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语文阅读教学中背景资料引入的现状及策略

  • 投稿謎称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842次
  • 评分4
  • 74
  • 0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朱情香

摘要:背景资料的引入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充分利用背景资料来达到教学目的。通过对语文阅读教学中背景资料引入存在追求模式、操作机械、脱离文本、忽视学生等现状的分析,指出背景资料引入应该遵循正常性、整合性、灵活性和情感性原则,并进一步提出背景资料的引入策略。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背景资料;阅读教学;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8-0125-02

背景资料,就是与文本密切相关的,对解读文本、感知人物、把握中心、理解主题等方面提供辅助的重要材料。既指教材中已有的课前提示、课后补白、页下注释及读本材料;又指需要从课外补充、引证的材料,如作者介绍、写作目的、创作背景、作品评价等,具有丰富性、差异性、多元性、潜在性等基本特征。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将其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而背景资料正承载着丰厚的背景文化信息,以及作家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元素。因此,如何让背景资料对文本解读发挥最大的渲染、补充作用,使之成为启发学生主动探究文本的关节点;如何让背景资料所蕴含的情感、道德、文化熏陶影响学生,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依托点,是值得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背景资料引入存在的误区

在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背景资料引入存在许多误区,主要表现在追求模式、操作机械、脱离文本、忽视学生四个方面。

1.追求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背景资料的介绍放在课文讲析之前,背景资料的介绍几乎都是一个模式:导入新课?邛介绍作者?邛介绍背景,习惯于在导入阶段呈现背景资料,把背景资料的介绍作为一个单独的教学环节,而把背景资料介绍模式化了。

2.操作机械。教师机械地将教参中的背景资料原原本本地介绍给学生,对涉及面广、人物多、事件比较复杂的背景资料没有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介绍作者的背景,也只是机械地宣读作者的人生经历、代表作品、时代背景,缺少对资料的筛选和提炼。

3.脱离文本。教师过分关注背景资料本身,没有注意到背景资料与文本之间的关系,背景资料只是对文本起到补充作用,不能代替文本。有的教师解读文本时浅尝辄止,学生未曾领略到文本,就引申到课外,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不管文本需不需要,展示大量的精美图片,或者出示一些晦涩难懂的文学评论。

4.忽视学生。有的教师备课时不考虑学生的接受心理,所选的资料不能针对学生的“困难点”和“兴趣点”,课堂产生不了共鸣,不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背景资料介入的原则

1.正确性原则。背景资料的引入第一要考虑的因素就是正确性,教师要根据文本特点、自身教学需要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阅读视野、兴趣爱好引入背景资料。对所选取的资料进行一系列的梳理,并进行考证,去伪存真,以保证其正确性,而且不能仅凭背景资料对文本作牵强附会的解读,以免曲解甚至错解作者的本意。

2.整合性原则。背景资料在成为教学内容之前,往往是零乱、分散的,难以直接应用到教学中,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各个零散资源之间的联系点,对其进行加工、重组、整合,把零乱无序和混杂的背景资料整合起来;把涉及面广、人物多、事件复杂的背景资料进行归纳、整合,以适合待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3.灵活性原则。背景是为内容服务的,面对丰富的背景资料,教师要审时度势,权衡利弊,适当补充,把背景资料合理地融合于文本的阅读感悟之中。既可直陈式介绍,也可鲜活地引证;既可开头引用,也可因势插入;既可教师主讲,也可学生链接;既可平面的知识性补充,也可立体的文化性拓展……概括地说,就是要灵活呈现,多角度介绍,多层面运用。

4.情感性原则。背景关乎人与生命,关乎时代社会,关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开发利用背景资料时,一要根据文本需要,用充满灵性和富有情感的语言来分析,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二要用背景所蕴涵的情感、文化等多元要素,去熏陶学生,感染学生,让背景成为情感思想的延伸点和主动探究的兴奋点。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背景资料引入的策略

背景资料引入的策略,总地来说,应该根据整堂课的教学需要,合时、合宜,并与文本解读和谐地融合一体,具体如下:

1.在激发兴趣时引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教师要营造乐学的氛围,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要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而达成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根据教材特点和学习需求,呈现与之密切相关的背景资料,因为这些背景资料在成为教学内容之时,已经过教师的加工、重组和整合,情趣盎然,切合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能促使学生快乐求知。只有在这种氛围下,学生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兴趣盎然。

2.在遭受困惑时引入。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暴露了学生产生的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在隐去背景资料时,应抓住契机,尊重学生的阅读心理和需要。在学生领悟文本旨意及作家情感有困难时,可引入背景资料,这时学生对文本已经有过一番苦思冥想和激烈争议,但还不够明朗,有了急切的解决问题期待,此时应乘势引入背景资料,犹如拨云见日,令他们豁然开朗。

3.在主动质疑时引入。语文新课标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如果在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的思考后再顺势引入背景资料,既能发挥背景资料的功能,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的能力。由此,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领悟,让其真正体验到阅读过程的快感。

4.在深化主题时引入。就阅读而言,对文章主题的把握无疑是很重要的。然而,由于时代的发展、变迁,主题本身的含蓄以及读者的人生经历、感悟水平的差异等诸多复杂因素,学生往往不能一下子正确把握文章的主题,有时还会发生较大的偏差,这时就需要引入相关的背景资料作补充和提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能及时提供,适时呈现,学生就能凭借这些资源,纠正偏差,由浅入深,深刻理解文章主题。

5.在拓展延伸时引入。《浙江省初中语文教学建议》第24条要求“语文教师要率先成为文学作品的阅读者,主动为学生推荐读物,鼓励学生读原著,经常为学生推荐与课文主题相同,结构相似,难度相近的阅读材料。”在课文研读到一个新的境界,课堂时间就要结束时,引入背景资料,可以让课堂学习延伸至课后,将有些疑问带向课后拓学中去解答,有些思考也需要课后去求证。课尾背景资料的呈现,会把学生引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阅读空间。

背景资料对文本解读有渲染、补充作用,应成为启发学生主动探究文本的关键点;让背景资料所蕴含的情感、道德、文化熏陶影响学生,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依托点。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陈正喜.例谈文学作品阅读时背景的介入度[J].教研天地,2010,(1).

[2]何静,晏国英.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背景知识的介绍[J].赤峰学院学报,2008,(12).

[3]蒋光明.阅读教学中背景知识的引入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05,(1).

[4]李加.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入背景知识[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12).

[5]张雪琴.背景知识如何介入语文课堂[J].现代阅读,2012,(6).

[6]仇定荣.背景知识:让阅读教学厚实起来[J].中学版教学参考,2010,(9).

[7]王显英.例谈背景资料的有效利用[J].语文学刊,2011,(1).

[8]范剑萍.资料助读的选择和运用[J].中学版教学参考,2011,(11).

[9]罗付兴.浅议语文教学中的背景资料[J].教法研究,2013,(6).

[10]严豪.课外资源有效运用例谈[J].语文世界,2013,(1).

[11]赵凌云.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背景资料的介入[J].语文学刊,2010,(1).

(编辑:朱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