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文,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高校仪器设备管理与开放初探

  • 投稿闲愁
  • 更新时间2015-10-26
  • 阅读量524次
  • 评分4
  • 93
  • 0

江世国 赵龙飞

(武汉大学 湖北·武汉)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加大对高等院校的财政投入,购置了大量先进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极大地改善了高等院校办学的条件,同时提升了高等院校的科研实力。但是,仍然存在仪器设备重复购置,盲目购置,闲置、浪费严重,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同时,管理封闭、管理观念陈旧、管理方式落后,还存在部门化、个人化的倾向。如何解决仪器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效率,推进向社会开放,满足社会用户的需求,资源开放共享就成为紧迫的研究课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校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开放共享

一、高校仪器设备管理、开放的现状

1.高校仪器设备管理制度落后

目前,高校管理科研仪器设备的主要依据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8】13号)及《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教财【2012】6号)等部门规章,其指导思想和原则是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确保安全与完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忽视了仪器设备的自身特性和功能,没有对仪器设备与其他国有资产进行分类和差别化管理。重管理,轻使用,闲置浪费现象比较突出。不能充分发挥仪器设备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的潜力,也制约仪器设备对外开放,服务国民经济建设。

2.高校仪器设备管理封闭化、部门化较严重

高校普遍设置了仪器设备管理职能部门,便于加强对仪器设备的统一管理,也制定了较完善的管理制度,普遍实行院(系)、校两级管理体制。职能部门负责学校一级的大型仪器设备和共用平台管理,其他的仪器设备由各院(系)负责管理。这种管理体制便于管理,但制约了仪器设备在校内的流通和共享,在使用上缺乏可操作性,同时存在程序复杂、手续繁多、收费不合理等问题,影响仪器设备资源的使用效率。即使在一个院(系)内,由于人为因素,仪器设备也不能共享使用,甚至一些大型贵重仪器设备由某些研究人员长期占有、使用,存在部门化、个人化倾向。依托仪器设备,对外开展有偿科技服务时,审批过于严格,有的高校规定须上报主管校领导签字同意,方可进行相关技术服务和技能培训工作。

3.科研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程度不高

高校建立了仪器设备的信息管理系统,但是仍然存在明显不足,信息管理系统功能单一,作用有限。信息管理系统仅体现管理形式和手段的简单变化。只不过由传统的手工、纸质管理变成了计算机管理,形式发生了改变,但其内容没有实质性变化,依然是仪器设备的管理责任人、生产厂家、型号、功能介绍、购买时间、维修次数、单价、保管单位等简单的数据罗列。信息管理系统不能客观反映仪器设备的动态数据,比如,哪些正在使用,由谁在使用,用于什么项目研究,哪些在院(系)流动转移,哪些处于闲置状态,闲置原因、闲置时间等等信息。也不能对上述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收集、分类、整理、分析,进而做出科学决策,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同时,绝大多数高校的信息管理系统处于封闭状态,没有实现与外界互联互通,仍然是一个一个的信息孤岛。即使由教育部牵头建立的仪器设备管理系统,也只是全国部分高校的局域系统,也没有完全实现与外界互联互通,功能不足,不能完全解决仪器设备的资源共享和对外开放问题。

4.高校存在仪器设备重复购置、盲目购置现象

仪器设备是高校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手段,高校通过仪器设备的购买和更新换代,提升了办学质量,促进了学科快速发展,改善了科学研究的条件和环境。高校科技人员发表了大量高质量、高水平的论文,研究出创新性的科技成果。例如,中国科技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潘建伟院士领衔的研究团队,利用大型仪器设备,发挥团队作用,联合攻关,在量子通信领域取得了世界公认的原创性成果,并引领世界在该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但是,高校在购置仪器设备方面存在诸多不足。第一,高校在仪器设备购置方面,没有结合本校的学科特色、人才引进、教学科研、中长期规划等实际情况,片面追求高尖新、大而全、小而全,相互攀比,重复购置、盲目购置,致使有限的科技资源被浪费。第二,在购置仪器设备时,因人而异,一些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优先享有购买仪器设备的资源。有些专用仪器设备使用率极低,甚至存在一次性使用的现象。一旦具体项目结题验收通过,该仪器设备就被长期闲置。资源分配严重失衡,学校交叉学科以及新兴学科急需的仪器设备不能及时购买和更新,影响高校办学的长远健康发展,也加剧仪器设备的部门化和个人化。第三,高校在采购仪器设备时,缺乏科学论证。高校职能部门依据学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引进、学科发展等情况制定仪器设备的采购清单和计划,有时因为某些领导或者科研人员的不当干预,购置计划可能随时被修改变更。高校职能部门虽然组织专家进行论证,由于校内专家居多,以及其他人为因素的影响,论证流于形式,不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导致购买了大量无用的仪器设备。例如,武汉某高校,为了引进一位海外人才,匆忙花费150万元购买一台“蛋白质纯化系统”,因人才引进未成功,至今该仪器设备原封不动闲置在实验室的走廊。又例如,华南某高校,没有充分论证仪器设备的功能属性,盲目花费450万元巨资采购一台“全自动数字彩印机”,除印制了几册精致的地图外,再无任何其他用途。上述现象的存在,一方面造成国有资产的闲置浪费,另一方面不利于对外开放服务。

