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浅谈中职语文中的通假现象教学

  • 投稿大地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981次
  • 评分4
  • 12
  • 0

张 燕

新疆博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833400

【摘要】通假字,是中国古书中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在教学中如何辨析通假现象,找出本字,从而正确理解文意。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通假字 原因 类型 辨析

语文高考大纲明确指出,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在2013年的18套试题中都考查了实词,每卷4个文言实词,一共考查了70余个实词可以看出,对文言实词考查得重点仍是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现象等。对于通假现象,它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必须根据特定语境,并结合文意判断才能准确理解。

1.通假字产生的原因

文言文中,为什么明明有本字,作者却不写本字而要写通假字呢?这个问题要从四个角度来认识。

1.1 这是古人的一种写作习惯、一种社会风尚

比如"早"字,司马迁也曾用过,但因古人经常习惯以"蚤"代"早",所以司马迁也未能免俗。在《史记》中共出现通"早"的"蚤"字64次,直接用"早"字才27次;其中"蚤死"14次,"早死"4次;"蚤卒"8次,"早卒"1次。

1.2 唐代颜师古曾指出,古人在记录语言时"仓猝无其字"因而用了个同音字代替

清赵翼在其《陔余丛考》一书中说得更明白:"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如此写的人固然可以说的写别字,但后人效尤,积非成是,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1.3 古书经秦火后,被焚烧殆尽

直到汉惠帝才取消"挟书令",并从民间征集藏书。汉代大多数的书籍是靠老年人将脑子里所记忆的背诵出来,写出来,重新"著之竹帛"。由于背诵时只记住一个字的读音,未必能记住它的字形,因而记录时必然会由于方言、口音等的差异、记录者的文化水平等影响,而将同一字记成不同的形体。

1.4 古人好用通假,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认识上的原因

就是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中常说的"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他们认为"凡字之相通,皆由于声之相近,不求诸声而求诸字,则窒矣。""夫古字通用,存乎声音。"他们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音即能表义。

2.通假字的类型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不同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对于通假字的归类也是不一致的。举例来说,苏教版教材把所有的通假字归入到古今字与异体字范畴,一律用"同"来释义。而人教版教材对于通假字则处理的比较清晰,明确的把通假现象分文狭义通假与古今字、异体字两类,用"通","同"来区分。

古今字:是指古今分化字,我们把分化前的字称作"古"字,分化后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为"今字"。如 "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由于汉字是由意符、音符和记号组成,意符选取的角度因人而异,音符又不同于拼音文字中的字母,所以,一字多形的现象在汉字的历史上比比皆是。如"泪"和"涙","睹"和"覩"。

通假字: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借用的现象,又简称通假、通借、假借。古人在使用文字时,常常不用有其本义的本字,却用了与本字音同或音近的字替代。尽管借字与本字的字形、字义不同,但字音一定相同或相近,所以又有一种更确切的称谓,叫做"古音通假"。那些被本字借来的字就叫假借字,又叫通假字、通借字、假字、借字、假音、借音。

3.在教学中如何辨析通假现象,找出本字,从而正确理解文意

3.1 文言文教学中,在读音中辨析通假现象。如:

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早)《鸿门宴》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斑)《孟子?梁惠王上》

3.女为人臣,不顾恩义 (女--汝)《苏武传 》

4.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零丁——伶仃)《陈情表 》

3.2 在例证中认知。语言是具有社会性的,通假现象具有普遍性。如:

1.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被——披)

2.见其客朱亥,俾倪。 (俾倪——睥睨)

3.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避)

4.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辟——僻)

5.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敝)

3.3 在结构中把握

了解汉字的结构特点,熟悉形声结构规律。这为利用汉字形体结构掌握通假字打下了基础。

1. 通假字是本字的声旁字。

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俱)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供)

③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授)

④终老不复取。(取——娶)

2. 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代替形成通假。

①距关,毋内诸候。(距——拒)

②常在床蓐。(蓐——褥)

③蒲苇纫如丝。(纫——韧)

④云销雨霁。(销——消)

3. 用形声字代替声旁字造成通假。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

②使臣奉璧,拜送于庭。(庭——廷)

③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旨)

④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匪——非)

4.辨析一个字是通假字或是古今字、异体字,可以通过以下几条途径:

4.1 直接读古书,可明显发现有些字古代的确还没出现

我们在读先秦古书时,就很容易发现,有些字在先秦还没有。如喜悦的"悦",以及生熟的"熟"、边境的"境"、坠落的"墜"、悬挂的"懸"、智慧的"智"等等,都无法在先秦经书中找到。为什么?就因为在先秦这些字还没造出来。那么,要表示这些意思怎么办呢?就只好写它们的古字。即"悦——说 " " 熟——孰" "境——竟" "墜——隊" "智——知"。

4.2 通过读古注和清人笔记、札记,识别通假字、古今字等

我们知道,前人较为重要的古籍,几乎都做过注释。注明通假字、古今字和异体,也是注释的一项重要任务。例如:

宋朱熹《大学章句》:"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朱熹注:"谦读为慊,苦劫反。"这"读为"术语是专门用于指明通假的,在这里就是指出"谦"是个通假字,在句中应读为"qiè",意思是"满足"。

4.3 通过查《说文解字》一书,认识古字和异体字

《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在公元100年完成的文字学巨著,共收了9353个字。还列出了重文1163个。这1163个"重文"可以说都属于古字或异体字。《说文》一书毫无疑问是许慎对东汉以前的文字首次作了全面地总结。在《说文》中,许慎既列出了一个字的通行的写法,又往往列出了它的古字和异体,即所谓"重文"。如在恐惧的"懼"下就列出另一种写法:愳,古文。即愳与懼构成古今字关系。

4.4 通过今人的注释用语识别今字

在对古籍进行整理,即对古书断句、标点、注释、翻译等,为了保持古籍原貌,必须保留原来的古字;为了便于一般读者阅读和学生学习,因而需要用现代普通话进行注释。在注释时,现在注释家们一般都运用不同的术语把通假字与今字(后起字)区分开来。例如:

宣子田于首山。(《晋灵公不君》)注:田,打猎,后来写作"畋"。

韩厥俛定其右。(《齐晋鞌之战》)注:俛,同"俯",低下身子。

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於薛乎?……券徧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注:责(zhài),债务,债款,后来写作"债"。徧,同"遍"。

将之薛,假涂于邹。(《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注:假涂,借道。涂,通"塗",途。

上面的注释中,分别用了"A,后来写作B"、"A同B""A通B"几种术语。这三种术语是有较严格区分的。"后来写作"用来指出前者与后者构成古今字关系,"同"表明二者是异体字关系,"通"则指出后者是前者的本字。学习者完全可以通过这些不同的术语来把这三种字区分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