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会计毕业论文范文,会计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关于会计方面的优秀论文范文欣赏(共4篇)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9-12-17
  • 阅读量694次
  • 评分0
  • 0
  • 0

  会计是各个企业当中都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的岗位之一,而且很多企业现在对会计也是非常重视的,但是在当下的企业发展当中,会计的应用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就针对会计论文整理了几篇比较优秀的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人本财务会计应用的思考


  王彦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地健全和完善,越来越多现代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逐渐意识到,健全和完善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健康运营的重要保证之一。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能够有效增强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内部和外界风险的能力。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突出作用表现为:对外有利于国家总体经济管理水平的改善和提高,有助于国家各项经济法规、政策的有效执行和社会经济秩序的良性运行。对内有助于企业各项经营指标的实现,有助于企业的资产保全和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的改善和提高。


  人本财务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管理方式,包括管理目的和管理手段两方面内涵,人本财务视角下的财务管理要求充分调动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因此,在制定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的过程中,首先要关注和重视企业各利益相关主体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还要充分考虑到企业内部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外部运营时所面对的各种风险,并不断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在企业日常运营和财务活动中更强调发挥人的作用,做到以人为本。


  一、人本财务视角下完善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企业存续和运营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企业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而人本财务的本质是要在以人为本的理念的指导下,实现价值创造体系和价值分配机制,这与企业经营的根本目的一致。人本财务视角下的企业价值创造,是将“人”作为价值创造的根本因素,即要充分调动作为企业价值创造主体的经营管理者和每一名普通员工的积极性,来实现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员工及所有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人本财务管理更注重对人的管理,在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下,促进各相关利益主体资本或资产的保值增值,并公平合理地分配企业剩余价值,维护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基本权益,从而从根本上促进企业的健康、良性、可持续发展。


  财务管理制度作为企业管理和运营的基本制度之一,能够提高和改善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会面临各种来自于内部和外部的风险,因此要在企业会计规范的基础上明确每名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在每个财务工作细节之中都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完善企业财务管理,有助于实现企业的短期既定目标和长期远景规划。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监测企业预算的执行情况,同样也能够让企业全部员工日常工作有条理地开展和进行。优化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强化对财务人员的人力资源培训,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本财务会计注重发挥企业财务人员和每一名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日常执行情况,能够最终揭示出企业日常运营中财务活动中的不合时宜之处,及其存在的各种问题。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账目核算工作,而是一个完整监督过程。从人本财务视角出发,促进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增强企业的团队意识和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占领市场的制高点。


  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有助于企业有效监督机制的形成,完善企业的内部监督机制,以保证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在企业内部的财务系统监督控制方面,要建立一种岗位责任制,是各个不同岗位的财务人员能够互相监督,保证财务活动所反应的信息真实、合法、有效。完善企业财务管理,还能够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目前国际、国内经济不景气,企业经营的风险越来越大,而且不稳定,其变化情况难以预测,因此有必要针对财务管理在运行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不断地改革和完善,提升企业的生存能力。


  二、人本财务会计的主体和职能


  现代企业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有机体,也是各利益相关者博弈、合作和缔结的各项契约集合体。每一个利益相关者都关注自身资产和资本的保全和增值,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的产权或所有权出现严重的泛化趋势。企业的股东和所有者会对企业的日常财务活动和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产生深刻地影响,而人本财务的视角下,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也会对企业财务制度的制定和完善产生深远的影响。企业的所有者、经营者和利益相关者之间会形成一种相对稳固和制衡的关系。


  (一)人本财务的主体


  基于人本财务的视角,对其主体的界定要从财务和财权两方面加以考量。本文认为人本财务的主体包括财权主体和财务管理主体两个方面的内容。财权主体的内涵是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投入了一定的资本或资源,并因此享有相关的剩余利益索取权。对于企业的经营者而言,其既是财权主体又是财务管理主体,享有企业剩余利益的分享权。而人本财务管理的主体主要是指企业开展日常财务活动和处理企业财务关系的主体,是企业的管理层。而企业的相关利益主体仅仅享有企业剩余利益的索取权和对企业管理层的监督权。


  企业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也从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转变为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不能将企业的价值仅仅定义为经济价值,而忽视了其他价值,例如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等。企业的所有者一般都会从物本角度出发,追逐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或股东财富的最大化。


  而人本财务则不同,要求企业将最终的管理目标设定于企业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至少不能因为追逐所有者利益的最大化,而损害企业其他利益主体及相关者的利益。人本财务更体现出了一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企业运营模式,而实现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也是企业进行人本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企业从人本财务视角出发,更加明确了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在企业中的地位。人本财务管理关注的是企业长期的利益,不仅要对目前企业所获得的经济价值进行有效管理,保持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而且还要采用多种财务手段,提高企业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在保证所有者利益的同时,也要保证其他利益主体的切身利益不受到损害,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


  传统财务管理活动的客体是“物”,即企业的资金活动过程,包括实物资产、货币性金融资产等。而人本财务管理活动的对象是与资本相关的各项人本财务活动,包括环境资产管理活动、人力资产管理活动等各种新兴的类型。此外,人本财务活动的对象还包括与企业权益相关的人本财务关系。传统以“物”为根本的财务管理活动及实践,忽视了企业财务管理活动背后深层次的财务管理关系。而在人本财务视角下,企业的中心应围绕者企业相关者利益为中心,确立一种相对和谐的财务管理关系。人本财务关系与人本财务管理活动两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企业保持和谐的财务关系是开展人本财务活动的原则和基础,而有效地开展人本财务活动也会巩固人本财务管理关系。


  (二)人本财务的职能


  企业的财务管理职能是指企业财务体系的固有职能,也是实现企业财务目标的基础条件之一。传统财务管理体系将财务职能理解为一种分配职能或监督职能,后来演化为六职能论。尽管这些理论诠释已较为全面,但都没有从人的角度出发,而仅仅表达了财务活动之间物的种种关系,没有深入地阐述出财务管理活动的本质。


  人本财务的功能与传统意义上的财务管理的职能有着本质的不同,人本财务的视角更为宽阔,将企业财务活动的基本职能细分为公平权益分配、综合价值创造和企业资源再配置等几个方面,从企业资本的投入、运营和收益等三个方面诠释出了人本财务管理活动所具有的功能。


  三、人本财务视角下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企业的财务管理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税收政策及国际的经济形式密切相关。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整个经济体制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面对风云变换的国际经济形式,也要适时地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做出相应的调整。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本文从人本财务的视角,分析了当前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资源利用不充分


  企业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企业资源利用率指标的重要性,企业能否有效地对现有资源进行优化的配置,决定了其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能力。企业资源的利用问题,从根本上说还是人的问题,从人本财务角度来讲,解决好人力资源的问题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唯一方法和途径。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必然要采购生产线或设备,在设备的更新换代过程中,一些企业存在严重资源浪费现象,有的设备和生产线完好无损,也不存在技术落后问题,在产品的加工过程中也没有出现过任何问题,就要被硬性地替换掉,造成了十分严重的资源浪费。从人本财务的视角来分析,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不能只看账面上的折旧年限或主观认为设备应该替换了,而就将设备替换掉,而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设备当前的状态做出有根据的可靠性分析,用数据指标说话。


