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文,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行政管理的思考继承与超越论文(共2篇)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9-12-17
  • 阅读量346次
  • 评分0
  • 0
  • 0

  行政管理其实在管理的当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它也是企业的灵魂所在,并且同时也是推动和保证着企业的计划、生产、财务以及营销等顺利和有效的进行。本文就整理了几篇关于行政管理的论文,来供大家欣赏。


  第1篇:试析茶文化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继承与超越


  何敬业,蒋红玲(淮阴工学院,江苏淮安223003)


  摘要:行政管理在高校教学活动展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充当学校“管家”的职能,组织教学日常活动,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监控以及促进学校的教学成果的实现。因此,行政管理的理念和方向将直接影响高校的整体运营效果。茶文化经过历史的沉淀,保留了我国最经典的文化思想精髓,对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本文结合茶文化的精髓思想,在具体分析了高校行政管理现状的基础上,集中探讨了茶文化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继承与超越。


  关键词:茶文化;行政管理;高校;继承


  近几年来,在高校行政管理的改革过程中,“文化环境”这个词被越来越多的高校管理层领导在会议里提到。它是学校行政管理的依据、背景、精神动力以及文化支撑。受不同文化环境影响的高校行政管理对高校的教学特色和成果有不同的影响,尤其在教学特色上。如果一所高校的行政管理并没有相应或者正确的文化环境做支撑,或者说支撑高校行政管理的文化环境是多样和不断变化的,那么这所高校的教学和管理特色将很难被人们所认识和理解。学校的声望会首先受到影响,其次是报考率。因此,文化环境的构建是高校行政管理的前提。文化环境的形成因素很多,但是其核心的形成因素在于文化思想。纵观我国各大高校,很多有名的高校都热衷于将儒家或者道家作为其核心文化思想。而茶文化是综合了儒家和道家以及其他传统文化思想精髓,对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思想做了深度的加工和保留,从而形成了与我国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思潮。因此,茶文化思想非常值得应用于广大高校行政管理中,并值得被高校肯定和推广。


  1茶文化的思想精髓


  1.1茶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茶文化的主题虽然是跟茶有关的一系列活动,但是参与者是广大人民群众。我国的采茶舞、茶道、茶艺以及茶乐等都是属于茶文化的范畴,其灵感的来源都是劳动人民在进行采茶活动时的辛勤劳作。人民群众是茶文化的发起者,倡导者,更是茶文化的主宰。以上这些均充分反映了茶文化“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于整个茶文化内容中,不仅从茶艺、茶道等形式中去发掘,单单从茶的功效上也可以看出端倪。茶在早期是作为药引子去辅助药效发挥,从而帮助人缓解身体不适的。后来茶因为对人体有诸多好处,从而被引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饮食中。茶进入人体可以帮人驱散体内的湿气、消除水肿。绿茶可以助人提神、延缓衰老,普洱茶可以帮助人排出多余的油脂、促进消化,红茶可以提高人体的新陈代谢等等。茶叶对人的身体有着诸多益处,由茶而形成的茶文化更是延续了茶性“以人为本”的特质。


  1.2茶禅文化讲究“修身养性”


  我国的众多宗教都有一定的排他性。但是,茶文化的思想却被包括儒家和道家在内的诸多学家宗派所认可和接受。茶文化与我国宗教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比如,道教有一个很出名的规定,简称为“过午不食”。也就是说,在时间过了正午12点之后,道家的弟子将不允许再进食了。但是这条规定又补充,水以及茶除外。这种补充从侧面说明了茶是被道家认可同与水在一起归为非欲望性的食物。即使在现代社会里,很多宗教寺庙招待外来游客或者访者都是用的茶水。“茶”被人们视为清心寡欲的代表,可以帮助人树立良好的品性、正直的作风以及百折不挠的精神。因此,茶禅文化的“修身养性”的作用体现在茶能帮助人维持身体健康,也帮人修炼品行和性格。在当今社会,茶禅文化无疑是最受人们追捧和喜爱的文化之一。


  2高校行政管理现状


  2.1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有待提高


  这里所指的职业素质是指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行政管理素质,也可以理解为行政管理思维和能力。在高校行政管理中,仅仅依靠正确的行政管理手段是不够的,对于行政管理建设改革而言也是治标不治本的。这是因为,如果仅仅靠上级部署行政管理方案,而行政管理人员只是机械地去执行并没有把握行政管理的思维方向,那么这种行政管理在遇到新的情况时将出现严重的问题。


