勃发展,提高了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全市已拥有地市级以上农业科研机构3 个,农技推广机构300 个,农技研究推广人员0.31 万人,农民技术协会325个,民间农业科研机构50多家。已初步形成了市、县、乡三级农业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网络。我市全面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全市有4.3 多万人参加了“绿色证书”培训,其中3.8 万人取得“绿色证书”,100 人获得农民技术职称。“十二五”以来,11 个县(市、区)、108 个乡镇先后成立了农科教结合组织机构,分别占县、乡的100%、100%。市、县、乡三级农技推广机构进一步健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取得明显成效,共实施农科教结合项目30 项。当前,温州正在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大中型畜禽养殖厂能源环境工程模式和“猪沼果”等能源生态模式。如永嘉的“稻田养鱼”的种植模式,既能保证一定的粮食产量,又能使淡水养鱼取得经济效益,真正做到了有粮又有钱,深受农民欢迎。实施“沃土工程”,以示范推广秸杆腐化技术为重点,扩大发展经济绿肥,扶持商品化有机肥的生产。同时,推广以平衡施肥为中心的“精准施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形态结构而设计的农业立体种植、养殖技术;培育和采用抗病、抗虫的农作物、畜禽品种技术;利用昆虫天敌等生物防治病虫害的农业生态系统技术等。

四、小结与展望

本文针对温州市农村社会资源特点构建了农业社会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从目标层、评价指标和具体指标3个层次选取富有代表性的9 项指标,客观地反映了农业社会资源的情况。温州事农业农村的建设正处于提速提效中,而农村社会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要与实际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才能有效发挥其对农业农村发展的促进和引导作用,在未来的研究中,农村社会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

第一,随着温州市农业“两区”建设水平的提高,相应的评价指标也应该与时俱进、定期更新,促进和引导温州市农业农村发展提速提效。

第二,本文评价的侧重点在农村社会资源。但是,农业资源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从系统的、动态的角度分析农业资源现状。今后要充分借鉴其他地区最新研究成果,将农业自然资源与农业社会资源统一纳入农业资源系统进行整体评价,为农业资源利用研究提供新的尝试方向。

第三,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资源的短缺将会更加突出。由此,农业稳定发展还需要考虑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及保护、资源优化配置和区域合理布局。今后应搞好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研究,加强农业资源更新调查和动态监测,加强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加快农业资源管理法制化建设,为农业和农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服务,为农业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服务,为实现农业“十三五”计划目标服务,更对推进温州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奠定坚实基础。

项目来源:

温州市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14jd16)。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贾蕊,梁银河,朱新民等.山西省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与对策研究.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4),112-115.

[2]刘爱民,封志明.农业资源利用模式间的转换及案例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1998,13(3):193-197.

[3]徐保根,雷锦霞,李艾兰.农业资源利用方式评估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研究———以山西省耕地利用方式评估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52):114-117.

[4]徐勇.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1,20(3),240-246.

[5]于鹏飞,李悦.基于DEA模型的山东省环保投入效率分析[J].科技信息,2009(33):728-729.

[6]周长城等.全面小康.生活质量与测量国际视野下的生活质量指标[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温州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