  从人本财务视角来说,这不符合公司的整体利益,同时也损害了企业相关者的利益,这与人本财务的终极目标相背离。企业所拥有的各项资源都是企业存续、经营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许多企业在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问题。而从人本财务的视角来看,目前企业的各项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着重购置、轻利用的现象,资源的利用率和配置率都很低,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因此企业要从人本财务的角度出发,重视企业资源的利用率,更要注重对各个岗位相关人员的管理和监督,保证企业的资源不流失,保护企业相关者的利益不受到侵害。


  (二)财务管理责任落实不充分


  传统财务管理并没有将企业财务活动过程中的责任落实特别到位。这就导致企业财务出现问题时找不到具体的负责人和责任人。因为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责任划分是粗线条的,并没有详尽地规定哪一项工作具体由哪个人负责,这种责任不明晰的情况就造成了部门内部的人员,在出现问题后相互推诿,而管理层也无法判断出谁是第一责任人,最后损失也只能由企业承担。


  而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则不然,人本财务重点就是要控制哪项工作是由哪个人去做或执行,具体的工作中按个点出现问题,就能够十分明确地找到责任人。责任落实得十分明确。造成企业财务管理责任落实不充分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企业的管理层对企业财务管理改革、完善的重视程度不足,缺乏有效的实现途径。在很多小规模企业的组织机构设置中,甚至没有安排财务管理的专职人员或专管部门。


  (三)财务管理制度不能尽职落实


  无论是国家相关的政策、法律和法规,还是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要想将这些制度有效地落实下去,就必须解决好权、责、利的分配问题。目前我国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制度所阐释的权、责、利问题严重脱节,致使各部门之间推诿、扯皮,无法定责。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中的权、责、利失衡问题,使财务管理活动出现了较大的漏洞,导致企业的各项财务管理活动无法得到真实、有效的落实。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能够看出,制度执行的关键就是要抓住制度的执行者,对制度的执行者提出明确的要求,并监督其具体的行为表现和对制度的执行情况。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一旦定下来,如果没有人去遵守、去执行,那么制度就只是一纸空文。


  在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中,企业财务人员地位不高,财务机构设施和人员设置也不健全,这些客观因素都造成了当前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存在大量的问题。针对以上财务管理制度中的问题,本文基于人本财务的视角,提出了具体的改革与完善的措施。


  四、人本财务会计应用的建议


  基于人本财务的视角对现有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缺点和不足进行改革、完善,能够更好地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总体运行当中的作用。


  (一)提升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水平


  我国现行的财务管理制度存在缺乏管理监督机制等诸多问题,财务管理制度缺乏监督,它的执行效果就会打折扣。而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体系在整个企业运营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就客观上要求企业建立和健全现有的财务体系监督机制,并逐步提升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能力和执业水平。


  从人本财务的视角来说,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是实现相关者利益最大的根本途径,与企业的管理者和所有者相比,企业其他的利益相关者在企业经营信息和财务信息的获取方面要少很多,因此要加强对企业财务信息的监督。从以人文本的角度分析,对企业财务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也是由人来完成和实现的。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要提升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要本着透明、公开和规范的原则进行,而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和改革则需要企业的管理层和财务管理人员、审计人员共同来完成。企业财务管理监督机制的改革和完善可以引起企业股东及所有人对财务管理制度改革和完善的重视程度。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可以通过问责制来实现,即企业的所有资产都要有专职的人员来管理和负责,而企业财务人员负责从总体上进行监管。


  在人本财务理念的指导下,企业的管理层和财务人员要对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控制和监督,避免责任问题的发生。一旦出现问题就会严格地实行责任制,能够识别出问题出现的环节,也能够找出具体的责任人。只有对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才能确保已经执行的财务管理制度获得良好的执行效果。


  财务管理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需要一支素质和能力兼备的财务队伍,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提升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能力和水平是改革和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首要措施。当然,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设需要企业每一个员工都来参与,但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要起到监督作用和带头作用。


  (二)不断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地位


  尽管在现代企业中,企业的财务部门也是重要的部门之一,企业财务人员的地位也随着企业的不断正规化而逐渐提高。但由于人们的主观偏见和历史原因,企业的财务人员的地位和作用还需要继续提升。尤其是在企业财务制度建设、完善和改革的过程中,企业的财务人员是主力军,一定要赋予他们足够的权利,才能更好地实现对企业财务活动的监督。人本财务中要最大地发挥出人作为财务活动主体的作用,降低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所面对的各种风险。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作为财务活动和财务制度改革与完善的主体,一般会做出一些前瞻性的政策和决定,有助于财务管理制度改革与完善的实现。


  提升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地位并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不仅能够调动财务管理人员在制度改革与创新中的积极性,还能够提升他们的执业水平和工作的自觉性。一个优秀企业的快速发展一定离不开道德品质高尚、能力水平俱佳的财务管理人员。因此企业还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不断地提升企业财务人员的地位,让他们在财务制度改革与完善的道路上发挥中坚者和主力军的作用。


  (三)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力


  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之后,最重要还是要执行下去,否则财务管理制度就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没有实际运行也不能从中发现问题。人本财务视角下,要求从制度执行者和监督者的立场出发,在财务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使制度切实可行地得到落实。增强企业财务管理的执行力,就必须完善监督机制和组织架构,提高企业财务人员对于制度监督的执行力。财务管理制度制定完成之后,关键在于对制度的贯彻执行和监督,这样才能发现企业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并及时地将问题控制和处理于萌芽状态。


  对企业财务管理进行改革与完善,还需建立一套以人本财务理念为核心的监督机制,即要充分调动企业各个系统中的员工,做好本职工作,杜绝对于企业资源的浪费情况,实现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


  五、结语


  企业财务管理的改革与完善是企业为了加强内部管控、抵御外部风险的一项自我完善行为。本文从企业人本财务的视角出发,分析了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改革的必要性。同时,不断地完善企业财务管理也能够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逐渐提高。因此充分调动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能力和水平,并积极推进企业管理制度的贯彻和执行,能够推进当前我国企业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进程。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完善问题,从根本上说还是人的问题,要不断加强企业管理层和财务管理人员对于财务管理制度改革和完善的积极性,并提高其实际的工作能力;在职业道德方面,要加强培训提高员工的责任心,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和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规范化、科学化地管理企业。


  第2篇:大数据技术对管理会计的影响及应对


  廖敏霞


  [摘要]2016年10月18日,财政部颁发的《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管理会计的广泛应用,管理会计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推行国家大数据战略。在这一新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应用大数据技术推进管理会计的发展值得探讨。本文主要介绍了大数据的内涵及大数据时代下会计数据的特征,从机遇和挑战两个方面分析了大数据技术对管理会计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增强应用大数据意识、提高数据的存储技术、完善防护措施、搭建分析平台、培养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等策略,以推动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发展。