二、高校仪器设备管理、开放的建议

1.解放思想、创新制度

2015年1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国发【2014】70号),该文件的出台,标志着高校的仪器设备应向社会开放,为科技创新和社会需求服务。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对原有的规章、文件及时进行调整和修订。高校应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改变管理制度和观念。首先,高校对现有的仪器设备管理文件进行清理,废除不合规、不合适的管理规定,同时,制定、修改、补充管理规定。其次,高校应建立自用与开放并重的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仪器设备既是重要的国有资产,亦是教学、科研的技术基础和重要手段,在不影响教学、科研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对外开放,为科研院所、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用户服务。最后,高校严格规范仪器设备的采购制度和强化监督管理机制。规范仪器设备采购程序,有利于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强化监督管理,加大监管力度,保证采购活动的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减少人为因素,防止暗箱操作。避免重复购置、盲目购置,杜绝有限的科技资源被闲置和浪费。

2.建立完善互联互通的信息管理系统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高校应该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仪器设备管理工作中的作用。目前,高校现有的仪器设备管理系统,仍然处于封闭状态,不能解决仪器设备的分散、重复、封闭、低效的基本问题。因此,高校应该高度重视仪器设备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实现科研设施和仪器设备的互联互通,开放共享。第一,在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中,高校应按照应用领域,对仪器设备进行科学分类。比如,电子测量仪器、分析仪器、医学科研仪器等等,有利于社会用户与高校有效对接,提高使用效率和技术服务水平。第二,高校仪器设备除了纳入国家统一的网络平台服务体系外,高校应积极参加地方政府的共享网络平台建设,及时实现仪器设备的数据交换,积极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同时,高校要结合学科、人才与仪器设备的存量等具体情况,加强与全国相关行业的网络互通,做到仪器设备信息共享。例如,武汉纺织大学结合自身学科特色,依托纺织行业,利用科研基础和仪器设备,攻克了纺织领域的许多技术难题,极大促进了我国纺织行业的技术进步。最后,高校应鼓励支持科研人员利用互联网,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及时解决社会用户的技术难题,提高技术服务质量。

3.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为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需求,客观要求仪器设备不仅在校内实现资源共享,还要对社会用户开放共享,因此,高校迫切需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管理队伍。首先,管理人员应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良好的道德操守,强烈的事业责任心,遵纪守法,才能保证在仪器设备使用、采购、培训与维修等管理过程中坚持原则,排除干扰,公开透明,秉公办事,防止国有资产的损失和流失。其次,管理人员应具有各自不同的专业知识背景。比如,化学、物理、电子信息、机械、自动控制等等,还应具备较高的专业外语水平,准确了解进口仪器设备的厂家和仪器设备的型号、特征、性能、使用流程和注意事项等情况。再次,管理人员应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既要熟悉学校的教学、学科、人才、科研等基本情况,还要了解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目标。更要跟踪中外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同时应洞察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动态。提高管理水平,准确掌握学科、教学、科研对仪器设备的需求信息,便于科学规范学校仪器设备的管理、购置、调配等。最后,管理人员应具备组织、协调、培训的能力。高校历来不重视操作人员的培训工作,管理薄弱,亟待加强。尤其在进口仪器设备的操作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较突出,甚至存在说明书、操作手册没有对应的中文翻译。管理人员应积极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操作培训活动,要求厂家严格按照采购合同约定履行培训义务。只有熟练操作仪器设备的专家、学者越多,才能保证其使用效率,减少人为损坏和降低维修成本,有效避免仪器设备的闲置和浪费。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管理经验值得我国高校借鉴和学习。该校制定了严格的仪器设备操作培训制度,要求相关学科和专业的全体研究人员必须接受系统的操作培训,才能操作使用各种仪器设备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极大提高了仪器设备的利用效率。

4.建立利用效率的考评和奖惩机制

高校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的重心应该转移到提高利用率和开放共享水平上来,把利用效率和开放服务作为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的主要评价标准。最大限度地发挥仪器设备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的作用,同时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用户服务。主要做好如下工作。第一,各级政府在审批高校采购、更新仪器设备时,重点审查现有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尤其是进口仪器设备),作为是否批准的主要指标。第二,国家和地方科技主管部门,在科技项目申报、立项时,对购置大型仪器设备的预算严格把关,减少重复购置。鼓励与已有大型仪器设备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申报项目,促进资源的相互开放与共享,避免有限科技资源的浪费。第三,鼓励高校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尤其是满足中小型企业对仪器设备的需求,提高其创新能力,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例如,2015年3月11日,湖北省武汉市科学技术局出台《武汉市科技创新券管理办法(试行)》(武科规【2015】1号),该文件鼓励企业与高校的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开展产学研合作,并给予奖励。高校的研究基地拥有大量的先进科学仪器设备,为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可以极大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最后,国家制定开放共享的补贴和奖惩政策。高校在满足教学科研的情况下,积极推进仪器设备的对外开放,提高利用效率。对于开放程度高,社会服务效果好,用户评价高的高校,政府部门按照规定给予补贴和奖励。对于限制、抵制仪器设备对外开放以及服务效果差、用户评价低的高校,政府部门对其在仪器设备采购、更新、科技项目申报、立项等方面予以限制和约束。对于超出科学研究、科技开发、技术服务咨询等范围的行为,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对相关高校和具体责任人予以处罚,情节严重的,应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行政和法律责任。

高校的仪器设备是重要的国有资产,也是科学研究的技术基础和重要手段。同时,仪器设备利用率低,开放共享程度不高,重复购置、闲置浪费现象比较严重。高校应改变观念,提高管理水平,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的网络化管理体系,以开放共享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效率,为科技创新和社会需求服务,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有效支撑。

(责任编辑:兰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