  在对全国10所名校的行政管理活动进行观察和研究后发现,尽管高校宣扬一种公平、公开的态度来展开日常的行政工作,可是“官本位”思想依然存在于高校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中。比如,在去某高校行政楼拜访时,我们仍然会看到一些辅导员的办公桌底下堆积着各种礼品和花篮。这些礼品大多是想要争取奖学金或者入党名额的学生送的。而辅导员们会收下这些礼品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作为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的行政管理职业素质存在欠缺。


  2.2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效率低下


  以往有向学校请过病假的学生应该对学校的行政工作效率“深有体会”。如果学生要请5天的病假,首先他需要带上写好的请假条去找辅导员,辅导员根据请假事由出具请假意见并交给上一级教务主任,然后教务主任根据辅导员意见以及此学生在校的表现给出“同意”或者“不同意”的意见,然后把所有的这些反馈给负责本院系的院长,院长仍然需要结合学生的情况来再次出具意见。在这一整个流程中,又会出现诸多情况,比如:辅导员不在办公的工位、教务主任临时出差、院长要外出与其他院校做交流工作、节假日需要顺延等等。如果顺利的话,那么请一个5天的病假从提交到审批至少需要20个工作日了。以上这些是我国目前大部分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低下。而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则是高校行政管理太注重形式导致办事流程非常繁琐。形式主义是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最需要改革的作风。


  3茶文化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继承和超越


  茶文化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继承也就是茶文化精髓已经在高校行政管理被应用到的方面;而茶文化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超越是指茶文化思想可以被应用但暂时还未被应用于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方面。本文接下来将围绕着这两个方面来展开说明。


  3.1茶文化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继承


  值得欣慰的是,尽管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所有的行政管理人员都是秉承着“以学生为本,以培养优秀人才为己任”的宗旨在展开教学工作的。这就充分体现了茶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精髓。而这也就是茶文化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继承部分的集中体现。高校的部分行政管理层人员虽然有着一些特权观念,但是他们的本心依然是为学生着想,致力于为学生排忧解难的。学生不仅是学校存在的意义,也是社会的人才储备军。国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都需要人才。而学生能否从“人”成为“人才”,学校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以人为本”的茶文化思想更是要牢记于心。在职业道德与权力欲望相矛盾的情形下,“以人为本”的思想可以帮助行政人员从混沌中解除出来,让欲望归零,把工作的目的重新回归到学生身上。


  3.2茶文化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超越


  3.2.1茶道的礼节给高校行政管理的启示


  茶道的礼节也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茶道礼节中,晚辈需要给长辈敬茶。如果恰逢在结婚的酒桌上,夫妻双方需要与茶互饮以预示百年好合。这些茶道礼节都表明茶道是一种由沟通架起的承载着和谐与美好心愿的精神。茶道精神更倡导人与人之间没有隔阂、相处自然以及融洽的一种精神氛围。在高校行政管理中,茶道精神宣扬的是一种利用有效沟通来处理阶层关系的行为模式。阶层与阶层之间,可能因为每个人的性格特点以及做事风格的不同从而容易引发分歧和摩擦。一些行政管理工作人员会选择以沉默的方式来表示不满。这样既无法有效解决问题,又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的不协调。在这种情况下,有效沟通显得尤为重要。部门与部门之间试着用一种谦和、友善的态度与他人进行沟通与协助,一些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通常都会被轻易攻下。


  3.2.2跟“茶”学淡泊名利


  历来一些文人雅士在相互往来中都会选择赠对方茶叶以作为友好交往的象征。这是因为,茶在历来的文化现象中是高洁、淡薄的代表。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各阶层人员因为拥有一定的行政职权,所以免不了会面临各种物质或者权利的诱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行政人员拥有“茶”的秉性,对名利少一点欲望,对学生多一点真诚,那么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将会变得更加公正与透明。


  第2篇:对系统研究边疆省区行政管理的思考


  段尔煜,陈旭东(云南省人社厅行研所,云南昆明,650031)


