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探索议论文专题写作教学的新思路

  • 投稿汉桃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602次
  • 评分4
  • 16
  • 0

郑桂华

聚焦

专题写作的特点是写作话题、目标和学习时间相对集中,使学生在某些话题上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或在某种表达技能方面取得明显提升。

但是,专题写作的教学组织存在几个矛盾。譬如,专题写作往往以一两个月或更长的时间为单位,但写作教学的组织形式还是像以前那样,隔一段时间只要求学生写一篇与该专题有关的作文,而这几次作文之间,除了在主题上属于同一个范畴以外并没有更紧密的联系;再如,通过有限的几次写作活动、接触几道题目,学生的思维往往只能触及一个专题中的某些内涵,却无法覆盖整个专题,或者在该专题上缺乏深入思考。如此,专题写作的优势就不能得到充分体现。为了协调专题写作教学实施中的这几个矛盾,我以高中议论文为例,来探索一点专题写作教学的新思路,希望对致力于专题写作教学的同行们有些参考价值。

实验

议论文专题写作教学的“点线面”

下面的课例专题名称“认识自我”取自某校高二年级的专题写作课程。该专题原计划由相互独立的四次写作课构成,即分别以“说个性”“我最欣赏的人”“自知与镜鉴”“改变环境与改变自己”为话题写四篇作文。

我的设计是打破原来四个话题间的界限,用一次教学课对“认识自我”的内涵和外延作整体解析。这次课由四个环节组成,第一个环节围绕专题关键词提出“问题”,一个问题等于一个思考点;第二个环节从关键词出发,把几个问题串联成一条条逻辑线,一条线就是一篇作文的思路;第三个环节是为回答各种问题准备材料,编织一面补上线索间空缺的网;第四个环节是在前面的话题分析和思路梳理的基础上完成一篇议论文(三、四环节视情况可选择课内或课外完成)。整个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在知识和认识层面建立起关于这个专题的大体框架。课的部分实录如下:

环节一:围绕焦点解析专题内涵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完成一篇作文,也算是一次思维游戏。请大家看题目“认识自我”(板书)。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感觉?

生:太大了。

师:确实是混沌一片,无从下手。严格说来,这不是一个普通的作文题,而是一个话题,或者说,“认识自我”是一个人类的母题。还记得什么是母题吗?人类与生俱来的课题、难题,可以衍生出若干小命题。与“自我”对应的母题是什么?

生:社会、自然。

师:很好!这堂课我们主要讨论的是,面对一个母题或一个比较大的话题,如何去破解它,如何找到一条串联起自己思维的线路。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什么?

生:认识你自己。

师:这是谁的话?

生:好像希腊神庙上的。

师:阿波罗神庙是吧?有人说是苏格拉底说的。意思是什么?

生:认识自己很重要。

师:中国类似的有“人贵有自知之明”,是贤者的话,也是说认识自我很重要。(板书:认识自我的意义)你想到了什么?

生:考试成绩。

师:为什么会想到考试成绩?

生:看到成绩跟我预期的不一样。

师:比预计的高了还是低了?

生:高估自己了。

师:如果我们把考试成绩看成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价手段的话,那么高估了自己的分数,就属于在认识自我上——

生:高估自己。

生:有错误。

生:有问题。

(师板书:认识自我上存在的问题,误区)

师:我们绕了一个圈,不过弄明白了一件事,就是找到了破解议论文母题的思考单位。也就是在认识自我这个话题上,哪些问题可能会讨论到,哪些问题是必须回答的。刚才我们梳理出的是“在认识自我上,存在哪些问题或误区”。大家想一想,在思考“认识自我”这个话题时,还有哪些问题是绕不开、必须回答的?

生:怎样认识自我。

师:“怎样认识自我”(板书),是不是很重要?是必须回答的?

生:是。

师:很好,再来!

生:什么是自我?(师板书)

生:为什么要认识自我?(师板书)

生:为什么不能准确认识自我。

师:你是说认识自己有难度,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吧。(板书:哪些因素会影响对自我的认识)

生:怎样才能知道对自己的认识是对的?(师板书:如何评价认识自我)

生:哪些人不容易认识自我?(师板书:哪些人不能认识自我)

生:在认识自我方面有哪些不好的做法或者表现?

师:“表现”用得好。(板书:认识自我的表现)做法有好的,也有不成功的。成功的是——

生:经验。

师:成功是经验,不成功的往往叫教训。(板书:认识自我的经验与教训)

生:认识自我有什么用?

