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会计毕业论文范文,会计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新颁若干企业及个人所得税政策解读

  • 投稿Jeff
  • 更新时间2015-09-01
  • 阅读量532次
  • 评分4
  • 86
  • 0

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

编者按:2014 年12 月18 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股权转让所得个人所得税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 年第67 号);2015 年1 月7 日,发布了《关于发布< 出口退(免)税企业分类管理办法> 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 年第2 号);2015 年2 月2 日,发布了《关于对取消企业所得税3 项审批项目的后续管理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 年第6 号 );2015 年2 月3 日,发布了《关于非居民企业间接转让财产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 年第7 号)等文件。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对上述文件分别进行了解读,本刊编辑部对解读全文转载,以飨读者。

关于《股权转让所得个人所得税管理办法》的解读

(2014 年12 月18 日,国家税务总局《股权转让所得个人所得税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 年第67 号)

为加强股权转让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国家税务总局制定了《股权转让所得个人所得税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为便于理解和执行,现对《办法》中的主要问题解读如下:

一、哪些行为属于股权转让行为?

《办法》第三条规定了七类情形为股权转让行为:(1)出售股权;(2)公司回购股权;(3)发行人首次公开发行新股时,被投资企业股东将其持有的股份以公开发行方式一并向投资者发售;(4)股权被司法或行政机关强制过户;(5)以股权对外投资或进行其他非货币性交易;(6)以股权抵偿债务;(7)其他股权转移行为。

以上情形,股权已经发生了实质上的转移,而且转让方也相应获取了报酬或免除了责任,因此都应当属于股权转让行为,个人取得所得应按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二、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是如何规定的?

《办法》第五条规定,个人股权转让所得个人所得税,以股权转让方为纳税人,以受让方为扣缴义务人。受让方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均应按个人所得税法规定认真履行扣缴税款义务。

三、股权转让收入确定的原则及方法如何把握?

《办法》第十条规定,股权转让收入应当按照公平交易原则确定,这是股权转让收入确定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纳税人转让股权,应当获得与之相匹配的回报,无论回报是何种形式或名义,都应作为股权转让收入的组成部分。《办法》第七至九条规定了不同情形下,股权转让收入确定的方法。通常情况下,股权转让收入就是转让方在转让当期或后续期间获得的各种形式及名义的转让所得。

四、何种情况下需要核定股权转让收入?

《办法》第十一条规定了纳税人申报的股权转让收入明显偏低等四种主管税务机关可以核定股权转让收入的情形,主要是对违反了公平交易原则或不配合税收管理的纳税人实施的一种税收保障措施。同时,《办法》第十二条对何为股权转让收入明显偏低进行了说明,但实际情况中,确实存在部分股权转让收入因种种合理情形而偏低的情形。为此,《办法》第十三条对转让收入偏低的合理情形进行了明确,主要是三代以内直系亲属间转让、受合理的外部因素影响导致低价转让、部分限制性的股权转让等。

五、股权转让收入的核定方法如何把握?

根据《办法》第十四条有关规定,主管税务机关在对股权转让收入进行核定时,必须按照净资产核定法、类比法、其他合理方法的先后顺序进行选择。被投资企业账证健全或能够对资产进行评估核算的,应当采用净资产核定法进行核定。被投资企业净资产难以核实的,如其股东存在其他符合公平交易原则的股权转让或类似情况的股权转让,主管税务机关可以采用类比法核定股权转让收入。以上方法都无法适用的,可采用其他合理方法。

净资产主要依据被投资企业会计报表计算确定。对于土地使用权、房屋、房地产企业未销售房产、知识产权、探矿权、采矿权、股权等资产占比超过20% 的企业,其以上资产需要按照评估后的市场价格确定。评估有关资产时,由纳税人选择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同时,为了减少纳税人资产评估方面的支出,对6 个月内多次发生股权转让的情况,给予了简化处理,对净资产未发生重大变动的,可参照上一次的评估情况。

六、股权原值如何确认?