  摘要:边疆省、自治区(以下均简称“区”)行政管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特殊的主体、客体和环境而独具特色。文章立足于加强和改善边疆省、区行政管理,提高政府管理效能,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和繁荣发展,巩固边防、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在论述系统研究的重要意义,面与点结合全面、深入分析其特殊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对边疆省、区行政管理进行系统化、整体化研究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边疆省、区行政管理;系统研究;基本思路


  治国必先治边、稳边、兴边,因而古今中外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边政管理。纵观我国边疆管理体制史:边郡(县)制——羁縻府(州)制——羁縻卫(所)制——土司制——土流合一制是自秦以来历朝历代封建王朝及民国政府为维护统治,变革边疆政府管理体制的轨迹。这些变革尤其是羁縻府(州)制的影响沿袭千年而不止,在我国边疆管理体制史、民族关系史,以及统一多民族单一制国家的形成等方面都产生过无法抹煞的作用和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边疆省、区的管理和建设。当前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边疆省、区由发展的末梢变为开放前沿。因受特殊的经济、政治、文化、民族、宗教及邻国不同社会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与内地相比边疆省、区行政管理的很多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其系统研究尚未受到应有重视。为此,应该高度重视、尽快从整体上深化这一领域的系统研究。


  一、深化边疆省区行政管理系统研究的意义


  边疆省、区指的是我国陆上与外国接壤的省和区,具体有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云南5个省和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4个区。在深化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边疆省、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了对外开放的门户和窗口、“反裂抗变”的前哨、反恐斗争的前沿、禁毒防艾与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的重点。然而边疆省、区的行政管理体制虽同内地省、市、区一样历经数次改革,但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较多弊病。因此,深化边疆省、区行政管理的系统研究,寻求科学理论指导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也就凸显了出来。


  (一)有助于确立边疆省区行政管理的重要地位


  鉴于边疆省、区行政管理的区域性、特殊性、复杂性和前哨性,其系统的理论研究成果必须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所以从实地调查入手,针对现实存在的种种具体弊端,剖析其产生的原因,进而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这样理论研究成果的取得,既能为加强和改善边疆省、区行政管理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又能有力地促进理论研究的拓展和深入。进而能够凭借理论的先导功能使边疆省、区行政管理在全国行政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得以真正确立。


  (二)有助于行政管理效能的提高


  推进边疆省、区“五位一体”建设和跨越式发展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边疆省、区政府行政管理的任务较为艰巨、复杂,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能。因此,从专业理论的视角花气力对边疆省、区的行政管理从纵横向上、时空上进行深入扎实的调查、系统的研究非常必要,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从总体上把握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而且使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念、思想、对策措施能够积极应对行政管理实践中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并给予边疆省、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实践以正确、有效的指导,进而推进边疆省、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三)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


  促进边疆稳定、边防巩固和各民族平等团结与繁荣发展是边疆省、区政府的重要职责。由于受域外国际反华势力和域内特殊历史地理情况,以及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滞后、社会发育缓慢、基层治理不力、群众合法权益诉求渠道不畅等因素的交互影响,一些小问题、小矛盾或偶然事件往往引发大冲突,甚或引起某一民族的强烈不满,严重损害民族团结。同时边疆省、区的民族与宗教问题具有敏感性、复杂性、跨境性等特点,且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城乡差距、地区差距、阶层差距与固化趋势仍在持续扩大,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不和谐因素急剧增加,①突发性群体事件与公共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对区域稳定与发展产生了不容低估的负面影响。上述各种问题和矛盾致使边疆省、区,尤其是热点地区维护民族团结与边疆稳定的任务仍然较为艰巨、繁重。为此,深入调查、综合研究影响边疆省、区改革与开放、发展与稳定、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的种种因素,才能够形成科学的、具有指导价值的系统化边疆省、区行政管理理论,切实指导民族团结、边疆稳定与跨越式发展实践。


  (四)有助于“以史为镜”促进政府自身建设


  我国具有悠久的边疆管理体制史,准确、全面把握边疆省、区传统管理体制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边疆管理的历史演进,是系统研究边疆省、区行政管理的实践基础和重要条件。为此,在深入总结和研究边郡(县)制、羁縻制、土司制、土流合一制等传统边疆管理思想,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自身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吸收本土理论中有益的传统资源,进而能够“以史为镜”用“本土化”的科学理论有力地促进政府自身建设。