师:这个问题有价值吗?前面有没有问到过?

生:有,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认识自我”。

师:很好。那么我们再看,“认识自我的表现”有没有重复?

生:也有,认识自我的问题。

师:你发现了。问题和表现是什么关系?

生:表现应该是看得见的。

师:从关键词理解。表现,表层,表象,外表。“现”是现象,现实,一般是具体的看得见的,或是行为上的。这是一种区分。再看,“表现”有没有褒义贬义?(板书:现象)

生:没有。

师:“问题”呢?

生:贬义的。

师:“表现”现在也常用来形容抽象的态度。如“表现不积极”。还有吗?

生:为什么要认识自我。

生:有了啊。

师:注意,我好像听他的重音不一样,在哪里啊?

生:为什么。

师:在“为”字上。意思不一样啊,你的意思是不是说,“为什么一定要认识自我”,“不认识行不行?”是这个意思吗?

生:是。

师:你善于逆向思维。从这个问题,等于打开了另一扇窗:关于认识自我,有哪些说法,你们想想。

生:要认识自我。

生:没有必要。

师:还有呢?

生:要看具体人、具体情况。

师:辩证。那么我们如何来归纳?是不是“关于认识自我的——说法”。(板书)

生:意见。

生:观点。

师:说法,意见,观点,态度,主张,理论,这些同义词都可以。

当然,如果我们把认识自我的主张排一个时间顺序,那就是“人类认识自我的历史”,这个比较复杂,已经达到大学水平了。

好,我们围绕一个点,构成了。现在再回头看看“认识自我”,还觉得混沌一片,无从下手吗?

生:不会了。

师:被我们拆解得差不多了,从我们的角度看,已经是目无全牛了。

环节二:用“问题”穿起一条条写作线

师:刚才,经过一番努力,大家提出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认识自我”这个话题的,都很重要,但我们不能同时讨论它们,应该有一个顺序才好。如果要你来安排一次关于“认识自我”的讨论会,你怎么给这些问题列一个次序,哪个问题需要先讨论。

生:“为什么要认识自我”。

生:“什么是自我”。

师:哪个放在前面更好?

生:“什么是自我”。

师:同意吗?“什么是自我”应该排第一。先下定义,告诉别人这里的“自我”是什么含义。(板书,在“什么是自我”前标注①)接下来哪一个出场?

生:“为什么要认识自我”。

师:有疑问没有?(板书,在“为什么要认识自我”前标注②。)接下来——

生:怎样认识自我。

师:(板书,在“怎样认识自我”前标注③)这是不是就是一篇作文的思路啊?

生:是。

生:我认为,第二个问题以后可以这样连:在“什么是自我”后,谈“要不要认识自我”……

师:(依学生所答板书:在“怎样认识自我”前标注A,在“关于认识自我的主张”前面标注B)第三呢?第二这里介绍你的看法还是别人的?

生:别人的。

师:介绍完之后呢?

生:自己的。

师:对,自己的主张,就是你赞成哪一种说法。后面呢?

生:讲道理。

师:对,谈你的理由、依据是什么。这是不是也是一篇作文?如果反过来,你最不赞成哪一种说法,谈谈理由,行不行?

生:行。

师:这是什么议论文?立论还是——

生:驳论。

师:这又可以写一篇了。这位同学虽然没有完成,但他给我们补充了一个信息。是前面没有讨论到的。给他一个什么标题?

生:观点。

师:前面要加一个限制“别人的或前人的”,这里用“我的态度”是不是更好些?(板书:我的态度、建议,并标注C)

师:上面,每拉出一条线都是一篇作文思路。是不是还有一些没有涉及的问题?

生:表现。

生:现象。

师:如果从现象往外拉一条线,能不能成为一篇作文的思路?

生:能。

师:大家分成小组讨论,看看该怎么写。

(生讨论略)

生:我们是从“不能认识自我的人”开始,后面是分析原因,再后来是给他提出一些建议。

生:我们是从“表现”开始的,有错误的表现,然后分析原因和危害,然后再提出建议。

师:他们这个小组的汇报里出现了一个新的词汇——

生:“危害”。

师:应该加在哪里?为什么?(教师“在为什么要认识自我”后面加板书:正确认识自我的作用,不正确认识自我的危害)

师:按照两个小组的贡献,我们至少又有了一条思路。“表现”前面需不需要加“什么是认识自我”,“为什么要认识自我”两个环节?比较一下.加和不加有什么区别。

生:要加。

师:感觉还是加上逻辑顺一些。让我们一起来归纳这个思路!