根据《办法》第十五至十八条规定,通常情况下,股权原值按照纳税人取得股权时的实际支出进行确认。如纳税人在获得股权时,转让方已经被核定征收过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在此次转让时,股权原值可以按照取得股权时发生的合理税费与税务机关核定的转让方股权转让收入之和确定。这也是为了使整个转让环节前后衔接,避免重复征税。

对自然人多次取得同一被投资企业股权的,转让部分股权时,采用“加权平均法”确定其股权原值。

七、股权转让的纳税地点和纳税时点如何确认?

《办法》第十九条规定,个人股权转让所得个人所得税以被投资企业所在地地税机关为主管税务机关。也就是说,股权转让所得纳税人需要在被投资企业所在地办理纳税申报。

股权转让的纳税时间为股权转让行为发生后的次月15 日内。《办法》第二十条对何时作为股权转让行为发生时点进行了界定,主要包括六种情形:(1)受让方已支付或部分支付股权转让价款的;(2)股权转让协议已签订生效的;(3)受让方已经实际履行股东职责或享受股东权益的;(4)国家有关部门判决、登记或公告生效的;(5)办法第三条第四至第七项行为已完成的;(6)税务机关认定的其他有证据表明股权已发生转移的情形。

八、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被投资企业在股权转让过程中需要履行哪些义务?

(一)事先报告义务

《办法》第六条规定,扣缴义务人应于股权转让相关协议签订后5 个工作日内,将股权转让的有关情况报告主管税务机关。

《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被投资企业应在董事会或股东会结束后5 个工作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与股权变动事项相关的董事会或股东会决议、会议纪要等资料。

(二)纳税申报义务

《办法》第二十条规定了在股权转让行为发生后,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应在次月15 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

(三)事后报告义务

《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被投资企业发生个人股东或股东所持股权变动的,应在次月15 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含有股东变动信息的《个人所得税基础信息表(A 表)》及股东变更情况说明。

关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出口退(免)税企业分类管理办法>的公告》的政策解读

(2015 年1 月7 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 出口退(免)税企业分类管理办法> 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 年第2 号)

为了进一步规范出口退(免)税管理,优化出口退税服务,持续提升纳税人税法遵从度,支持我国外贸出口发展,税务总局制发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 出口退(免)税企业分类管理办法> 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现解读如下:

一、《公告》的主要内容

(一)《公告》适用范围为:已按规定办理出口退(免)税资格认定的出口企业和其他单位(以下简称“出口企业”)。

(二)出口企业分类管理类别分为一类、二类、三类、四类。

(三)明确了出口企业管理类别的划分标准。1. 管理类别为一类的出口企业,在上一年度内,应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属于骗税风险相对较低的有一定资产的企业。即:企业上年末的净资产大于其当年已办理的出口退(免)税额。

(2)纳税信用等级为A 级或B 级。

(3)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度较高。即:能主动配合税务机关实施出口退(免)税管理、能按规定收集、装订、存放出口退税凭证及备案单证、企业内部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出口退(免)税风险控制体系、未发生过违反退税规定的行为等。

(4)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 以下简称省国家税务局)规定其他风险可控的条件。

2.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出口企业,管理类别应评定为三类:

(1)新办出口企业。自首笔申报出口退(免)税之月起至评定当月未满12 个月,或尚未申报过出口退(免)税业务。

(2)出口业务不连续或未按规定申报退税。即:上一年度,累计6 个月以上未申报退税。

(3)上一年度内,纳税信用等级为C 级。

(4)上一年度内,发生过违反出口退(免)税有关规定的情形,但情况不严重,尚未达到税务机关或司法机关处理标准的。

(5)存在省国家税务局规定的其他失信情形。

3. 上一年度内,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出口企业,管理类别应评定为四类:

(1)纳税信用等级为D 级。

(2)拒绝向税务机关提供退(免)税相关资料。(3)发生过违反出口退(免)税有关规定,且被税务机关或司法机关处理的。

(4)海关认定为失信企业。

(5)外汇管理的分类管理等级为C 级。

(6)存在省国家税务局规定的其他严重失信情形。

另外,截至评定之日,出口企业因骗取出口退税被停止出口退税权期限届满后未满2 年的,管理类别应评定为四类。

4. 管理类别为二类的出口企业的标准为:被评定为一类、三类、四类以外管理类别的出口企业。(四)明确了根据出口企业管理类别,实施差别化管理的措施。

1. 在申报方面,管理类别为一类的出口企业在出口退(免)税申报相关电子信息齐全并经预审通过后,即可进行正式申报,且申报退税时,仅提供申报资料和电子数据,无需提供原始凭证,但原始凭证应按规定留存企业备查; 管理类别为二类、三类、四类的出口企业仍需在“单证齐、信息齐”的前提下,提供原始凭证、申报资料及电子数据申报退(免)税;管理类别为四类的出口企业申报退(免)税时,还需按规定提供收汇凭证。

2. 管理类别为一类的出口企业的管理措施:

(1)对该类企业申报的退(免)税,国税机关受理正式申报后,经核对申报信息齐全无误的,即可审批并办理退税,事后再进行复核。

(2)在下达的退税计划内,可优先为该类企业办理,以及可通过提供绿色办税通道、并建立重点联系制度等措施,进一步优化对该类出口企业的服务。

(3)该类企业属于外贸企业的,国税机关应定期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稽核、协查信息对其申报的出口退税进行复核,对复核有误的,应按规定处理。

2. 管理类别为二类的出口企业的管理措施:

(1)对该类企业申报的退(免)税,国税机关应先审核电子信息,再抽取一定比例的原始凭证进行人工审核,抽取比例为:不低于该类企业每个申报批次所附原始凭证的20%。

(2)该类企业属于外贸企业的,对其申报的出口退税,国税机关应先使用出口货物报关单电子信息和增值税专用发票认证信息审核办理退税,再定期用增值税专用发票稽核、协查信息进行复核,对复核有误的,应按规定处理。

(3)国税机关每年评估该类企业的退(免)税的户数,应不低于所辖有出口退(免)税申报业务的该类企业总户数的3%。

3. 管理类别为三类的出口企业的管理措施:

(1)对该类企业的申报的退(免)税,国税机关应先审核电子信息,再抽取一定比例的原始凭证进行人工审核,抽取比例为:不低于该类企业每个申报批次所附原始凭证的60%。

(2)该类企业属于外贸企业的,对其申报的出口退税,国税机关应使用出口货物报关单电子信息和增值税专用发票稽核、协查信息审核办理出口退税。

(3)国税机关每年评估该类企业的退(免)税的户数,应不低于所辖有出口退(免)税申报业务的该类企业总户数的5%。

(4)对该类企业申报的出口退(免)税,每年国税机关应抽查不低于20% 的对应备案单证及收汇凭证。

4. 管理类别为四类的出口企业的管理措施:

(1)对该类企业申报的出口退(免)税,国税机关除审核电子信息外,还应逐笔人工审核对应的原始凭证。

(2)该类企业属于外贸企业的,对其申报的出口退税,国税机关应使用出口货物报关单电子信息和增值税专用发票稽核、协查信息审核办理出口退税。

(3)该类企业属于生产企业的,对其申报出口退(免)税的自产产品,国税机关应对其生产能力、纳税有关情况核实无误后,方可办理退(免)税。

(4)对该类企业申报出口退(免)税的外购出口货物或视同自产产品,国税机关应对每户供货企业的发票,都要抽取一定比例发函调查。

(5)国税机关对所辖该类企业,每年应至少进行1 次出口退(免)税评估。

(6)该类企业自评定之日起,2 年内不得评定为其他管理类别。

(五)明确了国税机关对不同管理类别出口企业的风险防控措施。

1. 国税机关通过预警评估发现管理类别为一类的出口企业已办理的退(免)税存在骗税疑点的,应按规定进行核查,发现问题的应按规定予以处理。

2. 国税机关发现管理类别为二类、三类、四类的出口企业申报的退(免)税存在骗税疑点的,须按规定排除相关疑点后,方可办理退(免)税;已办理的,可按规定实施保全措施。