  (五)有助于完善中国特色边疆行政管理学


  由于学术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因而至今对有着悠久管理体制史和独具特色的边疆省、区行政管理这一“区域行政管理”的系统研究还有空白。“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②所以强化理论研究意识,采用科学的方法全面、系统地研究边疆省、区行政管理,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无疑能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边疆行政管理学作出有益贡献。


  二、与边疆省区行政管理相关的特殊因素


  边疆省、区与行政管理相关的特殊因素因其差异性和对行政管理影响的深刻性需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在综合、归纳、概括其主要特殊因素的基础上,采取“面”与“点”结合的方法,选择其中较具典型性的个案——云南省进行解剖,进而较为全面、具体、准确地剖析与边疆省、区行政管理相关的特殊因素。


  (一)全国边疆省区与行政管理相关的特殊概况


  综观全国边疆省、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与行政管理相关的特殊因素较多,然而其主要方面可以归纳为以下5个方面。


  1.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任务艰巨。除辽宁、吉林、黑龙江3个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较发达、部分指标接近或略微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他边疆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都较为滞后。就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而言,2016年,甘肃省分别为25694元和7457元,云南省分别为28611元和9020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别为28463元和10183元,西藏自治区分别为27802元和9094元,广西壮族自治区分别为28324元和10359元,均远低于全国平均数的33616元和11149元。③致使边疆省、区政府引导资源重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重塑,切实促进区域跨越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2.维稳与反恐任务较重。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和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化,与边疆省、区紧密相关的国内外行政生态环境越来越复杂,社会失序、心理失衡问题较为突出,民族、宗教问题与贫困、权益保障、“三农”等问题交织在一起,加剧了社会潜在矛盾,增加了维稳难度。此外,我国陆上边境线长达2万多公里,境外敌对势力在边疆省、区进行宗教渗透、“西化”和“分化”,“三股势力”有所抬头,暴力恐怖、民族分裂和宗教极端活动多发、易发且较难防范,进一步增加了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民族团结和保护各族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难度。


  3.民族事务管理任务繁重。我国55个少数民族多为边疆省、区的世居民族,且有30多个为跨境民族。边疆省、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3.81%①,呈“大杂居、小聚居”分布。除黑龙江、吉林和甘肃3省外,其他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比均达10%以上,其中辽宁省为15.19%,云南省为33.39%,内蒙古自治区为20.4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59.52%,西藏自治区为91.83%,广西壮族自治区为37.17%②。边疆省、区政府提升民族事务管理效能,促进民族聚居区尤其是人口较少民族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任务仍然较为繁重。


  4.宗教问题较为突出。边疆省、区宗教的“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长期性”特点较内地更为突出。少数民族群众大多信仰宗教,部分少数民族非党员群众几乎全部信教,宗教种类齐全、信教人数众多,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紧密相联,宗教的敏感性和复杂性都较强。既不能否认部分宗教教规、教义适应社会主义的积极引导作用,也决不能忽视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性、破坏性、危害性和跨境性等因素的消极影响。总之,宗教事务管理不仅任务繁重且十分敏感,稍有不慎就会引发棘手的民族问题、民族隔阂和矛盾。


  5.农垦系统改革亟待深化。作为特殊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农垦系统广泛存在于除西藏自治区以外的边疆其他8个省、区。由于边疆省、区农垦系统的分布点多、面广,并且存在政策不完善,定位不准,体制机制不顺,权责不清,产业不强,政企、政资、政社不分等多方面的问题,远未发挥出农、工、贸国有经济组织应有的骨干作用,各方面的改革都亟待深化,从而进一步增加了边疆省、区行政管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二)云南省与行政管理相关的特殊因素


  云南虽然是个边疆省,但有8个自治州、29个自治县,民族自治地方的数量在全国省、市、区中居第一位,介于省和区之间。就其与行政管理相关的特殊因素而言,除具有前述和全国边疆省、区相同的外,还具有一些较之其他省、区显现得更突出的相关特殊因素。