  [关键词]大数据;会计数据;管理会计;影响;策略


  一、引言


  2014年10月27日,财政部制定颁布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用3-5年时间,培养出一批管理会计人才,逐步建成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十三五”时期,是推动管理会计广泛应用、落实《指导意见》的关键时期。2016年10月18日,财政部颁布了《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这是推进管理会计工作的又一项重大举措,对提升管理会计价值创造能力、推动会计工作转型升级有着重大意义。现代财政制度的建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企业价值创造力的增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有力推进,都离不开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与完善。推进管理会计工作,是行政事业单位降低行政成本、财政部门深化会计改革与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1]。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会计系统,离不开理论体系、指引体系、人才队伍、信息技术以及咨询服务,“理论体系”是重要基础,“指引体系”是有力保证,“人才队伍”是关键因素,“信息系统”是技术支撑,“咨询服务”是外部支持[2],这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及框架体系。信息系统,是管理会计的重要手段,决定着管理会计应用的成效。2015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推行国家大数据战略,这为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提供了技术支持。


  《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工作,站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明确了今后一段时间管理会计工作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重要目标和关键举措,为新的历史时期管理会计工作的转型升级指明了政策方向。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应用信息,将大数据平台与管理会计工作有机结合,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大数据时代会计数据的新特征


  伴随云技术、物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通信和移动设备技术的融合与发展使得信息数据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爆发式增长,创造了一个受到社会普遍关注的全新宇宙——大数据(BigData),也称作巨量数据、海量数据,它是指由多种来源、多种形式、巨大规模、复杂实时海量信息的集合,无法通过传统的方法和工具进行分析、管理,需要采用专业化软件工具和分析专家去收集、处理和管理,进而提炼为对企业管理决策有价值的信息数据集合[3]。大数据具有5V(Veracity真实、Volume大量、Variety多样、Velocity高速、Value价值)和1C(Complexity复杂)的特征。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会计数据也呈现出新特征。


  (一)来源数据从结构化到非结构化


  企业应当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关的会计信息。在大数据时代,会计数据来源广泛、规模巨大、种类繁多、结构各异,数据的来源由原来的结构化数据扩大到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并以非结构化数据为主导。结构化数据是指可以直接在数据库中发现并采集的数据,如图片。但可随着信息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和智能设备的普及更新,大大增加了来自网页、云邮件、音频、视频等的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且其逐渐成为大数据的主要数据来源,这也对数据处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处理从集中式到分布式


  传统的会计数据处理是从主机架构、客户机服务器(C/S)架构到浏览器服务器(B/S)架构,这些架构对会计数据的处理主要是集中式[4]。在大数据时代下,数据量的指数化对会计数据处理催生了“全量”和“在线”的要求,这一要求冲击了传统的计算结构,由此我们可以采用Hadoop/MapReduce计算架构和Storm计算架构等,使得任务可以得到分布式处理。通过集中式和分布式处理两者相辅相成,满足不同类型会计数据大规模计算的需求,为进一步分析会计数据奠定基础。


  (三)分析从数据仓库到深度学习


  传统会计数据更多是被企业看成“数据仓库”,只是数据的简单汇合,通过提取的这些数据编制会计报表。然而在大数据时代下,产生了大量的非结构化数据,使得从“数据仓库”中简单提取的数据已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会计信息使用者只有深入学习该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会计数据的内在价值[5]。


  (四)输出从图表化到可视化


  在大数据时代下,数据可视化将成为一个新趋势。对于大数据长期提供的大量会计数据样本,将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数据的关注扩大到数据的变化情况及其发展趋势等,而传统的图表化分析结果却难以获取,若将复杂的会计数据通过直观的、浅显易懂的、可理解的图片或图形等方式直接呈现给最普通的信息使用者,则不仅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掌握并成为人皆可用的工具和手段,而且可使企业更为实时、精准地洞察和理解市场,这凸显了会计数据可视化的价值。


  三、大数据对管理会计的影响


  2014年财政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使我国管理会计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16年财政部印发的《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推进管理会计的广泛应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管理会计界的地位和影响力。由此可见,管理会计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伴随新政策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技术给管理会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挑战,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一机遇,勇敢面对挑战,促进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面临的机遇


  1.全面预算发展的机遇。管理会计常常采用全面预算来实施对企业内部管理与控制,全面预算是企业对一定期间的生产、投资、销售等经济活动所作出的整体安排。要编制科学合理的全面预算,仅依靠财务部门是不够的,必须全员参与,以企业内外部的各种信息为依据。大数据技术为全面预算的编制、控制和分析等环节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如在预算编制环节,传统的滚动预算通常是待各期预算执行完毕后,比较当期实际经营成果与预算的差异,并据此调整以后期间的预算。而采用大数据技术,可以根据市场的实时反应和企业实际情况,科学迅速地调整以后期间的预算,使会计数据更为真实、合理;又如大数据技术可以促进财会业务的一体化,将企业的业务部门、财务部门等各部门都参与到预算的编制、控制和分析环节中来,企业将有限资源合理分配到各个部门,通过各部门的协同作战,构建一套完整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2.预测和决策发展的机遇。伴随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发展重心转至移动互联网,网民使用智能手机上网成为主流,手机不再是仅仅用于打电话、发短信的通讯工具,在其他网络信息传递方面也发挥强大作用。企业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也逐渐成为其加强沟通与管理的一种流行趋势,企业可以随时通过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发布新产品和服务,消费者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随时随地分享自己对所用产品或服务的评价及感受,信息传递比以往更为实时、迅捷。企业应当充分利用这些通讯工具,对所获取的即时信息采用管理会计预测的专门方法和技术,掌握最新动态,熟悉和预测市场的变动及发展趋势,抢占市场先机。大数据时代还能够帮助企业从以往被忽略的数据中挖掘出新的可利用的、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如消费者通过搜索浏览了某种产品或服务最终却未购买,以往这类数据被忽略,大数据可以对消费者的搜索行为进行分析,管理会计人员通过对搜集的这些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和理性逻辑思考,指导企业明确本单位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及未来发展动向,帮助企业适时调整生产经营策略,从而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3.绩效考核与评价发展的机遇。企业的绩效考核与评价一直都是困扰管理会计工作的一大难题,考核与评价不到位,会挫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导致人才流失,阻碍企业的发展。当前,企业的绩效考核与评价工作复杂、任务繁重,具体如下表。


  表企业绩效考核与评价情况


  无论是企业哪个层次的绩效考核与评价,都终究离不开数据信息。大数据时代,企业可以迅速收集到考核与评价所需的三类数据(感知数据、交易数据和交互数据)[6]。通过收集和分析这些数据信息,不但可以对本企业员工及各部门的工作绩效了如指掌,还可以了解到企业同行的竞争对手甚至整个行业的发展绩效,企业通过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评价办法作出客观工作的考评结果。大量实践表明,善于充分利用和挖掘大数据内在价值的企业终将成为同行业中的佼佼者。