(六)明确了出口企业管理类别评定工作每年进行1 次,应于每年企业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结果公布后1 个月内完成。

(七) 明确了出口企业管理类别评定的工作程序。

(八)明确了出口企业管理类别评定结果的告知期限及公开范围。

(九)规定出口企业管理类别实施动态管理,并明确了调整的情形和方法。

二、《公告》的执行时间

《公告》自2015 年3 月1 日起施行,以出口企业申报退(免)税的时间为准。

关于对取消企业所得税3项审批项目的后续管理问题的公告的解读(2015 年2 月2 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对取消企业所得税3 项审批项目的后续管理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 年第6 号)最近,税务总局印发《关于取消3 项企业所得税审批项目后续管理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 年第6 号),为认真落实取消企业所得税审批工作,加强后续管理,便于征纳双方学习和具体操作。现解读如下:

一、印发本公告的必要性

一是认真落实取消所得税行政审批项目工作,进一步加强后续管理。

按照国务院行政审批改革“该放的权坚决放开放到位、该管的事必须管住管好”的统一要求,《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税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税总发〔2014〕107 号)明确提出了“坚持放管结合,强化事中事后管理”的工作任务。取消行政审批项目并不是“一放了之”,工作重心要及时转移到后续管理方面。2014 年,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 国发〔2014〕27 号、国发〔2014〕50 号)等文件,取消了“享受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的核准”、“汇总纳税企业组织结构变更审核”、“收入全额归属中央的企业下属二级及二级以下分支机构名单的备案审核”等3 个企业所得税审批事项。这3 个项目后续管理必须及时跟进,有必要发文明确。

二是积极配合税收征管规范、纳税服务规范的实施,切实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

近年来,国务院连续取消税收审批项目,对于释放改革红利,减轻办税负担,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具有积极意义。2014 年,税务系统按照“便民办税春风行动”部署,集中力量开展纳税服务规范和税收征管规范研究、起草、发布等相关工作。这3项企业所得税审批项目的管理,以及取消审批之后的后续管理工作,都属于纳税服务规范和税收征管工作规范的内容。国务院公布取消这3 个企业所得税审批项目后,必须及时出台后续管理规定,进一步充实完善、修改纳税服务规范和税收征管工作规范的相关规定,统一各省市税务机关的实际操作口径,切实保护纳税人权益。

二、取消审批有关后续管理的规定

(一)进一步简化查账征税的小型微利企业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备案手续。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扩大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所得税范围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 年第23 号)规定,小型微利企业预缴自行享受优惠,无需审核批准,但报送年度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时,应同时将企业从业人员、资产总额情况报税务机关备案。

去年底,税务总局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 类,2014 年版)》(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 年第63 号),其《基础信息表》(A000000 表)可以要求企业填报“从业人数”、“资产总额”等情况,税务机关可以据此进一步简化后续管理。在此情况下,实行查账征税小型微利企业进行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可以通过填报《基础信息表》相关栏次履行备案手续,不再另行备案。对于核定征税的小型微利企业,由于其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未反映“从业人数、资产总额”情况,暂时仍需按照现行规定备案。税务总局将尽快启动核定征税企业季度预缴所得税申报表的修订工作,届时,也可以相应简化备案手续。

(二)取消“收入全额归属中央的企业下属二级及二级以下分支机构名单的备案审核”的后续管理问题。

《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国发〔2014〕50 号)取消了“收入全额归属中央的企业(本条简称中央企业)下属二级及二级以下分支机构名单备案审核”项目。

取消审批后,收入全额归属中央的企业(本条简称中央企业)所属二级及二级以下分支机构名单发生变化的,按照以下规定,分不同情况向其主管税务机关报送相关资料:

一是中央企业所属二级分支机构名单发生变化的,中央企业总机构应将调整后情况及分支机构变化情况报送主管税务机关。

二是中央企业新增二级及以下分支机构的,二级分支机构应将营业执照和总机构出具的其为二级或二级以下分支机构证明文件,在报送企业所得税预缴申报表时,附送其主管税务机关。

新增的三级及以下分支机构,应将营业执照和总机构出具的其为三级或三级以下分支机构证明文件,报送其主管税务机关。

三是中央企业撤销(注销)二级及以下分支机构的,被撤销分支机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定办理注销手续。二级分支机构应将撤销(注销)二级及以下分支机构情况报送其主管税务机关。

主管税务机关应根据中央企业二级及以下分支机构变更备案情况,及时调整完善税收管理信息。

(三)关于“汇总纳税企业组织结构变更审核”后续管理问题。

原来,汇总纳税企业改变组织结构,其总机构和相关二级分支机构,及时将组织结构变更情况报送主管税务机关审核鉴定。取消审批后,税务机关从两方面加强后续管理:一是总机构和相关二级分支机构,于30 日内将组织结构变更情况报告主管税务机关。二是总机构所在省级税务局把汇总纳税企业组织结构变更情况上传至企业所得税汇总纳税信息管理系统,以便税务机关开展信息比对。

三、本公告执行时间问题

查账征税的小型微利企业简化备案手续,适用于2014 年及以后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收入全额归属中央的企业下属二级及二级以下分支机构名单的备案审核”、“汇总纳税企业组织结构变更审核”后续管理规定,自2015 年1 月1 日起施行。

关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居民企业间接转让财产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公告》的解读

(2015 年2 月3 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居民企业间接转让财产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 年第7 号)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非居民企业间接转让中国居民企业股权等财产的企业所得税管理,国家税务总局制订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居民企业间接转让财产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公告》(以下称《公告》)。为便于理解和执行,现对《公告》中的主要问题解读如下:

一、为什么要发布《公告》?

答:为了进一步明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非居民企业股权转让所得企业所得税管理的通知》(国税函〔2009〕698 号,以下称“698 号文”)中间接股权转让问题的配套执行程序,明确集团内部间接转让中国应税财产交易是否可以适用安全港规则等纳税人关心的问题,明确与间接股权转让问题有类似性质的间接转让不动产、机构场所财产问题,特发布《公告》。

《公告》的制定和出台是一般反避税规则在间接转让中国应税财产交易方面的具体应用,是维护国家税收主权和权益的重要工具。《公告》既从政策层面努力平衡好维护我国税收管辖权和促进外国对华投资之间的关系,也从执行层面尽量实现确定性,包括纳税遵从的确定性和基层税务机关执法的确定性。

二、《公告》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答:《公告》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 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公告》中涉及一般反避税案件调查的具体程序,应根据《一般反避税管理办法(试行)》(国家税务总局令2014 年第32 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三、《公告》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答:《公告》适用于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规避中国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的间接转让中国应税财产交易,适用于被转让的境外企业在华拥有特定应税财产(在华设立机构场所、在华拥有不动产或不动产公司、在华拥有权益性投资资产)的情况,不适用于股权转让所得与股权转让方在中国境内所设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情况。

四、如何理解《公告》第二条“股权转让方取得的转让境外企业股权所得归属于中国应税财产的数额”?

答:如果一项间接转让中国应税财产交易因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被调整定性为直接转让中国应税财产交易,则按照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公告》规定可以就间接转让中国应税财产所得征收企业所得税。但如果被转让境外企业股权价值来源包括中国应税财产因素和非中国应税财产因素,则需按照合理方法将转让境外企业股权所得划分为归属于中国应税财产所得和归属于非中国应税财产所得,只需就归属于中国应税财产所得按照公告调整征税。

举例而言,一家设立在开曼的境外企业(不属于境外注册中国居民企业)持有中国应税财产和非中国应税财产两项资产,非居民企业转让开曼企业股权所得为100,假设其中归属于中国应税财产的所得对应为80,归属于非中国应税财产所得对应为20,在这种情况下,只就归属于中国应税财产的80部分适用《公告》规定征税;假设其中归属于中国应税财产的所得对应为120, 归属于非中国应税财产的所得对应为-20,那么即便转让开曼企业股权所得为100,仍需就归属于中国应税财产的120 适用《公告》规定征税。

五、如何判断间接转让中国应税财产交易及安排是否具有合理商业目的?