  1.民族自治地方改革与发展任务重。云南省的民族自治地方分布较广,8个自治州占全国自治州总数的26.67%,占全省州、市总数的50%,所辖县(市)的数量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44.96%③;29个自治县占全国自治县总数的24.17%,占全省总县数的22.48%。全省37个民族自治地方占边疆省、区89个民族自治地方(4个自治区、16个自治州、69个自治县)总数的41.57%④。同时8个省辖市中有5个辖不同数量的自治县,最多的普洱市达9个,占该市总县(区)数的90%。此外,民族自治地方种类多,其中以1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自治州5个、自治县14个,占全省民族自治地方总数的51.35%;以2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自治州3个、自治县10个,占全省民族自治地方总数的35.14%;以3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自治县4个,占全省民族自治地方总数的10.81%;以4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自治县1个,占全省民族自治地方总数的2.7%。而且在4个自治州范围内又有以1至3个人口较少的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自治县9个,占全省民族自治地方总数的24.32%。以上特殊因素致使云南省依法理顺域内民族自治地方与非民族自治地方、不同层级民族自治地方间关系,全面落实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自治权,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2.边境行政管理事务多。云南省与缅甸、老挝、越南3国毗邻,边境线长达4060公里,约为全国陆上边境线的1/5。边境我方一侧有4个自治州(市)、25个县(市),分别占全省州(市)、县(市、区)总数的50%和19.38%,辑毒、反走私、反渗透、反暴恐和涉外事务管理的任务较重。另外,边境一线口岸众多,对外贸易和边民互市交易额逐年增长,流通领域对外交往等方面的事务不断增多。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占据重要地位,面向东南亚、南亚参与国际竞争的渠道进一步拓宽,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对外开放的前沿。同时“印支难民”“边民涌入境内”等问题增加了边境管控、难民安置劝返和涉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难度。


  3.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较为复杂、艰巨。云南全省同层级行政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极不平衡,同时面积、人口差异也较大。州、市中面积最大的普洱市与面积最小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相比,相差3.94倍;县(市)中面积最大的香格里拉县与面积最小的水富县相比,相差36.4倍。即便在同一州(市)内,县级的行政区划面积差别也不小。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盈江县和瑞丽市,二者的面积相差4.34倍;昭通市的镇雄县和水富县面积相差14.1倍。据2010年云南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州(市)中人口最多的昆明市与人口最少的迪庆藏族自治州相比,相差16.08倍;县(市)中人口最多的镇雄县与人口最少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相比,则相差35.06倍。人口密度最高的昆明市与最低的迪庆藏族自治州相比,相差17.9倍。同一州(市)内县(市)人口数和密度的差额也相当大①。撇开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滞后,相同层级行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等相关因素,仅上述行政区划面积和人口数量及其密度差异大的因素就可以看出,云南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机构改革,既须解决行政管理体制现存的通病,更须着力避免民族自治地方与非民族自治地方,甚或同层级非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刀切”的问题,进而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制定明确权责、整合职能及精简机构和人员的方案。这样明显加剧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4.政府管理创新动力不足。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整体素质偏低是阻碍行政管理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据统计,云南少数民族公务员约占全省总数的32%,具有中专及以下文化程度的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约1个百分点。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有的少数民族文化较落后,部分少数民族公务员不论是文化科学知识,还是政治理论和业务能力都亟待提高。公务员整体素质偏低成为各级政府行政管理创新内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此外,云南15岁及以上人口文盲率较高,人才贡献率较低。2016年全省人才贡献率仅17.51%,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90项,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共31项②。被管理者文化水平低、掌握的现代科技知识少、整体素质偏低,成为生产力落后,特别是政府管理创新外驱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行政管理创新内动力和外驱力不足,致使全省各级政府在行为的科学性与民主性、合法性与创新性、服务性与高效性、多样性与透明性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


  5.行政管理环境急需优化。云南省的大部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在步入社会主义社会前仍处于前资本主义社会。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极少数纳西族(摩梭人)仍保留有原始社会母系制的残余,佤、景颇、独龙、基诺4个民族及部分瑶族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部分彝族还滞留在奴隶制时期,傣、哈尼、藏3个民族则处于封建农奴制时期。只有白、回、壮3个民族和绝大部分纳西族、彝族同汉族一道,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传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宗教制度等方面的残余影响仍对当今的行政管理实践产生着不可低估的制约和干扰。目前全省经济、文化和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事业等都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交通、通信条件也较差。与发达省、市、区相比很多方面的差距还呈现出不断拉大的趋势。现实的这些行政管理生态环境因素,明显影响和制约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法定职责的履行。