生:什么是自我一为什么要认识自我一在认识自我方面的局限一怎样才能认识自我。【师板书:是什么一为什么一有什么(表现及危害)一怎么做】

师:这是一篇完整的议论文的框架,跟我们平时写的议论文框架差不多。

可是,到这一步,我觉得还不够。你们想,“应该怎么做”对所有的人都有用吗?认识自我的目标、困难都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为什么不一样?想一想,这个命题里的主角或被认识的对象是谁?(板书:不同对象)是全社会还是部分人?是老年人还是青年人,是成功人士还是遇到挫折的人?哪些人更需要认识自我?或者说,每一种人在认识自我上遇到的问题是不一样的。(板书:不同原因,不同内容,不同障碍)

按照这个思路,又可以拉出一条线来。一起来说说!前面两个环节还是需要的:什么是认识自我一认识自我对一般人的意义——

生:有的人更需要认清自我一原因是什么一应该怎样做。

师:还有怎么才算是真正认识了自我?需要能力、反思,需要他人的帮助,需要不断更新对自己的评价。(板书:如何评价)

还有认识了自我有没有用?认识自我的目的是什么?

生:完善。

师:对,完善自我还要行动。(板书:认识自我以后)现在,大家再来看上面的思路,就更有针对性更有现实意义了,也是回答了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讨论这个话题。议论文肯定是有现实需要,不是空对空地泛泛而谈。

环节三:编织一面支持专题写作的知识、材料网

师:如果我们把“认识自我”看成一个轴心,那么上面的这几篇作文思路,就像从中心发出来的射线。几条线散开,就像一把扇子的扇骨。不过,有了骨架,还缺少血肉,能不能写好议论文,不仅要看线条,还要看对这条线上的每一个问题回答得怎么样,材料是不是丰富,论证是不是有力。

下面的任务是,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择刚才讨论的某一条论证线索,在这条线索的主要环节、主要问题旁边列出你能想到的相关的概念、材料、观点。(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过程略)

环节四:用课后练习延续专题写作惯性

作业1.从高中或初中语文、历史、思想品德中选择一套教材,以小组为单位,从教材中整理与“认识自我”有关系的资料,如概念、主张、人物故事、生活现象等,试着列出这些材料与专题中某个问题的关系,以备下堂课交流。2.每个人选择一种课堂讨论中涉及的议论思路,完成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

从表面看,第一、二教学环节类似于一次普通的作文构思的教学。但它与一般作文构思训练不同的是,其教学目的不是构思一篇作文,而是对整个专题写作可能性的构思,也是对这个专题内涵及主要问题的系统思考。学生反映,这堂课涉及内容广,思维容量大,他们不仅在如何破题、如何构思、如何用材等方面有收获,还从中学到了思考问题的方法。相对来说,第三教学环节展开得比较匆忙。一方面,这是大家第一次接触这种快节奏大信息量的集束训练的方式,还不太适应;另一方面,我的准备还可以再充分一些,如果课前布置学生预习,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效果可能会更好。

策略

专题写作教学要想取得预期的成效,不仅需要搭建起一个由若干专题组成的合理有序的框架结构,使这些专题的内涵或学习价值符合写作教学乃至整个学段总体的育人需求,还要找到一些适合专题写作的方法和策略。以下这些教学策略可能比较适合集中式的专题写作教学,有兴趣的教师不妨一试。

一、将专题写作任务统零为整

写作教学需要化整为零,有时也需要化零为整。以往的写作教学,常常是一篇作文针对一个话题,如这一篇写理想,下一篇写环保,再一篇写感恩。这种写作教学模式存在许多不足。首先是写作焦点过于分散,无法让学生建立起不同话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学生对每一个话题的思考及表达,总是停留在自己原有的认识水平上,往往浅尝辄止,对话题的理解止于皮毛,也难以形成更为高级的认知结构;第三,枚举式的话题难以穷尽学生需要思考的一些主要问题。而专题写作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将写作的话题统零为整,化随机为有序,如利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围绕自我、理想、环境等某一两个话题,通过6—8次的写作活动,使学生在这一两个话题上有充分的思考与认识,达到既提高写作水平,又培养思维品质人文素养的双重目的。