  (二)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面临的挑战


  1.对管理会计应用大数据的认识不够。大数据是近几年流行的新鲜事物,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管理会计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企业只有对大数据有足够的认识,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企业对管理会计应用大数据的认识不够。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并非所有企业和管理会计人员对大数据有清楚的认识。有不少人只是听说过“大数据”这一名词,但对其认识非常肤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未理解其内涵,甚至有极少数管理会计人员未听说过这一名词。二是有部分企业认为自己没有必要应用大数据技术。有部分中小企业认为只有苹果、IBM、百度等大公司才需要且有能力掌握大数据技术,而自己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购买设备、培养技术人才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这种认识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了大数据给企业带来的长期效益,这必将影响在管理会计工作中应用并推广大数据技术。


  图1对管理会计应用大数据的认识情况


  2.管理会计数据信息的存储空间有限。数据量大惊人是大数据的主要特征之一,信息存储衡量单位已由TB跃升至PB级别,并逐步向ZB拓展。管理会计只有全面收集相关数据,才能做好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等工作。据相关数据统计,像百度、淘宝等知名网站每天新增的数据量都在10TB以上,同时移动网络、社交网络(如微博、微信等)等社会化信息在大数据时代下作用凸显,而这些数据分布广泛、数据量庞大,也需占用巨大的数据存储空间,而现有传统的数据库几乎无法存储和处理TB级别的数据,更别提达到高级别数据的存储和分析需求[7]。这直接影响了管理会计能否收集海量的数据信息。


  3.管理会计数据信息的安全性缺乏保障。在大数据背景下会计信息安全主要有数据安全、系统安全、网络安全和个人设备安全四类,无论哪一类出现问题都会使得会计信息安全面临危险,如图2。


  图2大数据背景下会计信息数据类型及危险表现


  会计数据信息危险主要体现为:第一,会计数据信息面临着商业机密被泄露的危险。大数据时代下,会计信息数据的来源广泛但存储却相对集中,这一集中存储方式大大增加了商业机密泄露的风险。第二,会计数据信息面临着被黑客攻击的危险。大数据时代下,受会计数据量大、应用价值高、收益率高、成就感浓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增强了黑客攻击的吸引力和信心。第三,会计信息数据的存储和传递面临着被攻击的危险。大数据时代下,会计数据信息的存储和传递成了高级可持续攻击(APT)的载体,非结构化的会计数据信息中可能会隐藏现有软件无法查杀的木马和病毒等。这些情形都会使管理会计数据信息安全受到威胁。据不完全统计,在各类危险表现中,商业机密被泄露占28%,会计信息被黑客攻击占16%,数据存储和数据传递占56%,可见数据存储和传递过程的风险,是当前管理会计数据信息安全问题面临的最大挑战。


  4.传统的信息分析技术局限性凸显。大数据为管理会计的应用提供了良好基础,使得管理会计有可能通过客观分析、解读、还原海量数据来扩大管理会计的适用范围,然而价值密度低是大数据的特点之一,即面对如此庞大的数据,迫切需要通过一系列专门的方法来分析、挖掘、提炼出管理会计所需的可利用的、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可利用的大数据分析应用技术少之又少,一方面是数据量过大难以运用,另一方面就现有的传统信息分析技术对结构化数据的分析尚且有效,但却无法对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可见,传统的信息分析技术局限性凸显,急需采用新的分析技术来帮助管理会计对会计信息数据进行合理分析,促进大数据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


  5.缺乏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管理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分支,本身就对管理会计从业人员的素养要求较高,不仅要求掌握会计学、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等会计专业的相关知识,还要求积累一定的统计学原理的相关知识。伴随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还需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传播学、设计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这使得原本稀缺的管理会计人才更是雪上加霜。急缺懂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


  四、推动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增强应用大数据的意识


  管理会计着重于有效合理的配置企业资源,为企业创造财富。大数据作为一种新鲜事物,可以成为企业管理会计的有利工具。企业只有转变传统观念,充分认识到大数据对于管理会计的作用,才能抓住大数据带来的机遇并迎接其挑战。为了增强在管理会计中应用大数据的意识,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企业的高管层应该充分认识到大数据对管理会计的巨大推动作用。只有高管层转变观念,接受并主动学习大数据的相关知识,才能将大数据应用于管理会计实务工作中的理念灌输给企业的中基层领导乃至企业所有员工。其次,组织有关部门对管理会计应用大数据的成功案例进行调研并宣讲。企业高管层可以决定成立调研小组,通过搜集资料、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总结企业管理会计应用大数据的先进经验,并在企业内部进行宣讲,展示大数据对企业管理会计的巨大作用,并将大数据的相关知识融入管理会计实践工作中;此外,企业还可以定期组织大数据知识竞赛。在竞赛中脱颖而出的员工给予一定奖励(如年终考核评优评先时优先考虑、相关工作岗位优先任用等),激发员工学习大数据相关知识的积极性。


  (二)提高会计数据的存储技术


  大数据时代下,将大数据源中的海量数据进行抽取和清洗是数据存储的第一步,数据抽取常常是通过一定规则驱动一个通用算法搜索出与之相匹配的数据对象,数据清洗则是筛选出满足质量要求的数据。传统的结构型数据库SQL已经无法满足PB级别以上数据的存储,而且只能处理结构化数据。海量数据存储的关键技术在于容错机制和数据分块存储,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难题专门研发了世界领先的大数据应用平台Hadoop,这一平台不仅能够存储PB以上级别的数据,而且能很好地处理非结构化的数据[8]。


  (三)完善会计信息安全的防护措施


  大数据时代下,为了防护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完善会计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依据国家已经制定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完善会计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如企业可以制定出自认为安全信息的标准,大数据按此标准进行筛选,剔除未达标的数据。


  2.提高会计信息的安全管理能力。企业可以通过四个方面提高会计信息的安全管理能力,具体见图3。


  图3提高会计信息安全管理能力


  第一,建立会计信息数据安全管理中心。这一步骤主要为会计数据的运行创造良好工作环境,并与此同时建立会计信息安全威胁共享机制,一旦发现威胁,实施主动防御。第二,建立健全会计信息的等级授权制度。这一步骤中将会计信息数据按安全等级及重要性进行分级并配备相应的安全防护管理人员,必须通过授权才能获取相应的会计信息。第三,完善加密技术。按会计信息的价值及重要程度,分类分层进行加密处理。最后,定期检测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系数,实时监控潜在的安全隐患,确保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通过以上四个方面提高企业会计信息安全管理能力。


  3.尽快研究会计信息数据反黑客攻击技术。伴随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仅依靠被动防御不足以解决大数据时代会计数据信息所面临的安全性问题,因此,应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充分掌握黑客攻击的技术特征和规律,积极研发反黑客攻击的方法,增强抵御黑客攻击的能力,确保会计数据信息的安全性。


  (四)搭建会计大数据分析平台


  伴随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了全方位、全过程地利用会计大数据,企业必须转变传统观念,转型为数据分析型企业,为此,企业可以搭建以云计算为核心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在搭建这一平台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搭建会计大数据分析平台的意义。这一平台的搭建可实现数据的快速传输,并且不同格式的文件可以轻松转换,员工可以通过网络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获取所需的会计数据,实现数据共享,强化企业不同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保证会计数据的统一性,提高工作效率。