答:《公告》第三条列举了判断合理商业目的的相关因素。在实际税收征管处理中,要基于具体交易(含未列明的其他相关因素),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对交易整体安排和所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不应依据单一因素或者部分因素予以认定。所列因素基本含义如下:

第(一)项和第(二)项因素,要求从被转让的境外企业股权价值来源以及境外企业资产和收入构成判断间接转让交易的主要标的是否为中国应税财产。

第(三)项因素,要求通过功能风险分析判断被转让的境外企业及下属其他境外中间层公司的经济实质。通常从相关企业股权设置以及人员、财产、收入等经营情况和财务信息入手,分析被转让企业股权与相关企业实际履行功能和承担风险的关联性,及其在企业集团架构中的实质经济意义,但要注意行业差异和特点。

第(四)项因素,要求从时间间隔上考量间接转让交易及相关安排的筹划痕迹。举例而言,如果境外股权转让方在转让前短时间内搭建了中间层公司并完成间接转让,那么这种交易安排就具有明显的筹划痕迹,非常不利于合理商业目的的判定。

第(五)项因素,要求从境外应缴税情况判断是否存在跨国税收利益。境外应缴纳所得税情况包括股权转让方在其居民国应缴税情况和被转让方所在地应缴税情况。应缴税情况不仅考虑间接转让交易在境外实际缴纳的税款,还要考虑境外盈亏抵补、亏损结转等影响境外所得税税基的境外税收法律适用情况。如果在股权转让方居民国和被转让方所在地总体应缴纳所得税低于该间接转让交易在我国应缴税数额,那么就可以证明间接转让中国应税财产交易存在跨国税收利益。

第(六)项因素,要求从直接投资、直接转让中国应税财产交易与间接投资、间接转让中国应税财产交易间的可替代性分析判定间接交易是否存在合理商业实质。可替代性分析要考虑市场准入、交易审查、交易合规和交易目标等多种商业和非商业因素,不应仅凭单一因素(如市场准入限制)予以认定。

第(七)项因素,要求考虑交易适用税收协定(安排)的影响,包括适用税收协定(安排)的可能性和结果(含反滥用税收协定规则的适用结果)。

六、如何理解《公告》第五条第(一)项中“在公开市场买入并卖出同一上市境外企业股权”规定的含义?

答:一是买入和卖出交易均应该在公开市场上进行,排除人为控制的可能。由于交易市场处于境外,在交易环境和方式上各地之间会存在较多差异,同一地区也可能存在多个公开交易市场,需要依据各个市场的公开程度进行具体认定。市场的公开程度主要取决于可参与竞价的独立交易主体数量和竞价过程。

二是买入并卖出的标的为同一上市公司股票。股权转让方在公开市场卖出的上市公司股份为在公司上市之前或者上市之后通过非公开市场买入,或者股权转让方在公开市场买入上市公司股份后再通过非公开市场卖出该股份,均不符合本项规定的条件。

七、怎样判断是否符合《公告》第六条第(二)项规定的条件?

