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会计毕业论文范文,会计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构建生态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 投稿月岛
  • 更新时间2015-09-12
  • 阅读量344次
  • 评分4
  • 92
  • 0

张喆 连婷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在新型城镇化的具体实践中更加突出了生态文明的建设理念,同时也力图扭转传统城镇化建设的思维,解决当前城镇化的问题,由此生态城镇化作为城镇化建设的一个可行的方案被广泛讨论。本文从生态城镇化的基本含义出发,集中探讨了生态城镇化的几个基本问题,希望对此类研究有所借鉴。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生态城镇化;生态文明;城镇化

城镇化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目前世界有超过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到2025 年前后这一数字将增加至三分之二,因此城镇化是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城镇化的一般发展规律来看,城镇率达到70%将进入城镇化发展的后期阶段,届时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缓慢发展阶段,按照现有水平推算,我国将在2030 年前后进入城镇化后期,为此加快现代化建设,切实提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就成为了当前我国发展的重中之重。传统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使我国经济社会出现了很多问题,不仅产生了诸多城市病,对环境资源的破坏也极其严重。因而从我国加快城镇化建设的现实和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着眼,生态城镇化建设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一、生态城镇化的含义及特征

自从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为五位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来,有关生态城镇化的理论探究在学界开始逐渐升温,截至目前已有很多学者都对生态城镇化的含义进行了论述,如北京大学政府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袁成达认为“生态城镇化是指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统筹考虑城镇建设与人口、环境、资源、产业、文化、社会和谐等之间的关系,坚持从实际出发,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以城镇总体生态环境、产业结构、社区建设、消费方式的优化转型为出发点和归宿,以方便、和谐、宜居、低碳为目标,全面建设绿色环境、绿色经济、绿色社会、绿色人文、绿色消费的生态城镇,谋求新型城镇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对此笔者认为概括非常全面,也具有可操作性,但作为基本含义的叙述过于具体并不利于进行实质性问题的研究。因此笔者认为所谓生态城镇化的基本含义应当指以科学发展为基本原则,以生态经济体系建设为核心,以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统筹考虑城镇化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关系,推进经济、社会和生态全面协调发展的复合发展道路。其基本特征应当体现为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复合生态和循环发展四个方面。所谓以人为本是指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出发,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的建设理念,全面落实人的城镇化的建设要求。所谓协调发展是指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以当前发展的实际出发,合理的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使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一致,共同发展。所谓复合生态是指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中要从生态经济、生态社会和生态自然三个方面入手,体现生态产业、生态文化和生态环境的要求。所谓循环发展是指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对资源和环境坚持循环利用和绿色发展原则,确保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二、构建生态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解决传统城镇化的难题,构建生态城镇化模式需要统筹城乡发展和社会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达到理想的建设状态。因而构建生态城镇化发展模式需要三个层面的共同努力。

1.政府层面

政府的角度在于通观全局,把握好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尤其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整体进程。首先,政府要全面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观念全面深入各项工作,以防止在之后的具体建设中出现政令措施相互矛盾,造成建设损失。其次,坚持长久的发展和建设计划。之前的很多城镇化建设问题都在于建设之初没有长远目标,因此必须确定目标并坚持推进。第三,制定规划要通观全局,为城市建设做好规划。城镇化建设不是摸索着前进,边建设边思考建设方向。很多建设一旦投入将不具有可逆性,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一定要以国际先进的发展模式为蓝本,从国情和当地实际出发做好统筹规划。第四,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城乡共同发展和共同建设的原则,做好城乡同步,这样既能在建设同时减少城市压力,同时也对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提供必要的保障。第五,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各项制度,巩固和保护生态建设的各项成果,为进一步发展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

2.社会层面

社会是生态城镇化建设的主体,没有全社会共同的参与,生态城镇化将不会获得期待的成果。首先,生态产业是生态城镇化的有力支撑。生态城镇化的前提是改变原有的工业发展理念,推进以绿色科技为代表的科技创新,由此产生新的产业支撑,使循环和生态发展理念能够变为现实。其次,企业转型是生态城镇化的动力。当新的科技成果出现之后必然要投入社会化生产才能促进产业的升级换代,乃至社会生产方式的变更。在此过程中企业要不断进行生产方式的调整以改变原有的生产状态,这对于还处于能够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传统产业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如果生态环保的生产方式不能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改变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将不会实现。第三,合理布局是生态城镇化发展的有力保障。社会产业的分布将对生态城镇的建设产生巨大影响,只有社会企业根据自然资源和环境负载的实际主动调整定位,才不会导致某一区域环境负载过大,或者造成自然资源枯竭。然而这一要求对社会层面的企业而言是非常困难的,企业发展必然要考虑生产成本和效益实现,为了生态环境因素而提高生产和销售成本往往不被考虑,这就需要政府加以疏导,也必须完成合理疏导,只有合理布局才会使生态城市的发展能够可持续化。

3.个人层面

生态城镇化需要每一个公民的参与和配合才能使社会总体环境发生良性变化和发展。首先,公民应当树立绿色环保的理念,并贯彻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社会每一个人都坚持节能环保从自身做起,同时坚持以循环使用的方式对待资源,社会的总体环境才能有所改变,长此以往,之前传统城镇化的种种问题才有彻底解决的可能。其次,要主动参与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总体变化过程中,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贡献力量。社会总体生产方式的转变是需要多方面合力才能完成的,其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只有构成社会生产的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产业链,以致每一个生产周期,每一次产品循环都能从根本上转变,才会使整个社会总体形态产生转变,而这些都需要各个行业,各个环节的参与者共同去坚持和维护才有可能达到。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袁成达.走中国特色的生态城镇化之路,http://blog.sina.com.cn/s/blog_88081aa201019zu4.html.

(作者单位:辽宁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