  2.搭建会计大数据分析平台应遵循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原则。


  3.大数据中心开发平台是搭建数据分析平台的基础。大数据中心可以采用SOA(面向服务的系统)架构,这一架构,无数软件制造者可以以服务的形式提供其研制的软件功能,并且各功能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数据中心架构通过目录配置、可视化配置和搭建充分利用数据仓库和功能仓库的机制进行管理[9]。


  (五)培养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


  我们认为在大数据时代下,懂大数据的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要做到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对企业有价值的信息,至少应当具备下列关键性能力:第一,要具备获取并使用大数据的能力;第二,要具备深入分析大数据的能力;第三,要掌握能够实现大数据的技术支持。基于此,为了尽快培养懂大数据的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我们可以针对现有人才分门别类地进行培养,如挑选一些具备管理会计实践经验的会计从业人员有针对性地培训大数据的相关技术知识,或者对计算机技术知识掌握较好的人员着重培养管理会计相关的专业知识,如果时间等各方面条件允许的话,那么也可以挑选一些综合素质较高的员工全面系统地学习复合型管理会计人员所需掌握的知识。除了培训,企业也可以采用人才招聘、人才交流学习等其他方式来缓解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紧缺的现状。总之,企业应通过多渠道、采用多种方法来应对大数据技术对管理会计带来的挑战。


  五、结语


  在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信息的广泛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经营模式,同时也极大促进了管理会计的转型升级。尽管本文的研究有一定的创新性,研究结果对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发展理论与实践提供一定的启示,但仍然存在不足,需要未来进一步深入研究。第一,要科学总结,努力构建大数据背景下的管理会计案例库。能否充分应用好大数据技术,构建丰富的会计案例库,是管理会计工作成败的关键。第二,严格管理,切实指导企业加强成本控制工作。成本控制工作是管理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管理会计体系的创新探索,对企业加强成本管理,促进管理升级有着重要作用。大数据的广泛应用,有助于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第三,受时间、经费制约,本文收集、应用的资料数据有限,这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后期应不断进行动态跟踪研究。总之,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管理会计要转换角色,不断创新,调整内容,完善职能,发挥大数据和管理会计的整体优势,充分抓住机遇,为企业创造价值,实现管理会计工作质的飞跃。


  第3篇:中国近代会计学期刊的特色与价值


  黄洁


  【摘要】文章通过对民国时期会计期刊产生的背景和创办机构、创办人以及内容特色进行分析,认为民国时期会计期刊是西学东渐思潮影响下中国会计簿记改良运动和民国会计专业教育的产物,为民国时期西方会计思想的传入、民国会计人才的培养以及民国会计实务发展状况记述作出了重要贡献,是研究近现代中国会计史的重要文献集群。


  【关键词】会计史;会计史料;民国期刊


  中国近代会计学的产生和形成,是近代会计制度改革、教育系统和出版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会计学期刊作为其中重要的学术讨论阵地与宣传媒介,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不仅如此,民国时期的中式簿记改良、西方会计思想引入、会计实务讨论等也均通过会计专业期刊进行表达、承载和流传下来。同样,中国近代会计制度改革的进程亦与会计期刊的创办、兴起而息息相关。或者说,会计学期刊的兴办,是中国近代会计制度改革的一面镜子。因此,对中国近百年来会计制度、会计学所开展的学科史研究,必然离不开对会计期刊的分析与解读。


  本文主要对近代会计期刊产生的时代背景、内容特色予以介绍并重点剖析重要期刊的创办机构、创办宗旨与主要内容旨趣。前者让我们了解近代会计期刊的产生原因,后者则让我们明确其历史地位与价值。


  一、近代会计期刊兴起的背景


  中国近代会计期刊是在清末及民国西学东渐、中式簿记改良运动、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创办与兴起的。


  中国与西方的交流早在明末就已经开始,但在1840年以前,两者基本是两种风格迥异的文明体系。鸦片战争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国门,也加速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有意识地向西方学习,以图“师夷长技以制夷”,催生了清末以来“西学东渐”之风。但是纵观清代的“西学东渐”,其目的在于维护旧的封建统治,所以“中学”与“西学”之间的这场论争更主要的是在围绕着何为“体”何为“用”进行。


  一方面,甲午战败,民族危亡,有志之士纷纷赴欧美、日本留学,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科学技术。他们将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从当时的国情出发,希望在西学的基础上探索符合我国本土的治学方法,促成了民国时期强劲的“西学东渐”之风,中国的商业教育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走向近代化。


  另一方面,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海关、矿业、交通、贸易以及金融,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和封建农业受到破坏,封建经济体系日趋瓦解,重农轻商的传统思想在西方工业文明传入的背景下遭受重创,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提出实业救国的主张,中国自办机器工业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形成。随着近代机器生产的迅速推广,中国传统的簿记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近代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时代也在呼唤着传统簿记向近代会计的改良。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批具有留学背景的人接触了西方商业思想和会计科学,甚至有人专门出国去学习商业和会计,加上清末官方主导的商科会计教育,国内已经有一大批熟悉、接受西方会计思想的学者,随着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商品及经济的发展和新式会计学理论的广泛传播,他们提出了利用西式会计思想改良中国传统簿记的主张,即会计改良运动。如1905年湖北官书局出版的《连环帐谱》一书的作者蔡锡勇,不但曾留学日本,还曾作为清代外交官出使美国、秘鲁和日本。在游历中,蔡锡勇目睹了意大利的借贷复式记账法,其法既治国用,又理家计,蔡氏回国后即以此原理为蓝本,“参以中土要理”,终成国内第一部改良中式簿记的著作——《连环帐谱》。该书将账户借方译为“该收”,将贷方译为“存付”。其记账要领是:“凡货物出入经我手者,必有来历去处,我该收即彼存付,彼该收即我存付”,从而构成收付、存该的连环,收付之结果与存该之结果也必相连环,故称“连环帐”。


  一个时期会计制度对会计理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清末以来,政府层面已经意识到中国传统簿记方式的局限性,为了促进本国实业发展,清政府颁布的《大学学堂章程》《高等学堂章程》等开始将商科纳入高等教育体系中来,甚至开办专科层次的高等商业学堂,以期达到培养实业发展急需的新式会计人才之目的。


  辛亥革命之后,国民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企图效仿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经济制度,通过改良政府会计工作,达到挽救政府财政危机的目的。1914年10月,国民政府颁布了《会计法》及一系列会计制度;会计专业化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1918年,北洋政府拟定并颁布了《会计师暂行章程》,对会计行业的从业资格和职称认定进行了规范化规定。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了《会计师条例》,重新对会计师从业资格和取得途径进行了规定。在新的会计制度引导下,会计教育事业和专业化的会计学术团体得到迅速发展,不但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一批专门的商业学校,致力于培养商业、会计、审计专业人才,而且公立的高等院校也纷纷开设了商科或者会计学,“真正意义上的近代会计教育学体系开始建立起来”(李飞和陆鲲鹏,2017),新式会计人才培养进入了科学、规范、普及的阶段。随着会计人才教育的快速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会计改良运动的开展。