  三、系统研究边疆省区行政管理的基本思路


  边疆省、区政府面对上述主观、客观、生态环境方面种种特殊的影响、干扰和制约因素,其行政管理实践急需系统、科学理论的指导,忽视这一现实需求行政管理理论研究将不可避免地带有盲目性、片面性,甚或形成重大的理论缺失。科学确定这一特殊区域行政管理理论系统研究的基本思路,是确保研究取得高质量成果的关键,也是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前提。


  (一)以本土化为先导


  (二)以历史和现实情况为出发点


  全面把握历史和现实情况是深入了解历史渊源、分析现实困境、拓展思路和创新理论的前提条件,也是解放思想、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既与时俱进又不照抄照搬西方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为此,为使边疆省、区行政管理的系统研究取得最佳效果,应该从行政生态学的视角切入,深入、全面把握边疆史地、吏治、民族,尤其是当今行政管理主体、客体、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实际情况,认真调查、探究行政职权划分、职能配置、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的弊端,从整体上准确了解和掌握行政管理与行政生态环境的不适应性。进而学习借鉴东部发达省、市及西方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并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把相关原理、基础理论与边疆省、区行政管理的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准确、全面地把握住特殊规律,为此项研究的不断深化探寻完整的学理基础。


  (三)以行政管理体系研究为基本内容


  体制和机制科学、职权配置合法、职能定位准确、机构和人员精干、行政生态环境优化,以及信息透明、运行顺畅和效能良好,既是边疆省、区政府自身建设追求的整体目标,也应该是这一特定区域行政管理体系系统化研究的基本内容。为此,应在全面、深入把握与边疆省、区行政管理相关因素尤其是特殊因素的基础上,遵循通盘考虑与规划的原则,探究政务、民族、宗教等公共事务管理与政府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管理职能和运行职能的深入整合模式,特别是国防职能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提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增强人才吸引力和凝聚力等职能的整合路径,以此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同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为方向,以定权限、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为前提,构建以权限、职责、职能、机构和编制科学化、法制化,结构优良、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管理方式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中国特色边疆行政管理体系为深化改革的目标,深入研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边疆省、区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管理实践探寻整体配套的系统基础理论。此外,应加强对电子政务等方面的研究,进而为边疆省、区政府创新管理方式、不断提升行政效能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四)以“良法善治”研究为重点


  边疆行政管理和边疆的发展与稳定素以复杂性、重要性著称于世,而政府的“良法善治”则是使这一艰巨、复杂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唯一途径。为此,在边疆省、区行政管理理论的系统研究中应强化依宪行政、依法行政的法治意识,遵循《宪法》原则,以《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细化及与之配套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的贯彻执行为研究的重中之重,努力探究“良法”制定与施行、监督和反馈、修正的回路,以及完善用“良法”为“善治”奠定基础的法理。首先应在现行“良法”框架下积极探究实践中已成熟的边疆政策的法制化模式,进一步完善法制体系并增强其系统性、配套性和可操作性,为政府依法行政提供坚实的法理支撑。同时深入探究系统、综合的治理机制,为切实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①,政府及时、有效妥善解决民族、宗教问题和完善边政管理、促进区域发展与稳定提供有效的理论范式。此外,还应不断探析边疆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的高位推动、层级性和多属性运行,以及在央地间、地地间、部门间的协同落实,为推进“善治”提供理论导向。


  (五)以系统论为基本方法


  由于边疆省、区行政管理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开放性、复杂性、整体性、关联性和动态平衡性等特征,以及相关因素共性和个性相互交织、不断转化的现实存在,从而其行政管理理论的创新对研究理念和方法都具有更高的要求。为此,首先应树立系统化研究理念,拓宽理论研究视野,构建逻辑严谨的整体性研究框架。并强化政治意识、战略意识和大局意识,全面把握新形势下促进民族发展、巩固边防、防止宗教极端思想和加强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治理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拓展研究范畴和研究内容。同时应摒弃重现实弃历史、重局部轻整体、重静态轻动态的研究模式,将宏观与微观有机结合起来,以现实与历史、局部与整体、要素与系统、静态与动态有机统一的系统论为基本方法,从时空、纵向、横向等视角全面、准确地把握住行政管理的多维要素。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和预测,为健全科学、系统的边疆省、区行政管理理论体系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边疆行政管理学学科体系奠定方法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