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谈语感培养的策略与方法

  • 投稿VVVV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917次
  • 评分4
  • 76
  • 0

文/黄晓晶

语感是人们在接受语言信息的过程中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而丰富的感受力。这是由语言文字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过程,是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的一种能力。培养语感是语文新课程中语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课程的基本理念”)。其实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夏丏尊就提出了语感培养的问题。差不多与此同时,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响亮地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在今天,语感教学和训练的意义固然已经得到语文教师的认识与重视,然而从教学实践看,语感教学和训练的成效仍然比较差。我们认为,这是由于教学策略与方法上的欠缺所引起的。故此,本文拟就语感培育中教学和训练的方法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以诵读为基础,抓住重点词语诱发学生的想象与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多形式的朗读,使他们的思想情绪真正进入作品所营造的氛围。在此基础上抓住重点词语诱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促使学生形成鲜明的“内心视像”,从而深切地感受到特定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绪、境界和思想感情,通过对于语言的这种多次的细致的感悟与训练,良好的语感就一步一步地形成了。

如教学鲁迅先生的《故乡》(语文版九下)这篇意蕴深刻的小说,反复充分的全文朗读固然不可轻忽,局部重点教学中仍需带领学生通过细读细品,咀嚼文意,培养语感。例如全文的开篇部分: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

短短的80字文中,用了“阴晦”、“苍黄”、“萧索”、“悲凉”等感情色彩抑郁低沉的词语。而一个“横”字则与之呼应,概括了故乡境况的滞重与死寂,为全文叙事的展开做了有力的铺垫。而这些语辞的理解消化,教师如使用常规的解释、查字词典等方式,都是苍白无力的。最好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反复默读咀嚼整个段落,感受其氛围与情绪,领悟词语的情感色彩和深意。这样,不但能使学生正确深刻地理解语意文意,更有利于形成厚实的语感。

二、注重词语辨析,感知词语情状

词语是构成语言的材料,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往往是通过对词语的理解实现的。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十二韵》中有言:“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必须把语言教学落到实处。兵法云:“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就一篇课文而言,切实有效地抓好一两个语言训练点,确保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长抓不懈,终能大见成效。因此,课文中那些表现文章中心,凝聚作者感情的词语,尢其值得重视。

如讲到陶渊明的《饮酒》诗(语文版七下)时,就可以抓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感知。在诗中,“见”是无意中的偶见。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却偏写成景物自己撞上眼帘,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达到一种物我相忘的境界。这正是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的典型,突显了陶渊明那种超尘脱俗、洁身自好的精神境界。倘若换成有意识的“望”和“看”,就显得人、物相隔,达不到情景交融的完美境界。如此咀嚼琢磨,对“见”的语义与情致的感觉(预感)就比庸常的感觉深刻、鲜活、准确了。

朱熹指出:“看文字,且自用功夫……久之自得。盖蓄积多者,忽然爆开,便自然通。”学生随着词语的积累和理解的逐步加深,语言感悟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三、注重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

叶圣陶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这说明语感学习一定要联系生活经验,将语言文字同他所涉及的客观事物、生活情境联系起来,从而具体领会它的意义和情味。古人对此多有论述。王夫之指出:“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强调生活经验的亲身感知,通过亲历实境领会诗文的妙处。如元代吴师道在《吴礼部诗话》中说:“又壬戌四月,予过京口,遇射君植,同登北固,临礼大江,风起浪涌,往来帆千百,若凝立不动者,固忆古人‘千帆来去风,帆远却如闲’之句,诚佳语也。”吴师道所说“佳语”,关键在“闲”字。在风起浪涌的大江中行舟,人们多想到“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景象。只有亲登北固,看见远处“若凝立不动”的情况,才会有对“闲”字的深切体会而发出“诚佳语”之叹。这就是直观“妙悟”的生动例子。可见,联系生活实践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是古代学人总结的一条重要经验,我辈当发扬之。事实上,初中语文大量阅读课文是要求我们联系学生生活的,如《石缝间的生命》、《家》、《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差半车麦秸》、《囚绿记》……只有联系生活调动生活体验,将词语的理解与品尝与学生的感性体验与生活领悟紧紧地结合起来,学生才能真正建立起良好、切实的语感。

总之,语感训练是阅读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学的反璞归真之举,把握好“四个注重”,于我们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会大有裨益。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第十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