  正是在上述背景的综合作用下,民国时期会计学期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


  二、近代会计期刊的基本生态


  据有关近代中国中文期刊目录记载和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重要馆藏机构检索,笔者通过梳理现存54种近代会计学期刊,时间跨度自1926年始至1948年止,前后跨度23年。这些会计学期刊按照出版或者主办主体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五种类型:一是由地方会计学会(协会)创办的杂志(期刊),如上海会计师公会创办的《上海会计师公会会刊》(1926),中国会计学社主办的《会计季刊》(1935),重庆中华计政学社主办的《计政季刊》(1940),云南会计学会主办的《会计》(1941);二是公办高等院校会计系或专门的商业、会计高等院校所创办的学术性期刊,如国立东南大学分社上海商科大学会计学系主办的《会计学杂志》(1926),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主办的《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丛刊》(1927),暨南大学商学院出版的《会计学报》(1928),复旦大学会计系出版的《会计系刊》(1934);三是民间会计教育机构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如上海立信会计学校同学会主办的《会计季刊》(1931),徐永祚会计师事务所附设会计人员训练班同学会主办的《徐永祚会计师事务所附设会计人员训练班同学会会刊》(1933);四是各地会计师事务所出版的学术期刊,如上海徐永祚会计师事务所出版的《会计杂志》(1933),上海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出版的《立信会计季刊》(1933)、《立信月报》(1936),广西会计人员养成所主办的《会计汇刊》(1935),重庆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出版的《立信会计月报》(1941);五是专门出版机构主办的会计类学术期刊,如重庆会计读物社主办的《会计读物》(1942),中国会计学社上海分社出版委员会主办的《现代会计》(1947),中国会计学社天津分社出版委员会主办的《会计知识》(1948)等(如附录表1所示)。


  就近代会计学期刊的出版地而言,主要集中于上海、南京、广州等大城市。上海是我国近代经济起步最早的城市,外贸货物的埠集聚散运转不息,外商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最为迅速。因此,外国先进的思想也在上海最先流行起来,近代的会计革新运动也最先在这里产生,不但在银行、商业等领域的会计实践中最先接受了新式账簿组织和账簿格式,专业化的会计师事务所、会计人才培养机构也最为集中,这直接导致上海地区关于会计革新理论的学术讨论也最为激烈。“对于介绍西洋学术,改进中国文化和一切研究社会、政治、经济种种问题,都是利用杂志为发表讨论的中枢。”(谭卓恒,1935)因此这一时期上海地区的会计学期刊种类最多,先后有《会计学杂志》《上海会计师公会会刊》《会计学报》《立信校刊》《会计月刊》《会计季刊》《会计杂志》《立信会计季刊》等18种。


  随着会计改良运动的不断深入和会计学教育的广泛开展,以及抗战形势所迫,高等教育向武汉、重庆、云南等地播迁,会计学期刊的创办也在南京、重庆、桂林、昆明、广州、天津、青岛、梧州等地逐步扩散开来。


  三、近代会计学期刊的旨趣内容


  一个时代的文献有一个时代文献的特点。近代会计学期刊出现、兴起的原因,直接决定了其办刊宗旨与内容。不同的会计学期刊,又各有差异。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改良中国会计,介绍国外会计学说。近代以来,虽然中国政局动荡不已,但是伴随着旧的传统封建经济体系的瓦解和新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国的经济理论也迎来了一个辉煌发展的阶段,改良中式簿记,介绍、传播西方先进会计思想成为这一时期会计学发展最为显著的特征。


  最早提倡会计改良运动的先驱式人物之一、著名会计学家徐永祚先生一生致力于会计改良与教育事业,他不但创办了以他姓名命名的会计师事务所,亲自投身到企业改良会计核算方法的实践中来,而且通过创办会计补习学校,致力于培养新式会计人才,以达到持续推广中式簿记改良事业之目的。1931年,徐永祚会计师事务所又联合中华会计学社创办了《会计杂志》,并亲自担任编辑兼发行人,直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共出版发行48期。该杂志以“改良中国固有会计制度”和“介绍各国最新会计学说”为目的,以推动会计学术发展为基本宗旨。该刊物紧跟当时发起的改良中式簿记运动,刊发了众多优秀的会计专业论文,学术质量较高,深受会计学界以及工商界人士的欢迎,“有力地宣传和推动了中式簿记改革运动,也对会计教育的普及和会计实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李飞和陆鲲鹏,2017)。


  著名会计学家潘序伦先生是近代以来较早参与并推动会计改良运动的另外一位开明人士,他所主持的上海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以“改革我国会计制度为己任”(潘序伦,1936),除开展会计业务之外,还于1928年开设立信会计学校,培训会计人才,编纂《立信会计丛书》,传播先进会计思想,讨论会计学术问题,形成了开办会计教育专科学校、会计师事务所,出版会计学术刊物“三位一体”的立体模式。由该会计师事务所主办的《会计季刊》《立信会计季刊》均刊载了大量关于会计革新问题的理论探讨文章,对于会计改良运动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宣传会计制度改革方案。会计制度涉及如何科学管理国家财政的问题,历来受到政府重视。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掌控的北洋政府为了摆脱所面临的财政危机,于1914年进行了构建会计管理组织、推动会计立法、推行形式会计方法等一系列会计改革,建立了较为合理的政府会计制度。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于1935年废止了北洋政府的会计制度,并于1936年7月推行新的《会计法》,强化了政府对会计进行控制的思想,突出了会计规范,构建了科学化、严密化、系统化的会计核算体系。


  为了宣传、贯彻新的会计制度,一些会计学期刊便承担了宣传讨论新的会计制度的重任。如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丛刊第六期为《会计学专号》,专门刊发著名会计学家、国民政府会计委员会雍家源先生的《中央会计总报告之意义及其应有之内容》一文,分别从会计制度的政治功用、研究会计报告表册的重要作用、编辑会计报告的取材与编制原则中央总会计报告的对象与内容等内容,对政府会计改革进行宣传推广。


  创刊于1939年1月的《公信会计月刊》以“发扬会计学术”为宗旨,尤其对会计制度别有关注,呼吁读者对当地政府最近颁布之法令,凡关于会计及税务者及时赐稿,并刊发了《论计政法规》《浙江县总会计制度》等一系列相关文章(公信会计月刊编辑部,1940)。江西省会计人员训练班泰合同学会会计学报编辑委员会编行的《会计学报》在发刊词中明确提出:“我国创始主计制度,从民国二十年开始……全国推行这种制度虽说有了基础,不过在实质方面问题还多……社会上一切思想、认识、习惯都跟不上”(陈其祥,1943),所以号召会计从业人员承担起责任,从理论上构建起主计制度的理论体系。该刊还刊载了胡采文的《论加强推行计政制度》一文,论述了政府采取超然计政的优点及其对改善国内财政状况的作用。广西省会计人员养成所编纂的《会计汇刊》也将宣传会计制度改革作为主要内容,刊发了《广西省总会计制度》《民国审计制度》《广西省金库会计制度》《广西省银行现行会计制度》《广西省营业会计制度》等一系列国家和地方会计制度的文章。