不过,仅仅实现写作话题上的统零为整,对于写作教学来讲,仍然有一些难以令人满意的地方,比如,一个学期的几篇作文一直围绕一个话题写,无论在内容的挖掘还是写作方法的指导上,一定有交叉的地方,这很容易给学生造成机械重复的感觉,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的途径之一,就是在专题写作的教学上也统零为整。比如上面的教学案例,教师围绕“认识自我”大做文章,从概念界定、可能涉及的主要问题分析、写作思路的梳理,以及写作材料的收集运用,进行了集中讨论,形成一个“作文群”的思路,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在这一话题上建立起一个整体印象,同时,又能够让全班同学共享彼此的资料和思考成果。

二、用课题研究的方法透彻解析专题

从本质上看,议论文主要是运用概念和逻辑原理,表达对某种事物的看法;议论文主要是以理性方式思维,体现的是人的逻辑思维品质。不过,我们看到,绝大多数学生写的议论文,都是从经验出发,使用的材料大多是感性的故事,文章的观点也是主观态度或情绪的发泄,议论过程不大讲究逻辑。我们不妨称这类作文为“非理性”议论文。

导致学生议论文写作非理性化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语文教材中的文学类文本所占的比例较高,而文学强调感性,强调形象思维;再比如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写作,受所谓文化散文的影响较多,而文化散文的抒情性往往大于说理性。不过,在写作教学中,语文教师对理性思辨强调得不够,可能也是一方面的原因。

什么是感性立场呢?就是面对一个话题或现象,议论者往往站在感情认同或道德审判的角度,表达自己的好恶,其文风偏向于感性的抒发。反过来,如果他是站在一个研究者的立场,关注的是事物的构成要素及其内部关系、事物背后的原理,其文风会偏向理性。

对专题或话题做理性透视,除了有客观的研究者立场之外,也可以借助一些科学考察或研究方法。比如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戴利同学设计的“我的职业选择”专题写作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一张表格,来考察自己在职业方面的取向。

她认为,学生在填写表格的过程中,既可对自己的职业意向有理性的了解,又可以综合思考主观意愿和客观条件的关系,这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和自身成长都有帮助。这张表格采取等级量表评分方法,从三个重要视角对可能的职业进行客观的考察,图示清晰明了。借助这些科学的方法,使抽象的、复杂的问题具体有条理地展开,并进行深入的思考。

当然,这样的专题写作教学设计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既要能从整体上把握专题或话题的内涵,还要能引导学生用课题研究的方法去梳理与这个话题有关的问题及文章的构思思路。这也很像一名导游,首先要熟悉一个区域的道路布局和游览价值,才可能带领游客深度游览。

三、用大数据思维提升专题写作训练效率

近年来,随着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肯尼斯·库克耶《大数据时代》一书的畅销,“大数据”一词也成了传播广泛、非常有影响力的词汇之一。大数据的特点是信息量巨大、信息来源与类型多样、传播速度快、交互运用等。它是伴随着媒体的高度发展而来的,也与现代社会物质和信息的共同生产、共同分享方式存在必然的关系。

以往在人们的心目中,写作活动往往基于个人的生活阅历、情感体验、阅读积累、思想成果以及独特的诉求需要,其价值评价标准里也很重视创造性。因此,写作无疑是个性化色彩十分浓厚的实践活动。但是,个性化学习也有自身的局限,从阅读到思考到资料收集,凡事都要亲力亲为,效率肯定是有限的。尤其是专题写作教学,题目或话题讨论的都是社会中的共同话题,写作目的也是与人交流自己对生活的看法,要完成这类交流,很多情况下还需要借助人类的常识和大众的普遍体验。基于这种认识,专题写作教学在某些方面,可以尝试突破个性写作的常规模式,适当采取一些集体讨论、互相分享某些资料等方式。比如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吴文漫同学设计的“学会读书”专题,要求学生“搜集中外著名作家关于怎样读书的文章,整理其主要观点;整理老师课堂教学中介绍过的读书经验;选一本自己读过的书,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再去阅读这本书,并写出读书报告(或读后感)。这种做法就颇有大数据意识。再如我在“认识自我”一课后安排的课外作业,要求从高中或初中语文、历史、思想品德中选一套教材,整理相关资料与大家共享,也与大数据思维有相通之处。如此既能节省学生写作准备的时间,还可弥补个人视野的局限,起到互相启发思维、互相分享资料的效果。

专题写作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怎样把这些好处真正发挥出来,还有待我们做更多的策略探索。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20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