答:该项要求旨在将以获取更有利的税收结果为目的的集团内部间接转让中国应税财产交易排除在安全港之外。而是否构成以获取更有利的税收结果为目的的集团内部间接转让中国应税财产交易,则通过本次集团内部交易后可能再次发生的间接转让交易与在未发生本次集团内部交易情况下的相同或类似间接转让交易比较税收结果进行测试,凡前者税收结果可能优于后者的,均不能排除本次集团内部间接转让中国应税财产交易不是以获取更有利的税收结果为目的。

举例而言,如A 公司为一家非居民企业,将其持有的境外企业C 公司股权转让给集团内B 公司(另一家非居民企业),因为C 公司直接或间接持有中国居民企业5% 股权,该项交易构成间接转让中国居民企业股权交易,如果B 公司可以适用的税收协定财产收益条款限制中国对该中国居民企业5% 股权的直接转让所得征税,而A 公司可以适用的税收协定财产收益条款则不予限制,那么本次交易后B 公司可能再次发生的间接转让中国居民企业股权交易因其可以适用的税收协定待遇,可以适用《公告》第五条第(二)项规定而不予征税。相比之下,在未发生本次间接转让交易下的相同或类似交易,即由A 公司转让但与前述 B 公司可能再次发生的间接转让中国居民企业股权交易相同或类似的交易,因A 公司不能适用同等的税收协定待遇,而得不到同等的税收结果,不能排除本次交易不是以获取更有利的税收结果为目的,该交易就不符合《公告》第六条第(二)项规定的条件。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该集团内部间接转让中国应税财产交易不符合《公告》第六条的规定,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被认定为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是否具有合理商业目的应按照《公告》第三条规定判断。

八、间接转让中国应税财产交易发生后,纳税人在报告信息和提供资料方面有何义务?

答:《公告》未对间接转让中国应税财产交易设定强制性的报告义务。第九条规定,间接转让中国应税财产的交易双方和被间接转让股权的中国居民企业可以(非强制)向主管税务机关报告该转让事项,并提交相关资料。这与698 号文相比有较大的改变,一是由强制报告义务变为交易相关方自主选择是否报告信息;二是提交的资料相对简单,属于交易必备资料,无需额外准备,为报告主体提供便利;三是可报告的主体扩展为间接转让中国应税财产的交易双方及被间接转让股权的中国居民企业,利于交易相关方选择合适的报告主体和途径。

虽然《公告》对间接转让中国应税财产交易没有设定强制的报告义务,由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自行判定是否报告并提交资料,但是《公告》第八条和第十三条规定,如果该交易需缴纳中国企业所得税,是否提交资料的法律后果是有区别的,旨在鼓励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主动报告并提供相关资料。

《公告》第十条还规定,间接转让中国应税财产的交易双方和筹划方,以及被间接转让股权的中国居民企业应按照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相关资料。这是主管税务机关在调查环节要求交易相关方提供资料的权力,也是相关方依法应承担的义务。

九、间接转让涉及两项以上中国应税财产,按公告规定应予征税,涉及两个以上主管税务机关的,应如何处理?

答:《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若干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 年24号)第六条第五款规定,对间接转让涉及两个以上且不在同一省(市)中国居民企业股权的,可选择向其中一个居民企业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报送资料,由该主管税务机关与其他省(市)税务机关协商是否征税并报总局,经确定征税的,境外投资方应分别到中国居民企业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缴纳税款。该规定允许转让方选择向一地税务机关报送资料,避免多地重复报告负担。但由于《公告》第九条已将信息报告义务明确为非强制性提交资料,交易相关方可以自行选择向一地或多地税务机关提交资料。对于按《公告》规定应该缴纳的企业所得税涉及多个主管税务机关的情形,《公告》第十二条明确了属地管辖的原则,并规定了所涉主管税务机关协调配合的责任。

十、税务机关应承担职责是什么?

答:根据本《公告》,税务机关应承担的职责包括:一是接受间接转让中国应税财产的交易双方及被间接转让股权的中国居民企业报告股权转让事宜并提供的相关资料,并提供便利。

二是搜集内外部相关信息并加强比对分析,判断是否存在利用间接转让交易规避缴纳我国企业所得税的风险,可以根据调查的需要,依据《公告》第十条规定,要求交易相关方提供资料。

三是需对间接转让中国应税财产交易进行立案调查及调整的,应按照一般反避税的规定执行。

四是对间接转让中国应税财产依法征收企业所得税的,应根据相关税法和本公告的规定,对应纳税款加收利息,或者追究扣缴义务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