  第三,进行会计理论探讨。近代以来的中式账簿改良其本质是爱国知识分子在吸收借鉴国外先进会计学思想基础上对中国传统会计体系的改良。因此,为了推动会计改良运动,会计学学者大力译介国外先进的会计理论,开展会计学思想研讨,成为这一时期大多数会计学期刊的主要内容。


  当时影响较大的上海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主办的《会计季刊》,就刊载了许多关于会计学理论的研讨性文章,如该刊物的主要创办人潘序伦撰写的《营业税的征收和资本额的计算》,会计学家王澹如撰写的《机要总账述要》等均属对重要会计问题的讨论。正谊会计师事务所附设正谊会计编辑社编辑的《正谊会计月刊》也以开展“会计学术上之探讨,内容以介绍会计学理,阐明簿记知识,经济常识及财政学术”为办刊宗旨,所以其刊载的文章也多为《遗产评价问题》《折旧计算法》《电影院业会计制度》《商业账簿在法律上之重要性》《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之区别》等会计学基本理论与学术问题。


  第四,发展会计教育,培养会计人才。在改良中式账簿与完全引进西式会计科学讨论的过程中,传统的簿记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实经济发展需求成为客观事实。因此,培养新式会计人才既是公办教育和私立教育的共同目标,也是会计改良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公办教育主要通过短期培训学校、专门学校会计教育和高等学校会计教育培育会计专业人才,私立会计教育则主要是民间会计教育专家和私立会计教育学校开展人才培养。但是,不管是公立教育还是私立教育,均把创办会计专业学术刊物作为培养人才、传播会计学术信息的重要途径与方式。如广州大学计政训练班编发的《广大计政》,刊发的就主要是当时授课教师的相关讲义,如陈炳权主讲的《审计之任务》和《中国计政制度》,高永康主讲的《学校会计制度》等均经学生整理后,刊载于此刊。上海立信会计专科补习学校发行的《立信校刊》也刊载有主要课程的授课讲义,如1948年4月,该校聘请管锦康主讲《会计学之新趋势》,后经学生整理,以若干独立标题刊发于此刊。


  此外,会计人才培养机构为了传播教学信息,扩大招生影响,还会利用会计学期刊刊发当时的校风校规、教育简讯、校友名录等信息,以增强会计教育机构与社会民众之间的信息沟通。


  第五,近代会计实务分析。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除了对会计理论的学术研讨、会计思想的传播之外,对于具体会计实践问题的探讨,也是大多数近代会计期刊的重点关注内容。如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编纂的《立信季刊》刊发的《查账报告及工作底稿举例》《查账标准程序之拟定》《纺织厂成本会计概要》,《会计杂志》刊载的《呆账问题及其会计处理法之研究》《决算表之审查手续》《标准资金负债表之建议》《标准损益计算书之建议》等均属此类。


  四、近代会计期刊的价值


  对于任何一个学科来说,学科史都是本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会计学史同样如此。


  从实践来讲,中国的会计活动从2000年前就已经开始了,这也是会计学界公认的。但是中国古代会计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师徒相受,代代相传,而且不同的从业人员之间记账方式没有统一标准,加之受中国封建社会中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影响,中国古代社会中关于会计的专门史料并不丰富。已知的会计史料主要散落于正史的《食货志》中,相对比较专业的会计著作《元和国计簿》《会计录》《光绪会计表》等少之又少,这就为会计史研究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近代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均发生了剧烈的变革。现代意义上的会计学就是在这种巨大变革中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一方面,这一时期无论是政府层面的会计制度改革还是近代会计学早期奠基人所进行的理论探索,“值得总结的经验最多,也直接影响着我国会计后来的发展”(付磊,2008);另一方面,这一时期虽然时间跨度不长,但是相对于中国古代社会而言,会计学发展却极为迅速,有关会计学发展的史料也几倍于前。会计史料的主要表现形式为会计学相关图书、报刊、档案等。与图书、档案资料相比,近代会计学术思想的讨论与传播更多记载于会计学期刊之中,因此,近代会计期刊对于学科史的学术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但是,受当时社会环境影响,很多近代会计期刊都是随办随停,保存下来的种类和数量均属稀少。随着时间的迁移,近代文献的数量也在日趋减少,即便存世的文献资料也往往因时间久远被归为历史文献,加上民国文献本身酸化破损严重,不便于学者利用,导致近代会计学史的研究一直深受资料不足的困扰(罗国辉,2017)。20世纪90年代,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与中国会计学会联合编辑了《中国会计史料选编——中华民国时期》,收录1912~1949年间档案史料300余件,内容包括民国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预算、决算、税收、审计、公库、出纳等,为近代会计史研究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档案资料。2012年1月,“民国文献保护计划”正式开始实施,有关民国文献的普查、整理、研究、出版与数据库建设逐步有序推进,专题化民国文献整理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这一过程中,近代会计学期刊史料的整理,如能早日问世,必将对中国会计发展史尤其是民国会计发展史的研究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4篇:企业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与修正


  刘雨川(河南省教育厅,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随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实际工作的深入,人力资源会计适当的准确的计量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如何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方法,并按照人力资源的特征对计量模型进行必要的修正,成为企业的当务之急。在这一背景下,对企业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对企业人力资源会计的意义和特性进行了阐述,然后从成本和收益两个角度分析了企业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方法和存在的局限,最后对企业人力资源会计进行了不同角度的修正。


  关键词:人力资源会计;企业;会计计量;修正


  作为企业会计工作的核心职能之一,会计计量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对人力资源计量来说,长期以来被看作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的关键环节,并一直是这一系列工作的难点。事实上,对人力资源加以计量,并非是狭隘的、单纯的对人的“价格”进行的量化模式,而是要借助对人的脑力(智力)、体力的综合研判,确定其已经或者可能会创造出的价值水平,然后再以货币的形式进行计量;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讲,人力资源会计指的是对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与使用和在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各项支出加以计量与确认的过程[1]。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现有的人力资源会计计量一般有成本和价值两个不同的视角,人力资源会计以此被划分为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与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对于这两种模式,前者指的是企业对人力资源投资的资本化,后者则针对产出。随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实际工作的深入,人力资源会计适当的准确的计量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如何依照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模式,并依据人力资源的特征对计量模型加以调整和修正,成为企业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这一背景下,对企业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对企业人力资源会计的意义与特性予以阐述,然后从成本和收益两个角度分析了企业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方法和存在的局限,最后对企业人力资源会计进行了不同角度的修正。旨在通过本文的努力,为时下企业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问题提供可以参照的信息。


  一、企业人力资源会计的意义与特性


  (一)企业人力资源会计的意义


  当前,人力资源的价值被前所未有地“高估”,社会对人力资源计量工作也给予了高度重视,人们逐渐认识到,构建人力资源会计计量体系已经超越了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对社会发展预见性的一种客观表达。因此,在对人力资源价值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对其当前价值和未来价值进行综合考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当前价值而言,需要将人力资源当期投入价值和当期创造的已实现价值求和,并将其作为计量人力资源的基本价值量,这一价值量也成为人力资源未来价值计量的基础[2];对未来价值而言,虽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难以准确计量,但是从发展的角度讲,这明显是对企业未来获得良好发展的一种积极态度。


