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会计毕业论文范文,会计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CEO 任期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 投稿九毛
  • 更新时间2015-09-01
  • 阅读量420次
  • 评分4
  • 23
  • 0

胡倩倩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武汉 430073)

【摘要】文章选择A 股上市公司2004—2011 年的数据,结合CEO 声誉机制理论对CEO 任期及盈余管理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CEO 任期与盈余管理程度显著负相关,CEO 任期越长,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越大。在CEO 任期的初期,盈余管理程度增加。随着任期的增加,在CEO 任期的中间时期盈余管理的程度有所下降。而在CEO 离任的前一年,盈余管理程度较大。文章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改善盈余管理程度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CEO 任期 盈余管理 声誉机制

一、文献回顾

现有文献主要关注了高管变更和盈余管理的关系。Pourciau(1993)研究发现,在发生非正常变更时,新任的CEO 会在接任当年通过应计项目和摊销项目调减当年的盈余,并将其责任归于其前任,而在接任后一年利用应计项目和摊销项目调整公司的盈余,以证实其经营才能和对公司业绩的贡献强于前任。因此在CEO 任期的初期,进行盈余管理动机较为强烈。Kalyta(2009)的研究表明在CEO 任期的最后一年,CEO 有强烈的动机会夸大盈余,因为CEO 想要提高离职收入。但是此文献并没有考虑CEO 任期的初期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若CEO 在刚上任就被解聘,CEO 进行盈余管理可能是因为任期初期的动机,而不是因为离任。林永坚(2013)对总经理变更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总经理变更当年,上市公司存在显著的利用应计项目调减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这些研究基本上都只是关注CEO 变更前后的盈余管理程度,并没有考虑CEO 整个任期。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声誉机制认为,在任期的初期CEO 会努力建立自己的声誉。在CEO 任期的初期,企业业绩是评价其能力的主要标准,是建立良好声誉的前提。为了使市场给予其较高的评价,CEO 很可能进行盈余管理改善公司业绩以建立较高的声誉;随着任期时间的增加,声誉逐渐建立,此时CEO 更多的是关注对已建立声誉的维护。为了避免盈余管理被发现而导致丧失声誉,CEO 的盈余管理动机逐渐减弱;在任期的最后一年,此时CEO 已不再关注声誉,而是更多地关注离职前的短期货币收入,CEO 的盈余管理程度加大,这和离任CEO 视野问题一致(Murphy等,1993)。

随着任期的增长,管理者可以提供信息质量更高的报告,即盈余管理的程度下降。首先,任期较长的CEO有了较高的声誉,在较长任期之后市场评级CEO 能力会综合考虑以前的业绩,而不单考虑现在的业绩。即使出现短暂的业绩较差的时期,外界也会认为是市场原因,CEO 没有必要进行盈余管理修饰业绩。而且随着CEO 的在职年限增加,CEO 对企业的熟悉程度增加,能力也得到提高,已经具备创造良好业绩的能力,不需要进行盈余管理修饰业绩。其次,较长任期的CEO 在被发现盈余管理后,会使市场怀疑以前良好的声誉是否真实,损害已经建立的声誉,即盈余管理的成本风险过大。因此,较长任期的CEO 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减弱。而任期较短的CEO,没有建立良好的声望,想要依靠较好的业绩报告得到市场的认可,不得不进行盈余管理。因此提出第一个假设:

假设1 :CEO 任期越长,盈余管理程度越低。

在任职的第一年,市场还不确定新任CEO 的能力,因此当期的企业业绩会影响外界对其的能力评价。为了建立较高的市场评价,CEO 在任期的初期有强烈的动机报告较好的业绩。从组织内部提拔的继任CEO,由于对 CEO 的任职要求要高于其以前较低职位的要求,市场仍然不会以过去的表现评价他们的能力。从外部聘任的CEO,由于企业管理机制的不同,市场也不会将过往的业绩作为评价其能力的标准。因而,无论是内部提升还是外部聘任,对新任的CEO 的能力的评价都来自于当期的业绩(Hermalin 等,2012)。为了得到市场的认可,在任期的第一年,CEO 可能有强烈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改善公司的业绩。但是如果CEO 知道自己具有较高的能力,未来可以使企业有较高的盈余,还会进行盈余管理么?Axelson 和 Bond(2009)认为,在CEO 任期的前期,能力较高的CEO 也会产生“逆向选择”。因为在其任期的初期,即使是市场的原因导致了企业业绩较差,市场也会认为是其能力不足导致的,而且他们整个职业生涯都要承受这种能力低的评价。因此即使能力较高的CEO 也会进行盈余管理。在此基础上提出第二个假设:

假设2 :CEO 在任期的前期,盈余管理程度较高。

在任期结束后CEO 就不能再拥有“在职消费”等隐性收入。盈余能够影响最后一年的薪酬和与薪酬相关的奖金,这被称为“视野问题”(Murphy 和 Zimmerman,1993)。因此在任期的最后一年,CEO 有动机夸大盈余。首先,CEO 在任期的最后一年进行了盈余管理,市场很难在其离开之前发现。其次,对任期较长的CEO 来说,董事会的监管也没有以前严格,也为CEO 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机会。因此,在离任前CEO 对声望的关心程度下降,相反他们更希望通过报告较高的业绩来获得短期利益,通过盈余提高薪酬来对自己进行补偿,盈余管理的动机大大地增强了。基于此提出第三个假设:

假设3:CEO 在任期的最后一年,盈余管理程度较高。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样本为2004—2011 年间的中国A 股上市公司。数据来源于CSMAR 数据库。借鉴前人的研究做法,利用以下标准对样本进行筛选:(1)剔除金融行业上市公司;(2)剔除ST 和ST* 公司;(3)剔除数据缺失的样本;(4)为消除极端值的影响,对于使用的主要连续变量,按1% 和99% 水平进行Winsorize 处理。经以上处理得到1 497 个公司7 581 个非平衡样本数据。

CEO 任期为截至当年的在任时间。根据Kuang(2010)的任期计算方法,为使任期为整数,采用在任不满6个月的不计入任期,超过6个月的以整年计算方法计算。

(二)模型构建

1. 盈余管理模型。利用修正的横截面Jones 模型估计盈余管理程度,即以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衡量盈余管理程度,使用所有A 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对t 年度i公司的总应计利润(Total accutal, TAi,t)进行同行业回归分析:

其中, 被解释变量|DA | 为盈余管理程度;解释变量为CEO 任期(CEOT :截止到t 年CEO 任职时间),Early(任期的第一年:CEO 任期的第一年为1,其他为0),Leave(任期的最后一年:CEO 离职前一年为1,其他为0); 根据相关文献的研究设置了不同层面的控制变量:公司特征变量Size(公司规模:总资产的自然对数)、Lev(偿债能力:资产负债率)、Roa(盈利能力:总资产净利率)、Growth(成长能力:销售增长率)公司治理指标Own (CEO 是否持股:CEO 持有股份为1,否则为0)Indep (董事会独立性:独立董事的个数);并控制了Year (年度)和Industry (行业)变量。

四、实证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对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发现:公司的盈余管理的绝对值均值是0.074 9,但最大值是0.431 7,DA 值的差别较大,说明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盈余管理行为。上市公司的CEO 平均任期为3.44 年,任期最长的为19 年,说明CEO 平均任期较短,现有企业CEO 的离职比较频繁。Own 均值是0.302 3,说明上市公司中CEO 持股的人数并不多。独立董事会的规模均值是9.39 个,即独立董事的个数比较多,独立性相对较好。

对样本数据进行相关系数分析,发现CEO 任期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任期第一年的虚拟变量Early 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说明CEO 为了建立声誉而不得加大盈余管理程度;离任前一年的虚拟变量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表明离任的前一年CEO 不再考虑声誉影响,为了短期利益进行盈余管理。对于控制变量而言,公司成长能力、资产负债率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独立董事会的规模与盈余管理程度负相关。虽然解释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是系数都很小,可以认为解释变量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 二) 回归结果分析

模型1 是任期CEOT 与盈余管理进行回归:任期CEOT 在1% 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说明任期越长,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越低,验证了假设1。随着任期的增长,CEO 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不愿冒着风险进行盈余管理。模型2 是对任期的第一年(Early )和任期的最后一年(Leave )与盈余管理进行回归:Early 在1% 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在CEO 任期的第一年的盈余管理程度大,验证了假设2。CEO 在其任期的第一年,为了建立良好的声誉,进行较大程度的盈余管理改善公司的业绩状况以获得良好的市场评价。Leave 在5% 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在CEO 任期的最后一年盈余管理程度大,验证了假设3。CEO 在其任期的最后一年,已经不再关心声誉,只关心离职前的收入,通常利用盈余管理提高公司业绩进而提高业绩相关的薪酬,获得短期收益。

控制变量中,Own 与盈余管理程度负相关,说明CEO 持股可以降低盈余管理程度。Roa、Growth 和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越强,CEO 越倾向于进行盈余管理,即业绩越好的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可能就越大,业绩被修饰的可能性也越大。Lev 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说明负债越高的企业,越可能进行盈余管理来改善自己的盈余状况。而公司规模(Size )、独立董事规模(Indep )与盈余管理程度负相关,可能是由于企业规模大、独立董事会个数多,公司的治理结构完善,独立董事起到了一定的监管作用,盈余管理程度低,和先前的研究结论越一致。

(三)稳键性检验

为了增强结论的稳健性,进一步检验盈余管理程度是否随着任期的变化而变化,采用Ashiq(2010)的方法,Med 表示离任前两年,若下一年的Leave =1 则Med =1。为了减少CEO 个人特征因素的干扰,并且加入控制变量CEO 的年龄Age ,以控制CEO 个人特征。回归结果显示,Early 、Leave 与盈余管理仍然显著正相关,Med 与盈余管理不显著,说明在离任的前两年,即任期的较中间时期(CEO 任期的均值在3 年左右),CEO 已经建立良好的声誉,不再需要冒着风险进行盈余管理,因此盈余管理程度下降,进一步验证了假设。

参考文献

[1] FINKELSTEIN S, HAMBRICK D C. Top-management-team tenureand organizational outcome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managerialdiscretion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0: 484-503.

[2] POURCIAU S.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non-routine executivechanges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3, 16(1):317-336.

[3] 林永坚, 王志强, 李茂良. 高管变更与盈余管理——基于应计项目操控与真实活动操控的实证研究[J]. 南开管理评论,2013(1).

[4] 陈德球, 雷光勇, 肖童姝. CEO 任期, 终极产权与会计盈余质量[J]. 经济科学, 201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