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教学设计必须关注“学情”

  • 投稿小耳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982次
  • 评分4
  • 17
  • 0

尤立增

《岳阳楼记》是“千古名篇”,也是初中各语文教材传统篇目。关于此文的教学设计可谓汗牛充栋。在诸多的设计中,执教者均是将思想性和文学性作为鉴赏的重点,这样既扣住了文本的特点,又考虑了学情的实际。王老师却别出机杼,以探寻本文的写作意图作为构建课堂的框架,颇有新意。主要表现在:

一、“文”“言”并重,重视诵读

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的关系如何处理,一直是老师们争论不休的话题。老师串讲,学生记笔记,先翻译后分析,这种形式迎合了考试,但学生成了被灌输的容器。单纯的重复记忆会使学生丧失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王老师的这节课,将“文”与“言”紧密融合在一起。从文本的体裁人手,展开对“记”这种文体特点的分析以及对作者另辟蹊径、巧妙构思的写作意图的探究,设计思路及教学流程让人眼前一亮。叶圣陶先生曾说,吟诵的时候,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王老师在本课中采用齐渎、品读的方式,先后七次布置学生朗读文本,特别是对“噫!微斯人,吾谁与归?”的四遍朗读,有要求,有指导,让学生在诵读中去接近、体悟作者的内在情感,这样强调诵读,就是抓住了文言文学习的关键。

二、精于构思,拓展丰富

教学构思,就是要在授课前对学情特点、学习内容等各种因素、各个环节进行精心谋划,从而创设教学情境,强化课堂生成,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教学目标“从‘劝勉’‘讽谏’‘致君’三个层面探寻本文的写作意图”,教学中环环相扣、层层落实。教学中《岳州府志》等六个材料形式丰富,有文言有白话,有史书有论文;使用目的性很强,从滕子京、范仲淹多方面解读本文的写作意图。这就为“劝勉”“讽谏”“致君”的教学内容提供了逻辑依据,材料与文本的结合,又是一种针对性很强的拓展。

但是,任何教学设计,教师必须从学生出发,必须吃透学情。一是从宏观上把握文本阅读鉴赏的一般规律,这是最根本的学情;二是在课堂上从学生认知的能力、理解的起点出发,引导他们遵循认识规律一步步完成阅读鉴赏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领悟“怎样阅读”“怎样理解”“怎样鉴赏”。教师决不能只从自己怎么教出发,强迫或诱使学生非钻教师设计好的圈套。依据这样的标准,我们再次审视王老师的教学设计,会产生以下的疑问:

一、是否对“言”关注不够?是否拓展过多?

所谓“言”是指词语积累、古汉语语法、诵读方法、文言语感等。对初中生来说,学习文言文,积累大量的实词和了解中考常考14个虚词常用用法是最为重要的。《岳阳楼记》苏教版在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在八年级下册。以人教版为例,《岳阳楼记》课下注释有49个,为八篇之最,比注释最少的《马说》多出33个。无疑,对本课词句的掌握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这也是王老师第一个教学目标。但课堂上王老师让学生关注了16个重点词,其中注释涉及了10个。那其他的何时关注?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会不会有困难?而且一词多义等语法现象是否应该让学生掌握?

此外,八年级(或九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岳阳楼记》这篇“鸿篇巨制”,实词众多,两篇课外文言材料共计165字,是否给学生又增加了阅读负担?到八年级,学生已经接触了许多作品都包含了仕途失意、遭馋被贬的要素:陶渊明弃官归隐的《五柳先生传》,柳宗元《小石潭记》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欧阳修支持范仲淹被贬滁州而“与民同乐”,刘禹锡永贞革新后以“沉舟”“病树”自比……从对比中可以看到,范仲淹在64年的人生里几经贬谪,却能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其忧国忧民之心如炽如焰,成为中国历代文人的楷模。如能利用这些学情,更能提升学生的认识和归纳能力。

二、是否以教师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思考?

我们提倡教师与文本“对话”,提倡教师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但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教师的解读不能完全离开文本、超越文本,必须遵循文本构成过程的审美感觉、形式特征等规律来逐步完成。如果教师对文本过度解读,必然会与学生的认知能力产生“隔阂”,因为作者的意图、教师的意识、学生的感受有时会有很大不同。“本文用‘日’‘月’‘云’‘天空’等形象隐喻宋仁宗和当朝权贵”(此论断也是值得斟酌,限于篇幅,此不赘述),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境界是“因为深受佛家思想的影响”。显然,这是教师花了大量时间阅读了许多文献后的所得。可这些在学生的初始阅读中是丝毫感受不到的。从《宋史·范仲淹》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在边防,在朝中,还是在地方,他一生主要是在实践。《岳阳楼记》是他去世前第七年在邓州花州书院的一篇借题发挥之作。对此,梁衡在《青州说寿:一个永恒的范仲淹》中评价道:“范公将他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将他一生经历的政治波涛,将他胸中起伏的思潮,一起借洞庭湖的万千气象,一起倾泻而出。”①欧阳修在《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中说:“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日‘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句话是范仲淹自幼的心语。很显然,本文的写作意图有“劝勉”,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讽谏”和“致君”是否存在着脱离文本、脱离学情的“过度”解读呢?

教学设计,教师要与文本对话,要珍惜自己原始的阅读感受;但这需要尊重学情。而不以教师的解读代替学生的理解,是对学情最大的尊重。

①梁衡《觅渡》第99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②[宋]欧阳修《欧阳修集编年笺注》(二)第169页,李之亮笺注,巴蜀出版社2007年。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 075000)