  (二)企业人力资源的会计特性


  毋庸置疑,人力资源的所有权归属人的本身,企业无法对其实行完全的控制,从这个角度讲,人力资源符合会计计量中的“资产”概念[3]。这一资产具有以下特性:(1)在对人力资源予以取得、开发与使用时,任何因此发生的成本与产生的价值都可以借助货币进行计量;(2)作为企业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生产要素之一,人力资源对企业而言,具有一定的服务潜能,能够通过自身效用的发挥,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3)虽然所有权归属人的本身,但从法律的角度讲,企业对人力资源拥有法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即具有控制劳动者劳动能力的权力,这就使得劳动者劳动能力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发生了分离,而后者成为企业的一种重要资产。


  二、企业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方法及其局限


  (一)成本法计量模型及其局限


  (1)历史成本法。该方法中的成本由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产生的费用构成,涉及诸多方面——人力资源的招聘成本、甄选和管理成本等,并将由此产生的费用分期摊销到特定个体效力的资产项目之上[4]。考虑到这些资产会在退出时产生一定的损失(残值),因此,需要追加因人才补充而产生的资产价值,这样一来,资产的潜在收益就得到了增加。虽然该方法比较客观和实用,数据的可验性也较强,但其存在的局限也是非常明显的。


  (2)重置成本法。该方法涉及的成本是对某一岗位上的新员工进行重新招聘、雇用、培训和开发,使其达到既定水平所产生的全部费用[5]。从企业的层面讲,重置成本是一个双重概念,其中“职务重置成本”指的是用一个能够在当前职务上提供同等服务的个体替代该职务上原有人员而现在产生的成本;个人重置成本指的是用一个能够提供同等服务的个体去替代当前雇用的人而现在产生的成本。前者关注的是替代既定服务的任何任职者所能提供的一组服务的成本,后者则指用另一个个体提供同等服务而代替某个人的服务的成本。


  虽然重置成本法能够很好地用现在的市场价格重新计算原有人力资源的成本,但是该方法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企业个别职工的价值要明显高于相关的重置成本,或者难以找到对等的对所给定的人力资产进行重置的证据,而重置所有职工本身就极难做到。


  (3)机会成本法。该方法从机会成本的层面出发,从员工离职使企业遭受的损失的角度,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加以计量,这种方式的计量如果能够很好地降低时滞效应,其结果将与人力资源的实际经济价值非常接近[6]。


  当然,该方法一直被认为是对传统会计模式的“背叛”,与会计属性相去甚远,且计量工作相对繁重,因此对企业的要求较高,那些雇员素质高、流动性大、机会成本容易获得的企业应用效果会相对较好。


  (二)收益法计量模型和局限


  (1)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这一方法主要在于对员工未来工资报酬进行折现,折现期为企业受益期限(比如n年),对所得现值求和之后就得到了人力资源的价值。


  虽然该方法计算简单,但其局限性也比较明显,具体表现在:该方法以工资报酬作为计量基础,但人力资源的实际价值有与其背离可能;当企业的人员流动性较大时,“受益期限”难以得到正确的估计;贴现率更像是一个主观上的选择,但其却是影响人力资源价值最重要的要素。


  (2)调整的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考虑到不同企业之间的赢利水平与人力资源的素质不同,因此有必要通过对员工未来工资报酬的现值乘一个效率系数对其进行平衡,该系数主要反映企业赢利水平和本行业平均水平之间的差异。


  该方法较之于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更进了一步,但其仍以工资为计量基础,倘若企业的赢利水平超过同行业平均水平时,计算结果将大于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的结果,高估了人力资源的价值;相反,计算结果将低于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计算的结果,低估了人力资源的价值[7]。


  (3)未来收益折现法。该方法又称随机报酬模型,是在调整的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的基础上,将企业的未来收益进行折现,并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对人力资源价值进行计量,即在企业的未来收益中,由于人力资源投资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尤其初始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来决定。


  该方法由于考虑到了“投入-产出”,使得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更加客观,但其并未把人力资源的交换价值全部释放出来,造成了实际上的低估。同样,其中的未来净收益具有明显不确定性,是个预测值或者估计值,更为明显的是,人力资源的产出与其投入之间并非以单纯的线性关系出现。


  (4)商誉法。应用该方法首先要计算企业在过去若干年中超过行业平均收益的部分,将其资本化后作为其商誉的价值,然后求出人力资源投资额占企业总投资额的比重。实际上,该方法是将企业的超额利润通过资本化的程序,确认为其人力资源价值。


  该方法计算简单,可是未能考虑到人力资源的交换价值,对剩余价值也未能完全涉及。通过公式可知,当企业的实际利润不高于行业的平均利润时,该企业的人力资源便失去了价值,这是对人力资源是一种重要经济资源的严重违背。


  三、企业人力资源会计的修正


  综上所述,现有的计量方法无法完全涵盖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的全部,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修正,使其更加符合企业人力资源会计计量的实际。


  (一)增加对公允价值的运用


  作为一种新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的典型特征是对公平交易市场的确认。因此,在对人力资源会计进行计量时,有必要将公允价值补充到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中去[8]。为此,需要将多种人力资源要素(健康状况、知识储备、技术技能等)加入到生产过程,通过实际的分析和论证计算这些要素为企业创造的价值。这些信息虽然难以获得,但是一旦准确地获取,就会明显增加人力资源会计计量的“精度”,这一点毋庸置疑。此外,在对人力资源进行会计计量时,体现人力资源的时效性特征非常重要,该时效性不但与人力资源的生命过程有关,还关乎技术进步,因为从技术进步的角度讲,人力资源储备的知识和技能会因为迟于更新而失效,这明显符合公允价值计量人力资源的动态性和时间性的要求。


  (二)通过完全成本法进行会计计量


  通过完全成本法计量的人力资源包括两方面内容:由劳动者自身投资形成并投入企业的初始人力资源和企业对人力资源投资形成的后续人力资源[7]。前者指的是员工入职企业后对企业进行知识和技能投入而形成的资源;后者指的是企业为了取得、开发和使用员工,将投入的成本资本化形成的资源。


  (三)增加计量工作的非货币因素


  通过前文的叙述可知,未来收益折现法(随机报酬模型)对每种工作状态下服务的货币表现的计量并不够清晰,未将人力资源的诸多方面考虑其中。一般而言,不同企业不同员工的要素分解和相应的权重系数是不同的[8]。因此,需要在计量人力资源时,增加相关的非货币因素对人力资源会计进行调整。


  四、结语


  虽然对企业人力资源会计计量内容和方法的关注和研究由来已久,但即便如此,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比如,环境因素如何影响人力资源的会计计量,货币性计量和非货币性计量模式的结合使用能在多大程度上降低计量的模糊性和主观性,这些都还没有统一的严格的标准等。这些都需要实践和研究的持续深入,通过多个层面的努力——法律法规的约束、市场环境的良性运行、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等——实现人力资源会计的准确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